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连接器及其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72246发布日期:2022-10-21 19:49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浮动连接器及其组合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在震动环境中保持良好电连接的浮动连接器及其组合。


背景技术:

2.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0723410u公开了一种多向容差板对板同轴连接器,其包括:外弹性导电组件,其下部与固定端pcb板的第一导电体固定导接,其上部具有可在竖直方向伸缩浮动和/或在竖直方向倾斜浮动的金属外壳;中心弹性导电组件,其同轴装设于外弹性导电组件内,且中心弹性导电组件下部与固定端pcb板的第二导电体固定导接,其上部具有可在竖直方向伸缩浮动的中心导体;绝缘体,其设于该中心弹性导电组件与外弹性导电组件之间,使中心弹性导电组件与外弹性导电组件之间相互绝缘;金属外壳及中心导体上部分别与浮动端pcb板的两个触点形成多向容差的弹性浮动抵压接触,并导接。
3.这种多向容差连接器的设计可以减少出现浮动端pcb板与固定端pcb板之间安装过程的对不准和不可靠连接问题,并可提高安装效率。但是在该方案中,一方面,由于设置在中心弹性导电组件与外弹性导电组件的弹性元件之间的绝缘体对信号没有屏蔽作用,中心弹性导电组件所传输的高频信号作用在外弹性导电组件的弹性元件上,容易产生回波造成杂讯的困扰;另一方面,金属底座的厚度由于要保持连接器的结构强度无法做的较薄,材料选择上也偏重于具有较好的刚性而不是较好的弹性,因此金属底座的第一挂台与金属外壳之间维持接触的弹性往往较差,容易发生瞬断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能够在震动环境中保持良好电连接且提高电信号传输质量的浮动连接器及其组合。
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浮动连接器,包括:一中心导电针,其包括一上对接元件和一下对接元件;一绝缘座,其将该中心导电针包围固定于其中;一插接侧导电壳体,其包围在该绝缘座的外周,并形成位于该绝缘座下方的一收容腔;一活动导电壳体,其上端可活动地收容在该收容腔内,并从该收容腔向下伸出;一弹性元件,其弹性抵靠到该活动导电壳体的上端;及一内导电壳体,其装设在该收容腔内用于电性连接该插接侧导电壳体和该活动导电壳体,该内导电壳体间隔在该弹性元件与该中心导电针之间;该内导电壳体具有:一固定部,其卡固在该插接侧导电壳体和该活动导电壳体的其中之一;及一活动接触部,其可滑动地弹性抵接到该插接侧导电壳体和该活动导电壳体中的另一个。
6.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浮动连接器,包括一电路板、固定在该电路板上的一连接器底座,以及装设在该连接器底座上的如上所述的浮动连接器;该连接器底座包括一金属柱、包围该金属柱的一绝缘体及固定在该绝缘体的外表面的一外金属壳;其中该金属柱与该中心导电针的下对接元件对接,该外金属壳与该活动导电壳体的下端对接。
7.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浮动连接器,包括一电路板和安装在该电路板上的如上所述的浮动连接器;所述电路板上设有一中心触点以及间隔地围绕在该中心触点外侧的一外侧触点;该中心导电针的下对接元件与该中心触点电性连接;该活动导电壳体的下端与该外侧触点电性连接。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的浮动连接器中,该内导电壳体通过该固定部和该活动接触部始终保持与该插接侧导电壳体和该活动导电壳体的连接,维持该插接侧导电壳体与该活动导电壳体之间的电连接,从而维持外部电连接通路的稳定性,由于该内导电壳体是独立于该插接侧导电壳体与该活动导电壳体的一独立部件,因此在选材及制造工艺上更为灵活自由,可以更具弹性不容易产生瞬断的问题。基于该内导电壳体的设置,该插接侧导电壳体与该活动导电壳体可以采用间隙配合设计,从而该插接侧导电壳体与该活动导电壳体既可以在上下方向相对滑动,还可以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浮动,可以适用于震动等级较高的领域。同时,该内导电壳体间隔在该弹性元件与该中心导电针之间,将该弹性元件与该中心导电针分隔开,内导电壳体可以起到屏蔽作用,从而可以防止通过该中心导电针的高速电信号所发出的电磁辐射作用于该弹性元件上产生不当的反射杂讯,从而提高电信号的传输质量。
附图说明
9.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浮动连接器组合在特定应用时的示意图。
10.图2是图1的正视图。
11.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12.图4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
13.图5和图6是图4中连接器底座的两个不同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14.图7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15.图8和图9是图4中浮动连接器的两个不同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16.图10是图3中浮动连接器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剖视结构放大图。
