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76666发布日期:2022-09-28 02:22阅读:62来源:国知局
测色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基于从测定对象发来的光进行测色的测色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电子设备中,有时采用专利文献1记载的冲击缓冲构造,以使得即使在因落下等现象而使装置受到较大的冲击的情况下,框体内部的装置主体也不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专利文献1记载的冲击缓冲构造在框体与装置主体之间设置有弹性构件,将该弹性构件从自由长度压缩后的状态设为初始状态。而且,构成为在装置因落下等现象而受到冲击时,弹性构件弹性变形而抑制框体内部的装置主体受到的冲击。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02446号公报
4.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由于是在设置于框体内部的装置主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周围的侧面共计6个面设置有弹性构件的结构,因此难以确定装置主体相对于框体的位置。
5.在此,在框体的底面形成开口部,经由该开口部将从测定对象发来的光取入到装置内部,利用装置内部的测定机构进行测定的测色装置中,若开口部与装置主体的位置不规则地偏移,则存在无法进行适当的测定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6.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测色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开口部,用于将从测定对象发来的光取入到装置内部;入射光处理部,对通过所述开口部入射到装置内部的光进行处理;开口部形成构件,配置在装置的底面侧,并形成所述开口部;以及装置内部单元,具备所述入射光处理部,所述装置内部单元具备:固定单元,与所述开口部形成构件连结;可动单元,是具备所述入射光处理部的单元,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单元在沿着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入射光处理部的光的光轴的第一方向上位移;以及至少一个弹性构件,利用弹性力保持所述可动单元相对于所述固定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
附图说明
7.图1是表示测色装置的功能的框图。
8.图2是光学滤波器的剖视图。
9.图3是从上方观察测色装置的立体图。
10.图4是表示快门单元处于封闭状态的测色装置的底部的立体图。
11.图5是示出快门单元处于开放状态的测色装置的底部的立体图。
12.图6是测色装置的上表面的俯视图。
13.图7是从上方观察装置内部单元的立体图。
14.图8是从下方观察装置内部单元的立体图。
15.图9是图6的a-a剖视图。
16.图10是图9的局部放大图。
17.图11是装置上部的剖视立体图。
18.图12是可动单元的立体图。
19.图13是可动单元的立体图。
20.图14是受光部基板的立体图。
21.图15是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的立体图。
22.图16是受光部基板和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的立体图。
23.图17是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的立体图。
24.图18是组装了聚光构件、中间构件以及光圈部形成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25.图19是聚光构件、中间构件以及光圈部形成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26.图20是受光部基板、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光学滤波器的剖视立体图。
27.图21是从上方观察框架组件的立体图。
28.图22是从上方观察框架组件的立体图。
29.图23是从下方观察框架组件的立体图。
30.图24是框架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31.图25是构成固定单元的框架组件的立体图。
32.图26是构成可动单元的框架组件的立体图。
33.图27是构成可动单元的框架组件的立体图。
34.图28是可动框架和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35.图29是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的立体图。
36.图30是可动单元以及弹性构件的俯视图。
37.图31是图6的b-b剖视图。
38.图32是表示主框体与框架组件的连结部位的立体图。
39.图33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电池保持部的剖视图。
40.附图标记说明
41.1:测色装置;1a:装置内部单元;1b:固定单元;1c:第一单元;1d:第二单元;1e:可动单元;2:入射光处理部;3:光学滤波器;4:受光部;4a:光电二极管;5:pd基板;6:静电电容检测部;7:带通滤波器;8:塑性构件;9:发光部;10:mcu;12:有线if;13:无线通信部;14:操作部;15:显示部;16:电池控制部;17:电池;17a:第一端部;17b:第二端部;17c:第一连接器;17d:第二连接器;21:开口部形成构件;21a:开口部;27:罩构件;28:弹性件;30:第一玻璃构件;31:第二玻璃构件;32:壳体;32a:开口部;33:接合构件;34:固定件;35:引线接合;36:电极;37:基座基板;38:膜片基板;39:反射镜;40:固定电极;41:可动电极;42:膜片部;43:接合膜;45: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50:装置主体;50a:前表面;50b:右侧面;50c:左侧面;50d:后表面;50e:上表面;50f:底面;50g:把持部;50m:开口;51:主框体;51a:前方壁部;51b:右壁部;51c:左壁部;51d:后方壁部;51e:前方内壁面;51f:后方内壁面;51g:凹部;51m、51n:单元固定部;51p:螺纹孔;52:上部框体;53a:底部第一框体;53b:底部第二框体;54:确定按钮;54a:接点;55:电源按钮;55a:接点;56:返回按钮;56a:接点;57:显示部罩;60:十字按钮;61:上按钮;61a:接点;62:下按钮;62a:接点;63:左按钮;63a:接点;64:右按钮;65:面板基板;66:lcd连接部;67:lcd;67a:线缆;69:片材;70:电池控制基板;71:复位开关;72:第一电池连接器;73:第二电池连接器;80:受光部基板;80a:定位孔;80b、80c:螺钉
插通孔;80d:长孔;85:发光部基板;86:发光元件;87:聚光构件;87a:测定用窗部;87b:圆筒部;87c:第一基座部;87d:第一突起;87e:第二突起;87f:螺钉插通孔;87g:第二基座部;88:中间构件;88a:开口部;88b:定位孔;88c:长孔;88d:螺钉插通孔;89:光圈部形成构件;89a:光圈部;89b:定位孔;89c:长孔;89d:螺钉插通孔;89e:凸部;90:定位机构;92:第一电池线缆;93:第二电池线缆;95:弹性构件;100:框架组件;100a:电池保持部;100b:切口部;101:第一电池保持框架;101a:第一垂直部;101b:水平部;101c:第二垂直部;101d、101e:接触部;101f:电池限制部;102:第二电池保持框架;102a:电池支承部;102b:第一垂直部;102c:第二垂直部;102d:电池定位部;103: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a:基座部;103b:开口部;103c:定位孔;103d:长孔;103e:螺纹孔;103f、103g:基板支承部;103h、103j:凸部;103k、103m:螺纹孔;104: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a、104b:框架支承部;104c、104d:连结部;104e:开口部;104f:基座部;104g:螺钉插通孔;105:可动框架;105a:框架固定部;105b:被引导部;105c:管插通孔;105d、105e:被引导孔;105f:弯折部;105g:基板支承部;106:底部框架;106a:基座部;106b:引导支承部;106c、106d:弯折部;106e、106f:连结部;107:引导轴;108:管;110:快门单元;111:快门保持构件;112:快门构件;113:连杆构件;114:快门传感器;150:测色装置;151:电池保持部;200:测定对象;b1、b2:连接部位;c1:第一角部;c2:第二角部;c3:第三角部;c4:第四角部;w1:第一壁部;w2:第二壁部;w3:第三壁部;w4:第四壁部;z1、z2、z3、z4、z5、z6、z9、z10、z11、z12、z13、z14、z15: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概略地说明本发明。
43.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测色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开口部,用于将从测定对象发来的光取入到装置内部;入射光处理部,对通过所述开口部入射到装置内部的光进行处理;开口部形成构件,配置在装置的底面侧,形成所述开口部;以及装置内部单元,具备所述入射光处理部,所述装置内部单元具备:固定单元,与所述开口部形成构件连结;可动单元,是具备所述入射光处理部的单元,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单元在沿着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入射光处理部的光的光轴的第一方向上位移;以及至少一个弹性构件,利用弹性力保持所述可动单元相对于所述固定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
