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纤维识别结果的评判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398545发布日期:2018-09-11 16:54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评判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纺织纤维识别结果的评判方法。



背景技术:

显微镜镜检,是纺织品纤维定性和定量检测的主要手段。

纤维定性检测时,通过显微镜观察未知纤维的纵面和横截面形态,对照形态的标准照片和形态描述来鉴别未知纤维的类别。

纤维定量检测时,通过显微镜观察未知纤维的纵面和横截面形态,对照形态的标准照片和形态描述来鉴别未知纤维的类别,并通过测量各纤维组分的直径、记录各纤维组分的根数,再结合各纤维组分的密度,得到各纤维组分的质量含量。

定性检测是定量检测的基础,而定量检测是定性检测的延伸。

无论是纺织品的纤维定性检测还是定量检测,都依赖于检测从业人员纤维识别经验上的主观判断,这种纤维识别经验,最初通常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引导下培训传授,并在随后的日常样品检测中逐步积累。

但是检测从业人员的这种纤维识别经验,是无法客观考核评价的。

目前,在纺织品行业中,出现过一些单纤的实物标准样品,这类标准样品通常纤维形态比较标准,易于识别,可用于初级学习。

更多的,业内通常以混纺实物样品比对试验的方式,评价检测从业人员的识别能力,但是这种方式有以下几个弊端:

1)比对试验前期准备费时费力,混纺样品的选取要有代表性,混样要保证均匀性,并且要考虑到参与比对试验的人数,确保样品的数量足够。

2)比对试验过程中,各检测从业人员的制样手法和使用的镜检设备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样品比对的一致性。

3)比对试验,以一个羊毛含量占50%和山羊绒含量占50%的样品为例,经验丰富的检测从业人员识别正确率高,将羊毛识别为羊毛、山羊绒识别为山羊绒,而经验较差的检测从业人员识别正确率低,可能将山羊绒识别成羊毛,又将羊毛识别成山羊绒。由于最后报出的是最终的样片含量结果,所以导致两者的结果可能都为羊毛含量50%、山羊绒含量50%,这样就出现了虽然两个人的水平差距很大,但是报出结果却一致的情况。

4)比对试验的样片具有时效性,即必须在约定的一段时间内测完,(其实多数用于显微镜观察的生化类切片都具有时效性约束),否则样品失效,无法永久保留、复测。

上述四点,尤其第3)点,是影响比对试验作为评价检测从业人员纤维识别能力的一种方法不够客观的主要因素,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客观考核纺织品检测从业人员识别纺织纤维能力的评价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纺织纤维识别结果的评判方法,以客观评价纺织品检测从业人员识别纺织纤维的能力。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纺织纤维识别结果的评判方法,包括:

由具备丰富经验的老师将混纺实物样品由各种纤维切段器从纤维束上切出纤维段,混合在液体介质中,再将混有液体介质的纤维段均匀散布在载玻片上并盖上盖玻片,制成待检切片;

将待检切片通过数字化纤维样片的制备装置,将切片中的三维图像信息采集、储存下来,制成数字化纤维样片,作为考试切片;其中,数字化纤维样片内包含有图像内容,图像内容以视场为基本单元,每个视场中的图像为本视场中的多层图像信息;

基于制成的数字化纤维样片,由具备丰富经验的老师对每个视场图像呈现出的纤维信息逐一进行识别,测量纤维直径、标记纤维种类,并将结果进行存储为考试切片参考结果电子文件;

基于制成的数字化纤维样片,由待考核的检测从业人员对每个视场图像呈现出的纤维信息逐一进行识别,测量纤维直径、标记纤维种类,并将结果进行存储为考试切片结果电子文件;

基于考试切片、考试切片参考结果电子文件和待考核检测人员的考试切片结果电子文件,分析考试切片内每个视场中,待考核检测人员考试切片结果与参考结果在每个纤维上的匹配情况,得出符合参考结果的纤维根数以及整个切片的混纺含量比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能够客观考核纺织品检测从业人员识别纺织纤维的能力;

2)比对的结果可以逐根纤维进行比对,而不是仅仅比对最终含量结果,避免经验丰富的检测从业人员和经验较差的检测从业人员测试过程不同,报出结果却可能一致的可能性;

3)考核方式灵活便捷,在制备数字化纤维样片前,不需要费时费力准备均匀且大量的样品(通过制成的数字化纤维样片保证);

4)能够保证所有待考核人员考试切片中图像内容信息的一致性;

5)制成的考试样片具有永久性,不会像实物样品那样随时间或环境条件而改变,并可在任何时间反复测试;

6)所有的原始测量结果(每根纤维的直径、种类)都可与数字化切片同时保留和显示,包含样本原始图像与数据的完整档案,对待考核检测人员而言有效增加了测试结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纺织纤维识别结果的评判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纺织纤维识别结果的评判方法基于数字化纤维样片技术(专利申请号201220117337.7),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由具备丰富经验的老师将混纺实物样品由各种纤维切段器从纤维束上切出纤维段,混合在石蜡油等液体介质中,再均匀散布在载玻片上并盖上盖玻片,这就成为了一个待检切片;

步骤s2,将待检切片通过数字化纤维样片的制备装置,将切片中的三维图像信息采集、储存下来,制成数字化纤维样片,即考试切片。该样片内包含了图像内容,视场是其基本单元,每个视场中,图像为本视场中的多层图像信息;

步骤s3,将制成的数字化纤维样片通过数字化纤维样片子系统打开,由具备丰富经验的老师对每个视场图像呈现出的纤维信息逐一进行识别,测量纤维直径、标记纤维种类,并将结果进行存储为考试切片参考结果电子文件。该电子文件中包含了数据内容,包含本视场内的每根测试纤维的种类名称与直径数据,直径测量的标记点数据,每种纤维的计数数据。

步骤s4,将制成的数字化纤维样片通过数字化纤维样片子系统打开,由待考核的检测从业人员对每个视场图像呈现出的纤维信息逐一进行识别,测量纤维直径、标记纤维种类,并将结果进行存储为考试切片结果电子文件。

步骤s5,使用数字化纤维样片数据统计系统,同时打开考试切片、考试切片参考结果电子文件和待考核检测人员的考试切片结果,该系统将自动分析切片内每个视场中,待考核检测人员考试切片结果与参考结果在每个纤维上的匹配情况,并最终给出符合参考结果的纤维根数以及整个切片的混纺含量比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纺织纤维识别结果的评判方法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能够客观考核纺织品检测从业人员识别纺织纤维的能力;

2)比对的结果可以逐根纤维进行比对,而不是仅仅比对最终含量结果,避免经验丰富的检测从业人员和经验较差的检测从业人员测试过程不同,报出结果却可能一致的可能性;

3)考核方式灵活便捷,在制备数字化纤维样片前,不需要费时费力准备均匀且大量的样品(通过制成的数字化纤维样片保证);

4)能够保证所有待考核人员考试切片中图像内容信息的一致性;

5)制成的考试样片具有永久性,不会像实物样品那样随时间或环境条件而改变,并可在任何时间反复测试;

6)所有的原始测量结果(每根纤维的直径、种类)都可与数字化切片同时保留和显示,包含样本原始图像与数据的完整档案,对待考核检测人员而言有效增加了测试结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