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8748发布日期:2019-05-03 20:4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力配件检测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



背景技术:

瓷支柱绝缘子是一种特殊的绝缘控件,能够在架空输电线路中起到重要作用。早年间支柱绝缘子多用于电线杆,慢慢发展于高型高压电线连接塔的一端挂了很多悬状的绝缘体,它是为了增加爬电距离的,通常由硅胶或陶瓷制成,就叫绝缘子。绝缘子在架空输电线路中起着两个基本作用,即支撑导线和防止电流回地,这两个作用必须得到保证,绝缘子不应该产生由于环境和电负荷条件发生变化导致的闪络击穿而失效,否则绝缘子就会失去作用,会损害整条线路的使用和运行寿命。

目前,在瓷支柱绝缘子生产中或组装使用前,需要对瓷支柱绝缘子进行检测,以保证瓷支柱绝缘子装配后工作状态的稳定性,提高使用瓷支柱绝缘子线路的安全性,而在检测时需要对待检测的瓷支柱绝缘子进行快速的固定,以实现瓷支柱绝缘子精准、高效的检测。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对待检测的瓷支柱绝缘子进行快速、稳定的固定,同时依据检测需要对固定瓷支柱绝缘子的部件进行移动微调,实现精准、高效的检测要求。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由框架支撑组件,及与框架支撑组件相配合使用的移动调整组件组成;所述框架支撑组件,包括卧式支撑块,及设置在卧式支撑块底部四角的支腿,及对称设置在卧式支撑块一面内的第一内螺纹孔、第二内螺纹孔,及分别与第一内螺纹孔、第二内螺纹孔连接的第一外螺纹连接柱、第二外螺纹连接柱,及分别设置在第一外螺纹连接柱、第二外螺纹连接柱一端的第一竖支撑杆、第二竖支撑杆,及分别设置在第一竖支撑杆、第二竖支撑杆一端内的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及分别位于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内的第一限位柱、第二限位柱,及设置在第一限位柱、第二限位柱一端的第一长方形限位块、第二长方形限位块,及分别设置在第一长方形限位块、第二长方形限位块内的第一内螺纹调节孔、第二内螺纹调节孔;所述移动调整组件,包括两端分别贯穿第一内螺纹调节孔、第二内螺纹调节孔的外螺纹调节杆,及设置在外螺纹调节杆上的一组定位螺母,及设置在外螺纹调节杆上且位于一组定位螺母之间的第一定位板,及设置在第一定位板两端内的第一限位孔、第二限位孔,及与第一定位板连接的辅助定位板,及设置在辅助定位板两端内的辅助定位板定位孔,及分别与第二限位孔、辅助定位板定位孔连接的螺杆、螺杆螺母,及设置在辅助定位板底面的若干个瓷支柱绝缘子定位板,及设置在瓷支柱绝缘子定位板一端内的瓷支柱绝缘子定位板定位孔,其中,外螺纹调节杆贯穿第一限位孔。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还包括设置在外螺纹调节杆上的限位调节螺母、手持旋转部。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还包括两端分别与第一竖支撑杆、第二竖支撑杆连接的横限位杆,及与横限位杆连接的第二定位板,及设置在第二定位板两端内的第三限位孔、第四限位孔,其中,横限位杆贯穿第三限位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对待检测的瓷支柱绝缘子进行快速、稳定的固定,同时依据检测需要对固定瓷支柱绝缘子的部件进行移动微调,实现精准、高效的检测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的第一长方形限位块、第二长方形限位块等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的第二定位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的卧式支撑块、第一内螺纹孔、第二内螺纹孔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由框架支撑组件,及与框架支撑组件相配合使用的移动调整组件组成;所述框架支撑组件,包括卧式支撑块1,及设置在卧式支撑块1底部四角的支腿2,及对称设置在卧式支撑块1一面内的第一内螺纹孔3、第二内螺纹孔4,及分别与第一内螺纹孔3、第二内螺纹孔4连接的第一外螺纹连接柱31、第二外螺纹连接柱32,及分别设置在第一外螺纹连接柱31、第二外螺纹连接柱32一端的第一竖支撑杆5、第二竖支撑杆6,及分别设置在第一竖支撑杆5、第二竖支撑杆6一端内的第一限位孔7、第二限位孔8,及分别位于第一限位孔7、第二限位孔8内的第一限位柱11、第二限位柱14,及设置在第一限位柱11、第二限位柱14一端的第一长方形限位块9、第二长方形限位块12,及分别设置在第一长方形限位块9、第二长方形限位块12内的第一内螺纹调节孔10、第二内螺纹调节孔13;所述移动调整组件,包括两端分别贯穿第一内螺纹调节孔10、第二内螺纹调节孔13的外螺纹调节杆26,及设置在外螺纹调节杆26上的一组定位螺母20,及设置在外螺纹调节杆26上且位于一组定位螺母20之间的第一定位板18,及设置在第一定位板18两端内的第一限位孔19、第二限位孔21,及与第一定位板18连接的辅助定位板22,及设置在辅助定位板22两端内的辅助定位板定位孔23,及分别与第二限位孔21、辅助定位板定位孔23连接的螺杆24、螺杆螺母25,及设置在辅助定位板22底面的若干个瓷支柱绝缘子定位板29,及设置在瓷支柱绝缘子定位板29一端内的瓷支柱绝缘子定位板定位孔30,其中,外螺纹调节杆26贯穿第一限位孔19。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由框架支撑组件,及与框架支撑组件相配合使用的移动调整组件组成;所述框架支撑组件,包括卧式支撑块1,及设置在卧式支撑块1底部四角的支腿2,及对称设置在卧式支撑块1一面内的第一内螺纹孔3、第二内螺纹孔4,及分别与第一内螺纹孔3、第二内螺纹孔4连接的第一外螺纹连接柱31、第二外螺纹连接柱32,及分别设置在第一外螺纹连接柱31、第二外螺纹连接柱32一端的第一竖支撑杆5、第二竖支撑杆6,及分别设置在第一竖支撑杆5、第二竖支撑杆6一端内的第一限位孔7、第二限位孔8,及分别位于第一限位孔7、第二限位孔8内的第一限位柱11、第二限位柱14,及设置在第一限位柱11、第二限位柱14一端的第一长方形限位块9、第二长方形限位块12,及分别设置在第一长方形限位块9、第二长方形限位块12内的第一内螺纹调节孔10、第二内螺纹调节孔13;所述移动调整组件,包括两端分别贯穿第一内螺纹调节孔10、第二内螺纹调节孔13的外螺纹调节杆26,及设置在外螺纹调节杆26上的一组定位螺母20,及设置在外螺纹调节杆26上且位于一组定位螺母20之间的第一定位板18,及设置在第一定位板18两端内的第一限位孔19、第二限位孔21,及与第一定位板18连接的辅助定位板22,及设置在辅助定位板22两端内的辅助定位板定位孔23,及分别与第二限位孔21、辅助定位板定位孔23连接的螺杆24、螺杆螺母25,及设置在辅助定位板22底面的若干个瓷支柱绝缘子定位板29,及设置在瓷支柱绝缘子定位板29一端内的瓷支柱绝缘子定位板定位孔30,其中,外螺纹调节杆26贯穿第一限位孔19,及设置在外螺纹调节杆26上的限位调节螺母28、手持旋转部27。

