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铅酸蓄电池极柱锥度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3140发布日期:2019-06-12 00:01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测试铅酸蓄电池极柱锥度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试铅酸蓄电池极柱锥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在安装在车体之前,需要对铅酸蓄电池的正、负极柱进行锥度测量;但是现有检测手段通常是人工使用卡尺测量再进行计算的方法,存在测量效率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试铅酸蓄电池极柱锥度的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测试铅酸蓄电池极柱锥度的装置包括:安装座、垂直导轨架、高度刻度条、第一检测块、第二检测块、水平导轨架、水平刻度条和第一“L”形活动卡尺;其中,垂直导轨架包括第一竖立柱和第二竖立柱,第一竖立柱和第二竖立柱平行且对立地设置,第一竖立柱和第二竖立柱均垂直地设在安装座上,高度刻度条设在第一竖立柱和/或第二竖立柱上;第一检测块滑动地设在第一竖立柱上,第二检测块滑动地设在第二竖立柱上,第一检测块与第二检测块相对立地设置,水平导轨架的第一端设在第一检测块上,水平导轨架的第二端设在第二检测块上,水平导轨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平行且对齐地设置,以使得第一检测块与第二检测块保持相互对齐,水平刻度条设在水平导轨架上,水平刻度条与第一检测块和第二检测均平行对齐地设置,第一检测块上朝向第二检测块的那一端上设有可伸缩的第一检测头,第二检测块上朝向第一检测块的那一端上设有可伸缩的第二检测头,第一检测头与第二检测头相对立地设置;第一“L”形活动卡尺滑动地设置在水平刻度条上,第一“L”形活动卡尺的自由端延伸至第一检测头和第二检测头之间。

这样,在测量时,先将端柱放置到第一检测块和第二检测块之间,然后将第一检测头和第二检测头分别伸出到端柱上,并记录下此时第一检测块或第二检测块对应在高度刻度条上的数值h1;然后通过将第一“L”形活动卡尺分别移动到与第一检测头和第二检测头对齐的位置上,并分别记录下对应在水平刻度条上的数值,并通过计算得出这两个数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即得出了在h1高度上端柱的宽度d1。同样地,移动第一检测块和第二检测块到另一高度上,然后将第一检测头和第二检测头分别伸出到端柱上,并记录下此时第一检测块或第二检测块对应在高度刻度条上的数值h2;然后通过将第一“L”形活动卡尺分别移动到与第一检测头和第二检测头对齐的位置上,并分别记录下对应在水平刻度条上的数值,并通过计算得出这两个数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即得出了在h2高度上端柱的宽度d2。然后通过计算公式计算出端柱的锥度=arctan[|(d1-d2)/2(h1-h2)|]度;相比传统地手工采用游标卡尺来进行测量,通过本装置得到的端柱的锥度的测量值更加的准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二“L”形活动卡尺,第二“L”形活动卡尺滑动地设置在水平刻度条上,第二“L”形活动卡尺的自由端延伸至第一检测头和第二检测头之间。

这样,在测量端柱的宽度时,可使用第一“L”形活动卡尺来测量端柱上第一检测头所指向位置对应在水平刻度条上的数值,并同时使用第二“L”形活动卡尺来测量端柱上第二检测头所指向位置对应在水平刻度条上的数值,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端柱的宽度数值。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块上设有第一套筒孔,第一检测头套设在第一套筒孔内。

这样,第一检测头可通过在第一套筒孔内套动来实现伸缩地设置在第一检测块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块上设有第二套筒孔,第二检测头套设在第二套筒孔内。

这样,第二检测头可通过在第二套筒孔内套动来实现伸缩地设置在第二检测块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头和第二检测头均设置为圆锥体状,第一检测头和第一套筒孔之间还设有第一弹簧,第一检测头和第二套筒孔之间还设有第二弹簧。

这样,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提供的弹力,来驱动第一检测头和第二检测头靠齐到端柱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水平刻度条上设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第一“L”形活动卡尺设置在第一滑块上,且第一“L”形活动卡尺与水平刻度条相靠齐,第二“L”形活动卡尺设置在第二滑块上,且第二“L”形活动卡尺与水平刻度条相靠齐。

