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质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872245发布日期:2022-10-21 19:49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质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环境监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质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2.水是生命之源,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都离不开水,生活饮用水水质的优劣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要求不断提高,饮用水水质标准也相应地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水体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需要进行监测。
3.而现有的检测方式一般都是人工到河流的各个点位进行水质检测,而且采取的水样一般都是表层的水质,而不同深度水质也会存在不一样污染情况,因此导致对水质的检测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对水质的检测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质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质检测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水质检测装置,包括漂浮在水面上的船体、设置在船体上的检测器,所述船体上设置有用于对水质进行采样且与检测器连通的采样装置,所述采样装置包括:滑移座,所述滑移座通过移动组件设置在船体上且能伸至水中,所述移动组件用于调节滑移座位于水中的深度;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设置在滑移座上且与检测器连通并用于将水质输送到检测器。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组件启动带动滑移座移动,滑移座移动带动输送机构移动,移至指定深度后,输送机构启动将水质输送到检测器进行检测,然后滑移座继续移动到下一个深度水质进行采样,因此可以对不同深度的水质进行采样检测,以此来提高了对水质的检测效果,从而可以快速反应对水质的进行监测治理,降低了水质污染的概率,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
7.而且检测器位于船体上,因此需要对不同位置进行检测时,船体移动即能带动采样装置移至需要检测的位置,然后即能进行采样检测,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了对水质的检测效果;而且检测器检测元件位于水体外部,因此检测器位于水体外即能对不同深度的水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检测装置结构简单而且也延长了检测装置的寿命。
8.可选的,所述滑移座上开设有用于进水的进水腔,所述输送机构包括:潜水泵,所述潜水泵设置在进水腔内;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潜水泵上且与检测器连通;入水管,所述入水管设置在滑移座上且与进水腔连通并设置有控制入水管开关的入水阀;排水组件,所述排水组件设置在滑移座上,当所述检测器检测完成后,所述排水组
件用于清理进水管和进水腔内水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移座移动带动进水管移至指定深度时,入水阀打开,水质通过入水管进入进水腔内,然后关闭入水阀,接着潜水泵启动,水质通过进水管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潜水泵停止运行,进水管内水质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掉落到进水腔内,然后排水组件启动将进水腔内的水质排出,然后滑移座移动继续下一深度的水质检测,因此能单独对不同深度的水质进行检测,而且对不同深度水质检测时先排出前一深度的水质,从而降低了不同深度水质混合对检测效果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了对水质检测的检测效果和检测效率。
