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相电机断线检测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84525发布日期:2019-02-01 19:20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相电机断线检测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断线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相电机断线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三相电机现已广泛地应用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如果三相电机出现某一组线圈断线时,将不能正常工作;且断线状态下的电机一旦通电会严重发热,时间稍长就会因匝间短路而烧毁电机,更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火灾造成灾难事故。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目前市面上的产品都是购买现成的电机保护器,体积大,成本高,不利于在市面上进行推广。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相电机断线检测电路,旨在使得三相电机的断线检测简单易行,成本低,利于推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三相电机断线检测电路,连接于三相电源与三相电机连接线中其中之一的相线;其中,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用于开关作用的第一三极管、第一光耦、用于输出信号的信号输出端,及第一限流电阻单元、第一二极管、第一稳压管、第二限流电阻单元、第二二极管、第二稳压管;所述第一限流电阻单元一端连接于三相电源端的一相线,另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一光耦的第二端口并连接第一稳压管的阳极,第一稳压管的阴极接零线;第一光耦的第一端口通过一电阻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零线,其基极连接第二稳压管的阴极,第二稳压管的阳极通过第二限流电阻单元连接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到三相电机端的同一相线;第一光耦的第三端口连接信号输出端,并连接有上拉电阻,第一光耦的第四端口接地。

其中,所述三相电源与三相电机连接线通过端口连接,其中:三相电源的第一零线端口直接与三相电机的第一零线端口连接;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线端口与三相电机的第一相线端口之间连接有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三相电源的第二相线端口与三相电机的第二相线端口之间连接有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三相电源的第三相线端口与三相电机的第三相线端口之间连接有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

其中,所述检测电路连接于三相电源的第一相线端口与三相电机的第一相线端口之间,与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并联。

其中,所述第一限流电阻单元包括串联的第七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第二限流电阻单元包括串联的第八电阻和第九电阻。

其中,所述上拉电阻连接有5V电源。

其中,所述第一稳压管还并联有第一电容。

其中,所述第一光耦的芯片型号为PC817。

本实用新型的三相电机断线检测电路,通过在三相电源与三相电机连接线中其中之一的相线设置检测电路,该检测电路包括用于开关作用的第一三极管、第一光耦、用于输出信号的信号输出端,及第一限流电阻单元、第一二极管、第一稳压管、第二限流电阻单元、第二二极管、第二稳压管;当三相电机正常工作时,信号输出端持续输出高电平,而当三相电机断线时,信号输出端输出方波信号,从而对三相电机的断线进行快速判断以进行后续保护。本实用新型的三相电机断线检测电路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生产成本低,适合在市面上进行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三相电机断线检测电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组成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检测电路,10-三相电源,20-三相电机,40-第一三极管,50-第一光耦,60-信号输出端,70-第一限流电阻单元,80-第二限流电阻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实施例一,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三相电机断线检测电路100,连接于三相电源10与三相电机20连接线中其中之一的相线;

所述检测电路100包括:

用于开关作用的第一三极管40、第一光耦50、用于输出信号的信号输出端60,及第一限流电阻单元70、第一二极管D1、第一稳压管ZD1、第二限流电阻单元80、第二二极管D2、第二稳压管ZD2;

所述第一限流电阻单元70一端连接于三相电源端10的一相线,另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光耦50的第二端口并连接第一稳压管ZD1的阳极,第一稳压管ZD1的阴极接零线;

第一光耦50的第一端口通过一电阻R11连接第一三极管40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40的发射极接零线,其基极连接第二稳压管ZD2的阴极,第二稳压管ZD2的阳极通过第二限流电阻单元80连接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到三相电机20端的同一相线;

第一光耦50的第三端口连接信号输出端60,并连接有上拉电阻R12,第一光耦50的第四端口接地。

检测电路100的工作原理为:在三相电机20正常运作的情况下,由于三相绕组基本平衡,第一三极管40(Q1)始终无法导通,处于截止状态,因此第一光耦50(U1)内部发光二极管无法发光,导致U1内部三极管无法耦合导通,U1的第三端口在上拉电阻R12的作用下,持续输出高电平。当三相电机20断线时,由于三相电机处于三相不平衡状态,第一三极管Q1导通,在正弦波的正半周时,第一光耦U1无法导通,其第三端口在上拉电阻R12的作用下,输出高电平;而在正弦波的负半周到来时,第一光耦U1耦合导通,其第三端口输出低电平。故三相电机20正常工作时,信号输出端60持续输出高电平,而当三相电机断线时,信号输出端60输出50Hz的方波信号。从信号输出端60输出的电平信号对三相电机20的断线与否进行检测和判断,以便于后续对三相电机的保护控制。

本实施例的三相电源10与三相电机20连接线通过端口连接,其中:

三相电源10的第一零线端口N直接与三相电机20的第一零线端口N连接;

三相电源10的第一相线端口L1与三相电机20的第一相线端口L1之间连接有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

三相电源10的第二相线端口L2与三相电机20的第二相线端口L2之间连接有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

三相电源10的第三相线端口L3与三相电机20的第三相线端口L3之间连接有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

作为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检测电路100连接于三相电源10的第一相线端口L1与三相电机20的第一相线端口L1之间,与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并联。可以理解,检测电路100也可以连接在L2或L3相线上。

本实施例的第一限流电阻单元70包括串联的第七电阻R7和第十电阻R10,所述第二限流电阻单元80包括串联的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

本实施例的上拉电阻R12连接有5V电源。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一稳压管ZD1还并联有第一电容C1。第一电容C1防止第一光耦U1的输出信号受干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光耦50的芯片型号为PC817。PC817为常用型号,采用常用型号的器件便于获取及维护。

本实用新型的三相电机断线检测电路100结构简单,基本上由电阻、二极管、光耦等常规元件构成,在对三相电机进行断线检测以进行后续保护的同时,其制造方便,生产成本低,适合在市面上进行推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三相电机断线检测电路100,通过在三相电源10与三相电机20连接线中其中之一的相线设置检测电路100,该检测电路100包括用于开关作用的第一三极管40、第一光耦50、用于输出信号的信号输出端60,及第一限流电阻单元70、第一二极管D1、第一稳压管ZD1、第二限流电阻单元80、第二二极管D2、第二稳压管ZD2;当三相电机20正常工作时,信号输出端60持续输出高电平,而当三相电机20断线时,信号输出端60输出方波信号,从而对三相电机20的断线进行快速判断以进行后续保护。本实用新型的三相电机断线检测电路100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生产成本低,适于在市面上进行快速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