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智能电能表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26141发布日期:2020-03-31 16:40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单相智能电能表底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相智能电能表底座。



背景技术:

电能表是计量各个用户用电电量的表计,当电能表坏掉时需要及时更换,为了防止在更换表计过程中对维修人员造成安全威胁,因此目前在更换单相智能电能表时需要停电操作,换表前需要提前通知用户,工作效率不高且操作起来较为麻烦。外,停电换表会影响到一般用户的正常用电,对特殊用户甚至会造成财产和生命损失。不仅会降低用户服务满意度,还会影响公司品牌美誉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相智能电能表底座,所述单相智能电能表底座能够使得更换单相智能电能表的过程即使不停电也可快速且安全地完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单相智能电能表底座,所述单相智能电能表底座包括:

底板和连接端子块,所述连接端子块包括依次并排设置在所述底板前端的输入相线端子块、输出相线端子块、输入零线端子块和输出零线端子块;

所述底板的前侧边上设有前侧板,所述前侧板上开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分别对应输入相线端子块、输出相线端子块、输入零线端子块和输出零线端子块。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相线端子块、输出相线端子块、输入零线端子块和输出零线端子块依次连为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相线端子块内部中空形成相线输入孔,所述相线输入孔贯穿所述输入相线端子块的前端和后端,且所述相线输入孔的前端与前侧板上的第一接口连通;

所述相线输入孔中设有相线输入端子,所述相线输入端子从所述相线输入孔的后端伸出,所述输入相线端子块上还设有输入相线短接孔,所述输入相线短接孔从所述输入相线端子块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相线输入孔中,所述输入相线短接孔中设有输入相线短接导体,所述输入相线短接导体与相线输入端子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零线端子块内部中空形成零线输入孔,所述零线输入孔贯穿所述输入零线端子块的前端和后端,且所述零线输入孔的前端与前侧板上的第三接口连通;

所述零线输入孔中设有零线输入端子,所述零线输入端子从所述零线输入孔的后端伸出,所述输入零线端子块上还设有输入零线短接孔,所述输入零线短接孔从所述输入零线端子块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零线输入孔中,所述输入零线短接孔中设有输入零线短接导体,所述输入零线短接导体与零线输入端子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相线端子块内部中空形成相线输出孔,所述相线输出孔贯穿所述输出相线端子块的前端和后端,且所述相线输出孔的前端与前侧板上的第二接口连通;

所述相线输出孔中设有相线输出端子,所述相线输出端子从所述相线输出孔的后端伸出,所述输出相线端子块上还设有输出相线短接孔,所述输出相线短接孔从所述输出相线端子块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相线输出孔中,所述输出相线短接孔中设有输出相线短接导体,所述输出相线短接导体与相线输出端子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零线端子块内部中空形成零线输出孔,所述零线输出孔贯穿所述输出零线端子块的前端和后端,且所述零线输出孔的前端与前侧板上的第四接口连通;

所述零线输出孔中设有零线输出端子,所述零线输出端子从所述零线输出孔的后端伸出,所述输出零线端子块上还设有输出零线短接孔,所述输出零线短接孔从所述输出零线端子块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零线输出孔中,所述输出零线短接孔中设有输出零线短接导体,所述输出零线短接导体与零线输出端子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端子块的上表面上设有盖板。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相智能电能表底座,所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优点:一是电能表安装时,只需将电能表顺着定位边框安装在所述底板上,无需再安装固定螺丝,同时减少了接线差错;二是换表前连接端子块上的相、零线的输入和输出分别短接,操作简单、方便和高效;三是整个电能表更换过程中,不影响用电户用电,解决了换必须表停电的技术难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00.底板,110.前侧板,111.第一接口,112.第二接口,113.第三接口,114.第四接口,120.左侧板,130.右侧板,200.连接端子块,210.相线端子块,211.相线输入端子,212.输入相线短接孔,220.输入零线端子块,221.零线输入端子,222.输入零线短接孔,230.输出相线端子块,231.相线输出端子,232.输出相线短接孔,240.零线端子块,241.零线输出端子,242.输出零线短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相智能电能表底座,如图1所示,所述单相智能电能表底座包括:

