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列车悬挂件的疲劳试验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03659发布日期:2019-03-27 10:14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列车悬挂件的疲劳试验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列车的悬挂件的性能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列车悬挂件的疲劳试验工装。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列车装备的快速发展,行车安全也越来越受人们重视。高速列车上的悬挂件在运行过程中,在环境应力作用下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是评估列车安全服役的重要依据之一。

现有技术中的列车悬挂件包括盖板和骨架,其中,骨架是一个整体的焊接件,盖板通过若干铆钉铆接固定到骨架上。传统的疲劳试验方法均是针对材料本身或是局部抽样进行测试,其载荷加载实际应用难以保证完全一致,所以得出的试验结论数据参考意义不大。并且在实际工况中,受铆钉排布及应力施加位置的影响,所有铆钉的受力并非均匀受力。如果通过切片或是局部样件进行疲劳试验,得出实验数据难以与真实工况吻合。此外,如果模拟在盖板上施加环境载荷时,则需在盖板面上的某些特殊部位增加切孔或焊接点。这样就破坏了原有产品结构的应力分布,得出的实验数据也难以与真实工况吻合。

然而,目前国内在该领域还没有有效的方法和完善的测试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至少一些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列车悬挂件的疲劳试验工装。通过该工装能够将列车悬挂件装夹于疲劳试验机上进行整体疲劳试验,并通过磁环吸力对列车悬挂件进行载荷施加,模拟悬挂件实际工况下的环境应力,有效避免了在列车悬挂件上开孔或焊接而造成对原产品结构的破坏,使得疲劳试验更接近真实工况,为列车悬挂件的可靠性设计提供了更准确的参考和依据。

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列车悬挂件的疲劳试验工装,包括:用于固定夹持待测的悬挂件的托盘和横梁;与所述托盘紧固连接的第一夹头,以及与所述横梁紧固连接的第二夹头;若干设置在所述横梁与所述待测的悬挂件之间的磁环,所述横梁与所述待测的悬挂件通过所述磁环接合;其中,所述第一夹头装夹到用于进行疲劳试验的疲劳试验机的下夹盘上,所述第二夹头装夹到所述疲劳试验机的上夹盘上,所述疲劳试验机的载荷通过所述横梁与所述磁环传递到所述待测的悬挂件上,以对所述待测的悬挂件进行疲劳试验。

在一个优先地实施例中,所述托盘包括托盘板,在所述托盘板上间隔开设有若干沿所述托盘板长度方向延伸的托盘加强筋。

在一个优先地实施例中,所述托盘板上设有若干托盘连接孔和中心安装孔,所述托盘连接孔用于紧固安装所述待测的悬挂件,所述中心安装孔用于紧固安装所述第一夹头。

在一个优先地实施例中,所述托盘连接孔沿所述托盘板四周边缘均匀分布。

在一个优先地实施例中,所述托盘与所述第一夹头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形成紧固连接。

在一个优先地实施例中,所述横梁包括横梁板,在所述横梁板上设有若干沿所述横梁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横梁加强筋。

在一个优先地实施例中,所述横梁板上设有若干横梁连接孔,所述横梁连接孔用于所述横梁与所述磁环的定位,以及用于所述横梁与所述第二夹头的连接。

在一个优先地实施例中,所述横梁连接孔设置在所述横梁加强筋之间,且在所述横梁板的长度方向上均匀间隔开分布。

在一个优先地实施例中,所述横梁与所述第二夹头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形成紧固连接。

在一个优先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头与所述第二夹头均构造成圆柱体。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图1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列车悬挂件的疲劳试验工装的拆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了图1所示的待测的悬挂件的结构。

图3显示了图1所示的疲劳试验工装中的托盘的结构。

图4显示了图1所示的疲劳试验工装中的横梁的结构。

图5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列车悬挂件的疲劳试验工装整体装配示意图。

在本申请中,所有附图均为示意性的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未按实际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介绍。

图1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列车悬挂件的疲劳试验工装100的拆装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疲劳试验工装100包括用于固定夹持待测的悬挂件130的托盘110和横梁120。在实际试验时,待测的悬挂件130安装在托盘110和横梁120之间,待测的悬挂件130通过疲劳试验工装100装夹到疲劳试验机上进行整体疲劳试验。通过疲劳试验工装100能够有效提高待测的悬挂件130的疲劳试验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待测的悬挂件130以常见的列车悬挂件为例加以说明,并通过疲劳试验工装100将该列车悬挂件130装夹到疲劳试验机上,对该列车悬挂件进行疲劳试验。图2显示了待测的悬挂件130的结构。如图2所示,待测的悬挂件130包括悬挂架骨架131。悬挂件骨架131构造成一体的焊接构件。在悬挂件骨架131上设有盖板132,盖板132设置成矩形板状。在悬挂件骨架131和盖板132上设有若干相对应的安装孔,在安装孔中安装铆钉133,从而将盖板132铆接固定到悬挂件骨架131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疲劳试验工装100用于测试在环境应力的作用下,悬挂件骨架131、盖板132以及铆钉133三者之间结合的可靠性进行检测试验。

