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智能电能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5533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智能电能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电能表。



背景技术:

智能电能表已在我国基本普及,现有的智能电能表一般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中的接线部件,壳体包括下壳、上壳,下壳的长度大于上壳的长度,下壳及上壳均呈长方体形,上壳与下壳对合后固定,下壳的后端与上壳的后端齐平,接线部件设于下壳内且位于上壳的前方,接线部件的上方还罩设有面罩;上壳上开设有窗口,窗口中有面板,面板的一侧枢接在窗口的一侧,面板的另一侧与上壳固定,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对电能表进行检修等操作时,将面板与上壳的固定处解除固定,打开面板即可。

现有技术中的智能电能表还存在的缺点在于:接线部分通电后其产生的热量无法有效快速的散发出去。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智能电能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更好的新型智能电能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智能电能表,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中的接线部件,所述的壳体包括下壳、上壳,所述下壳的长度大于所述上壳的长度,所述的下壳及上壳均呈长方体形,所述的上壳与下壳对合后固定,所述下壳的后端与所述上壳的后端齐平,所述的接线部件设于所述的下壳内且位于所述上壳的前方,所述接线部件的上方还罩设有面罩;

所述的上壳上开设有窗口,所述的窗口中有面板,所述面板的一侧枢接在所述窗口的一侧,所述面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的上壳固定;

所述下壳的内侧壁的前部设有内凸部,所述的内凸部上设有卡扣,所述接线部件的两侧设有卡槽,所述的卡扣扣入所述的卡槽中;

所述内凸部前方的下壳的内侧壁上设有向外凹的外凹部,所述的外凹部与所述的接线部件之间形成散热空间,该散热空间的底面上开设有散热孔。

进一步,所述下壳的后端的两个角、所述上壳的后端的两个角之间通过螺杆固定;在所述上壳内的前部的两个角上分别设有向下延伸的扣脚,所述的扣脚上设有扣槽;所述下壳的两个内侧面上设有与所述的扣槽对应的扣块,所述的上壳与所述的下壳对合后所述的扣块扣入所述的扣槽内。

进一步,所述面罩的后端的两侧设有向上延伸的固定耳,所述上壳的两侧面的前端具有内凹的固定槽,所述的固定耳填入所述的固定槽内后固定。

进一步,所述固定耳的内侧设有固定凸点,所述的固定槽内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的固定凸点扣入所述的固定孔内后超声波焊接。

进一步,所述面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的上壳之间通过螺纹杆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与现有的智能电能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下壳上设计散热空间,使得接线部件产生的热量可快速通过散热空间散发出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接线部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面罩与上壳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下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图3、图4,一种新型智能电能表,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中的接线部件1,所述的壳体包括下壳2、上壳3,所述下壳2的长度大于所述上壳3的长度,所述的下壳2及上壳3均呈长方体形,所述的上壳3与下壳2对合后固定,所述下壳2的后端与所述上壳3的后端齐平,所述的接线部件1设于所述的下壳2内且位于所述上壳3的前方,所述接线部件1的上方还罩设有面罩4。

本实施中,上壳3与下壳2之间的具体固定连接方式为:所述下壳2的后端的两个角、所述上壳3的后端的两个角之间通过螺杆固定;在所述上壳3内的前部的两个角上分别设有向下延伸的扣脚5,所述的扣脚5上设有扣槽6;所述下壳2的两个内侧面上设有与所述的扣槽6对应的扣块7,所述的上壳3与所述的下壳2对合后所述的扣块7扣入所述的扣槽6内。

本实施例中,面罩4和上壳3之间的固定连接关系为:所述面罩4的后端的两侧设有向上延伸的固定耳8,所述上壳3的两侧面的前端具有内凹的固定槽,所述的固定耳8填入所述的固定槽内后固定,具体的固定方式可以是:所述固定耳8的内侧设有固定凸点,所述的固定槽内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的固定凸点扣入所述的固定孔内后超声波焊接。

所述的上壳3上开设有窗口,所述的窗口中有面板9,所述面板9的一侧枢接在所述窗口的一侧,所述面板9的另一侧与所述的上壳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面板9的另一侧与所述的上壳之间通过螺纹杆固定。

所述下壳2的内侧壁的前部设有内凸部10,所述的内凸部10上设有卡扣11,所述接线部件1的两侧设有卡槽,所述的卡扣11扣入所述的卡槽中;所述内凸部10前方的下壳的内侧壁上设有向外凹的外凹部13,所述的外凹部13与所述的接线部件1之间形成散热空间14,该散热空间14的底面上开设有散热孔15,使得接线部件产生的热量可快速通过散热空间14散发出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