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断裂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4382发布日期:2018-11-02 20:44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束断裂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漆包线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线束断裂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漆包线包括放线、清洗、烘干等工序,以保证线束表面达到涂漆所要求的洁净程度,经过洁净处理后的线束随后进入涂漆工序,为使线束表面的漆层达到设定的厚度,需要对线束重复多次涂漆,即每次涂漆都使得线束表面的漆层厚度有所增加,且每次涂漆后都需要把线束表面的漆层烘干后再进行下一次涂漆。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涂漆工序之前的清洗工序、烘干工序都有可能因意外或者故障导致线束断裂,由于设备对成品漆包线收线速度较快,甚至可能达到100米/秒的高速,若涂漆的前面某一工序中的线束突然断裂,线束将会在收线张力的作用下四散甩抽,极可能对相邻生产线上的线束造成损伤,容易造成大范围的停机,严重影响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对于线束断裂的检测检测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束断裂检测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束断裂检测装置,待检测的线束为外表面导电的裸线,该装置包括正电极、负电极、用于检测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是否导通的断线信号处理器、电阻、电源,所述正电极或负电极为导电圈或导电横杆任一形状,当电极为导电圈时,待检测的线束穿过导电圈,当为导电横杆时,待检测的线束位于导电横杆的上方,所述正电极的一侧、负电极的一侧、电阻、电源串联连接。

优化的,装置包括两电极组,两电极组共用一个正电极或负电极,在线束运行方向上,另外两个电极设置在共用电极的两侧。

优化的,该装置包括一个导电圈和两个导电横杆,在线束运行方向上,两个导电横杆分别位于导电圈两侧且与导电圈电极相反。

优化的,在线束运行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用于导向线束的结构相同的第一导向模块和第二导向模块,所述第一导向模块和第二导向模块在垂直于线束运行方向上均阵列设置有多个导向轮,所述导电圈竖向阵列数量和方向与导向轮相同,每根线束穿过对应的导电圈。

优化的,第一导向模块和第二导向模块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模块,所述支撑模块包括与地面高度可调的支撑架。

优化的,所述第一导向模块包括与线束运行方向垂直的导向横杆、支撑导向横杆的导向支座、多根连接杆,每根连接杆一端设置在导向横杆上,另一端设置导向轮,所述导向横杆在导向支座上阻尼转动设置。

优化的,装置还包括支撑螺杆、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为绝缘体,所述支撑螺杆分别与线束运行方向和导电横杆的中轴线方向垂直,所述支撑块上设置两个相互垂直的孔,所述支撑螺杆和导电横杆穿过相应位置的孔,所述支撑螺杆上位于支撑块上下位置处均设置有与支撑螺杆匹配的螺母,所述导电横杆的水平高度可调。

优化的,每根导电横杆处的两端和中部均设置有用于支撑的支撑螺杆和支撑块。

优化的,装置还包括警示杆,所述警示杆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警示杆和第二警示杆,所述第一警示杆和第二警示杆的轴线方向与线束运行方向平行。

优化的,所述导电圈外侧套有绝缘圈,装置还包括支撑杆和底座,所述支撑杆内设置有导线,所述支撑杆一端穿过绝缘圈且支撑杆内的导线与导电圈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底座上,支撑杆在底座上方的高度可调,所述导线的另一端与电路中的电源、断线信号处理器串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由于线束断裂,线束其中一端无拉力,断裂后的线束就会出现松垂,此时松垂的裸线搭接在正电极和负电极上,从而使得电源、电阻、正电极、负电极的电路形成通路,用于检测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是否导通的断线信号处理器的电信号会发生变化,实现了线束断裂的检测。

(2)由于线束可能会在该装置前端的设备中断裂,也可能在该装置后端的设备中断裂,两电极组的设置可以更方便的进行检测,防止断裂后不能使得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通过裸线电连接。

(3)导电圈的设置还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

(4)第一导向模块和第二导向模块的设置是将多根同时待加工的裸线进行导向,第一导向模块和第二导向模块确定待加工裸线的方向和高度,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线束,也防止在不同拉力作用下,线束不能直线运动,导向轮通过支撑架来调节高度,从而保证线束始终能直线运动。

(5)支撑螺杆和支撑块来调节导电横杆的高度,由于导电横杆使用时间过长导电性能降低,这样也方便导电横杆的替换。

(6)在导电横杆的两端和中部均用支撑螺杆和支撑块支撑,这样可以防止导电横杆变形。

(7)由于裸线一般都比较细并且光亮,第一警示杆和第二警示杆的设置使得线束断裂检测装置为一个安全的生产区域。

(8)绝缘圈的设置起到了保护导电圈的作用,底座和支撑导电杆的设置可以调节绝缘圈的高度,使得在正常工作情况下,裸线穿过导电圈的中轴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线束断裂检测装置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线束断裂检测装置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电圈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线束断裂检测装置主视图。