图3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疲劳试验工装100中的托盘110的结构。如图3所示,托盘110包括托盘板111,托盘板111构造成矩形板状。在托盘板111上设有若干托盘加强筋112,托盘加强筋112间隔开设置,且沿托盘板111的长度方向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托盘板111上设有两道托盘加强筋112。托盘加强筋112有效增强了托盘110的强度,能够有效提高托盘板111的刚性,有效防止托盘110变形过大。

在本实施例中,在托盘板111上设有托盘连接孔113,托盘连接孔113用于托盘110与待测的悬挂件130的紧固连接。如图3所示,托盘连接孔113设置在托盘板111四周边缘,且均匀间隔开分布。在托盘连接孔113中安装紧固连接件而将待测的悬挂件紧固连接到托盘110上,从而实现托盘110与待测的悬挂件13的装配紧固。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托盘板111的中心设有一个中心安装孔114。在中心安装孔114中设有第一夹头140,第一夹头140与托盘110紧固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夹头140与托盘110之间采用螺栓连接而形成紧固连接。当然,第一夹头140也可以与托盘110焊接紧固在一起。试验时,第一夹头140装夹到用于进行疲劳试验的疲劳试压机上,以进行待测的悬挂件130的疲劳试验。

图4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疲劳试验工装100中的横梁120的结构。如图4所示,横梁120包括横梁板121。横梁板121构造成矩形板状,在横梁板121上设有横梁加强筋122,横梁加强筋122沿横梁板121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在横梁板121上间隔开设有两道横梁加强筋122。横梁加强筋112有效增强了横梁的强度,能够有效提高横梁板121的刚性,有效防止横梁120变形过大。

在本实施例中,在横梁120上还设有横梁连接孔123。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在横梁120上设有3个横梁连接孔123,且横梁连接孔123均设置在两道横梁加强筋122之间。夹持安装待测的悬挂件130时,在横梁120与待测的悬挂件130之间设有磁环160,磁环160具有很强的磁力,磁环160能够根据实际要求对待测的悬挂件130的任意部位施加拉压应力。横梁120与待测的悬挂件120通过磁环160接合,横梁连接孔123用于横梁120与磁环160的定位,从而实现横梁120与待测的悬挂件130的装配紧固。这样,能够有效保证横梁120与待测的悬挂件130之间的接合安装,且安装连接方便,有利于提高试验的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横梁120的中心的横梁连接孔123中设有第二夹头150。第二夹头150与横梁120紧固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夹头150与横梁120之间采用螺栓连接而形成紧固连接。当然,第二夹头150也可以与横梁120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紧固在一起。试验时,第二夹头150装夹到用于进行疲劳试验的疲劳试压机上,以进行待测的悬挂件的疲劳试验。

图5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列车悬挂件的疲劳试验工装100的整体装配示意图。如图5所示,托盘110与待测的悬挂件130的一端面(图5中的下端)紧固装配在一起,横梁120用于连接在待测的悬挂件130的与连接托盘110的相对的一侧,并通过磁环160紧固装配在一起,以形成对待测的悬挂件130的夹持。第一夹头140和第二夹头150分别与托盘110和横梁120固定连接。通过将第一夹头140与疲劳试验机的下夹盘夹持装夹,而将第二夹头150与疲劳试验机的上夹盘夹持装夹以形成固定,从而将待测的悬挂件130方便有效地装夹到疲劳试验机对待测的悬挂件130整体进行疲劳试验。通过疲劳试验工装100能够有效提高待测的悬挂件130的疲劳试验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列车悬挂件的疲劳试验工装100,其能够将列车悬挂件装夹于疲劳试验机上以进行整体疲劳试验,并通过磁环140的吸力对列车悬挂件进行载荷施加,将疲劳试验机的拉压应力通过横梁120与磁环140传递到待测的悬挂件130上,模拟悬挂件实际工况下的环境应力,从而有效避免了在列车悬挂件上开孔或焊接而造成对原产品结构的破坏,使得疲劳试验更接近真实工况,能够为列车悬挂件的可靠性设计提供了更准确的参考和依据。同时,该疲劳试验工装100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操作简单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而已,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