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低粉尘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79953发布日期:2020-09-11 21:39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低粉尘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粉尘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低粉尘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设计人员通过对以往实际应用的检测技术的分析可知,市场上目前主要采用光散射法、光吸收法、摩擦电法进行粉尘浓度在线监测,利用这些方法所形成的产品也较多,应用的领域也较为广泛。因此,为了满足粉尘检测的应用需求,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必要针对目前常用的检测装置或检测手段进行不断地优化,使这些检测装置的构造更为严谨、检测更为准确、应用更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研发人员主要涉及采用光散射法进行粉尘检测时用到的装置,特别是涉及用于检测超低排放的烟粉尘相应的检测装置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进行优化之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研发人员结合实际应用统计,发现了因装置自身构造不完善而导致的不利于提高检测效果的几个因素,包括测量区工作准确度降低、装置自身的灵敏度较差、测量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正是在现有公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总结出的经验,对粉尘检测技术领域内的检测装置构造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提出一种超低粉尘测量装置,其通过将以往测量区域惯用配置的球面镜优化为采用锥透镜,并且采用前向散射的同时将测量区域设置在装置自身封闭部位的前段,如此一来,不但使测量区域在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下有利于提升测量的准确度,而且还提升了装置整体测量的灵敏度。

相对目前惯用的同类装置,本实用新型所实施之技术方案也是解决了其一直以来存在的通病,若按照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技术手段设计出一种超低粉尘测量装置或利用该技术手段对现有同类装置进行有效的改进,其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不断地优化来解决存在的其它技术问题,通过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可以确定,本实用新型之技术方案也有利于粉尘测量技术的进一步拓展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或缓减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低粉尘测量装置,其通过将以往测量区惯用配置的球面镜优化为采用锥透镜,并且采用前向散射的同时将测量区域设置在装置自身封闭部位的前段,通过实施这些技术手段,不但使测量区域在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下有利于提升测量的准确度,而且还提升了装置整体测量的灵敏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低粉尘测量装置,其带有内部相连通的前、后壳体,其中的前壳体的前端装配用于发射光束的激光器组件,其中的后壳体的下端装配用于汇聚光束的接收传感器,该粉尘测量装置包括:

密封部,其设置于前、后壳体衔接位置处;

前向测量区,其设置于前壳体内腔,并且使由激光器组件发出的光束经过测量区的颗粒物产生散射光束;

锥透镜,其设置于前、后壳体内部的相接位置处,并且使射入的散射光束转变成平行光束;

反射镜,其倾斜设置于后壳体内腔,并且使射入的平行光束反射之后再垂直射出;

接收透镜,其水平设置于接收传感器上方,并且使经过反射镜垂直射出的光束汇聚于接收传感器。

针对以上实施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同一个构思的基础上,技术人员还可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实施,包括:

其中,密封部采用快速密封圈;

该粉尘测量装置还包括设置于锥透镜中心位置处的陷光组件,用于吸收射入锥透镜产生反射光而干扰测量的光束;

相应地,这些干扰测量的光束包括穿过测量区且垂直射入锥透镜中心处的激光束。

作为可选,陷光组件优选采用筒形且表面黑化的陷光组件。

针对以上实施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技术人员还可对前、后壳体的结构采用进一步实施技术手段,包括:

其中,前向测量区的位置处于前壳体内部的密封部之前;

其中的密封部将测量装置分为前向测量区与后向反射区。

进一步地,其中的后壳体包括相互连通的水平段与垂直段;

其中,水平段一端与前壳体的一端衔接并且前、后壳体之间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

本实用新型将以往粉尘测量装置测量区惯用配置的球面镜优化为采用锥透镜,有利于提升测量区的准确度;同时,通过使测量区设置在装置自身封闭部位的前段而形成前向散射的构造,不但使测量区域在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下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测量的准确度,而且还有利于提升装置整体测量的灵敏度。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实施之超低粉尘测量装置,其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激光器组件;

2、测量区;

3、前壳体;

4、锥透镜;

5、密封圈;

6、后壳体;

7、反射镜;

8、陷光组件;

9、接收透镜;