17.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浮动连接器组合的剖视图,其中,浮动连接器处于压缩状态。
18.图12和图13是图11中浮动连接器的两个不同视角的立体分解图,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内导电壳体。
19.图14是图12中的内导电壳体的放大图。
20.图1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浮动连接器组合的剖视图。
21.图16和图17是图15中浮动连接器的两个不同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22.图18是图16中的内导电壳体的放大图。
23.图1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浮动连接器直接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剖视图。
24.图20是图19的立体分解图。
25.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浮动连接器组合;1、浮动连接器;11、中心导电针;111、上对接元件;112、下对接元件;113、弹簧;114、导电套接件;1141、套接部;1142、弹性接触部;1144、接触臂;12、绝缘座;121、对接腔;122、限位槽;13、插接侧导电壳体;131、第一金属壳;1311、限位凸部;132、第二金属壳;1321、外壁;1322、间隔壁;1323、顶壁;1324、上延伸
壁;1325、限位凸缘;1326、收容腔;1327、间隔腔;14、活动导电壳体;141、凸台;15、弹性元件;16、内导电壳体;160、主体;1601、第一开口;1602、第二开口;161、固定部;1611、固定突片;162、活动接触部;1621、弹臂;163、突缘;17、密封元件;2、连接器底座;21、金属柱;211、焊接部;212、对接部;22、绝缘体;221、本体;222、环抱部;23、外金属壳;231、筒体;232、焊接片;3、电路板;31、中心触点;32、外侧触点;
26.400、安装壳体;41、安装腔;42、对接腔;
27.600、浮动连接器组合;6、浮动连接器;61、中心导电针;62、绝缘座;623、定位凸缘;63、插接侧导电壳体;631、第一金属壳;632、第二金属壳;6321、外壁;6322、间隔壁;64、活动导电壳体;65、弹性元件;66、内导电壳体;660、主体;661、固定部;6611、固定突片;662、活动接触部;6621、弹臂;6622、条形缺口;663、突缘;67、密封元件;
28.700、浮动连接器组合;7、浮动连接器;71、中心导电针;72、绝缘座;73、插接侧导电壳体;731、第一金属壳;732、第二金属壳;7322、间隔壁;7323、顶壁;7328、卡固槽;7329、止挡突部;74、活动导电壳体;75、弹性元件;76、内导电壳体;760、主体;761、固定部;7611、固定突片;762、活动接触部;7621、弹臂;
29.800、浮动连接器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
30.尽管本发明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发明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31.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32.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33.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34.图1至图10示意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浮动连接器组合100的结构。
35.首先参阅图1至图3,该浮动连接器组合100在特定应用时可以安装于一安装壳体400内。该安装壳体400内设有一安装腔41以及位于该安装腔41上方的一对接腔42。该安装腔41可以根据使用需求收容一电气元件(图中未示出),该电气元件例如摄像头。该对接腔42可以供一线缆连接器(图中未示出)插入其中。该浮动连接器组合100收容在该安装壳体400内,分别连接该电气元件和该线缆连接器,以实现该电气元件与该线缆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
36.为便于表述,本文定义该安装壳体400的对接腔42所在的一侧方位为“上”,该安装腔41所在的一侧方位为“下”。
37.结合图3和图4,本实施例的浮动连接器组合100包括一电路板3、固定在该电路板3
上的一连接器底座2以及安装在该连接器底座2上方的一浮动连接器1。该浮动连接器组合100可以从该安装壳体400的安装腔41一侧装入,该浮动连接器1的上部伸入到该对接腔42中,该浮动连接器1的下部以及该连接器底座2、该电路板3收容于该安装腔41中,该电路板3的下侧用于供该电气元件安装。
38.较佳在该安装壳体400中,该安装腔41与该对接腔42之间形成一台阶式结构,该浮动连接器1上设有向外突伸出的一限位凸缘1325,该限位凸缘1325与该安装壳体400限位。