10.可选的,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检测管,所述检测管设置在检测器上;入气管,所述入气管通过第一三通阀与检测管和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控制进水管与检测管连通或者进水管与入气管连通,所述入气管上设置有用于提供气体的供气机构;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滑移座上且与进水腔连通,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仅供进水腔内水质通过出水管输出的单向阀。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排出水质时,第一三通阀控制进水管与入气管连通,而供气机构启动,气体通过入气管进入进水管,气体推动进水管内水质向下掉落进入进水腔,然后水质在气体压力作用下通过出水管排出,以此来实现进水管和进水腔内水质排出,从而降低了不同深度的水质混合对检测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提高了对水质的检测效果。
12.可选的,所述供气机构包括:供气箱,所述供气箱设置在船体上且装有惰性气体;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所述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设置在供气箱上且均与供气箱连通,所述第一气泵使得供气箱内气体输出而第二气泵使得气体输入供气箱内,所述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所述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通过第二三通阀与入气管连通。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充气时,第二三通阀控制第一气管和入气管连通,第一气泵启动,供气箱内惰性气体通过第一气管进入入气管和进水管内进行清理,而清理完成后,第一气泵停止运行,同时第二三通阀控制第二气管和入气管连通,然后第二气泵启动,进水腔和进水管内惰性气体通过第二气管进入供气箱内进行存储,因此后续减少了通过进水管的水质中的惰性气体含量,从而降低了空气在水质中而对检测结果造成不利影响的概率,以此来提高了对水质的检测效果;同时也节省了惰性气体的消耗。
14.可选的,所述入气管上可拆卸设置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上设置有供气体通过且阻挡液体通过的防水透气膜,所述安装环上且位于安装环靠近进水管一侧设置有液压传感器,所述液压传感器与第一三通阀电连接且用于控制进水管与检测管连通或者进水管与入气管连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气泵运行时,空气能通过防水透气膜而阻挡水质通过,因此减少了水质进入供气箱内后的概率,从而提高了对水质的检测效果;同时第二气泵停止后潜水泵启动后,水质推动进水管内空气通过防水透气膜排出而阻挡水质的通过,因
此水质与液压传感器接触,而水质挤压液压传感器,而液压传感器通过第一三通阀控制进水管和检测管连通,因此水质通过检测管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降低了水质中惰性气体的含量,从而降低了惰性气体在水质中而对检测结果造成不利影响的概率,以此来提高了对水质的检测效果。
16.可选的,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移动盘,所述移动盘转动设置在船体上;移动电机,所述移动电机设置在船体上且与移动盘连接;移动绳,所述移动绳一端设置在移动盘上且卷绕在移动盘上并与滑移座连接;配重块,所述配重块设置在滑移座上且用于增加滑移座的重量;水位检测仪,所述水位检测仪设置在滑移座上且用于检测滑移座的深度。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重块、潜水泵和滑移座的重力作用推动滑移座下移,而移动电机启动带动移动盘转动,移动盘转动放出和收卷移动绳,而水质检测仪检测滑移座的深度,当达到指定深度时,移动电机停止运行,移动绳拉动滑移座对潜水泵进行定位,以此来实现对滑移座和潜水泵位置的调节。