44.根据本方式,构成为,所述装置内部单元具备:所述固定单元;以及可动单元,是具备所述入射光处理部的单元,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单元在沿着从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入射光处理部的光的光轴的第一方向上位移,通过所述弹性构件实现所述可动单元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冲击缓冲。由此,难以产生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与所述入射光处理部的位置偏移,即使一边采用对施加于所述入射光处理部的冲击进行缓冲的冲击缓冲构造,也能够得到适当的测色结果。
45.此外,由于采用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冲击缓冲构造,因此与将冲击缓冲构造设置到抗冲击性高的方向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和成本上升。
46.另外,进而由于所述装置内部单元的总重量不会施加于冲击缓冲构造,仅所述可动单元的重量施加于所述弹性构件即冲击缓冲构造,因此也能够抑制冲击缓冲构造的大型化和成本上升,进而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和成本上升。
47.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固定单元具备:第一单元,与所
述开口部形成构件连结;第二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位于远离所述开口部形成构件的一侧,并以在与所述第一单元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隔开间隔的状态而与所述第一单元连结;以及引导轴,在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之间的所述间隔中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可动单元具备被引导部,该被引导部介于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之间,并被所述引导轴引导。
48.根据本方式,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且低成本地获得所述可动单元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进行位移的装置。
49.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弹性构件以缩短了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自由长度的状态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被引导部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单元与所述被引导部之间。
50.根据本方式,所述弹性构件以缩短了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自由长度的状态设置在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被引导部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单元与所述被引导部之间,因此所述弹性构件成为始终被压缩的状态,由此所述可动单元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稳定,并且所述弹性构件的设置位置难以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偏移。
51.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的基础上,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的所述弹性构件的重心位置位于与所述可动单元的重心位置对应的位置。
52.根据本方式,由于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的所述弹性构件的重心位置位于与所述可动单元的重心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因此在所述可动单元克服所述弹性构件的弹性而沿着所述第一方向进行位移时,不易对所述可动单元产生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力。由此,所述可动单元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顺畅地位移。
53.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装置的电力供给源的电池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
54.根据本方式,作为装置的电力供给源的电池不是设置于所述可动单元而是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因此作为重物的所述电池的重量不会施加于所述弹性构件即冲击缓冲构造,也能够抑制所述弹性构件的大型化和成本上升,进而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和成本上升。
55.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入射光处理部具备:波长可变型的光学滤波器,使入射的光中的规定波长分量透过;以及受光部,接受透过了所述光学滤波器的光,所述可动单元具备:第一电路基板,具备所述光学滤波器;以及框架,设置在与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基板的所述光学滤波器对置的位置,并具有缩小通过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光学滤波器的光的量的光圈部,所述框架与所述光学滤波器的间隙被塑性构件填埋。
56.所述光学滤波器是精密零件,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作用外力,则对测色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以使所述框架不与所述光学滤波器接触。但是,如果受到落下等引起的冲击,则构成所述光学滤波器的构件有可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剥离,基于这样的观点,可以考虑在所述框架与所述光学滤波器之间形成间隙,并且使弹性件等介于所述间隙,但如果是弹性件,则外力始终作用于所述光学滤波器,故而不优选。
57.基于这样的观点,在本方式中,利用塑性构件填埋所述框架与所述光学滤波器的间隙。由此,在通常时外力难以作用于所述光学滤波器,并且在施加冲击时能够通过所述塑
性构件支承所述光学滤波器,能够抑制构成所述光学滤波器的构件的剥离。
58.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六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光学滤波器是法布里-珀罗标准具。
59.根据本方式,在所述光学滤波器是法布里-珀罗标准具的结构中,能够得到上述的第六方式的作用效果。
60.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可动单元具备:第一电路基板,具备所述入射光处理部;第二电路基板,具备发出测定用的光的发光部;以及第三电路基板,供作为装置的电力供给源的电池连接,所述固定单元具备第四电路基板,该第四电路基板供位于装置上表面并且进行各种显示的显示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电路基板、所述第一电路基板、所述第三电路基板、所述电池以及所述第四电路基板以从所述开口部形成构件朝向所述显示部依次重叠的方式配置。
61.根据本方式,由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开口部形成构件朝向所述显示部依次以重叠的方式配置有所述第二电路基板、所述第一电路基板、所述第三电路基板、所述电池以及所述第四电路基板,因此能够抑制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装置尺寸。
62.以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63.另外,各图所示的x-y-z坐标系是正交坐标系,x-y平面是水平面,y-z平面是垂直面。
64.另外,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是与测色装置1的上表面50e以及底面50f交叉的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另外,第一方向成为与后述的光轴cl平行的方向。另外,y轴方向是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从z轴方向观察测色装置1时成为装置的长边方向。另外,x轴方向是与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从z轴方向观察测色装置1时成为装置的短边方向。
65.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测色装置1的结构,以底面50f载置于与水平面平行的载置面且测色装置1的长边方向沿着y轴方向的情况进行说明。
66.测色装置1的整体结构
67.首先,参照图1和图2,主要从功能的观点对本实施方式的测色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概述。
