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可贴式应变片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8263阅读:697来源:国知局
创可贴式应变片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试验检测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变片传感器。



背景技术:

应变片是一种能把被测体的应变量转化为电阻变化量的敏感元件,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应变效应制作的,即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产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相应的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应变效应”。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应变片只包括金属电阻片、塑料薄膜、固定板,在进行钢材或者钢筋混凝土的应变测试时,将待测点表面打磨光滑后直接采用胶水进行粘贴,或者在塑料薄膜表面涂防水胶,该操作不仅难操作,检测大多为野外作业,在外进行防水胶的涂抹易不均匀,甚至黏在手上,无法清洗,对实验员的手部皮肤造成损伤,而且胶水涂抹不均匀易脱落,另外大部分为野外作业,环境变化多样,粘贴效果不理想,对数据监测存在很大影响而得不到理想的检测数据。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应变片传感器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创可贴式应变片传感器,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应变片传感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创可贴式应变片传感器,不仅使用方便,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工程应变监测数据的准确度,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创可贴式应变片传感器,包括

敏感栅,由金属电阻片组成,且所述金属电阻片表面包覆有塑料薄膜;

铜丝,与所述金属电阻片连接,用于传输所述敏感栅的信号;

还包括,包覆在所述塑料薄膜表面的防水膜和设置在所述防水膜的下表面的保护膜,且所述防水膜和所述保护膜之间设置有粘层。

进一步的,还包括导线,与所述铜丝的另一端连接,用于将采集的所述敏感栅的信号传输给外部信息采集仪。

进一步的,所述导线与所述铜丝连接的端部设置在固定板上,且所述导线与所述铜丝的连接处通过金属铅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且所述固定板设置在所述防水膜上。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为木板层。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膜的上表面设置有隔热膜。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膜的上表面设置有保护壳。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1)、在防水膜和保护膜之间设置的粘层,当使用时,揭开保护膜,可直接将应变片传感器粘贴在待测点上,使用方便,避免了涂抹胶水过程中出现涂抹不均匀或黏在手上的情况发生,且提高了粘贴的工作效率;

2)、在敏感栅的表面设置有防水膜、隔热膜及保护壳,可以减少外界水环境和温度变化带来的数据变化大的影响,提高了应力应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创可贴式应变片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1-1方向剖视图;

图3为图2中2-2方向剖视图;

其中:1-塑料薄膜;2-金属电阻片;3-铜丝;4-金属铅;5-固定板;6-防水膜7-隔热膜;8-保护壳;9-保护膜;10-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以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创可贴式应变片传感器的具体实施方式、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创可贴式应变片传感器,包括

敏感栅,由金属电阻片2组成,且金属电阻片2表面包覆有塑料薄膜1,保护金属电阻片2不受损坏。

铜丝3,其一端与金属电阻片2连接,传输敏感栅的信号,另一端与导线10连接,即通过铜丝3和导线10将金属电阻片2与外部信息采集装置连接,用于将采集的敏感栅的信号传输给外部信息采集仪。

还包括,包覆在塑料薄膜1表面的防水膜6和设置在防水膜6的下表面的保护膜9,且防水膜6和保护膜9之间设置有粘层。进一步的,防水膜6包覆在塑料薄膜1以及固定板5表面,能够避免金属电阻片2受到外来水的影响,进一步减少监测数据的误差。保护膜9可以轻松的揭开,从而使得粘层能够将应变片传感器粘贴在待测点上。

进一步的,导线10与铜丝3连接的端部设置在固定板5上,且导线10与铜丝3的连接处通过金属铅4固定在固定板5上。且固定板5设置在防水膜6上,可以增大应变片与待测点的接触面积,起到二次固定的作用。

进一步的,固定板5为木板层,木材具有一定的硬度,同时与钢材或者钢筋混凝土容易粘结在一起。

进一步的,防水膜6的上表面设置有隔热膜7,可以保护金属电阻片2不受外部温度影响,进一步减少监测数据的误差。

进一步的,隔热膜7的上表面设置有保护壳8,硬质的保护壳8可以保应变片整体不受外界物理及化学伤害。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