39.该连接器底座2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固定在该电路板3上,以实现该浮动连接器1与该电路板3的电连接。
40.参阅图5至图7,该连接器底座2包括一金属柱21、包围该金属柱21的一绝缘体22,以及固定在该绝缘体22的外表面的一外金属壳23。
41.该绝缘体22将该金属柱21和该外金属壳23固定并进行隔离。本实施例中,该绝缘体22大致包括一本体221和环绕地位于该本体221下端外侧的一环抱部222。
42.该金属柱21为一实心金属导体,其位于该绝缘体22的中央,较佳与该绝缘体22通过注塑成型结合为一体。本实施例中,该金属柱21具有一焊接部211和位于该焊接部211上方的一对接部212,该焊接部211呈柱状,该对接部212的周径超出该焊接部211。该对接部212暴露于该本体221的顶面。该焊接部211沿上下方向贯通该本体221,并暴露于该本体221的底面。
43.该外金属壳23包括大致呈圆筒状的一筒体231以及从该筒体231的下端向外弯折伸出的呈平片状的两焊接片232。该筒体231套接在该本体221的外周,并被该环抱部222所环抱,从而该外金属壳23与该绝缘体22可以更稳固地接合在一起。
44.该金属柱21的焊接部211与该外金属壳23的焊接片232分别与该电路板3上的相应触点(图中未示出)焊接,即可将该连接器底座2固定在该电路板3上。
45.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连接器底座2也不限于采用图示结构。可以理解的是,该连接器底座2的功能在于使该浮动连接器1与该电路板3可靠地电性连接在一起,其他能够实现相应功能的连接器底座2也可适用。
46.参阅图8至图10,本较佳实施例的浮动连接器1主要包括一中心导电针11、包围该中心导电针11的一绝缘座12、进一步包围在该绝缘座12外周的一插接侧导电壳体13、可活动地收容在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内的一活动导电壳体14、装设在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和该活动导电壳体14之间的一弹性元件15,以及间隔在该弹性元件15和该中心导电针11之间的一内导电壳体16。其中,该中心导电针11用于建立一个稳定的内部电连接通路,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该活动导电壳体14和该内导电壳体16配合用于建立一个稳定的外部电连接通路。通过这两个电连接通路,实现电信号的稳定传输。
47.主要参阅图10,本较佳实施例的中心导电针11采用pogo pin的结构形式,其包括一上对接元件111、一下对接元件112、一弹簧113以及一导电套接件114。
48.该上对接元件111的下端设有一第一收容腔,该下对接元件112的上端设有一第二收容腔,该下对接元件112收容于该第一收容腔中。
49.该弹簧113抵靠在该上对接元件111和该下对接元件112之间,以使该上对接元件111和该下对接元件112能够相对弹性活动。具体地,该弹簧113的上端收容在该第一收容腔内,该弹簧113的下端收容在该第二收容腔内。
50.结合图8和图10,该导电套接件114包括一套接部1141和从该套接部1141下端伸出的一弹性接触部1142。该套接部1141呈筒状,其套接在该上对接元件111的下部外周。该弹性接触部1142包括从该套接部1141的下端伸出的沿周向布置的多个接触臂1144,相邻两接触臂1144之间具有间隔。各个接触臂1144的下端向该导电套接件114的中心收拢,并可滑动地弹性抵接在该下对接元件112的外表面。
51.在该上对接元件111与该下对接元件112相对上下活动时,该接触臂1144沿该下对接元件112滑动并始终保持抵接;并且,当该上对接元件111与该下对接元件112存在径向偏移时,借由该接触臂1144的弹性形变,该弹性接触部1142仍然能与该下对接元件112保持良好的电接触。因此,该中心导电针11能够始终维持良好的电连接,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特别适用于应用在震动等级较高的领域。
52.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该导电套接件114的套接部1141也可以是套接在该下对接元件112上,而该弹性接触部1142则相应地弹性抵接在该上对接元件111的外表面。
53.参阅图9和图10,该绝缘座12较佳是与该上对接元件111通过注塑成型结合为一体的,其中,该上对接元件111的下部向下超出该绝缘座12。该绝缘座12的顶面设有一对接腔121,而该上对接元件111的上端突出于该对接腔121中,以用于与一线缆连接器(图未示)对接。本实施例中,该绝缘座12的下端沿周向凹设有一限位槽122。
54.参阅图8至图10,本较佳实施例的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包括一第一金属壳131和固定在该第一金属壳131下端的一第二金属壳132。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可以用较为廉价,同时具有较好的刚性和导电性的材料(如黄铜),优选通过模铸或是cnc(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计算机数控)加工制造而成,采用上述工艺制造出来的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不具有结合缝,从而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可以具有较好的水密性。