68.测色装置1具备用于根据从测定对象200发来的光进行测色的结构。作为从测定对象200发来的光,可举出由测定对象200反射的光、测定对象200自身发出的光。
69.测色装置1具备带通滤波器7、光学滤波器3、受光部4、静电电容检测部6、发光部9、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10、有线if(interface:接口)12、无线通信部13、操作部14、显示部15、电池控制部16以及电池17。
70.另外,光学滤波器3和受光部4构成对从测定对象200发来而入射的光进行处理的入射光处理部2。
71.带通滤波器7使从测定对象200发来而入射的光中的、可见光区域、例如380nm~720nm的光透过,将紫外光区域以及红外光区域的光截止。由此,可见光区域的光入射到光学滤波器3。另外,从测定对象200送到带通滤波器7的光从后述的开口部21a(参照图5)取入到装置内部,然后通过测定用窗部87a(参照图5)到达带通滤波器7。
72.光学滤波器3从通过了带通滤波器7的可见光中选择性地使任意的波长分量透过。透过光学滤波器3的光入射到作为受光元件的一例的光电二极管4a,由具备光电二极管4a
的受光部4进行处理。受光部4将接收到的光的强度转换为电压值,进而将该电压值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且将数字信号输出到mcu10。测色装置1通过反复进行基于光学滤波器3的波长选择和使用了受光部4的受光强度的获取,能够对测定对象200的光谱进行测定。
73.在此,参照图2对光学滤波器3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滤波器3是使从测定对象200发来而入射的光中的规定波长分量透过的波长可变型的法布里-珀罗标准具,是利用了两个对置的反射面的多重干涉的波长滤波器。
74.在图2中,光学滤波器3具备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内置于由第一玻璃构件30、第二玻璃构件31和壳体32构成的外装的内部。
75.壳体32与第一玻璃构件30、壳体32与第二玻璃构件31分别通过低熔点玻璃、环氧树脂等接合构件33接合。另外,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和壳体32通过粘接剂等固定材料34固定。壳体32外表面的电极36和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通过引线接合35和壳体32内的布线而导通。
76.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具备基座基板37和膜片基板38。基座基板37与膜片基板38通过接合膜43而被接合。在基座基板37和膜片基板38上分别成膜有反射镜39。相对的反射镜39的最外表面由导体形成。而且,相对的反射镜39之间的静电电容由静电电容检测部6(参照图1)检测。静电电容检测部6由cv(capacitance to voltage:电容对电压)转换器构成,将检测出的静电电容转换为电压值,进而转换为数字值,发送到mcu10。
77.相对的反射镜39之间的距离由静电致动器控制,该静电致动器通过从z轴方向观察形成为同心圆状的固定电极40与可动电极41相对而构成。
78.在对相对的固定电极40与可动电极41之间施加了电压的情况下,由于静电力而产生使固定电极40与可动电极41相互吸引的力。此时,通过形成为同心圆状的膜片部42变形,膜片基板38的反射镜39被向基座基板37侧拉近,相对的反射镜39之间的距离被控制。并且,与相对的反射镜39之间的距离对应地选择透过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的光的波长。
79.在分光测定时,来自测定对象200的光沿着光轴cl从第二玻璃构件31侧向第一玻璃构件30侧入射到光学滤波器3。另外,光轴cl与z轴方向平行,成为通过开口部21a(参照图5)、测定用窗部87a(参照图5)、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以及光电二极管4a的中心的线。特别是开口部21a、测定用窗部87a以及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从z轴方向观察呈正圆形状,光轴cl通过它们的中心。另外,光轴cl以下有时也称为中心位置cl。
80.而且,入射到光学滤波器3的光在相对的反射镜39之间干涉,与相对的反射镜39之间的距离对应地选择的波长的光透过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透过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的光通过壳体32的开口部32a透过第一玻璃构件30,朝向受光部4。壳体32的开口部32a是呈以光轴cl为中心的正圆形状的开口部。
81.以上是光学滤波器3的结构。另外,如上所述,光学滤波器3是与波长可变干涉滤波器45中相对的反射镜39之间的距离对应地选择透过的光的波长的结构,因此,不耐受z轴方向的冲击,即随着z轴方向的冲击,测定精度容易降低。另一方面,可以说光学滤波器3是对与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冲击比较强的结构。
82.返回图1,mcu10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控制装置,内置有存储了测色装置1的控制所需的各种程序、各种数据的存储器。
83.mcu10将参照图2说明的、通过固定电极40与可动电极41相对而构成的静电致动器
的驱动所需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未图示的放大器,从该放大器向光学滤波器3供给规定的驱动电压。而且,mpu10将与从静电电容检测部6输出的电压值相关的信息与所存储的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此对光学滤波器3进行反馈控制。
84.发光部9朝向测定对象200发出测定用的光。发光部9由发光的波长分布不同的多个发光元件构成,具体而言由多个led构成。mcu10控制发光部9的点亮和熄灭。
85.有线if12和无线通信部13是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构成要素,在用于经由有线if12进行通信的标准中,作为一例能够采用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另外,在无线通信部13的标准中,作为一例,能够采用bluetooth(蓝牙)。usb和bluetooth是注册商标。mcu10经由有线if12或无线通信部13向外部设备发送各种数据,并且从外部设备接收各种数据。另外,测色装置1能够通过经由有线if12从外部设备接受电力的供给来对电池17进行充电。
86.操作部14由电源按钮、各种操作设定按钮构成,并且将与操作相应的信号向mcu10发送。关于操作部14,在后面进一步说明。
87.作为一个例子,显示部15由液晶面板构成,基于从mcu10送出的信号来显示用于设定测色条件的用户界面、测色结果等各种信息。
88.向mcu10送出检测信号的快门传感器114是用于检测后述的快门单元110的位置的传感器。
89.电池17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对在测色装置1中需要电力的各构成部位供给电力。从电池17接受电力的供给的构成部位包括后述的入射光处理部2。电池控制部16进行电池17的充电控制等各种控制。
90.测色装置1的外观结构
91.接下来,参照图3、图4、图5、图6对测色装置1的外观结构进行说明。
92.测色装置1的装置主体50构成为,通过主框体51、上部框体52、底部第一框体53a以及底部第二框体53b而使外轮廓整体呈箱状。在由这些框体形成的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装置内部单元1a。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框体52、底部第一框体53a以及底部第二框体53b由树脂材料形成,主框体51由铝形成。但是,主框体51也可以由其它金属或树脂材料等形成,以代替铝。另外,上部框体52、底部第一框体53a以及底部第二框体53b也可以由铝或其它金属来形成,以代替树脂材料。
93.在各图中,附图标记50a表示装置主体50的+y方向的侧面,以下将其称为前表面50a。另外,附图标记50b表示装置主体50的+x方向的侧面,以下将其称为右侧面50b。另外,附图标记50c表示装置主体50的-x方向的侧面,以下将其称为左侧面50c。另外,附图标记50d表示装置主体50的-y方向的侧面,以下将其称为后表面50d。
94.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上”、“下”、“左”、“右”的各用语是基于测色装置1的使用者以后表面50d为近前的状态把持使用时的、从使用者观察的方向来使用的。
95.在图3~图6中,前表面50a由主框体51的前方壁部51a形成,右侧面50b由主框体51的右壁部51b形成,左侧面50c由主框体51的左壁部51c形成,后表面50d由主框体51的后方壁部51d形成。
96.另外,附图标记50e表示装置主体50的+z方向的面,以下将其称为上表面50e。另外,附图标记50f表示装置主体50的-z方向的面,以下将其称为底面50f。
97.在装置主体50的上表面50e沿着y轴方向配置有操作部14和显示部15。
98.操作部14构成为具备电源按钮55、确定按钮54、返回按钮56以及十字按钮60。十字按钮60由上按钮61、下按钮62、左按钮63以及右按钮64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测色装置1中,所有的操作按钮配置于上表面50e,且汇集于操作部14。
99.电源按钮55是用于接通/断开测色装置1的电源的按钮。另外,确定按钮54是用于确定在显示部15中显示的各种设定的按钮,即用于确定测色条件的按钮,另外也是用于执行测色的按钮。确定按钮54从z轴方向观察呈正圆形状。
100.确定按钮54的周围构成为环状的发光部59,发光颜色、发光状态根据装置的状态而变化。
101.返回按钮56是用于在显示部15所显示的用户界面中返回到前一个状态的按钮,并且也是用于取消操作的执行的按钮。
102.十字按钮60是用于在显示部15所显示的用户界面中选择各种项目的按钮。
