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33596发布日期:2019-02-22 20:29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称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计量检测领域,特别是一种粉状物料的称重装置。



背景技术:

在硬质合金的生产过程中,湿磨为硬质合金混合料的第一个生产工站,湿磨前的配粉对硬质合金的性能有着重大的影响。配粉过程需要对各种粉状物料进行称重,现有的称重装置多采用不锈钢工具,其中配碳化钨的周期较长,人员等待时间长,人工劳动强度大,配粉空间小,人员接触粉尘的时间较长,导致物料的污染源多,对人员的职业危害大,而且存在大量的人工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效率较高的称重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称重装置,用于对物料进行称重,其包括支架、设于所述支架上的称重机构及控制机构,所述称重机构包括电动葫芦、连接线、吊钩及称重感应块,所述电动葫芦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连接线设于所述电动葫芦与所述吊钩之间,所述吊钩悬吊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电动葫芦用于拉动所述连接线,以升降所述吊钩,所述称重感应块穿设在所述连接线上,所述称重感应块用于感测待测物的重量,并将感测到的重量值发送到所述控制机构。

上述称重装置包括称重机构及控制机构,称重机构包括电动葫芦、连接线、吊钩及称重感应块,电动葫芦用于拉动连接线,以升降吊钩,称重感应块用于感测待测物的重量,并将感测到的重量值发送到控制机构。上述称重装置能够自动检测物料的重量,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较高,上述称重装置实现了半自动化生产,取代了部分人力操作,节省了人力成本,改善了操作环境的质量,降低了对人员的职业危害,同时节省了配粉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一实施方式中的称重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称重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称重装置另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提供一种称重装置,用于对物料进行称重,特别是粉状物料。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称重装置用于硬质合金的配粉制程中,以对碳化钨粉末进行称重。

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2,称重装置100包括支架10,以及设于支架10上的称重机构20、切割机构30、移动机构40及控制机构50。

支架10包括安装板11、两个支撑杆12及两个底板13。安装板11为条形板,安装板11朝向支撑杆12的表面上设有多个定位环111,多个定位环111间隔设置且排成一列,用于安装称重机构20。两个支撑杆12分别与安装板11的两端垂直连接,其中一个支撑杆12上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安装孔121。两个底板13分别与两个支撑杆12垂直连接,每个底板13与相应的支撑杆12远离安装板11的一端相连接。

称重机构20包括电动葫芦21、连接线22、吊钩23、称重感应块24、称重块25及数据传输线26。连接线22设于电动葫芦21与吊钩23之间,称重感应块24和称重块25分别穿设在连接线22上。

电动葫芦21安装在一个底板13上,连接线22的一端与电动葫芦21相连接,另一端穿过多个定位环111并与吊钩23相连接,吊钩23悬吊在安装板11上。电动葫芦21用于拉动连接线22,升降吊钩23。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线22为钢丝。

称重感应块24通过数据传输线26与控制机构50电性连接。称重感应块24用于感测待测物的重量,并将感测到重量值发送至控制机构50。较佳地,称重感应块24的感测精度为5g-20g。

称重块25位于称重感应块24与吊钩23之间,称重块25具有一定的重量,以防止吊钩23在不称重的时候发生回弹。在本实施方式中,称重块25的重量为5kg。称重块25上设有两个红外感测点251,两个红外感测点251分别设于称重块25朝向两个支撑杆12的两个端部上。

数据传输线26的一端与控制机构50相连接,另一端穿过多个定位环111并与称重感应块24相连接,以将称重感应块24与控制机构50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称重机构20还包括穿设在连接线22上的防撞保护块27,防撞保护块27穿设在连接线22上且位于称重感应块24与安装板11之间。防撞保护块27用于防止称重感应块24与安装板11发生碰撞而导致损坏。

