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微波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4764发布日期:2018-12-18 21:01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微波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微波传感器。



背景技术:

微波传感器是利用微波特性来检测一些物理量的器件。包括感应物体的存在、运动速度、距离、角度等信息。如图1,现有的微波传感器是由微波振荡器、混频器、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构成。微波传感器产生一定频率的微波信号通过发射天线向外发射微波信号,微波信号遇到障碍物时反射微波信号,接收天线接收反射微波信号,有人体或物体在探测范围内移动时,接收天线将反射微波信号输入到混频器,混频器接收的反射微波信号和微波震荡器产生的微波信号经由混频器混频后输出低频率的多普勒信号,从而实现对人体或物体位置移动的探测功能。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2043147A所公开的微波传感器。

目前市面上的微波传感器的探测距离是不可调整的,使用者只能根据需要选择具有某一固定探测距离的微波传感器,如微波传感器的探测距离为5m、10m、15m……。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需要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灵活调整微波传感器的探测距离。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微波传感器,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微波传感器具有调整探测距离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微波传感器,包括微波振荡器M1、混频器G1、发射天线、接收天线、恒流源电路、比较器L1、比较器L2、三极管K1、三极管K2、三极管K3、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E1、电容E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位器R18、VCC端、GND端和低频信号输出端,比较器L1和比较器L2均采用比较器LM358,所述三极管K1采用PNP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K2和三极管K3采用NPN型三极管,所述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均采用非极性电容,所述电容E1和电容E2均采用电解电容;

所述混频器G1输入端和发射天线分别与微波振荡器M1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接收天线与混频器G1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K1的集电极与微波振荡器M1电连接,所述三极管K1的发射极与VCC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K1的基极通过电阻R1连接三极管K2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K2的发射极与GND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K2的基极与电阻R2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1连接GND端,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与恒流源电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3与三极管K3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K3的集电极与混频器G1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K3的发射极分别与电容C2的第一端和电容C3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GND端,所述电容C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4的第一端和电阻R7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4连接GND端,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5连接GND端,所述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6接VCC端,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5接GND端,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与电阻R8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6连接GND端,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7连接GND端,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与比较器L1的第三引脚电连接,所述比较器L1的第二引脚通过电容C8连接GND端,所述比较器L1的第二引脚依次通过电阻R9、电容E1连接GND端,所述比较器L1的第二引脚与电阻R10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0的第二端与电阻R11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1的第二端与比较器L1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电容C9与电阻R10并联,所述电容C10与电阻R11并联,所述电阻R10的第二端依次通过电位器R18、电容E2和电阻R14连接GND端,所述电阻R11的第二端与电阻R12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2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11连接GND端,所述电阻R12的第二端与电阻R15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5的第二端与比较器L2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比较器L2的第二端与电容C12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2的第二端连接GND端,所述比较器L2的第三端与电阻R16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6的第二端与电容C12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比较器L2的第三端通过电阻R17连接比较器L2的第四端,所述比较器L2的第四端连接VCC端,所述比较器L2的第八端连接GND端,所述比较器L2的第一端连接低频信号输出端。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微波传感器通过恒流源电路、三极管K1、三极管K2、电阻R1、电阻R2为微波振荡器M1提供2kHz的脉冲电源,微波振荡器M1产生一定频率的微波信号通过发射天线向外发射微波信号,有人体或物体在探测范围内移动时,接收天线接收反射微波信号输入到混频器G1,混频器G1接收的反射微波信号和微波震荡器M1产生的微波信号经由混频器G1混频后输出低频率信号在三极管K3导通时输出,电位器R18用于调整比较器L1和比较器L2的增益,通过调整电位器R18以调整微波探测器的探测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微波传感器电路连接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波传感器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比较器LM358引脚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2和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微波传感器,包括微波振荡器M1、混频器G1、发射天线、接收天线、恒流源电路、比较器L1、比较器L2、三极管K1、三极管K2、三极管K3、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E1、电容E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位器R18、VCC端、GND端和低频信号输出端,比较器L1和比较器L2均采用比较器LM358,所述三极管K1采用PNP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K2和三极管K3采用NPN型三极管,所述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均采用非极性电容,所述电容E1和电容E2均采用电解电容。所述恒流源电路采用中国专利号CN106055004A所公开的一种可调恒流源电路,调整该恒流源电路的输出电压频率为2KHz。上述各个电子元器件均为现有公知技术。

所述混频器G1输入端和发射天线分别与微波振荡器M1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接收天线与混频器G1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K1的集电极与微波振荡器M1电连接,所述三极管K1的发射极与VCC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K1的基极通过电阻R1连接三极管K2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K2的发射极与GND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K2的基极与电阻R2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1连接GND端,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与恒流源电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3与三极管K3的基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K3的集电极与混频器G1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K3的发射极分别与电容C2的第一端和电容C3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GND端,所述电容C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4的第一端和电阻R7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4连接GND端,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5连接GND端,所述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6接VCC端,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5接GND端,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与电阻R8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6连接GND端,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7连接GND端,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与比较器L1的第三引脚电连接,所述比较器L1的第二引脚通过电容C8连接GND端,所述比较器L1的第二引脚依次通过电阻R9、电容E1连接GND端,所述比较器L1的第二引脚与电阻R10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0的第二端与电阻R11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1的第二端与比较器L1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电容C9与电阻R10并联,所述电容C10与电阻R11并联,所述电阻R10的第二端依次通过电位器R18、电容E2和电阻R14连接GND端,所述电阻R11的第二端与电阻R12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2的第二端通过电容C11连接GND端,所述电阻R12的第二端与电阻R15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5的第二端与比较器L2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比较器L2的第二端与电容C12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2的第二端连接GND端,所述比较器L2的第三端与电阻R16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6的第二端与电容C12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比较器L2的第三端通过电阻R17连接比较器L2的第四端,所述比较器L2的第四端连接VCC端,所述比较器L2的第八端连接GND端,所述比较器L2的第一端连接低频信号输出端。

所述电位器R18用于调整比较器L1和比较器L2的增益,本微波传感器通过调整电位器R18以调整微波探测器的探测距离。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