55.该第一金属壳131套接在该绝缘座12的外周,该第一金属壳131的长度大致上与该绝缘座12相当,将该绝缘座12完全包围于其内。如图9所示,该第一金属壳131的下部设有向内突伸的多个限位凸部1311,该限位凸部1311可以对应伸入到该绝缘座12的限位槽122中,将该第一金属壳131与该绝缘座12固定。
56.如图10所示,该第二金属壳132套接在该第一金属壳131的下端,该第二金属壳132包围在该中心导电针11的外侧。该第二金属壳132与该中心导电针11之间形成一收容腔1326,该收容腔1326位于该绝缘座12的下方。较佳在该第二金属壳132与该中心导电针11之间还设置有一密封元件17,该密封元件17贴合于该绝缘座12的下端面,从而可以充分密封各个部件之间的间隙以防止外界的水滴渗入。
57.该第二金属壳132具有一外壁1321、位于该外壁1321内部且与该外壁1321保持一间隔地向下延伸出的一间隔壁1322、连接该外壁1321和该间隔壁1322的顶部的一顶壁1323,以及从该顶壁1323向上延伸出的一上延伸壁1324。
58.该外壁1321包围形成该收容腔1326,较佳在该外壁1321的底端进行缩口设计。该间隔壁1322向下延伸的长度小于该外壁1321的长度,该间隔壁1322与该顶壁1323、该外壁1321分隔形成一间隔腔1327。该上延伸壁1324套接在该第一金属壳131的外周,该上延伸壁1324与该顶壁1323之间还形成一限位台阶,可供该第一金属壳131上下限位。
59.参阅图8,该第二金属壳132进一步地还具有从该外壁1321沿周向向外凸伸出的一限位凸缘1325。结合图3,该限位凸缘1325可以用于与该安装壳体400限位。
60.该第二金属壳132与该第一金属壳131可以通过结构配合的形式固定,例如采用过盈配合或结构限位等;也可以进一步采用其他辅助方式固定,例如通过激光焊接、粘接等。
61.本较佳实施例将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分割为该第一金属壳131与该第二金属壳132,从而可以更方便地与该绝缘座12组装在一起。而在其他未图示的一些可行实施例中,也可以考虑将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设计为一整体结构。
62.参阅图8和图10,该活动导电壳体14大致呈筒状结构,其围绕在该中心导电针11下部的外侧。该活动导电壳体14的上端收容在该第二金属壳132的收容腔1326中,并可相对于该第二金属壳132上下活动。本实施例中,该活动导电壳体14的上端具有较大的外径,而其下端相对具有较小的外径,从而其上端形成一凸台141。该凸台141与该第二金属壳132的外壁1321之间具有一活动间隙,以便该活动导电壳体14与该第二金属壳132相对活动,同时,该凸台141被该外壁1321底端的缩口所止挡,从而不会从该第二金属壳132脱落,该活动导电壳体14的下端从该浮动连接器1向下伸出。
63.根据实际需求,该活动导电壳体14可以具有相对较大的厚度,从而具有一定的强度以及便于大电流的传输。
64.参阅图8和图10,该弹性元件15可以是弹簧或类似的可以弹性伸缩的结构件。该弹性元件15装设在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和该活动导电壳体14之间,通过其弹性形变可以吸收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与该活动导电壳体14之间的相对活动量,以保持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与该活动导电壳体14的具有弹性的活动连接。
65.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该弹性元件15的上端收容在由该外壁1321与该间隔壁1322所限定的间隔腔1327内,该弹性元件15的下端弹性抵接在该活动导电壳体14的上端。该外壁1321和该间隔壁1322可以对该弹性元件15起到导向作用,提高稳定性。
66.参阅图8和图9,该内导电壳体16可以采用较具弹性的金属材质(如镍铜),可通过折弯、冲压等工艺成型,从而具有较好的弹性。该内导电壳体16包括呈筒状结构的一主体160,该主体160上设有一固定部161以及位于该固定部161下方的一活动接触部162,该主体160的顶部还向外弯折突伸出一突缘163,该突缘163分为相间隔的两部分,分别沿该主体161的边缘延伸。
67.本实施例中,该主体160的上半部沿周向布置有多个第一开口1601,该主体160的下半部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二开口1602。
68.该固定部161包括多个固定突片1611,该多个固定突片1611分别对应从该第一开口1601的上缘向内突伸出。
69.该活动接触部162包括多个弹臂1621,该多个弹臂1621分别对应从该第二开口1602处向外突伸出。各个弹臂1621的末端为自由端,从而各个弹臂1621相对于该主体160具有弹性。
70.结合图10,该内导电壳体16装设在该第二金属壳132的收容腔1326内,该固定部161卡固在该第二金属壳132上,该活动接触部162弹性抵接到该活动导电壳体14,以建立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与该活动导电壳体14之间的电连接通路。
71.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该内导电壳体16固定在该第二金属壳132的该间隔壁1322和该外壁1321之间。该主体160大致上与该间隔壁1322的外表面贴合,该固定突片1611与该间隔壁1322的外表面卡固,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可以在该间隔壁1322上设有卡固槽以