切割机构30设于一个支撑杆12上,用于切割包装粉末物料的包装袋。切割机构30包括调节块31、滑轨32、驱动件33及切割刀34。调节块31通过一插销插入对应的安装孔121以连接在支撑杆12上,由于安装孔121的数量为多个,调节块31的安装位置可以方便地调节。滑轨32的一端固定在调节块31上并与支撑杆12相垂直,另一端朝向吊钩23的方向延伸。驱动件33与滑轨32滑动连接,驱动件33可为驱动气缸,图2中仅示出了驱动轴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件33套设在滑轨32上并与滑轨32滑动连接。切割刀34设置在驱动件33朝向吊钩23的一端,切割刀34能够在驱动件33的驱动下沿着滑轨32水平往复移动,以切割包装袋。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割刀34呈镰刀状。

移动机构40的数量为两个,每个移动机构40包括移动驱动件41及万向轮42。移动驱动件41设于底板13上,万向轮42设于底板13下方,万向轮42上设有红外感测点(图未示)。当万向轮42感测到湿磨机的机台点位时,移动驱动件41驱动万向轮42朝向湿磨机机台运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底板13上安装有两个万向轮42。移动驱动件41还用于感测称重装置100的附近是否有障碍物,并在有障碍物的时候控制万向轮42停止运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驱动件41为电池,但不限于此,只要移动驱动件41能为万向轮42提供电力即可。

控制机构50分别与称重机构20、切割机构30及移动机构40相连接,以控制称重机构20、切割机构30及移动机构40工作。控制机构50包括操控面板51、显示屏52和控制器(图未示),操控面板51用于供用户输入各种操作指令。操控面板51上可设有执行、急停、上升、下降、袋子切割、初始等按钮。显示屏52用于显示重量值。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称重块感测到的物料与袋子的总重量以及袋子的重量,并计算物料的重量值。

控制机构50还用于接收称重感应块24发出的物料与袋子的总重量值以及袋子的重量值,并依据所述总重量值与所述袋子的重量值计算物料的重量值。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3,使用时,万向轮42在感测到湿磨机的机台点位后,在移动驱动件41的驱动下运动,使称重装置100移动至湿磨机机台前,人工将装有物料的袋子挂在吊钩23上,袋子暴露的长度为8-16cm。将物料固定后,人工按压操控面板51的执行按钮,控制机构50控制电动葫芦21拉动连接线22,以将物料朝向安装板11的方向匀速上升。若有异常,人工可按下急停按钮,控制机构50控制电动葫芦停止驱动吊钩23上升。当物料上升预设的高度后,电动葫芦21控制物料停止继续运动。等待5-10秒后,称重感应块24感测物料与袋子的总重量,并将总重量值发送到控制机构50,控制机构50记录该总重量值。

接着,等待8秒后,控制机构50控制切割机构30启动切割,切割机构30的驱动件33驱动切割刀34沿平行于安装板11的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切割刀34将袋子暴露出的部分切断,使袋子和物料落到湿磨机机台上。在切割过程中,机台上的红外传感器检测切割刀34是否在两个红外感测点251之间。当切割刀34偏离到两个红外感测点251之外时,控制机构50发出报警。

人工将物料从袋子中取出,再将袋子挂到吊钩23上,称重感应块24感测袋子的重量,并将袋子的重量值发送到控制机构50,控制机构50记录该袋子的重量值,计算物料的重量值,并将该重量值在显示屏52上进行显示。

上述称重装置100包括支架10、设于支架10上的称重机构20及控制机构50,称重机构20包括电动葫芦21、连接线22、吊钩23及称重感应块24,电动葫芦21设于支架10上,连接线22设于电动葫芦21与吊钩23之间,吊钩23悬吊在支架10上。称重感应块24穿设在连接线22上,电动葫芦21用于拉动连接线22,以升降吊钩23,称重感应块24用于感测待测物的重量,并将感测到的重量值发送到控制机构50。

因此,上述称重装置100能够自动检测物料的重量,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较高,上述称重装置100实现了半自动化生产,取代了部分人力操作,节省了人力成本,改善了操作环境的质量,降低了对人员的职业危害,同时节省了配粉空间。可以理解,上述称重装置100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粉状物料的称重和配粉制程。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切割机构30可以取消,仍工取下包装袋即可。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40可以取消。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称重机构20上的称重块25和防撞保护块27可以取消,由控制机构50控制电动葫芦21的作动即可。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数据传输线26可以取消,称重感应块24也可通过无线的方式与控制机构50相连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