18.可选的,所述移动盘上设置有转动盘,所述进水管包括卷绕段和连接段,所述卷绕段一端与潜水泵连接而另一端设置在转动盘上并卷绕在转动盘上;所述连接段设置在船体上且与转动盘转动连接并与卷绕段连通,所述连接段与检测管连通。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盘转动带动转动盘转动,转动盘转动放出或者收卷卷绕段,因此卷绕段和移动绳同时移动,同时连接段与检测管连通,连接段将检测管和卷绕段连通,从而提高了使用卷绕段时的便利性,提高了检测装置使用时的便利性,提高了对水进行检测的检测效率。
20.可选的,所述船体上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转动设置在船体上且另一端伸至船体上方和外侧;定位轮,所述定位轮转动设置在支撑杆位于船体外侧的一端上并用于对移动绳进行定位;转动电推杆,所述转动电推杆转动设置在船体上且与支撑杆转动连接;感应器,所述红外感应器设置在船体上且用于感应滑移座位置,当所述滑移座移至船体上方时,所述感应器控制转动电推杆转动。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检测完成后,滑移座上移至船体上方时,感应器感应到滑移座,感应器控制转动电推杆转动带动支撑杆转动,支撑杆转动带动滑移座朝向船体内侧移动,使得滑移座放置到船体上,从而降低了采样机构长时间不使用时而造成采样机构受力部件损坏的概率,因此提高了采样机构的寿命。
22.需要使用时,转动电推杆启动带动支撑杆和滑移座朝向船体外侧移动,使得滑移座移至船体外侧,然后滑移座下移即能将滑移座放置的水中进行检测,因此提高了使用采样机构的便利性,以此来实现提高了采样机构寿命同时也提高了对水检测时的检测效率。
23.可选的,所述支撑机构、检测器和采样装置均设置有两组并位于船体两侧,两个所述采样装置相互交替对不同深度的水质进行采样。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组支撑机构、检测器和采样机构对称设置在船体两侧,从而提高了船体的稳定性,提高了对水质进行检测时的稳定性,同时两个采样机构相互交
替对不同深度的水质进行采样,而两个检测器对采样的水质进行检测,因此提高了对水质进行检测时的检测效率,以此来实现同时提高对水质检测时的稳定性和检测效率。
25.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述水质检测装置的检测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所述水质检测装置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检测步骤:s1、船体移动到指定位置;s2、采样装置启动对水质进行检测,滑移座移至指定深度停止运行,入水管打开,水质进入进水腔内,然后关闭入水管,然后潜水泵启动,水质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s3、清除水质,潜水泵停止运行,水质进入进水腔内,然后第一气泵启动,供气箱内惰性气体推动进水腔内水质通过出水管排出,接着第二气泵启动将惰性气体回抽到供气箱内存储;s4、采样检测,重复s2和s3,继续采样不同深度的水质和排出水质;s5、重复s1到s4,以此来实现对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水质进行检测。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船体移动到指定位置,然后滑移座下移至指定深度,然后水质进入进水腔内,潜水泵启动使得水质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接着潜水泵停止运行,而水质在重力作用下掉落到进水腔内,然后第一气泵启动,惰性气体使得水质通过出水管排出,然后第一气泵停止而第二气泵运行,惰性气体回移到供气箱内进行存储;然后滑移座移动到不同深度,接着继续采样和排出水质,对不同深度检测完成后船体移动,以此来实现对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水质进行检测,以此来提高了对水质的检测效果和检测效率。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通过移动组件启动带动滑移座移动到指定深度,输送机构启动将水质输送到检测器进行检测,然后滑移座继续移动到下一个深度水质进行采样,因此可以对不同深度的水质进行采样检测,以此来提高了对水质的检测效果,从而可以快速反应对水质的进行监测治理,降低了水质污染的概率,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输送机构和排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对滑移座进行了剖视;图4是本技术中输送机构和供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局部爆炸图,主要展示安装环、液压传感器、防水透气膜。