实施例三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由框架支撑组件,及与框架支撑组件相配合使用的移动调整组件组成;所述框架支撑组件,包括卧式支撑块1,及设置在卧式支撑块1底部四角的支腿2,及对称设置在卧式支撑块1一面内的第一内螺纹孔3、第二内螺纹孔4,及分别与第一内螺纹孔3、第二内螺纹孔4连接的第一外螺纹连接柱31、第二外螺纹连接柱32,及分别设置在第一外螺纹连接柱31、第二外螺纹连接柱32一端的第一竖支撑杆5、第二竖支撑杆6,及分别设置在第一竖支撑杆5、第二竖支撑杆6一端内的第一限位孔7、第二限位孔8,及分别位于第一限位孔7、第二限位孔8内的第一限位柱11、第二限位柱14,及设置在第一限位柱11、第二限位柱14一端的第一长方形限位块9、第二长方形限位块12,及分别设置在第一长方形限位块9、第二长方形限位块12内的第一内螺纹调节孔10、第二内螺纹调节孔13;所述移动调整组件,包括两端分别贯穿第一内螺纹调节孔10、第二内螺纹调节孔13的外螺纹调节杆26,及设置在外螺纹调节杆26上的一组定位螺母20,及设置在外螺纹调节杆26上且位于一组定位螺母20之间的第一定位板18,及设置在第一定位板18两端内的第一限位孔19、第二限位孔21,及与第一定位板18连接的辅助定位板22,及设置在辅助定位板22两端内的辅助定位板定位孔23,及分别与第二限位孔21、辅助定位板定位孔23连接的螺杆24、螺杆螺母25,及设置在辅助定位板22底面的若干个瓷支柱绝缘子定位板29,及设置在瓷支柱绝缘子定位板29一端内的瓷支柱绝缘子定位板定位孔30,其中,外螺纹调节杆26贯穿第一限位孔19,及设置在外螺纹调节杆26上的限位调节螺母28、手持旋转部27,及两端分别与第一竖支撑杆5、第二竖支撑杆6连接的横限位杆15,及与横限位杆15连接的第二定位板16,及设置在第二定位板16两端内的第三限位孔17、第四限位孔33,其中,横限位杆15贯穿第三限位孔17。

本结构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的瓷支柱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台,一方面能对待检测的瓷支柱绝缘子进行快速、稳定的固定,另一方面能依据检测需要对固定瓷支柱绝缘子的部件进行移动微调,实现精准、高效的检测要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