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电容器外观检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78927发布日期:2019-01-19 00:12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电解电容器外观检测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解电容器外观检测结构。



背景技术:

已有的电容器生产中,电容器的成品外观检测主要靠人工完成,还没有合适的自动化检测设备,工作内容单一,工人容易劳累,容易漏检。设计出适用的自动化外观检测设备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及的已有的电容器生产中,电容器的成品外观检测主要靠人工完成,存在工作内容单一,工人容易劳累,容易漏检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解电容器外观检测结构,包括基板、转动主机、电容导槽、主机垫高支架、合格品料盆和次品料盆,

基板水平布置,主机垫高支架设置在基板上,转动主机设置在主机垫高支架上,电容导槽倾斜设置在基板上且位于转动主机的一侧,电容导槽的一端为高端,另一端为低端;电容导槽高端为入料口,电容导槽低端为出料口且低端指向转动主机的入料端;合格品料盆放置在基板上且位于转动主机的另一侧用于接收转动主机送出的合格品;次品料盆设置在基板上且位于转动主机的一端端部用于接收转动主机送出的次品;

转动主机包括底板、电容器入料导槽、合格品出料导板、第一电机、左立板支架、右立板支架、次品吹出气管、转盘组件、导引罩组件和辊筒驱动电机组件,底板设置在主机垫高支架上,电容器入料导槽通过入料导槽支架倾斜设置在底板上,电容器入料导槽的一端为高端,另一端为低端;电容器入料导槽高端为入料口且连接电容导槽的出料口,电容器入料导槽低端为出料口且低端指向转动主机的入料端用于将检测电解电容送入转动主机;合格品出料导板通过出料导板支架倾斜设置在底板上,合格品出料导板的一端为高端,另一端为低端;合格品出料导板高端为合格品入口且指向转动主机的出料,合格品出料导板低端为合格品出口且指向合格品料盆用于将转动主机送出的合格品导入合格品料盆内;左立板支架和右立板支架均设置在底板上且之间设置间距,次品吹出气管的一端插入并固定在左立板支架上的进气孔内,次品吹出气管位于左立板支架的外侧;第一电机水平设置在左立板支架的外侧面上且第一电机的电机轴贯穿左立板支架并伸出;转盘组件通过键设置在第一电机的电机轴上且转盘组件位于左立板支架的内侧;导引罩组件固定连接转盘组件,辊筒驱动电机组件设置在右立板支架且部分位于右立板支架的内侧部分位于右立板支架的外侧,位于右立板支架内侧的辊筒驱动电机组件位于导引罩组件内;

转盘组件包括转盘和至少六个次品吹气孔,转盘通过键设置在第一电机的电机轴上并通过销钉限制轴向位置,次品吹气孔均布设置在转盘上且位于同一圆周上;转盘转动使得次品吹气孔与进气孔相通用于将次品吹出;

导引罩组件包括端板和导引条,导引条的数量与次品吹气孔数量相同,端板呈圆环状,端板同轴固定在转盘上,导引条的截面呈弧形,导引条的圆弧内径大于与端板的内径;导引条分别垂直设置在端板的同一侧端面上,所有导引条均位于同一圆周上且均布,所有导引条围成一个腔体,每相邻两个导引条之间均构成用于放置电容器的导引槽;在相邻两个导引条之间的端板板面上均设置有与次品吹气孔相通的通孔;

辊筒驱动电机组件包括第二电机和辊筒,第二电机水平设置在右立板支架的外侧面上且第二电机的电机轴贯穿右立板支架并伸出;辊筒通过键连接第二电机的电机轴,辊筒位于导引条围成腔体内,置于导引槽内的电容器与辊筒外表面贴合且辊筒转动带动电容器转动。

