一种对中机、对边机纠偏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9093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染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对中机、对边机上的纠偏电路。



背景技术:

织物在印染工厂进行加工染整过程中,需要进入印花机、热定型机前处理,织物难免会在导带上走偏。现有技术中来进行纠偏的方式有两种:1、通过安装吸边器来解决这一问题;2、采用红外纠偏装置来实现纠偏;但是这两种方式存在以下缺陷:1、传统的吸边器精度低且易失误,不能够达到很好的纠偏效果;2、现有的红外纠偏装置大多分布设置在织物的两侧,而这样的设置方式需要红外发射管与接收管的位置高度相一致;但是,由于安装大多是由人工完成,因此在安装的过程中无法完全保证红外发射管与接收管位置精度的问题,从而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此外,由于红外发射管和接收管是分布在织物的两侧,因此,如果织物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则接收管无法工作,同样会影响纠偏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中机、对边机纠偏电路,能够安全可靠、精确快捷的实现织物的纠偏动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对中机、对边机纠偏电路,包括设置在导带上的光电纠偏检测元件以及与光电纠偏检测元件电路连接的电路回路;所述的光电纠偏检测元件包括多组水平分布的传感元件;每组传感元件分别包括红外线发射管和光电接收三极管;所述的红外线发射管和光电接收三极管均设置在织物的同一侧;所述的光电接收三极管与电路回路相连接;所述的电路回路对光电接收三极管所采集到的电流信号进行量化处理并输出。

进一步的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路回路为逻辑电路;包括缓冲器单元和加法器单元;每组传感元件的光电接收三极管分别连接一个缓冲器后接入加法器单元;所述的加法器单元将接入的信号进行运算后输出。

再进一步的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电接收三极管输出模拟的连续变化的电流信号。

再进一步的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缓冲器输出0V或5V电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将发射管和接收管设置在织物的同一侧,使得测量过程不受发射管和接收管安装位置偏差的影响以及不受织物透光度的影响;纠偏电路采用简单的逻辑电路,使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能够很好的进行量化,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纠偏的精度,达到更好的纠偏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纠偏电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一种对中机、对边机纠偏电路,包括光电接收三极管、与光电接收三极管发射极连接的电阻、与光电接收三极管发射极连接的缓冲器以及与缓冲器输出端连接的加法器单元。

多个光电接收三极管与红外线发射管焊接在一块电路板上并组成传感元件设置在导带上;且光电接收三极管与红外线发射管均设置在织物的同一侧;由于发射元件与接收元件在织物的同一侧,这样就不需要在安装过程中考虑发射元件与接收元件的位置对应问题;同时,安装在同一侧,红外发射管发出的光线不需要穿过织物就可以被接收元件接收,从而避免了由织物透明度所引起的测量精度的问题。

例如,在电路板上焊接16组传感元件,光电接收三极管与红外线发射管呈两列排布在电路板上并设置于导带上;由对中机、对边机的电控系统设定第八组和第九组传感元件之间为测试点;当织物在测试点位置时,由于光电接收三极管DT1、DT2的光照强度发生了变化,因此流进其的电流也会发生变化;缓冲器U1、U2分别将该电流信号数字化为0V或5V的电压信号并送至加法器单元;再由加法器单元进行运算将DT1、DT2产生的信号变为0V或0.5V量化的信号。图1中,若VA大于3.5V,则VOA输出5V,IA为0.5MA,加法器输出DT1分量0.5V;若VA小于1.5V,则VOA输出0V,IA为0.0MA,加法器输出DT1分量0.0V。

以上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各种举例说明不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构成限制,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说明书后可以对以前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修改或变形,而不背离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