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开路电压检测电路和测量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307588发布日期:2020-09-23 01:29阅读:8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电池开路电压检测电路和测量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蓄电池开路电压检测电路和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蓄电池端子上的电压等于其实际开路电压ocv减去其因内阻而消耗的电压,为了精确地确定蓄电池的开路电压ocv,就需要测量蓄电池的内阻、工作电流,从而计算出在内阻上消耗的电压。知道了准确的开路电压,就可以根据特定电池荷电状态(soc)与开路电压ocv的对应关系确定电池当前的荷电状态(soc)。然而蓄电池的内阻随温度、蓄电池使用时间、蓄电池的化学和物理结构而变化,这样,在蓄电池工作时如果无法测定准确的电池内阻,则蓄电池ocv测量是不准确的。目前,采用在工作电流为零时测量蓄电池的端电压,作为蓄电池的ocv,检测电路如图1所示。但是,在许多应用中,总是会有电流从蓄电池中流出,如果设置蓄电池不流出电流,那么,就需要切断测量端电压的电源;而且,因为工作电流的不确定,使得因内阻而消耗的电压就无法确定,这就更加增加了ocv测量的误差;还有,在宿主系统中的保护功率管上的电压降、电流检测电阻上的电压降、连线上的电压降都会影响对蓄电池ocv的测量,产生误差。

因些,如何实现对蓄电池开路电压的精确测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蓄电池开路电压检测电路和测量方法,在保护功率管的源极和漏极两端,并联恒定电流源;测量在恒定电流源未并入保护功率管两端时,测量保护功率管的源极、漏极的对地电压,在恒定电流源接入保护功率管两端时,测量保护功率管的源极、漏极的对地电压,根据两次的测量结果,计算出蓄电池的内阻、工作电流、ocv等相关参数,在不断开连接的情况下,实现了对蓄电池ocv的精确测量。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蓄电池开路电压检测电路,包括宿主系统、检测电路、蓄电池,检测电路的一端连接宿主系统的正端,其另一端连接蓄电池正极,蓄电池负极连接宿主系统的负端。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检测电路包括并联连接的保护电路、电流源控制电路,电流源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电流源或与保护电路并联连接,或断开与保护电路的连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保护电路包括保护功率管。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电流源控制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开关电路、电流源电路。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蓄电池开路电压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q1、断开与保护电路并联的电流源,分别测量保护电路两端的对地电压;

q2、连接与保护电路并联的电流源,分别测量保护电路两端的对地电压;

q3、基于步骤q1、q2的测量结果,计算蓄电池参数、保护电路参数。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基于宿主系统、检测电路、蓄电池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检测电路中的电流源电路断开时,测量检测电路两端对地的电压v10、v20,其中v10为检测电路与蓄电池相连接点处的电压,v20为检测电路与宿主系统相连接点处的电压;

s2、在检测电路中的电流源电路接通时,测量检测电路两端对地的电压v11、v21;

s3、计算蓄电池内阻rbat;

s4、计算在检测电路中的电流源电路断开时,流过蓄电池内阻的电流ibat;

s5、计算理想蓄电池两端的电压ocv。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包括以下步骤:

a1、在检测电路中的电流源电路断开时,测量检测电路两端对地的电压v10、v20;

a2、v10等于v20时,流过蓄电池的电流为零,此时ocv等于v10;

a3、同样地,在检测电路中的电流源电路连接时,测量检测电路两端对地的电压v11、v21;

a4、v11等于v21时,流过蓄电池的电流为零,此时ocv等于v11。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蓄电池内阻rbat的计算方法如下:

rbat=(v10-v11)/isw;

式中,isw表示电流源电流大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流过蓄电池内阻的电流ibat的计算方法如下:

ibat=(v10-v20)/ron;

ron=|(v10-v20)-(v11-v21)|/isw;

式中,ron表示保护电路内阻。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理想蓄电池两端的电压ocv的计算方法如下:

ocv=rbat*ibat-v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申请在保护功率管的源极与漏极之间并联电源流,在无电源流的情况下,分别测量源极与漏极的对地电压,在有电源流的情况下,分别测量源极与漏极的对地电压,结合两次的测量结果进行计算,从而实现对蓄电池ocv的精确测量;

2.进一步地,本申请在并联电流源电路上设置开关,用于断开或连接电流源,保证了测量时蓄电池电路不断开,实现了蓄电池ocv的实时测量;