103.在显示部15显示测色结果等各种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部15由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67构成(也参照图9)。以下,液晶显示器67简称为lcd67。在lcd67的上部设置有作为透明构件的显示部罩57,通过该显示部罩57形成上表面50e的一部分。
104.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如图9所示,构成为在显示部罩57的上表面与操作部14的上表面之间几乎不产生台阶,由此,上表面50e构成为整体上几乎没有台阶的平坦面。但是,确定按钮54的上表面稍微凹陷,形成为与按下确定按钮54的用户的指腹适应的形状。
105.如图4、图5所示,在底面50f设置有快门单元110。图4示出了快门单元110处于封闭位置的状态,图5示出了快门单元110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快门单元110能够通过沿y轴方向滑动而在封闭位置与开放位置之间位移。此外,快门单元110被设置成能够通过未示出的弹簧的弹簧力来保持封闭位置和开放位置。
106.快门单元110包括快门保持构件111和连杆构件113。
107.通过从图4的状态起开放快门单元110,如图5所示,开口部21a及测定用窗部87a露出。开口部21a和测定用窗部87a朝向-z方向开口。开口部21a和测定用窗部87a是在俯视时呈正圆形状的开口部。此外,此处的开口是指取入光的意思,例如是指可以设置透明的玻璃板的意思。
108.开口部21a形成于在装置底部设置的开口部形成构件21,测定用窗部87a形成于相对于开口部形成构件21位于+z方向的聚光构件87。开口部形成构件21形成为遍及装置底部的整体而延伸的形状。
109.从发光部9发出的测定光如图10中开口部21a的内侧所示的箭头a那样通过聚光构件87的圆筒部87b与开口部形成构件21之间,从开口部21a朝向测定对象200放出。然后,从测定对象200发来的光从开口部21a被取入到装置内部,进而通过测定用窗部87a入射到带通滤波器7。聚光构件87是形成从测定对象200朝向后述的光圈部89a的光的通路的筒状构件的一例。
110.另外,如图6所示,光轴cl与开口部21a及测定用窗部87a的中心轴线一致。此外,在图6中,直线vcl是与y轴方向平行的直线,是从z轴方向观察通过光轴cl的直线。另外,直线hcl是与x轴方向平行的直线,是从z轴方向观察时通过光轴cl的直线。
111.在本实施方式中,光轴cl与x-y平面中的确定按钮54的中心位置一致,并且也与十字按钮60的中心位置一致。
112.电源按钮55和返回按钮56相对于直线vcl左右对称地配置。
113.接下来,如图3所示,在装置主体50的前表面50a设置有有线if12。通过在前表面50a设置有线if12,即使在将线缆与有线if12连接的状态下使用测色装置1的情况下,线缆也不存在于用户侧而难以成为操作的障碍。
114.另外,如图9所示,在装置主体50的后表面50d形成有开口50m,在开口50m的里侧设置有复位开关71。复位开关71是用于使测色装置1的各种设定返回初始状态的开关。
115.如图3、图31所示,在装置主体50的右侧面50b和左侧面50c形成有把持部50g。把持部50g由分别形成于主框体51的右壁部51b和左壁部51c的凹部51g构成。凹部51g由随着朝向-z方向而朝向装置主体50的x轴方向上的中心的曲面形成。
116.通过设置把持部50g,用户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把持装置主体50。
117.接着,在图5中,形成装置底面的周围的侧边由底部第一框体53a和底部第二框体53b形成。+x方向的侧边e1和-x方向的侧边e2形成为沿着y轴方向的直线状,同样地,+y方向的侧边e3和-y方向的侧边e4形成为沿着x轴方向的直线状。由此,能够使规尺与各侧边抵接,一边使测色装置1沿着规尺滑动一边进行测定。底部第一框体53a和底部第二框体53b基于上述的理由优选由摩擦阻力低的树脂材料形成,作为一个例子,能够采用pom(聚甲醛)。
118.测色装置1的基板结构
119.接着,对测色装置1的基板结构进行说明。
120.图7、图8所示的装置内部单元1a是设置于主框体51的内部的组件体,在作为多个框架的组装体的框架组件100组装电池、多个电路基板等而构成。但是,在图7、图8中,位于最上部的面板基板65省略图示。
121.如图9所示,多个电路基板从上方朝向下方依次由作为“第四电路基板”的面板基板65、作为“第三电路基板”的电池控制基板70、作为“第一电路基板”的受光部基板80、以及作为“第二电路基板”的发光部基板85构成。这些多个电路基板以沿着z轴方向隔开间隔地重叠的方式设置。在z轴方向上,在面板基板65与电池控制基板70之间配置有电池17。
122.以下,对各电路基板及其周边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以下有时将各电路基板的+z方向的面称为“上表面”,将-z方向的面称为“下表面”。
123.如图9、图11所示,面板基板65在上表面具备lcd连接部66。lcd67通过线缆67a与lcd连接部66连接。
124.另外,在面板基板65的上表面,在与构成上述的操作部14的各操作按钮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检测各操作按钮的按下的接点。在图9中,附图标记54a表示设置于与确定按钮54对应的位置的接点。附图标记61a、62a分别是设置在与上按钮61和下按钮62对应的位置的接点。另外,在图11中,附图标记56a是设置在与返回按钮56对应的位置的接点,附图标记63a是设置在与左按钮63对应的位置的接点。另外,图9和图11中未示出的接点、即与右按钮64和电源按钮55对应的接点也设置于面板基板65的上表面。
125.另外,如图11所示,在设置于面板基板65的上表面的各接点与构成操作部14的各按钮之间设置有片材69。通过片材69,对设置于面板基板65的上表面的各接点发挥防水功能,维持各接点的功能。片材69例如能够采用橡胶片。
126.另外,如图9所示,在面板基板65的下表面设置有作为通信模块的无线通信部13。无线通信部13配置为经由形成于后述的电池保持部100a(参照图7)的切口部100b而如图9所示那样进入电池保持部100a的内侧。
127.另外,面板基板65通过未图示的线缆与后述的受光部基板80连接。
128.接着,电池控制基板70实现电池控制部16(参照图1)的功能。如图7、图13所示,电池控制基板70在上表面具有复位开关71和有线if12。另外,电池控制基板70在上表面具备第一电池连接器72。如图7所示,安装于从电池17延伸出的第一电池线缆92的第一连接器17c与第一电池连接器72嵌合。另外,如图8所示,电池控制基板70在上表面具备第二电池连接器73。安装于从电池17延伸出的第二电池线缆93的第二连接器17d与第二电池连接器73嵌合。
129.而且,在电池控制基板70的上表面设置有省略图示的电池控制电路。
130.另外,电池控制基板70通过未图示的连接机构与受光部基板80和发光部基板85连接,由此,电池17的电力被供给到各基板。
131.接着,如图9、图10、图13所示,受光部基板80在上表面形成有pd(photo diode:光电二极管)基板5。pd基板5在下表面具备光电二极管4a。pd基板5是构成受光部4(参照图1)的电路基板。即,pd基板5构成对入射的光进行处理的入射光处理部2(参照图1)。
132.另外,如图14所示,受光部基板80在下表面具备光学滤波器3。
133.此外,在受光部基板80上设置有各种电子部件,其中包括mcu10(参照图1)、构成静电电容检测部6(参照图1)的cv转换器、对电池17的电压进行转换的dc/dc转换器、在mcu10的控制下对来自该dc/dc转换器的输出进行调整并向光学滤波器3供给的放大器、用于检测光学滤波器3周边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等。
134.接着,如图12所示,发光部基板85在下表面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86。发光元件86构成发光部9(参照图1)。多个发光元件86由发光的波长分布不同的发光元件构成。发光部基板85具有使聚光构件87的圆筒部87b插通的孔,沿着该孔的周围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86。
135.装置内部单元的框架结构
136.接着,对构成装置内部单元1a的基体的框架组件100进行说明。
137.如图7、图8、图21~图24所示,框架组件100构成为具备第一电池保持框架101、第二电池保持框架102、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可动框架105以及底部框架106。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框架通过螺钉组装。
138.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的框架通过金属材料的弯折加工而形成,作为一例,以铝为材料。另外,各框架也可以代替金属材料的弯折加工而通过压铸成形等制成。
139.以下,对各框架依次进行说明。第一电池保持框架101是构成电池保持部100a的框架,具有:第一垂直部101a,构成与y-z平面平行的框架面;水平部101b,构成与x-y平面平行的框架面;以及第二垂直部101c,构成与y-z平面平行的框架面。
140.其中,如图9所示,水平部101b从下方支承面板基板65。面板基板65通过未图示的螺钉固定于水平部101b。面板基板65与水平部101b面接触,由此,面板基板65的热量传递到水平部101b、即第一电池保持框架101。
141.另外,在水平部101b的+y方向的端部,如图9所示,电池限制部101f形成为从水平部101b向-z方向延伸。通过电池限制部101f限制电池17向+y方向的移动。
142.接着,第二电池保持框架102与第一电池保持框架101一起构成电池保持部100a。螺钉z1、z2是组装第一电池保持框架101和第二电池保持框架102的螺钉。
143.第二电池保持框架102包括:电池支承部102a,形成与x-y平面平行的框架面;第一垂直部102b,形成与y-z平面平行的框架面;以及第二垂直部102c,形成与y-z平面平行的框架面。
144.电池支承部102a从下方支承电池17。电池17的底面与电池支承部102a面接触,由此,电池17的热量被传递到电池支承部102a、即电池保持部100a。
145.另外,在电池支承部102a上,通过弯起而形成有电池定位部102d,由此构成为确定电池17的x轴方向的位置。