这样,第一“L”形活动卡尺和第二“L”形活动卡尺可以通过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在水平刻度条上滑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测试铅酸蓄电池极柱锥度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检测头、第二检测头、第一“L”形活动卡尺和第二“L”形活动卡尺对端柱进行测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测试铅酸蓄电池极柱锥度的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测试铅酸蓄电池极柱锥度的装置,包括:安装座1、垂直导轨架2、高度刻度条23、第一检测块24、第二检测块25、水平导轨架3、水平刻度条31和第一“L”形活动卡尺33;其中,垂直导轨架2包括第一竖立柱21和第二竖立柱22,第一竖立柱21和第二竖立柱22平行且对立地设置,第一竖立柱21和第二竖立柱22均垂直地设在安装座1上,第一竖立柱21和第二竖立柱22之间还设有支撑横梁,这样第一竖立柱21和第二竖立柱22可以更加稳固地竖立在安装座1上;高度刻度条23设在第一竖立柱21和/或第二竖立柱22上;第一检测块24滑动地设在第一竖立柱21上,第二检测块25滑动地设在第二竖立柱22上,具体地,第一竖立柱21和第二竖立柱22均设置成长方体状,第一检测块24和第二检测块25的尾端均设有套设在第一竖立柱21和第二竖立柱22上的矩形框,这样,第一检测块24和第二检测块25可以通过该矩形框滑动地设在第一竖立柱21和第二竖立柱22上;第一检测块24与第二检测块25相对立地设置,水平导轨架3的第一端设在第一检测块24上,水平导轨架3的第二端设在第二检测块25上,水平导轨架3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平行且对齐地设置,以使得第一检测块24与第二检测块25保持相互对齐,水平刻度条31设在水平导轨架3上,水平刻度条31与第一检测块24和第二检测均平行对齐地设置,第一检测块24上朝向第二检测块25的那一端上设有可伸缩的第一检测头241,第二检测块25上朝向第一检测块24的那一端上设有可伸缩的第二检测头251,第一检测头241与第二检测头251相对立地设置;第一“L”形活动卡尺33滑动地设置在水平刻度条31上,第一“L”形活动卡尺33的自由端延伸至第一检测头241和第二检测头25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块24上设有第一套筒孔,第一检测头241套设在第一套筒孔内。这样,第一检测头241可通过在第一套筒孔内套动来实现伸缩地设置在第一检测块24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检测块25上设有第二套筒孔,第二检测头251套设在第二套筒孔内。这样,第二检测头251可通过在第二套筒孔内套动来实现伸缩地设置在第二检测块25上。

如图2所示,测量过程,先将端柱4放置到第一检测块24和第二检测块25之间,然后将第一检测头241和第二检测头251分别伸出到端柱4上,并记录下此时第一检测块24或第二检测块25对应在高度刻度条23上的数值h1;然后通过将第一“L”形活动卡尺33分别移动到与第一检测头241和第二检测头251对齐的位置上,并分别记录下对应在水平刻度条31上的数值,并通过计算得出这两个数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即得出了在h1高度上端柱4的宽度d1。同样地,移动第一检测块24和第二检测块25到另一高度上,然后将第一检测头241和第二检测头251分别伸出到端柱4上,并记录下此时第一检测块24或第二检测块25对应在高度刻度条23上的数值h2;然后通过将第一“L”形活动卡尺33分别移动到与第一检测头241和第二检测头251对齐的位置上,并分别记录下对应在水平刻度条31上的数值,并通过计算得出这两个数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即得出了在h2高度上端柱4的宽度d2。然后通过计算公式计算出端柱4的锥度=arctan[|(d1-d2)/2(h1-h2)|]度;相比传统地手工采用游标卡尺来进行测量,通过本装置得到的端柱4的锥度的测量值更加的准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头241和第二检测头251均设置为圆锥体状,第一检测头241和第一套筒孔之间还设有第一弹簧242,第一检测头241和第二套筒孔之间还设有第二弹簧252。这样,通过第一弹簧242和第二弹簧252提供的弹力,来驱动第一检测头241和第二检测头251靠齐到端柱4上。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L”形活动卡尺35,第二“L”形活动卡尺35滑动地设置在水平刻度条31上,第二“L”形活动卡尺35的自由端延伸至第一检测头241和第二检测头251之间。这样,在测量端柱4的宽度时,可使用第一“L”形活动卡尺来测量端柱4上第一检测头241所指向位置对应在水平刻度条31上的数值,并同时使用第二“L”形活动卡尺来测量端柱4上第二检测头251所指向位置对应在水平刻度条31上的数值,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端柱4的宽度数值。

在本实施例中,水平刻度条31上设有第一滑块32和第二滑块34,第一“L”形活动卡尺33设置在第一滑块32上,且第一“L”形活动卡尺33与水平刻度条31相靠齐,第二“L”形活动卡尺35设置在第二滑块34上,且第二“L”形活动卡尺35与水平刻度条31相靠齐。这样,第一“L”形活动卡尺33和第二“L”形活动卡尺35可以通过第一滑块32和第二滑块34在水平刻度条31上滑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