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检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49380发布日期:2018-11-14 04:58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检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汽车的nvh性能已经成为其最重要的性能之一。

良好的汽车口碑必须有良好的nvh性能作为支撑。其中座椅的振动舒适性亦是nvh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座椅的振动产生的源包括动力传动系统、进排气系统、路面激励等多种振动激励源,其中某些路径激励的振动可能会导致中排乘员座椅腰部产生强烈的振动。而强烈的腰部振动会对驾乘者带来主观上的不适感,甚至会引发头晕、恶心等现象。因此,中排乘员座椅的腰部振动问题的分析与控制显得非常关键。

座椅腰部异常振动的产生分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座椅本身受到的激励频率与座椅模态耦合从而使得座椅产生共振;二是由于座椅本身或其安装点本身抗振能力差,受到激励时产生受迫振动并将振动进行放大。现有对匀速工况座椅腰部异常振动的整改主要依靠nvh工程师的经验,对影响匀速座椅腰部异常振动的主要零部件进行单个或是组合性的排除性试验,如通过对比加强座椅骨架和原状态座椅骨架的测试,以确定座椅骨架强度对匀速座椅异常振动的作用,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排查流程,且准确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检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可对车辆座椅腰部振动进行准确检查。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检查方法,所述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检查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导致出现座椅腰部振动的问题工况;

步骤2,车辆在运动状态时且处于问题工况下,获取座椅腰部振动的基准频率特性;

步骤3,车辆在静止状态时且处于问题工况下,分析座椅腰部及座椅安装点的模态,并获取座椅腰部及座椅安装点的振动的实测频率特性;

比较所述实测频率特性与所述基准频率特性是否一致,若一致,则确定所述模态为导致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强相关因素。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

获取在不同工况下座椅腰部振动的振动幅度,确定最大振动幅度对应的工况为初始工况;

获取初始工况下座椅腰部振动的频率特性;

若初始工况下座椅腰部振动幅度出现峰值,则所述初始工况为实际的问题工况。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还包括:

车辆在静止状态时且处于问题工况下,获取座椅腰部及座椅安装点的动刚度;

比较所述动刚度与基准值,若所述动刚度小于基准值,则所述动刚度为导致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强相关因素。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还包括:

改变座椅腰部和/或座椅安装点的动刚度和/或模态;

获取座椅腰部的振动的实测频率特性;

若动刚度改变之后的座椅腰部的振动幅度峰值低于动刚度之前的座椅腰部的振动幅度峰值,则确定所述动刚度和/或模态为导致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强相关因素。

作为优选,所述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检查方法还包括:

步骤4,振动通过传递路径从振动源传递至座椅,车辆在静止状态时且处于问题工况下,获取传递路径中的零部件振动的频率特性;

获取与座椅腰部振动幅度峰值所对应频率最接近的传递路径的零部件的振动幅度峰值所对应频率,则确定该传递路径为导致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强相关路径。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还包括:

改变所述传递路径的传递条件;

获取座椅腰部的振动的实测频率特性;

若传递条件改变之后的座椅腰部的振动幅度峰值低于传递条件之前的座椅腰部的振动幅度峰值,则确定所述传递条件为导致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强相关因素。

作为优选,所述传递路径分别包括:

路径一:发动机、悬置、车身钣金、座椅安装点、座椅腰部;

路径二:发动机、悬置、前副车架、车身钣金、座椅安装点、座椅腰部;

路径三:发动机、排气管、车身钣金、座椅安装点、座椅腰部;

路径四:路面、轮胎、悬架、车身钣金、座椅安装点、座椅腰部。

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检查方法,通过获取导致出现座椅腰部振动的问题工况;车辆在运动状态时且处于问题工况下,获取座椅腰部振动的基准频率特性;车辆在静止状态时且处于问题工况下,分析座椅腰部及座椅安装点的模态,并获取座椅腰部及座椅安装点的振动的实测频率特性;比较所述实测频率特性与所述基准频率特性是否一致,若一致,则确定所述模态为导致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强相关因素,从而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根源实现准确检查,为车辆生产提供参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检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腰部频域振动曲线图;

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腰部振动峰值强相关的传递路径特性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的频率特性一般均通过频域分析实现,即通过测试获取频域振动曲线图(横轴为频率,纵轴为振动幅度)的形式分析得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检查方法,所述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检查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导致出现座椅腰部振动的问题工况;

具体地,获取在不同工况下座椅腰部振动的振动幅度,确定最大振动幅度对应的工况为初始工况;一般通过人为主观评价,如通过发动机转速、档位、车速等变化,观察座椅的振动程度,以确定初始工况;

