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频疲劳试验机的风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9358发布日期:2019-05-03 19:0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高频疲劳试验机的风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疲劳试验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高频疲劳试验机的风冷装置。



背景技术:

工程结构失效约80%以上是由疲劳引起的。为使设计出来的工程结构及其零部件满足现场对疲劳强度和寿命的要求,必须首先通过开展疲劳试验,掌握相关材料的抗疲劳性能,如疲劳S-N曲线、疲劳极限等。高频疲劳试验机便是这样一种用来进行材料抗疲劳性能测试的机器。相对于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它具有加载频率高、试验周期短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我国冶金、航天、交通等研究领域。

然而,如果受测材料具有较高的阻尼,或者试验载荷接近材料的屈服强度,则会因试验中较高的加载频率,导致试验件局部(通常是最小截面处)过热,甚至发生蠕变,迫使试验无法在预期载荷下进行,获得的试验数据也就不能反映材料真实抗疲劳性能,所以我们提出一种用于高频疲劳试验机的风冷装置,用于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高频疲劳试验机的风冷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高频疲劳试验机的风冷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立柱,且两个立柱上均开设有移动孔,两个移动孔内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且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两个立柱相互靠近的一侧并均固定安装有卡座,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延伸至两个立柱相互远离的一侧,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转盘,且转盘的顶部一侧转动连接有把手,两个卡座卡装有同一个工件,两个立柱相互靠近的一侧顶部均开设有升降槽,且两个升降槽内滑动连接有同一个横梁,所述横梁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风机,所述风机位于两个立柱之间。

优选的,所述横梁的底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连接柱,且两个连接柱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安装板,所述风机固定安装在安装板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移动孔内固定安装有升降孔,所述升降孔的两侧内壁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弧型限位口,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分别贯穿两个升降孔,且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上均固定套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与两个弧型限位口活动卡装。

优选的,所述卡座的一侧开设有卡口,所述工件的两侧位于卡口内,所述卡口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制动孔,所述制动孔内设有制动柱,所述制动柱的底端延伸至卡口内,且卡口的底部内壁和制动柱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夹盘,两个夹盘分别位于工件的上方和下方并均与工件相接触,所述制动柱上套设有制动弹簧,所述制动弹簧的顶端与制动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制动弹簧的底端与制动柱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升降槽的一侧内壁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制动槽,所述横梁的两端均开设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内滑动连接有推动柱,所述推动柱的一端延伸至升降槽内并固定安装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限位轮,所述限位轮位于制动槽内并与制动槽相卡装。

优选的,所述移动槽的一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弹簧,所述限位弹簧的一端与推动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槽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移动孔,所述推动柱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拉杆,且拉杆的底端贯穿移动孔并延伸至横梁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首先移动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使得限位环移出升降孔,此时可以分别调整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高度,然后向上拉动制动柱,使得制动柱带动夹盘向上移动,此时可以将工件放入两个卡口内,这时可以释放制动柱,使得制动弹簧带动夹盘向下位移,对工件进行夹紧,然后移动横梁使得风机的高度与工件相匹配,这时就可以启动风机,对工件进行吹风降温,然后转动转盘,带动工件进行转动,此时就可以对工件进行降温。

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通过将工件固定在两个卡座上,然后启动风机,就可以对工件进行均匀的降温,此时就可以避免工件在测试时,因工件过热而造成的测试数据不准确,避免出现试验误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高频疲劳试验机的风冷装置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高频疲劳试验机的风冷装置的限位座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高频疲劳试验机的风冷装置的A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高频疲劳试验机的风冷装置的B结构放大图。