底板100,所述底板100包括依次相连的前侧边、左侧边、后侧边和右侧边的前端设有接线块,所述底板100的左侧边、前侧边和右侧边上分别设有依次相连的左侧板120、前侧板110和右侧板130;

连接端子块200,所述连接端子块200包括依次并排设置在所述底板100前端的输入相线端子块210、输出相线端子块230、输入零线端子块220和输出零线端子块240;

所述前侧板110上开设有第一接口111、第二接口112、第三接口113和第四接口114,所述第一接口111、第二接口112、第三接口113和第四接口114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一接口111、第二接口112、第三接口113和第四接口114分别对应输入相线端子块210、输出相线端子块230、输入零线端子块220和输出零线端子块240;优选地,所述输入相线端子块210、输出相线端子块230、输入零线端子块220和输出零线端子块240依次连为一体。

所述输入相线端子块210内部中空形成相线输入孔,所述相线输入孔贯穿所述输入相线端子块210的前端和后端,且所述相线输入孔的前端与前侧板110上的第一接口111连通;所述相线输入孔中设有相线输入端子211,所述相线输入端子211从所述相线输入孔的后端伸出,所述输入相线输入端子211优选铜柱;所述输入相线端子块210上还设有输入相线短接孔212,所述输入相线短接孔212从所述输入相线端子块210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相线输入孔中,所述输入相线短接孔212中设有输入相线短接导体,所述输入相线短接导体与相线输入端子211接触。

所述输入零线端子块220内部中空形成零线输入孔,所述零线输入孔贯穿所述输入零线端子块220的前端和后端,且所述零线输入孔的前端与前侧板110上的第三接口113连通;所述零线输入孔中设有零线输入端子221,所述零线输入端子221从所述零线输入孔的后端伸出,所述输入零线输入端子221优选铜柱;所述输入零线端子块220上还设有输入零线短接孔222,所述输入零线短接孔222从所述输入零线端子块220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零线输入孔中,所述输入零线短接孔222中设有输入零线短接导体,所述输入零线短接导体与零线输入端子221接触。

所述输出相线端子块230内部中空形成相线输出孔,所述相线输出孔贯穿所述输出相线端子块230的前端和后端,且所述相线输出孔的前端与前侧板110上的第二接口112连通;所述相线输出孔中设有相线输出端子231,所述相线输出端子231从所述相线输出孔的后端伸出,所述输出相线输入端子211优选铜柱;所述输出相线端子块230上还设有输出相线短接孔232,所述输出相线短接孔232从所述输出相线端子块230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相线输出孔中,所述输出相线短接孔232中设有输出相线短接导体,所述输出相线短接导体与相线输出端子231接触。

所述输出零线端子块240内部中空形成零线输出孔,所述零线输出孔贯穿所述输出零线端子块240的前端和后端,且所述零线输出孔的前端与前侧板110上的第四接口114连通;所述零线输出孔中设有零线输出端子241,所述零线输出端子241从所述零线输出孔的后端伸出,所述零线输入端子221优选铜柱;所述输出零线端子块240上还设有输出零线短接孔242,所述输出零线短接孔242从所述输出零线端子块240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零线输出孔中,所述输出零线短接孔242中设有输出零线短接导体,所述输出零线短接导体与零线输出端子241接触。

所述连接端子块200的上表面上设有盖板。

在使用时,所述电能表安装在所述底板100上,所述左侧板120和右侧板130能够限定出所述电能表所在位置,所述连接端子块200上的相线输入端子211、相线输出端子231、零线输入端子221和零线输出端子241分别插接在所述电能表的相线输入端、相线输出端、零线输入端和零线输出端;当需要更换电能表时,仅需要使用短接插头,将短接插头的一端插入底座的输入相线短接孔212,另一端插入输出相线短接孔232输入零线短接孔222中,使得相线输出端子231与相线输入端子211短接;另一短接插头的一端插入底座的输入零线短接孔222,另一端插入输出零线短接孔242中,使得零线输入端子221与零线输出端子241短接;从而能够在整个换表过程实现不停电操作,保证安全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