获取初始工况下座椅腰部振动的频率特性;

若初始工况下座椅腰部振动幅度出现峰值,则说明测试数据与主观评价结果吻合,则所述初始工况为实际的问题工况。如图2中22hz对应的峰值。

步骤2,车辆在运动状态时且处于问题工况下,获取座椅腰部振动的基准频率特性;如图2中,为某车匀速60km/h工况座椅腰部振动的频域曲线,主观评价座椅腰部存在明显的y向打背感,与客观测试数据y向22hz左右的振动幅度峰值吻合。

步骤3,车辆在静止状态时且处于问题工况下,分析座椅腰部及座椅安装点的模态,并获取座椅腰部及座椅安装点的振动的实测频率特性;

比较所述实测频率特性与所述基准频率特性是否一致,若一致,则确定所述模态为导致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强相关因素。

具体的,例如,获取座椅腰部及座椅安装点的振动的实测频率特性,即通过测试得知座椅腰部及安装点模态响应特性(振动幅度峰值对应的频率)为25hz左右,与问题工况的22hz不重合,未发生共振,则确定此模态不是导致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强相关因素,而如果此模态响应特性与问题工况的22hz重合,则确定为强相关因素。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还包括:

车辆在静止状态时且处于问题工况下,获取座椅腰部及座椅安装点的动刚度;

比较所述动刚度与基准值,若所述动刚度小于基准值,则所述动刚度为导致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强相关因素。

具体的,例如,某车型座椅腰部及安装点动刚度等响应特性均小于50n/mm,小于基准值,可确定座椅易产生受迫振动,从而确定动刚度为导致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强相关因素。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还包括验证步骤:

改变座椅腰部和/或座椅安装点的动刚度和/或模态;

获取座椅腰部的振动的实测频率特性;

若动刚度改变之后的座椅腰部的振动幅度峰值低于动刚度之前的座椅腰部的振动幅度峰值,则确定所述动刚度和/或模态为导致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强相关因素。

作为优选,所述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检查方法还包括传递路径的确定步骤:

步骤4,振动通过传递路径从振动源传递至座椅,作为优选,所述传递路径分别包括:

路径一:发动机、悬置、车身钣金、座椅安装点、座椅腰部;

路径二:发动机、悬置、前副车架、车身钣金、座椅安装点、座椅腰部;

路径三:发动机、排气管、车身钣金、座椅安装点、座椅腰部;

路径四:路面、轮胎、悬架、车身钣金、座椅安装点、座椅腰部。

具体地,车辆在静止状态时且处于问题工况下,获取每个传递路径中的各个零部件振动的频率特性;

获取与座椅腰部振动幅度峰值所对应频率最接近的传递路径的零部件的振动幅度峰值所对应频率,则确定该传递路径为导致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强相关路径。

其中,对每个传递路径中的各个零部件、钣金等在问题工况下的振动情况进行测试,确定各个传递路径中零部件的振动幅度峰值所对应频率与座椅腰部振动幅度峰值所对应频率最接近的那个传递路径,那么,该传递路径为导致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强相关路径;如图3所示,某车型悬架路径的振动频率峰值与座椅腰部振动的22hz峰值对应(图中黑色竖线),可确认悬架路径为引起座椅腰部振动的强相关路径。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还包括验证步骤:

改变所述传递路径的传递条件;

获取座椅腰部的振动的实测频率特性;

若传递条件改变之后的座椅腰部的振动幅度峰值低于传递条件之前的座椅腰部的振动幅度峰值,则确定所述传递条件为导致车辆座椅腰部振动的强相关因素。

其中,以上的验证步骤中,通过改变强相关路径传递特性及响应特性(动刚度及模态)-对相关性较高的路径特性及响应特性进行改变,如施加如配重、加强、增加动力吸振器、减小悬架刚度等措施,同时监控该特性参数的变化与座椅腰部振动幅值。若路径特性参数、响应特性参数变化时,腰部振动幅值同时出现降低,则确定该参数为引起座椅腰部异常抖动的关键路径或关键响应特性。

例如:通过加强座椅骨架及安装点动刚度的方法,改变某车型座椅腰部动刚度后(由40n/mm提升到150n/mm左右),座椅腰部振动幅值由0.5m/s2下降至0.3m/s2,则可确定响应特性中的动刚度特性为关键特性。

通过减小悬架刚度的方法,改变某车型悬架振动传递率特性后(由20%提升到10%左右),座椅腰部振动幅值由0.31m/s2下降至0.21m/s2,则可确定传递特性中的悬架传递率特性为关键特性。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