29.附图标记:1、船体;11、检测器;12、安装杆;13、安装支架;14、转动盘;15、安装支座;2、支撑机构;21、支撑杆;22、定位轮;221、第一定位槽;222、第二定位槽;23、转动电推杆;24、感应器;25、转轴;3、采样装置;31、滑移座;32、进水腔;33、安装槽;4、移动组件;41、移动盘;42、移动电机;43、移动绳;44、配重块;45、水位检测仪;5、输送机构;51、潜水泵;52、入水管;521、入水阀;53、进水管;54、卷绕段;55、连接段;6、排水组件;61、检测管;62、出水管;63、入气管;64、单向阀;65、第一三通阀;7、供气机构;71、供气箱;72、第一气泵;73、第二气泵;74、第一气管;75、第二气管;81、法兰盘;82、安装环;83、防水透气膜;84、液压传感器;
85、输送管;86、第二三通阀。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对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中检测器11型号为hm-800a,感应器24型号为ex-14a、水位检测仪45型号为mik-p260,液压传感器84型号为fk-y210。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水质检测装置。
33.参照图1,水质检测装置包括漂浮在水面上的船体1、设置在船体1上且用于对水质进行检测的检测器11,船体1上设置有对水质进行采样且与检测器11连通的采样装置3;同时船体1上安装有推动船体1移动的螺旋桨,船体1上还设置有与检测器11和采样装置3电连接的控制盒,同时控制盒也用于控制螺旋桨的转出,控制盒通过无线连接有控制板,因此工作人员站立在河岸上使用控制板操控控制盒,以此来实现对水质的检测。
34.参照图1,船体1两侧的边为边舷,检测器11和采样装置3一一对应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船体1两侧的边舷处,两个检测器11固定安装在船体1上表面上,因此两个采样装置3相互交替对不同深度的水质进行采样,然后采样装置3将采样后的水质输送到检测器11进行检测,以此来提高了对水质的检测效率;船体1上还设置有两个支撑机构2且位于船体1两侧的边舷处,同时两个支撑机构2与两个采样装置3一一对应设置。
35.参照图1和图2,支撑机构2包括支撑杆21、定位轮22、转动电推杆23和感应器24,支撑杆21底端通过转轴25水平转动安装在船体1上表面上,且支撑杆21顶端倾斜向上伸至船体1上方并伸至船体1外侧;定位轮22水平转动安装在支撑杆21顶端上,且定位轮22转动方向和转轴25的转动方向平行,同时定位轮22同轴开设有环形的第一定位槽221和第二定位槽222,而第一定位槽221和第二定位槽222沿定位轮22轴线间隔开设。
36.参照图1和图2,船体1上表面上且位于支撑杆21靠近船体1内部一侧固定安装有安装杆12,而船体1上表面上且位于安装杆12远离支撑杆21一侧固定安装有安装支架13;转动电推杆23一端转动安装在安装杆12上,而转动电推杆23活塞杆与支撑杆21侧壁转动连接,同时转动电推杆23和定位轮22分别位于支撑杆21两侧,且船体1上固定安装在有控制转动电推杆23的控制箱;感应器24固定安装在船体1上表面上,感应器24与控制箱电连接用于控制转动电推杆23启动;感应器24控制转动电推杆23启动带动支撑杆21转动,使得支撑杆21顶端从船体1外侧转至船体1内侧。
37.参照图1和图3,采样装置3包括滑移座31、输送机构5,滑移座31通过移动组件4与船体1连接,且移动组件4用于调节滑移座31位于水质中的深度,滑移座31内部开设有用于存储水质的进水腔32。
38.参照图2和图3,移动组件4包括移动盘41、移动电机42、移动绳43、配重块44和水位检测仪45,移动盘41竖向转动安装在安装支架13侧壁上,且移动盘41顶端上同轴固定安装有转动盘14,且转动盘14均位于定位轮22上方;移动电机42固定安装在安装支架13侧壁上,且移动电机42输出轴呈竖直状态并和移动盘41底端连接;同时移动电机42与控制箱电连接,以此来实现感应器24通过控制箱控制移动电机42。
39.参照图2和图3,移动绳43一端固定安装在移动盘41上且卷绕在移动盘41上,而移动绳43远离移动盘41的一端穿过第一定位槽221后与滑移座31上表面固定连接,而第一定
位槽221对移动绳43进行定位。滑移座31侧壁上且位于进水腔32下方开设有安装槽33,而配重块44固定安装在安装槽33上,且配重块44用于对滑移座31进行配重;水位检测仪45固定安装在滑移座31侧壁上,且水位检测仪45用于检测滑移座31所处位置的深度,同时水位检测仪45与控制盒电连接。