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电解电容器外观检测结构还包括用于检测电容器外表面的外观的外周摄像头和用于检测电容器两端端面外观的左端摄像头以及右端摄像头,外周摄像头、左端摄像头以及右端摄像头均通过摄像头支架设置在基板上,左端摄像头和右端摄像头分别位于转动主机的两端且正对着导引槽,外周摄像头位于转动主机的上方且正对着导引槽;左端摄像头位于转动主机的一侧,左端摄像头正对着位于导引槽内的电容器的左端用于对导引槽内滚动的电容器左端面进行拍照检查;右端摄像头位于转动主机的另一侧,右端摄像头正对着位于导引槽内的电容器的右端用于对导引槽内滚动的电容器右端面进行拍照检查。

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左立板支架上开设有用于摄像头伸入便于摄像的第一缺口,转盘转动次品吹气孔与第一缺口相通用于对电容器的端面进行拍照。第一缺口设置在左立板支架上部中心位置处,为了便于对电容器端部进行摄像拍照。

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在辊筒驱动电机组件的外表面设置圆弧导板,圆弧导板的一端固定在左立板支架上,圆弧导板位于合格品出料导板所在侧,圆弧导板与合格品出料导板之间设有电容器出口。圆弧导板将电容器限定在导引槽内,避免电容器在次品吹出工位滚出,并确保次品能沿轴向吹出导引槽。

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电容器入料导槽的截面呈矩形。电容器入料导槽的设置有利于在电容器入料导槽倾斜时,位于电容器入料导槽内的电容器一个一个并联排列不会造成混乱错位而堵塞送料槽的出料口,使得电容器一个一个进入导引槽。

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电容器入料导槽上开设观察槽。

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合格品出料导板的截面呈“一”字型。

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辊筒外表面套设橡胶套。橡胶套的设置用于加大与电容器的摩擦系数,避免打滑,并保护电容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电解电容器外观检测结构,主机结构简单,采用辊筒带动电容器转动,转动均匀可靠。

2、本电解电容器外观检测结构,适用性广,既适用于有脚电容,也适用于无脚电容。

3、本电解电容器外观检测结构,对电容器的成品外观进行自动检测,克服了现有人工检测存在工作内容单一,工人容易劳累,容易漏检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电解电容器外观检测结构的总图。

图2是转动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转动主机内部的示意图。

图4是转动主机内部的剖切图

图5是转盘组件、左立板支架和第一电机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图5、导引罩组件和次品吹出气管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导引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辊筒驱动电机组件和右立板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为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1-图8和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电解电容器外观检测结构,包括基板301、转动主机100、电容导槽303、主机垫高支架304、合格品料盆305和次品料盆306。

如图1所示,基板301水平布置,主机垫高支架304设置在基板301上,转动主机100设置在主机垫高支架304上,电容导槽303通过电容导槽支架302倾斜设置在基板301上且位于转动主机100的一侧,电容导槽303的一端为高端,另一端为低端;电容导槽303高端为入料口,电容导槽303低端为出料口且低端指向转动主机100的入料端;合格品料盆305放置在基板301上且位于转动主机100的另一侧用于接收转动主机100送出的合格品;次品料盆306设置在基板301上且位于转动主机100的一端端部用于接收转动主机100送出的次品。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解电容器外观检测结构还包括用于检测电容器001外表面的外观的外周摄像头230和用于检测电容器001两端端面外观的左端摄像头220以及右端摄像头210,外周摄像头230、左端摄像头220以及右端摄像头210均通过摄像头支架设置在基板301上,左端摄像头220和右端摄像头210分别位于转动主机100的两端且正对着导引槽143,外周摄像头230位于转动主机100的上方且正对着导引槽143;左端摄像头220位于转动主机100的一侧,左端摄像头220正对着位于导引槽143内的电容器001的左端用于对导引槽143内滚动的电容器001左端面进行拍照检查;右端摄像头210位于转动主机100的另一侧,右端摄像头210正对着位于导引槽143内的电容器001的右端用于对导引槽143内滚动的电容器001右端面进行拍照检查。

本实施例中采用外周摄像头230、左端摄像头220以及右端摄像头210对电容器的左右两端以及电容器外表面进行拍照检查,外周摄像头230、左端摄像头220以及右端摄像头210的应用这是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技术,本实施例不作说明。