3.进一步地,本申请通过并联一个已知电流源,通过计算,得到蓄电池的相关参数,实现了通过已知量获得未知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测量ocv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检测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一种蓄电池开路电压检测电路,如图2所示,包括宿主系统、检测电路、蓄电池,检测电路的一端连接宿主系统的正端,其另一端连接蓄电池正极,蓄电池负极连接宿主系统的负端。

检测电路包括并联连接的保护电路、电流源控制电路。

保护电路包括保护功率管mp。

电流源控制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开关sw、电流源isw。

蓄电池的开路电压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q1、断开与保护电路并联的电流源,分别测量保护电路两端的对地电压;

具体地,打开开关sw,使电流源断开连接,此时,电流通过保护功率管mp,测量保护功率管源极、漏极的对地电压,记为v10、v20,其中0表示电流源断开,v10为检测电路与蓄电池相连接点处的电压,v20为检测电路与宿主系统相连接点处的电压。

根据v10与v20的大小确定电流是对蓄电池充电,还是蓄电池放电,如果v10小于v20,则是对蓄电池充电,相应地设置电流源isw的电流为从节点v20流向节点v10;如果v10大于v20,则是蓄电池放电,相应地设置电流源isw的电流为从节点v10流向节点v10,即电流源中的电流流向与蓄电池中的电流流向相同,在v10等于v20时,流过蓄电池的电流为0。

q2、连接与保护电路并联的电流源,分别测量保护电路两端的对地电压;

具体地,关闭开关sw,实现电流源isw与保护功率管mp的并联连接,此时,电流通过保护功率管mp、电流源提供恒定电流,测量保护功率管源极、漏极的对地电压,记为v11、v21,其中1表示电流源并联连接在保护功率管mp的漏极、源极之间,v11为检测电路与蓄电池相连接点处的电压,v21为检测电路与宿主系统相连接点处的电压。

q3、基于步骤q1、q2的测量结果,计算蓄电池参数、保护电路参数。

分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第一种情况:在蓄电池电流为零时,ocv等于v10或v11。

a1、在检测电路中的电流源电路断开时,测量检测电路两端对地的电压v10、v20;

a2、v10等于v20时,流过蓄电池的电流为零,此时ocv等于v10;

a3、同样地,在检测电路中的电流源电路连接时,测量检测电路两端对地的电压v11、v21;

a4、v11等于v21时,流过蓄电池的电流为零,此时ocv等于v11。

第二种情况:根据电路结构,在蓄电池放电时,ocv=ibat*rbat+v10,

即:ocv-v10=ibat*rbat(1),

ocv-v11=(ibat+isw)*rbat(2),

式中,ibat表示流过蓄电池的电流,rbat表示蓄电池内阻。

由于电池电量不发生变化时ocv不变,将公式(2)与公式(1)相减,得到公式(3),

v10-v11=isw*rbat,

rbat=(v10-v11)/isw(3),

由公式(3)可以看出,只要知道v10、v11、isw,就能够计算出蓄电池内阻rbat的大小。

v10-v20=ibat*ron(4),

v11-v21=(ibat-isw)*ron(5),

设在测量过程中,ron无变化,将公式(4)与公式(5)相减,得到公式(6),

(v10-v20)-(v11-v21)=isw*ron

ron=[(v10-v20)-(v11-v21)]/isw(6),

由此可以计算出保护功率管的内阻ron,从而由公式(4),能够计算出ibat,

ibat=(v10-v20)/ron(7),

ocv=ibat*rbat+v10(8)。

第三种情况:在蓄电池充电时,相应地,v10=ibat*rbat+ocv,

v10-ocv=ibat*rbat(11),

v11-ocv=(ibat+isw)*rbat(12),

将公式(12)与公式(11)相减,v11-v10=isw*rbat,

rbat=(v11-v10)/isw(13)

v20-v10=ibat*ron(14),

v21-v11=(ibat-isw)*ron(15),

设在测量过程中,ron无变化,将公式(14)与公式(15)相减,得到公式(6),

(v20-v10)-(v21-v11)=isw*ron

ron=[(v20-v10)-(v21-v11)]/isw(16),

由此可以计算出保护功率管的内阻ron,从而由公式(14),能够计算出ibat,

ibat=(v20-v10)/ron(17),

ocv=v10-ibat*rbat(18)。

将第二、第三种情况合并,设蓄电池放电时的电流为正,则充电时的电流为负;得到以下公式:

ocv=ibat*rbat+v10(21)。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