40.参照图2和图3,移动电机42启动带动移动盘41转动,以此来实现放出或者收卷移动绳43,而水位检测仪45用于检测滑移座31的深度,当滑移座31到达指定深度后,移动电机42停止运行,以此来调节滑移座31位置;而当检测器11检测完成而不需要使用滑移座31进行采样水质时,移动绳43拉动滑移座31上移,而感应器24感应到滑移座31时,感应器24控制移动电机42停止运行而转动电推杆23启动带动支撑杆21转动,支撑杆21转动带动滑移座31放置到船体1上表面上,以此来实现对滑移座31的放置。
41.参照图2和图3,输送机构5包括潜水泵51、入水管52、进水管53和排水组件6,潜水泵51固定安装在进水腔32内侧壁上,入水管52固定安装在滑移座31侧壁上,且入水管52和进水腔32内连通,同时入水管52上固定安装有控制入水管52开闭的入水阀521,且入水阀521与控制盒电连接,以此来实现通过控制盒控制入水阀521的开闭。
42.参照图2和图3,进水管53包括卷绕段54,卷绕段54一端固定安装在潜水泵51上,且卷绕段54另一端穿出滑移座31上表面,同时卷绕段54穿过第二定位槽222后卷绕到转动盘14上,且卷绕段54与转动盘14侧壁固定连接,而第二定位槽222对卷绕段54进行定位,且卷绕段54卷绕在转动盘14上并固定安装在转动盘14上,而转动盘14远离移动电机42的一端开设有与卷绕段54连通的连通腔。
43.参照图3和图4,进水管53还包括连接段55,安装支架13上表面上固定安装有安装支座15,而连接段55固定安装在安装支座15上,且连接段55顶端竖直向上穿出安装支座15外,而检测器11位于连接段55上方且与连接段55顶端连通,同时连接段55远离检测器11的一端竖直向下伸至连通腔内,且连接段55与连通腔转动连接,因此连接段55通过连通腔与卷绕段54连通。采样时,入水阀521打开,水质通过入水管52进入进水腔32内,然后关闭入水阀521,接着潜水泵51启动,水质通过卷绕段54和连接段55进入检测器11进行检测,以此来实现将水质输送到检测器11进行检测。
44.参照图2和图3,排水组件6设置在安装支架13上,当检测器11检测完成后,潜水泵51停止运行,进水管53内水质在重力作用下掉落到进水腔32内,而排水组件6用于清理进水管53和进水腔32内水质;排水组件6包括检测管61、出水管62和入气管63,检测管61一端固定安装在检测器11上,且检测管61远离检测器11的一端倾斜向下设置;出水管62固定安装在滑移座31下表面上,且出水管62与进水腔32连通,出水管62上还固定安装有单向阀64,而单向阀64仅供进水腔32内水质通过出水管62输出。
45.参照图2和图4,入气管63通过第一三通阀65和检测管61底端和连接段55顶端连通,因此第一三通阀65控制连接段55与检测管61连通或者连接段55与入气管63连通,同时入气管63远离连接段55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提供气体的供气机构7;供气机构7包括供气箱71、第一气泵72和第二气泵73。
46.参照图1和图4,供气箱71固定安装在船体1上表面上,且供气箱71内装有惰性气体,惰性气体可以为氮气或者氦气;第一气泵72和第二气泵73固定安装在供气箱71相背两侧壁上且均与供气箱71内俩通,同时第一气泵72使得供气箱71内气体输出,而第二气泵73
使得气体进入供气箱71内,第一气泵72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气管74,而第二气泵73上固定安装有第二气管75。
47.参照图4和图5,入气管63远离连接段55的一端竖直向下设置并同轴固定安装有法兰盘81,而法兰盘81上通过螺栓螺母可拆卸安装有安装环82,安装环82内径和入气管63内径相同,且安装环82外径和法兰盘81外径相同,且安装环82和入气管63两者轴线重合;安装环82内侧壁上固定安装有防水透气膜83,防水透气膜83能供气体通过而阻挡液体通过;同时安装环82内侧壁上且位于防水透气膜83靠近连接段55一侧固定安装有液压传感器84,而液压传感器84与第一三通阀65电连接,当液压传感器84检测水质压力时,液压传感器84控制第一三通阀65使得连接段55与检测管61连通,因此水质能通过检测管61进入检测器11进行检测。
48.参照图4,安装环82下表面上同轴固定安装有输送管85,而输送管85与第一气管74和第二气管75通过第二三通阀86连通,而第二三通阀86控制输送管85与第一气管74连通或者输送管85与第二气管75连通。
49.参照图3和图4,检测器11检测完成后,潜水泵51停止运行,检测管61、连接段55和卷绕段54内水质均在重力作用下掉落到进水腔32内,然后第一三通阀65控制连接段55与入气管63连通,而第二三通阀86控制输送管85和第一气管74连通,第一气泵72启动,惰性气体通过第一气管74、输送管85、入气管63、连接段55、卷绕段54进入进水腔32,惰性气体推动水质流至进水腔32内,同时惰性气体推动进水腔32内水质通过出水管62排出,以此来实现清理水质。