10、接收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之技术方案拟实施的超低粉尘测量装置,所实施的技术手段要达到的目的在于,解决以往采用光散射法进行粉尘测量的装置因自身构造不合理而容易引起检测效果较差的问题,并且需要首先克服引发该问题的几个因素,包括测量区工作准确度降低、装置自身的灵敏度较差、测量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本实用新型所实施之技术方案,主要涉及在采用光散射法进行粉尘测量时,从激光器到接收传感器这一环节所采用装置的优化,实际工作中,在进行具体数值的测量时,或许还需要其它辅助类的电子设备,不同技术人员往往会按照其不同使用需求来装配;由于本测量装置装配的条件与应用其的测试系统可能会有所不同,对于不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之内的常规技术手段,例如,本装置的装配方式、与应用其的测量系统的适配性、以及本装置与其它测量环节装置的连接方式等,技术人员均可采用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来实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无必要将每一个装配、连接环节的所用到的不同型号的装置、安装位置、安装组件、装配过程等细化出来。因而,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技术方案实际上是一种能够让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常规技术手段参照及实施的主体方案,技术人员结合其不同的应用条件,按照本实用新型优化的超低粉尘测量装置进行实施,能够实际获得一系列的优势,这些优势将会在以下对装置构造的解析中逐步体现出来。

在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解析之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设计人员需要指出,本测量装置主要是通过由激光器组件至接收传感器这一过程形成的,若单独分析这两种装置,无论是激光器部分、还是接收传感器部分,均是目前常用的器件,并且这两种器件的电路连接在电子领域内早已是常规技术手段,无论是何种级别的技术人员均能凭借其基本技能或通过器件自身的操作说明来完成电路的连接,因而,本实用新型之技术方案实际上是包含所构建的装置,而并非对选用的器件进行过改进,因而,所采用的器件自身电路部分仍然保持不变,没有对器件自身电路的组件或电路的连接进行过任何的改变,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凡是涉及到电路组件的选择、电路组件的连接等技术手段完全采用常规技术手段,这些常规技术手段不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内,对此,不再进行赘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实施之超低粉尘测量装置,其构造包括用于装配光学元件的前壳体3与后壳体6,所实施的前壳体3前端装配激光器组件1,所实施的后壳体6包括相互连通的水平段与垂直段,对于前壳体3与后壳体6详细的实施技术手段为:

首先,技术人员可采用相应的封闭手段,其中的后壳体6的水平段一端与前壳体3的一端衔接并且前、后壳体之间通过密封圈5进行密封,二者也容易分开以便于清理镜头上的污染;同时,以密封位置处为分界,将测量装置内腔分为前向区域与后向区域,其中的后向区域形成反射区;

相应地,其中的后壳体6的垂直段底部中心位置处装配一接收传感器10,同时,该接收传感器10上方水平设置一接收透镜9。

进一步地,所实施的前壳体3内部设置测量区2,以便确保主体测量区域处于测量装置内腔的前向区域,通过前向散射能够提高灵敏度,同时,相当采用于封闭前段的测量方式,相比以往将测量区域设置在封闭后段的测量方式,更容易不受外界干扰;

进一步地,所实施的前壳体3与后壳体6的内部衔接位置处设置锥透镜4,所设置的锥透镜4替代了以往采用的球面镜,有利于提升测量区的准确度;同时,在具体布局时,技术人员可根据常规技术手段来实施,从而使由激光器组件1发出准直光束进入前壳体3内部的测量区2,测量区2颗粒物产生的前向散射通过锥透镜4转变成平行光;

进一步地,所实施的后壳体6内部倾斜设置一反射镜7,以便使通过锥透镜4的平行光经过反射镜7进行反射之后再垂直射入接收透镜9,从而由接收透镜9接收汇聚到接收传感器10用于分析测量区中的烟粉尘浓度。

以上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实施之超低粉尘测量装置,具体实施时,还包括设置于锥透镜4中心位置处的筒形的表面黑化的陷光组件8,用于吸收穿过测量区2且垂直射入锥透镜4中心处的激光束,从而避免这些激光束产生反射光而干扰散射光的测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具体实施”等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或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所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恰当的方式结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设置”、“具有”等均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或在不影响部件关系与技术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中间组件间接进行,也可以是一体连接或部分连接,如同此例的情形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应用,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轻易对这些实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它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案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对于以下几种情形的修改,都应该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①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基础并结合现有公知常识所实施的新的技术方案,该新的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并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之外;②采用公知技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部分特征的等效替换,所产生的技术效果与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相同;③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基础进行拓展,拓展后的技术方案的实质内容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外;④利用本实用新型文本记载内容所作的等效变换,将所得技术手段应用在其它相关技术领域的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