图中:1底座、2立柱、3移动孔、4限位座、5第一转动杆、6第二转动杆、7卡座、8卡口、9制动孔、10制动柱、11夹盘、12制动弹簧、13工件、14升降槽、15横梁、16制动槽、17移动槽、18推动柱、19限位板、20限位轮、21限位弹簧、22升降孔、23限位环、24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用于高频疲劳试验机的风冷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立柱2,且两个立柱2上均开设有移动孔3,两个移动孔3内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5和第二转动杆6,且第一转动杆5和第二转动杆6相互靠近的一端均延伸至两个立柱2相互靠近的一侧并均固定安装有卡座7,第一转动杆5和第二转动杆6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延伸至两个立柱2相互远离的一侧,第一转动杆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转盘,且转盘的顶部一侧转动连接有把手,两个卡座7卡装有同一个工件13,两个立柱2相互靠近的一侧顶部均开设有升降槽14,且两个升降槽14内滑动连接有同一个横梁15,横梁15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风机24,风机24位于两个立柱2之间,首先移动第一转动杆5和第二转动杆6,使得限位环23移出升降孔22,此时可以分别调整第一转动杆5和第二转动杆6的高度,然后向上拉动制动柱10,使得制动柱10带动夹盘11向上移动,此时可以将工件13放入两个卡口8内,这时可以释放制动柱10,使得制动弹簧12带动夹盘11向下位移,对工件13进行夹紧,然后移动横梁15使得风机24的高度与工件13相匹配,这时就可以启动风机24,对工件13进行吹风降温,然后转动转盘,带动工件13进行转动,此时就可以对工件13进行降温,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通过将工件13固定在两个卡座7上,然后启动风机24,就可以对工件13进行均匀的降温,此时就可以避免工件13在测试时,因工件13过热而造成的测试数据不准确,避免出现试验误差。

本实用新型中,横梁15的底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连接柱,且两个连接柱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同一个安装板,风机24固定安装在安装板的底部,移动孔3内固定安装有升降孔22,升降孔22的两侧内壁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弧型限位口,第一转动杆5和第二转动杆6分别贯穿两个升降孔22,且第一转动杆5和第二转动杆6上均固定套设有限位环23,限位环23与两个弧型限位口活动卡装,卡座7的一侧开设有卡口8,工件13的两侧位于卡口8内,卡口8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制动孔9,制动孔9内设有制动柱10,制动柱10的底端延伸至卡口8内,且卡口8的底部内壁和制动柱10的底端均固定安装有夹盘11,两个夹盘11分别位于工件13的上方和下方并均与工件13相接触,制动柱10上套设有制动弹簧12,制动弹簧12的顶端与制动孔9的内壁固定连接,制动弹簧12的底端与制动柱10固定连接,升降槽14的一侧内壁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制动槽16,横梁15的两端均开设有移动槽17,移动槽17内滑动连接有推动柱18,推动柱18的一端延伸至升降槽14内并固定安装有限位板19,限位板19的一侧转动连接有限位轮20,限位轮20位于制动槽16内并与制动槽16相卡装,移动槽17的一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弹簧21,限位弹簧21的一端与推动柱1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移动槽17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移动孔,推动柱18的底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拉杆,且拉杆的底端贯穿移动孔并延伸至横梁15的下方,首先移动第一转动杆5和第二转动杆6,使得限位环23移出升降孔22,此时可以分别调整第一转动杆5和第二转动杆6的高度,然后向上拉动制动柱10,使得制动柱10带动夹盘11向上移动,此时可以将工件13放入两个卡口8内,这时可以释放制动柱10,使得制动弹簧12带动夹盘11向下位移,对工件13进行夹紧,然后移动横梁15使得风机24的高度与工件13相匹配,这时就可以启动风机24,对工件13进行吹风降温,然后转动转盘,带动工件13进行转动,此时就可以对工件13进行降温,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通过将工件13固定在两个卡座7上,然后启动风机24,就可以对工件13进行均匀的降温,此时就可以避免工件13在测试时,因工件13过热而造成的测试数据不准确,避免出现试验误差。

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首先移动第一转动杆5和第二转动杆6,使得限位环23移出升降孔22,此时可以分别调整第一转动杆5和第二转动杆6的高度,此时向上拉动制动柱10,使得制动柱10带动夹盘11向上移动,此时可以将工件13放入两个卡口8内,这时可以释放制动柱10,使得制动弹簧12带动夹盘11向下位移,对工件13进行夹紧,然后拉动两个拉杆,分别可以带动两个推动柱18进行相向移动,使得推动柱18带动限位轮20移出制动槽16,此时就可使得横梁15进行纵向位移,调整风机24的高度,在横梁15与风机24的高度与工件13相匹配时,就可以松动拉杆,使得限位弹簧21推动推动柱18进行移动,在推动柱18进行反向移动时,就可以使得限位轮20移动至其他的制动槽16内,对横梁15进行限位,这时就可以启动风机24,对工件13进行吹风降温,然后转动转盘,带动工件13进行转动,此时就可以对工件13进行降温,避免工件13在测试时,因工件13过热而造成的测试数据不准确,避免出现试验误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