146.第一垂直部102b相对于第一电池保持框架101的第一垂直部101a位于-x方向,并且与第一垂直部101a面接触。另外,第二垂直部102c相对于第一电池保持框架101的第二垂直部101c位于-x方向,并且与第二垂直部101c面接触。
147.这样,电池保持部100a构成为利用第一电池保持框架101和第二电池保持框架102包围电池17。
148.在电池保持部100a中,如图9所示,在水平部101b与电池17之间设置有弹性件28。弹性件28也介于电池17的+y方向的端部即第一端部17a与电池限制部101f之间。另外,弹性件28也介于电池17的-y方向的端部即第二端部17b与主框体51的后方内壁面51f之间。由此,电池17在电池保持部100a内的y方向位置被限制。作为弹性件28,例如能够使用海绵。
149.在此,参照图31,电池支承部102a构成从下方支承电池17的第一壁部w1。另外,水平部101b与电池支承部102a对置,构成位于电池17的上方的第二壁部w2。另外,电池保持部100a具有以夹着电池17的方式位于电池17的侧方的第三壁部w3和第四壁部w4,其中,第三壁部w3由第二垂直部101c和第二垂直部102c构成,第四壁部w4由第一垂直部101a和第一垂直部102b构成。
150.此外,在图31中,在电池保持部100a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壁部w1与第三壁部w3交叉的第一角部c1、第一壁部w1与第四壁部w4交叉的第二角部c2、第二壁部w2与第四壁部w4交叉的第三角部c3、以及第二壁部w2与第三壁部w3交叉的第四角部c4。
151.接下来,参照图7,装置内部单元1a具备固定单元1b和可动单元1e。固定单元1b是相对于主框体51以及开口部形成构件21(参照图9)固定的单元体,可动单元1e是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固定单元1b在z轴方向上位移的单元体。
152.固定单元1b具备:第一单元1c,与开口部形成构件21连结;以及第二单元1d,在z轴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单元1c位于远离开口部形成构件21的一侧,在与第一单元1c之间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下与第一单元1c连结。
153.其中,第二单元1d由电池保持部100a和电池17构成。第一单元1c由底部框架106构成。
154.图25表示构成固定单元1b的框架组件,构成固定单元1b的框架组件由电池保持部100a和底部框架106连结而构成。
155.更详细而言,底部框架106形成为具备构成与y-z平面平行的框架面的基座部106a和构成与x-y平面平行的框架面的引导支承部106b。
156.在引导支承部106b固定有两个引导轴107。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轴107是沿着z轴
方向延伸的金属轴,通过铆接加工而固定于在引导支承部106b形成的孔(未图示)。引导轴107从引导支承部106b向+z方向延伸到+z方向的端部与电池支承部102a的上表面大致共面的位置。在电池支承部102a形成有供引导支承部106b插通的孔(未图示)。
157.在引导支承部106b上形成有3处用于固定螺钉z6(参照图24)的螺纹孔(未图示),3个螺钉z6分别以插通管108的状态固定于上述螺纹孔,由此将电池保持部100a与底部框架106连结。
158.在本实施方式中,管108是金属管,通过管108规定电池保持部100a与底部框架106的z轴方向上的间隔。另外,利用管108和螺钉z6进行电池保持部100a与底部框架106之间的热传递。
159.这样,电池保持部100a和底部框架106以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连结,即第一单元1c和第二单元1d以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连结。
160.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称为“螺纹孔”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则是指为了固定螺钉而形成有螺旋状的槽的孔,在称为“螺钉插通孔”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则是指未形成螺旋状的槽而仅用于供螺钉插通的孔。
161.接着,在底部框架106中,以从基部106a的-y方向端部向-x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弯折部106c,进而以从弯折部106c向+y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连结部106e。同样地,以从基部106a的+y方向端部向-x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弯折部106d,进而以从弯折部106d向-y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连结部106f(也参照图23)。
162.而且,开口部形成构件21被螺纹固定于连结部106e、106f。例如,在图9中用附图标记z14表示的螺钉是将开口部形成构件21固定于连结部106e的螺钉。在本实施方式中,螺钉z14将底部第一框体53a和开口部形成构件21这两个构件固定于连结部106e。另外,开口部形成构件21在+y方向的端部通过未图示的螺钉固定于连结部106f。
163.开口部形成构件2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金属材料形成,作为一例由铝形成。由此,底部框架106的热量向开口部形成构件21传递。底部框架106经由管108、螺钉z6(参照图24)而与电池保持部100a连结,因此由电池17产生的热量也经由底部框架106以及开口部形成构件21而向装置外部释放。
164.另外,开口部形成构件21也可以由树脂材料形成。
165.接着,关于构成装置内部单元1a的可动单元1e的结构,主要参照图12、图13、图26~图29,并且根据需要还参照其它附图进行说明。
166.在图12和图13中,可动单元1e由可动框架105、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和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这些框架构成基体,在此基础上具备电池控制基板70、受光部基板80和发光部基板85这些多个基板。
167.在图26、图27、图28中,可动框架105具备形成与y-z平面平行的框架面的框架固定部105a和形成与x-y平面平行的框架面的被引导部105b。在框架固定部105a中,-y方向的端部和+y方向的端部均朝向+x方向弯折而形成有弯折部105f,在弯折部105f形成有构成与x-y平面平行的框架面的基板支承部105g。
168.如图12和图13所示,基板支承部105g支承电池控制基板70。电池控制基板70通过两个螺钉z10固定于基板支承部105g。电池控制基板70与基板支承部105g面接触,由此,电池控制基板70的热量传递到可动框架105。
169.在被引导部105b形成有三个管插通孔105c和两个被引导孔105d,对此在后面进行说明。
170.接着,如图29所示,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具有:基座部104f,其构成与x-y平面平行的框架面;以及框架支承部104a、104b,其形成于比基座部104f在+z方向上高出一级的位置,构成与x-y平面平行的框架面。
171.在基座部104f形成有开口部104e和螺钉插通孔104g。开口部104e发挥使聚光构件87向-z方向通过的功能(参照图12)。在基座部104f的下表面,通过三个螺钉z12(参照图12)固定有发光部基板85。发光部基板85与基座部104f面接触,由此,发光部基板85的热量传递到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
172.另外,在基座部104f的-x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构成与y-z平面平行的框架面的连结部104d。同样地,在框架支承部104a的-x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构成与y-z平面平行的框架面的连结部104c。
173.连结部104c、104d通过螺钉z3(参照图26)固定于可动框架105的框架固定部105a。另外,连结部104c、104d与框架固定部105a面接触,由此,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的热量传递到可动框架105。
174.如图27所示,框架支承部104a、104b支承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附图标记z4所示的螺钉是将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固定于框架支承部104a的螺钉。图27所示的螺钉z5在后面进行说明。
175.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与框架支承部104a、104b面接触,由此,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热量传递到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
176.接着,如图15、图16、图17所示,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具有:基座部103a,其构成与x-y平面平行的框架面;以及基板支承部103f、103g,其形成在从基座部103a向+z方向高出一级的位置。基板支承部103f、103g支承受光部基板80。基板支承部103f、103g与受光部基板80面接触,由此,受光部基板80的热量传递到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
177.在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基座部103a形成有开口部103b、定位孔103c、以及在x轴方向上较长的长孔103d。另外,在基板支承部103f形成有螺纹孔103k和凸部103h,在基板支承部103g形成有螺纹孔103m和凸部103j。