如图2、3和4所示,转动主机100包括底板101、电容器入料导槽102、合格品出料导板103、第一电机111、左立板支架112、右立板支架152、次品吹出气管114、转盘组件120、导引罩组件140和辊筒驱动电机组件150。

如图2、3和4所示,底板101设置在主机垫高支架304上,电容器入料导槽102通过入料导槽支架倾斜设置在底板101上,电容器入料导槽102的一端为高端,另一端为低端;电容器入料导槽102高端为入料口且连接电容导槽303的出料口,电容器入料导槽102低端为出料口且低端指向转动主机100的入料端用于将检测电解电容送入转动主机100;合格品出料导板103通过出料导板支架倾斜设置在底板101上,合格品出料导板103的一端为高端,另一端为低端;合格品出料导板103高端为合格品入口且指向转动主机100的出料,合格品出料导板103低端为合格品出口且指向合格品料盆305用于将转动主机100送出的合格品导入合格品料盆305内;左立板支架112和右立板支架152均设置在底板101上且之间设置间距,次品吹出气管114的一端插入并固定在左立板支架112上的进气孔内,次品吹出气管114位于左立板支架112的外侧;第一电机111水平设置在左立板支架112的外侧面上且第一电机111的电机轴贯穿左立板支架112并伸出;转盘组件120通过键设置在第一电机111的电机轴上且转盘组件120位于左立板支架112的内侧;导引罩组件140固定连接转盘组件120,辊筒驱动电机组件150设置在右立板支架152且部分位于右立板支架152的内侧部分位于右立板支架152的外侧,位于右立板支架152内侧的辊筒驱动电机组件150位于导引罩组件140内。

本实施例中的次品吹出气管114,在使用时,另一端通过控制阀外接高压气。本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次品吹出气管114通过控制阀外接高压气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属于现有技术中的公知常识。

如图2、3和4所示,电容器入料导槽102的截面呈矩形。电容器入料导槽102上开设观察槽。电容器入料导槽102的设置有利于在电容器入料导槽102倾斜时,位于电容器入料导槽102内的电容器一个一个并联排列不会造成混乱错位而堵塞送料槽的出料口,使得电容器一个一个进入导引槽143。合格品出料导板103的截面呈“一”字型。

如图5和6所示,转盘组件120包括转盘121和六个次品吹气孔124,本实施例以次品吹气孔124为例。

转盘121通过键设置在第一电机111的电机轴上并通过销钉限制轴向位置,次品吹气孔124均布设置在转盘121上且位于同一圆周上;转盘121转动使得次品吹气孔124与进气孔相通用于将次品吹出。当转盘121的转动使得次品吹气孔124与位于左立板支架112上部中心位置处的第一缺口113对应时,此时次品吹气孔124的功能是摄像孔,此摄像孔转到最高位置时,为方便摄像拍照使用。而当此摄像孔124由最高位置转转60度到125位置时,摄像孔的功能是次品吹气孔124,此时与左立板支架112上的次品吹出气管114的出口相对应,此时如判定电容器001为次品,此时导引槽143的功能是次品吹出导槽149,控制阀打开,高压气进入次品吹出气管114将次品吹出,高压气经过次品吹气孔124、通孔144吹入,推动次品电容器001沿次品吹出导槽149吹出,落入次品料盘306内。

如图5所示,左立板支架112上开设有用于摄像头伸入便于摄像的第一缺口113,转盘121转动使得次品吹气孔124依次与第一缺口113相通用于对电容器001的端面进行拍照。第一缺口113设置在左立板支架112上部中心位置处,为了便于对电容器端部进行摄像拍照。

如图6和7所示,导引罩组件140包括端板141和导引条142,导引条142的数量与次品吹气孔124数量相同,端板141呈圆环状,端板141同轴固定在转盘121上,导引条142的截面呈弧形,导引条142的圆弧内径大于与端板141的内径;导引条142分别垂直设置在端板141的同一侧端面上,所有导引条142均位于同一圆周上且均布,所有导引条142围成一个腔体,每相邻两个导引条142之间均构成用于放置电容器001的导引槽143;在相邻两个导引条142之间的端板141板面上均设置有与次品吹气孔124相通的通孔144。