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

51-第一导向模块 58-第二导向模块

511-导向支座 512-导向横杆 513-连接杆 514-导向轮

521-第一警示杆 522-第二警示杆

531-支撑架 532-调节杆 B-线束

551-支撑块 552-第一导电横杆 57-第二导电横杆 553-支撑螺杆

561-底座 562-支撑杆 564-导电圈 565-绝缘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线束断裂检测装置,待检测的线束B为外表面导电的裸线,该装置包括正电极、负电极、用于检测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是否导通的断线信号处理器、电源、电阻,所述正电极或负电极为导电圈564或导电横杆任一形状,当电极为导电圈564时,待检测的线束B穿过导电圈564,当为导电横杆时,待检测的线束B位于导电横杆的上方,所述正电极的一侧、负电极的一侧、电阻、电源串联连接。装置包括两电极组,两电极组共用一个正电极或负电极,在线束B运行方向上,另外两个电极设置在共用电极的两侧。在该实施例中,该装置包括一个导电圈564和两个导电横杆,分别为第一导电横杆552和第二导电横杆57,在线束B运行方向上,第一导电横杆552和第二导电横杆57分别位于导电圈564两侧且与导电圈564电极相反。在该实施例中导电圈564与电源的正电极连接,第一导电横杆552和第二导电横杆57分别与电源的负极连接,该方案中电源、电极之间还可以设置电阻,防止电流过大,其中断线信号处理器可以是电流检测传感器或电压检测的传感器。如果是电压检测的传感器,将电压检测的传感器并联在电阻的两端。电流检测传感器和电压检测传感器将信号传输给处理装置,处理装置控制相应的装置对线束做出处理。

在线束B运行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用于导向线束B的结构相同的第一导向模块51和第二导向模块58,所述第一导向模块51和第二导向模块58在垂直于线束B运行方向上均阵列设置有多个导向轮514,所述导电圈564竖向阵列数量和方向与导向轮514相同,每根线束B穿过对应的导电圈564。

第一导向模块51和第二导向模块58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模块,所述支撑模块包括与地面高度可调的支撑架531。该实施例中支撑架531通过垂直于地面的调节杆532支撑,支撑架531与地面水平设置,这样防止线束B断裂后与地接触,由于线束B的清洗是在线束B断裂检测装置之前,如果线束B在涂漆之前落地就会影响线束B质量。

所述第一导向模块51包括与线束B运行方向垂直的导向横杆512、支撑导向横杆512的导向支座511、多根连接杆513,每根连接杆513一端设置在导向横杆512上,另一端设置导向轮514,所述导向横杆512在导向支座511上阻尼转动设置。导向横杆512可以在导向支座511上转动,从而调整导向轮514的水平高度。导向轮514的水平高度调节可以调节线束B的张紧度。

装置还包括架设导电横杆的支撑螺杆553、支撑块551,所述支撑块551为绝缘体,所述支撑螺杆553分别与线束B运行方向和导电横杆的中轴线方向垂直,所述支撑块551上设置两个相互垂直的孔,所述支撑螺杆553和导电横杆穿过相应位置的孔,所述支撑螺杆553上位于支撑块551上下位置处均设置有与支撑螺杆553匹配的螺母,所述导电横杆的水平高度可调。由于线束B在运行过程中,在并未断裂的情况下,线束B也可能并未张紧,当导向轮514的高度调节后,相应的导电横杆的水平高度也需要调节,支撑块551和螺母来调节导电横杆的水平高度。

每根导电横杆处的两端和中部均设置有用于支撑的支撑螺杆553和支撑块551。这样防止导电横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影响检测效果和装置报警的反应速度。

装置还包括警示杆,所述警示杆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警示杆521和第二警示杆522,所述第一警示杆521和第二警示杆522的轴线方向与线束B运行方向平行。

如图3所示,导电圈564外侧套有绝缘圈565,装置还包括支撑杆562和底座561,所述支撑杆562内设置有导线,所述支撑杆562一端穿过绝缘圈565且支撑杆562内的导线与导电圈564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底座561上,支撑杆562在底座561上方的高度可调,所述导线的另一端与电路中的电源、断线信号处理器串联连接。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装置包括两个导电圈和一个导电横杆,在线束B运行方向上,两个导电圈564分别位于导电横杆的两侧且与导电横杆的电极相反。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创造,凡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