178.如图14所示,在受光部基板80中,在+y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定位孔80a和螺钉插通孔80b。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凸部103h与定位孔80a嵌合。螺钉插通孔80b供将受光部基板80固定于基板支承部103f的螺钉z11(参照图13)插通。
179.另外,如图14所示,在受光部基板80中,在-y方向的端部形成有螺钉插通孔80c和在y轴方向上较长的长孔80d。螺钉插通孔80c供将受光部基板80固定于基板支承部103g的螺钉z11(参照图13)插通。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凸部103j嵌合于长孔80d。
180.通过凸部103h向定位孔80a的嵌合和凸部103h向长孔80d的嵌合,来规定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和受光部基板80的x轴方向的位置。另外,长孔80d是在y轴方向上较长的孔,因此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与受光部基板80的y轴方向的位置通过凸部103h向定位孔80a的嵌合来规定。
181.如上所述,定位孔80a和凸部103h以及长孔80d和凸部103j构成确定受光部基板80和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在与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定位机构90。
182.接着,如图15所示,在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上对光圈部形成构件89、中间构件88和聚光构件87进行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圈部形成构件89、中间构件88以及聚光构件87均由黑色的树脂材料形成。
183.如图18、图19所示,这三个构件被形成于聚光构件87的第一突起87d以及第二突起87e定位。第一突起87d插通形成于中间构件88的定位孔88b,进而插通形成于光圈部形成构件89的定位孔89b。第二突起87e插通形成于中间构件88的长孔88c,进而插通形成于光圈部形成构件89的长孔89c。
184.在此,由于长孔88c、89c为在x轴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因此上述三个构件的x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通过第一突起87d插通定位孔88b以及定位孔89b而被规定。此外,上述三个构件的y轴方向的相对位置由第一突起87d和第二突起87e规定。
185.而且,第一突起87d与形成于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定位孔103c(参照图15、图17)嵌合,由此规定上述三个构件与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位置。另外,第二突起87e进入形成于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长孔103d。长孔103d是在x轴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因此第二突起87e与长孔103d的嵌合规定上述三个构件与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y轴方向的位置。
186.另外,如图19所示,在光圈部形成构件89上形成有螺钉插通孔89d,在中间构件88上形成有螺钉插通孔88d,在聚光构件87上形成有螺钉插通孔87f。螺钉z5(参照图27)插通这些螺钉插通孔和形成于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的螺钉插通孔104g(参照图29),螺钉z5与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螺纹孔103e嵌合,从而将上述三个构件与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一起固定于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
187.此外,如图18所示,聚光构件87在第一基座部87c形成有圆盘状的第二基座部87g,该第二基座部87g与形成于发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4的开口部104e(参照图29)嵌合。
188.接着,如图19所示,在光圈部形成构件89上形成有圆盘状的凸部89e,在其中心形成有光圈部89a。光圈部89a从z轴方向观察呈正圆形状,如图10所示,作为缩小通过带通滤波器7而朝向光学滤波器3(入射光处理部2)的光的量的光圈部发挥功能。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是与受光部基板80对置配置、并且具备在从基座部103a向+z方向高出一级的位置形成的基板支承部103f、103g而成为避开光学滤波器3的形状的框架,是固定光圈部形成构件89和受光部基板80的框架的一个例子。
189.另外,凸部89e与形成于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开口部103b(参照图15、图17)嵌合。
190.在此,如图20、图10所示,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与光学滤波器3之间的间隙被塑性构件8填埋。即,当在z轴方向上外力作用于光学滤波器3时,对测色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在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与光学滤波器3之间形成间隙,以使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不与光学滤波器3接触。但是,如果受到落下等引起的冲击,则构成光学滤波器3的构件也有可能在z轴方向上剥离,基于这样的观点,可以考虑在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与光学滤波器3之间形成间隙,并且使弹性材料等介于所述间隙,但如果是弹性材料,则外力始终作用于光学滤波器3,因而不优选。
191.基于这样的观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与光学滤波器3之间的间隙被塑性构件8填埋。由此,在通常时外力难以作用于光学滤波器3,并且在施加了冲击
时能够通过塑性构件8支承光学滤波器3,能够抑制构成光学滤波器3的构件的剥离。
192.作为塑性构件8,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凝胶。
193.接着,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可动单元1e构成为,如图8所示,可动框架105的被引导部105b进入构成固定单元1b的第一单元1c与第二单元1d之间。在被引导部105b进入第一单元1c与第二单元1d之间的状态下,管108穿过形成于被引导部105b的管插通孔105c(参照图12、图26),另外,引导轴107穿过形成于被引导部105b的被引导孔105d、105e(参照图12、图26)。
194.由此,可动框架105即可动单元1e能够相对于固定单元1b沿z轴方向位移。
195.另外,管插通孔105c的内径形成为相对于管108的外径具有富余的大小,由此,管108与管插通孔105c的接触构成为相对于可动单元1e的位移不会成为较大的阻力。
196.另外,被引导孔105e与被引导孔105d不同,形成为在y轴方向上稍长的椭圆状。由此,可动单元1e相对于固定单元1b的y轴方向位置通过被引导孔105d与引导轴107的嵌合来规定。
197.另外,可动单元1e相对于固定单元1b的x轴方向位置通过引导轴107向被引导孔105d的插通和引导轴107向被引导孔105e的插通来规定。
198.如图9、图31所示,在被引导部105b与第一单元1c之间以及被引导部105b与第二单元1d之间设置有弹性构件95。在组装状态下,弹性构件95以缩短了自由长度的状态设置,在被引导部105b与第一单元1c之间发挥按压力,并且在被引导部105b与第二单元1d之间发挥按压力,由此保持可动单元1e相对于固定单元1b的z轴方向上的位置。而且,在对装置内部单元1a施加了z轴方向的冲击的情况下,通过弹性构件95的弹性力来缓和施加于可动单元1e的冲击。
199.另外,作为弹性构件95,例如能够使用聚氨酯发泡体。
200.弹性构件95的z轴方向的厚度、硬度、x-y平面上的面积优选选定为,在对装置内部单元1a施加了振动、冲击的情况下、长时间放置的状态下,在被引导部105b与第一单元1c之间以及被引导部105b与第二单元1d之间不产生不存在弹性构件95的间隙。
201.装置内部单元与框体的连结构造
202.接下来,对装置内部单元1a与框体的连结构造进行说明。
203.如图32所示,在主框体51的上部内侧设置有构成与x-y平面平行的面的单元固定部51m、51n。在单元固定部51m,通过螺钉z9固定有形成于第一电池保持框架101的接触部101d(参照图7)。接触部101d形成与x-y平面平行的面,与单元固定部51m面接触。
204.同样地,在单元固定部51n上,通过螺钉z9固定有形成于第一电池保持框架101的接触部101e(参照图7)。接触部101e形成与x-y平面平行的面,与单元固定部51n面接触。
205.由此,装置内部单元1a以被保持在主框体51的上部的方式与主框体51连结。
206.在测色装置1的上部构成操作部14以及显示部15的周围的上部框体52(参照图3)通过与在主框体51的上部形成于四角的螺纹孔51p嵌合的螺钉z15(参照图11)固定于主框体51。
207.另外,构成测色装置1的底部的开口部形成构件21(参照图5、图9)如上述那样被螺纹固定于在装置内部单元1a的底部设置的底部框架106的连结部106f、106e(参照图23)。另外,构成测色装置1的底部的周围的底部第一框体53a也通过图9所示的螺钉z14等而被螺纹