如图7所示,端板141呈圆环形,在端板141板面上开有的通孔144是对应与导引槽143用的摄像用孔和吹气过孔,通孔144也与转盘121上的次品吹气孔124相对应,不得妨碍摄像。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导引罩组件140中的导引条142呈长条形,导引条142的截面呈弧形;导引条垂直固定在端板141右边,围绕端板141圆环中心均匀分布并围成圆柱形。围成圆柱形的圆柱内径略大于辊筒153的外径,以导引环140和辊筒153不相互干涉转动为宜。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导引罩组件140中的两相邻导引条142的侧边光滑且相互平行,形成导引槽143,导引槽143的宽度略大于电容器001的直径,不得妨碍电容器的转动,不得划伤电容器的外观。全部导引条142的外侧形成一个大的圆柱形。该圆柱形的直径即导引环140的外径与处于导引槽143内的电容器001的外侧基本齐平,如图4所示。

如图2、3、4和6所示,本实施例导引罩组件140中端板141和导引条142由金属或塑料等材料加工。导引罩组件140通过端板141同轴固定在转盘121的外端,随转盘121一起转动。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导引罩组件140中在辊筒驱动电机组件150的外表面设置圆弧导板148,圆弧导板148的一端固定在左立板支架112上,圆弧导板148位于合格品出料导板103所在侧,圆弧导板148与合格品出料导板103之间设有电容器出口。圆弧导板将电容器限定在导引槽143内,避免电容器在次品吹出工位滚出,并确保次品能沿轴向吹出导引槽143。

如图8所示,辊筒驱动电机组件150包括第二电机151和辊筒153,第二电机151水平设置在右立板支架152的外侧面上且第二电机151的电机轴贯穿右立板支架152并伸出;辊筒153通过键连接第二电机151的电机轴,辊筒153位于导引条142围成腔体内,置于导引槽143内的电容器001与辊筒153外表面贴合且辊筒153转动带动电容器001转动。

本实施例中辊筒驱动电机组件150中的辊筒153安装后与导引套组件140同轴,辊筒153的转动带动处于导引槽143内的电容器转动。辊筒153外表面套设橡胶套。橡胶套的设置用于加大与电容器的摩擦系数,避免打滑,并保护电容器。

本实施例电解电容器外观检测结构的工作过程:

电容器001送入电容导槽303内,电容器001进入电容器入料导槽102内,电容器入料导槽102内的电容器001自动滚入导引罩组件140的导引槽143内,电容器001由辊筒153外侧面支撑,随辊轴131一起转动,由于限于导引槽143的深度,每次只能进入一只电容器001,如图4所示。

第二电机151连续匀速转动,带动导引槽143内的电容器001连续转动。

第一电机111为断续转动,第一电机111带动转盘121和导引罩组件140整体逆时针转动60度后停止(以6个导引条为例)。

此时,转动主机100两端的右端摄像头210和左端摄像头220分别对电容器001两端进行拍照并进行检查判断。转动主机100上方的外周摄像头230随着电容器001转动一圈快速拍照,将电容器001的外圈分别拍摄几张照片(4张或再多几张)并进行判断。

拍摄完毕,第一电机111再带动转盘121和导引罩组件140整体逆时针转动60度后停止。经过拍照比对分析后的电容器001随着导引罩组件140的导引槽143转动到次品吹出气管114的对应位置。如果判断电容器为正品,气管不吹气,继续转入下一个工位;如果判断电容器为次品,控制阀打开,高压气进入次品吹出气管114将次品吹出,高压气经过次品吹气孔124、通孔144吹入,推动次品电容器001沿次品吹出导槽149吹出,落入次品料盘306内。

第一电机111再带动转盘121和导引罩组件140整体逆时针转动60度后停止。此时,合格品电容器在重力的作用下落下并沿合格品出料导板103滚出,落入合格品料盆305内收集。

重复上述过程,对电容器外观进行自动检测。

凡本发明说明书中未作特别说明的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的技术能够实现,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