50.参照图3和图4,清理完成后,第二三通阀86控制输送管85和第二气管75连通,第二气泵73启动,进水腔32、卷绕段54、连接段55、入气管63和输送管85内的惰性气体通过第二气管75进入供气箱71,以此来抽取惰性气体,而抽取完成后,第二气泵73停止运行。
51.参照图3和图4,需要进行采样时,潜水泵51启动,水质通过卷绕段54、连接段55进入入气管63,水质流动同时也推动惰性气体进入入气管63和输送管85内。
52.参照图4和图5,防水透气膜83阻挡水质流动,水质挤压液压传感器84,液压传感器84控制第一三通阀65,使得连接段55和检测管61连通,而水质能进入检测器11进行检测,以此来减少了进入检测器11内水质中惰性气体的含量,同时也降低了不同深度水质混合而对检测结果造成不利影响的概率。
53.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移动电机42启动带动移动盘41和转动盘14转动,以此来实现放出或者收卷移动绳43,同时实现放出或者收卷卷绕段54,而滑移座31在配重块44作用下使得移动绳43和卷绕段54张紧,以此来调节滑移座31的位置,而水位检测仪45显示指定深度到达后,移动电机42停止运行;入水阀521打开,水质进入进水腔32内,然后关闭入水阀521,接着潜水泵51启动,水质通过检测管61进入检测器11进行检测,以此来实现水质的检测。
54.而检测完成后,潜水泵51停机使得水质流至进水腔32内,第一三通阀65控制连接段55和入气管63连通,而第二三通阀86控制输送管85和第一气管74连通,第一气泵72启动,惰性气体通过第一气管74、输送管85和进水管53进入进水腔32内,因此惰性气体推动水质通过出水管62排出,以此来实现对水质进行清理,清理完成后,第二三通阀86控制输送管85和第二气管75连通,第二气泵73启动,惰性气体输送到供气箱71内进行储存。
55.接着滑移座31移动到下一个深度位置,接着继续打开入水阀521进行输入水质,然后关闭入水阀521,潜水泵51启动,水质进入进水管53和入气管63,水质推动气体通过防水透气膜83进入输送管85,而防水透气膜83阻挡水质,水质挤压液压传感器84,液压传感器84控制第一三通阀65控制连接段55和检测管61连通,因此水质通过检测管61进入检测器11进行检测,以此来实现对不同深度的水质进行检测,同时也降低了不同深度水质混合对检测结果造成不利影响的概率,提高了对水质的检测效果和检测质量,从而可以快速反应对水质的进行监测治理,降低了水质污染的概率,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
56.而检测完成后,滑移座31上移,而感应器24感应到滑移座31后滑移座31停止上移,然后支撑杆21转动带动滑移座31放置到船体1上表面上,以此来降低了滑移座31不采样时拉动移动绳43和卷绕段54损坏的概率。
5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应用于水质检测装置的检测方法。
58.应用于水质检测装置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检测步骤:参照图1和图3,s1、船体1移动到指定位置;s2、采样装置3启动对水质进行检测,下放滑移座31进入水中,滑移座31下移至指定深度停止运行,入水管52打开,水质进入进水腔32内,然后关闭入水管52,然后潜水泵51启动,水质进入检测器11进行检测;参照图3和图4,s3、清除水质,潜水泵51停止运行,水质进入进水腔32内,然后第一气泵72启动,供气箱71内惰性气体推动进水腔32内水质通过出水管62排出,接着第二气泵73启动将惰性气体回抽到供气箱71内存储;s4、采样检测,重复s2和s3,继续采样不同深度的水质和排出水质;s5、重复s1到s4,以此来实现对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水质进行检测。
59.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船体1移动到指定位置,然后滑移座31下移至指定深度,然后水质进入进水腔32内,然后潜水泵51启动,水质进入检测器11进行检测,接着潜水泵51停止运行,而水质在重力作用下掉落到进水腔32内,然后第一气泵72启动,惰性气体使得水质通过出水管62排出,然后第一气泵72停止而第二气泵73运行,惰性气体回移到供气箱71内进行存储;然后滑移座31移动到不同深度,接着继续采样和排出水质,对不同深度检测完成后船体1移动,以此来实现对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水质进行检测,以此来提高了对水质的检测效果和检测效率。
6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