固定于底部框架106。底部第二框体53b通过图9所示的螺钉z13与开口部形成构件21一起固定于底部框架106。
208.此外,在各框体的组装状态下,在图9中附图标记b1所示的部位、即主框体51与上部框体52的连接部位,主框体51与上部框体52构成为在从装置外部朝向装置内部的方向上相互不同地重叠(也参照图11)。同样地,附图标记b2所示的部位、即主框体51与底部第一框体53a的连接部位及主框体51与底部第二框体53b的连接部位也构成为在从装置外部朝向装置内部的方向上相互不同地重叠。由此,能够抑制尘埃等、光从装置外部进入装置内部。
209.另外,在主框体51中,有线if12的配置位置形成为开口状,存在尘埃等、光从装置外部进入装置内部的隐患,但在有线if12的配置位置设置有罩构件27,通过该罩构件27抑制尘埃等、光进入装置内部。
210.测色装置的特征结构和作用效果
211.以下,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测色装置1的特征结构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212.首先,主要参照图7进行说明。装置内部单元1a具备:固定单元1b,与主框体51以及开口部形成构件21连结;可动单元1e,为具备入射光处理部2的单元,并能够相对于固定单元1b而在沿着从开口部21a朝向入射光处理部2的光的光轴的z轴方向上进行位移;至少一个弹性构件95(参照图9、图31),通过弹性而对可动单元1e相对于固定单元1b的z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保持。而且,是通过弹性构件95实现可动单元1e的z轴方向上的冲击缓冲的结构。由此,难以产生与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开口部21a与入射光处理部2的位置偏移,即使采用对施加于入射光处理部2的冲击进行缓冲的冲击缓冲构造,也能够得到适当的测色结果。
213.此外,由于采用相对于z轴方向的冲击缓冲构造,因此与将冲击缓冲构造设置到耐冲击性高的方向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和成本上升。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耐冲击性高的方向为与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
214.另外,装置内部单元1a的总重量不会施加于冲击缓冲构造即弹性构件95,仅可动单元1e的重量施加于弹性构件95,因此也能够抑制弹性构件95的大型化和成本上升,进而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和成本上升。
215.另外,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消除被引导部105b与可动单元1e的间隔,即省略图9、图31所示的上侧的弹性构件95,仅设置下侧的弹性构件95。由此,能够抑制在使底面50f朝下而使装置落下时施加于可动单元1e的z轴方向的冲击。
216.另外,固定单元1b具备:第一单元1c,与开口部形成构件21连结;第二单元1d,在z轴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单元1c位于远离开口部形成构件21的一侧,在与第一单元1c之间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下与第一单元1c连结;以及引导轴107,在第一单元1c与第二单元1d之间沿着z轴方向延伸设置。而且,可动单元1e具有介于第一单元1c与第二单元1d之间且被引导轴107引导的被引导部105b。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低成本地得到可动单元1e能够在z轴方向上位移的装置。
217.另外,弹性构件95在第一单元1c与被引导部105b之间以及第二单元1d与被引导部105b之间,以缩小了z轴方向的自由长度的状态设置。由此,弹性构件95成为始终被压缩的状态,因此可动单元1e的z轴方向的位置稳定,而且弹性构件95的设置位置难以在与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偏移。
218.另外,如图30所示,从z轴方向观察时的弹性构件95的重心位置p2位于与可动单元1e的重心位置p1对应的位置。由此,在可动单元1e克服弹性构件95的弹性而沿着z轴方向位移时,相对于可动单元1e难以产生与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力。由此,可动单元1e能够沿着z轴方向顺畅地位移。
219.此外,弹性构件95的重心位置p2位于与可动单元1e的重心位置p1对应的位置是指,不限于从z轴方向观察重心位置p2与重心位置p1完全一致的情况,也可以在能够起到上述作用效果的范围内稍微偏移。
220.另外,如图7所示,作为装置的电力供给源的电池17设置于固定单元1b,因此作为重物的电池17的重量不会施加于弹性构件95即冲击缓冲构造,也能够抑制弹性构件95的大型化和成本上升,进而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和成本上升。
221.另外,如图9所示,在z轴方向上从开口部形成构件21朝向显示部15依次重叠配置有发光部基板85、受光部基板80、电池控制基板70以及面板基板65,因此能够抑制与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装置尺寸。
222.另外,由固定单元1b和可动单元1e构成装置内部单元1a,通过弹性构件95的弹性保持可动单元1e相对于固定单元1b的位置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其它电子设备。这样的电子设备具备:框体,形成装置的外壳;以及装置内部单元,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所述装置内部单元具备:固定单元,与所述框体连结;可动单元,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单元向规定方向位移;以及至少一个弹性构件,通过弹性来保持所述可动单元相对于所述固定单元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位置。
223.接着,如图15、图16所示,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与受光部基板80对置配置,并且是呈避开光学滤波器3的形状的框架。在该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上定位有光圈部形成构件89即光圈部89a。
224.在此,如果能够将光学滤波器3直接设置在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上,则光学滤波器3的开口部32a(参照图2)与光圈部89a在x-y平面上的相对位置准确地确定,但光学滤波器3是进行基板安装的构成要素,无法直接设置在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上。
225.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光学滤波器3的受光部基板80和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通过上述的定位机构90,确定与光圈部89a的中心轴线(光轴cl)交叉的方向即与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相对位置。
226.通过这样的结构,光圈部89a的位置相对于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被规定,并且具备光学滤波器3的受光部基板80的位置也被规定。由此,即使是不将光学滤波器3直接设置在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上的结构,也能够抑制光圈部89a与光学滤波器3的开口部32a(参照图2)在x-y平面上的位置偏移,能够得到适当的测色结果。
22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光圈部89a形成于光圈部形成构件89、且该光圈部形成构件89相对于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定位的结构,但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形成开口部,该开口部作为光圈部发挥功能。在该情况下,从确保测色精度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实施黑色阳极电镀铝处理,抑制光的反射。
228.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光圈部89a形成于光圈部形成构件89、且该光圈部形成构件89相对于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定位的结构中,如果由黑色的树脂材料形成光圈部形成构件89并且省略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阳极电镀铝处理(
アルマイト
処理),则能
够确保测色精度,并且抑制装置的成本上升。
229.另外,上述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光圈部形成构件89的材料当然也可以适当使用其它材料。
230.另外,测色装置1从z轴方向观察具有长边方向即y轴方向和短边方向即x轴方向,受光部基板80形成为沿y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而且,光学滤波器3在受光部基板80中配置于从长边方向上的受光部基板80的中心位置yc(参照图14)偏向一侧即+y方向的位置。然后,定位机构90在y轴方向上的从中心位置yc起的+y方向的一处(定位孔80a和凸部103h)确定受光部基板80与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的相对位置。由此,形成沿y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的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与受光部基板80的位置关系被确定在靠近光学滤波器3的位置,能够适当地抑制光圈部89a与光学滤波器3的位置偏移。
23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机构90构成为具备:突起(凸部103h、凸部103j),设置于受光部基板80和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中的一方;以及嵌合孔(定位孔80a、长孔80d),设置于受光部基板80和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中的另一方,供所述突起嵌合。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机构90具备定位孔80a及与其嵌合的凸部103h、长孔80d及与其嵌合的凸部103h。
232.由此,能够低成本地构成定位机构90。
23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受光部基板80上设置嵌合孔,在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上设置突起,但也可以相反地在受光部基板80上设置突起,在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上设置嵌合孔。
23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从测定对象200朝向光圈部89a的光的通路的筒状构件即聚光构件87设置于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换言之,聚光构件87被定位于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由此,适当地确定聚光构件87与光圈部89a在x-y平面上的相对位置。
23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由铝形成,并且表面被进行黑色阳极电镀铝处理。由此,能够抑制因受光部基板保持框架103中的光的反射而引起的测色精度的降低。
236.接着,在图3中,测色装置1具备:装置内部单元1a,具有入射光处理部2;以及主框体51,覆盖装置内部单元1a,形成装置的外壳,构成装置内部单元1a的基体的框架组件100通过由铝形成的多个框架形成,主框体51由铝形成并且被进行阳极电镀铝处理。
237.这样,框架组件100和主框体51由铝形成,因此散热性良好。而且,由于主框体51被实施阳极电镀铝处理,因此能够提高辐射的散热性。通过以上的结构,能够将在装置内部产生的热量良好地释放到装置外部,进而能够得到适当的测色结果。
23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框体51的阳极电镀铝处理为黑色阳极电镀铝处理,但并不限定于此。
23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框体52、底部第一框体53a以及底部第二框体53b由树脂材料形成,但它们也可以由铝形成。另外,此时,也可以进行黑色阳极电镀铝处理或其它颜色的阳极电镀铝处理。
240.另外,框架组件100具有在主框体51的内侧与主框体51接触的接触部101d、101e(参照图7)。由此,能够从框架组件100向主框体51高效地传递热量。
24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框架组件100的多个框架也与主框体51同样地进
行黑色阳极电镀铝处理,因此能够提高框架组件100的辐射的散热性,能够将在装置内部产生的热量更良好地释放到装置外部。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代替黑色阳极电镀铝处理而进行其它颜色的阳极电镀铝处理。
242.或者,也可以省略构成框架组件100的多个框架的阳极电镀铝处理。
243.另外,主框体51在俯视时具有长边方向(y轴方向)和短边方向(x轴方向),并且在短边方向的侧壁具备把持用的凹部51g(参照图31)。由此,装置的操作性提高,并且主框体51的侧壁的表面积增加,散热性提高。
244.另外,如图7所示,框架组件100具备呈包围电池17的形状的电池保持部100a。由此,从电池17产生的热量有效地传递到电池保持部100a,良好地向装置外部释放。
245.另外,框架组件100具备作为对设置有入射光处理部2的受光部基板80进行保持的基板保持部的可动框架105,电池保持部100a与可动框架105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246.即,电池17和受光部基板80都是发热源,若两者设置在接近的位置,则有可能无法进行高效的散热,但如上所述,电池保持部100a和可动框架105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进行高效的散热。
24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可动单元1e的可动框架105的框架固定部105a一边与形成于主框体51的内侧的未图示的接触部接触一边在z轴方向上位移。由此,可动框架105即可动单元1e的热量传递到主框体51,经由主框体51良好地释放到装置外。
248.接下来,如参照图31所说明的那样,在电池保持部100a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壁部w1与第三壁部w3交叉的第一角部c1、第一壁部w1与第四壁部w4交叉的第二角部c2、第二壁部w2与第四壁部w4交叉的第三角部c3、以及第二壁部w2与第三壁部w3交叉的第四角部c4。
249.电池17在以x-z平面切断时,上部形成为圆弧状,另外,下部朝向第一壁部w1,形成为以扩大与第三壁部w3的间隔以及与第四壁部w4的间隔的方式使宽度变窄的形状。由此,成为如下状态:在第一角部c1与电池17之间形成有间隙s1,在第二角部c2与电池17之间形成有间隙s2,在第三角部c3与电池17之间形成有间隙s3,在第四角部c4与电池17之间形成有间隙s4。
250.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间隙s2配置有将构成电池保持部100a的第一电池保持框架101和第二电池保持框架102组装起来的螺钉z1。
251.另外,利用间隙s3、s4配置有将主框体51和第一电池保持框架101的水平部101b组装起来的螺钉z9。
252.如上所述,由于利用形成于电池保持部100a的内侧的间隙来配置与电池保持部100a相关的螺钉,因此能够抑制由电池保持部100a的构成要素引起的装置的大型化。
253.另外,电池保持部100a的构成要素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间隙s2、s3、s4进行了配置,但只要利用间隙s1、s2、s3、s4中的至少任一个即可。
254.另外,电池17如上述那样形成下部朝向第一壁部w1而以扩大与第三壁部w3的间隔以及与第四壁部w4的间隔的方式缩小宽度的形状,因此能够扩大间隙s1、s2。而且,由于利用这样形成的间隙s2来配置螺钉z1,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电池保持部100a的构成要素引起的装置的大型化。
255.另外,电池保持部100a的构成要素不限于螺钉,也可以是其它构成要素、例如连接电池17的连接器。图33示出其它实施方式的测色装置150,对与已经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33所示的测色装置150中,在电池保持部151的内部,利用间隙s3配置有螺钉z1,另外,利用间隙s4配置有螺钉z9。
256.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控制基板70配置在靠近电池保持部151的位置,由此,与第一电池连接器72连接的第一连接器17c进入间隙s1,即利用间隙s1进行配置。另外,与第二电池连接器73连接的第二连接器17d也同样地进入间隙s2,即利用间隙s2进行配置。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257.此外,在图33所示的结构中,第一电池连接器72和第二电池连接器73分别不进入间隙s1、s2,但也可以构成为进入间隙s1、s2。
258.另外,利用间隙s1、s2、s3、s4中的至少任一个而配置的结构可以是连接电池17的连接器、组装构成电池保持部100a的多个框架的螺钉、以及组装主框体51和电池保持部100a的螺钉中的任一个,或者也可以是任意两个,或者也可以是全部。
259.另外,相对于一个间隙配置的结构也可以是连接电池17的连接器、组装构成电池保持部100a的多个框架的螺钉、以及组装主框体51和电池保持部100a的螺钉中的任一个,或者也可以是任意两个,或者也可以是全部。
260.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这些变形当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261.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测色装置1内置有电池17,但也可以构成为电池17能够拆卸,即,也可以构成为作为测色装置1不内置电池17。另外,在该情况下,电池17也可以是不进行反复的充电放电的一次电池。
26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射光处理部2构成为具备光学滤波器3和受光部4,光学滤波器3是使入射的光中的规定波长分量透过的波长可变型的法布里-珀罗标准具,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分光方法,也可以使用利用了衍射光栅的分光方法。另外,作为测色原理,也可以是采用了直接测定成为色彩的基础的3个刺激值的刺激值直读法的装置结构。
263.另外,作为发光部9所使用的发光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led,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氙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