便更牢固地与该固定突片1611卡固。该突缘163的上表面抵接在该顶壁1323的下表面,该突缘163的下表面与该弹性元件15的上端弹性抵接,因而,该内导电壳体16可以受到该弹性元件15的弹性抵顶从而避免向下脱出该第二金属壳132,有利于保持该内导电壳体16的位置。该主体160的下端向下超出于该间隔壁1322,该活动接触部162的各个弹臂1621弹性抵接在该活动导电壳体14的内壁。
72.该内导电壳体16作为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和该活动导电壳体14的中间媒介,在该浮动连接器1处于震动环境中而使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和该活动导电壳体14相对活动时,该内导电壳体16的固定部161用于保持与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的连接,而该活动接触部162能够始终弹性抵接到该活动导电壳体14,因而通过该内导电壳体16可以维持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与该活动导电壳体14之间的电连接通路。
73.在另一些未图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该固定部161卡固在该活动导电壳体14上,而该活动接触部162则弹性抵接到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同样可通过该内导电壳体16的弹性形变保持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与该活动导电壳体14的电性连接。
74.较佳地,该内导电壳体16被设置为相比于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和该活动导电壳体14更容易弹性变形,从而借助于该活动接触部162的弹性变形,进一步提高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和该活动导电壳体14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具体地,该内导电壳体16可以采用较薄且具有弹性的金属片制作而成,以便于产生弹性变形;或者,至少使该活动接触部162具有更薄的厚度,或通过弯折、设置开口等结构设计使该活动接触部162便于弹性变形。
75.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该内导电壳体16间隔在该弹性元件15与该中心导电针11之间,金属材质的该内导电壳体16可以起到屏蔽作用,从而可以防止通过该中心导电针11的高速电信号所发出的电磁辐射作用于该弹性元件15产生不当的反射杂讯,从而提高电信号的传输质量。
76.该浮动连接器1的装配顺序大致为:在该中心导电针11上注塑成型出该绝缘座12,将该第一金属壳131套接于该绝缘座12外周,将该密封元件17设置于该绝缘座12的下方;将该内导电壳体16、该弹性元件15及该活动导电壳体14依次装设于该第二金属壳132的收容腔1326中,对该第二金属壳132的底端进行缩口;最后将该第二金属壳132固定在该第一金属壳131的下端。
77.再结合图3和图7,该浮动连接器1在使用时,与安装于该电路板3上的该连接器底座2连接在一起,组成该浮动连接器组合100。其中,该浮动连接器1的活动导电壳体14的下端与该连接器底座2的外金属壳23的上端形成电连接;该浮动连接器1的中心导电针11的下端与该连接器底座2的金属柱21的上端弹性抵接并形成电连接。最后,该浮动连接器组合100安装于该安装壳体400中,并随该安装壳体400安装在所需使用的产品上。
78.图11至图14示意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浮动连接器组合600的结构。
79.该浮动连接器组合600同样包括一电路板3、安装于该电路板3上的一连接器底座2,以及安装在该连接器底座2上的一浮动连接器6。
80.参阅图12和图13,第二实施例中的该浮动连接器6的结构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的浮动连接器1的结构相同,同样包括一中心导电针61、一绝缘座62、一插接侧导电壳体63、一活动导电壳体64、一弹性元件65、一内导电壳体66以及一密封元件67。主要区别在于第二实施例的内导电壳体66的具体结构有所不同。
81.参阅图14,第二实施例中,该内导电壳体66包括大致呈筒状的一主体660、设于该主体660上的一固定部661以及从该主体660的下端向下延伸出的一活动接触部662。该主体660的顶端向外弯折突伸出两突缘663。该固定部661包括从该主体660的中部向内突伸出的多个固定突片6611。
82.该活动接触部662包括沿周向布置的多个弹臂6621,各个弹臂6621从该主体660的下端缘向下并向外弯折伸出,相邻两个弹臂6621与该主体660的下端缘之间形成一条形缺口6622,各个弹臂6621的末端均为呈弧形的弹性自由端。
83.如图11所示,该内导电壳体66的主体660安装于该插接侧导电壳体63的第二金属壳632的外壁6321与间隔壁6322之间,且较佳是贴接在该间隔壁6322的外表面,这些弹臂6621向下超出该间隔壁6322,该弹臂6621的末端弹性抵接在该活动导电壳体64的内壁。
84.值得一提的是,图11中的该弹性元件65处于被压缩的状态,该活动导电壳体64的大部分结构向上缩入该第二金属壳632内,该活动导电壳体64大致位于其上极限位置,该弹臂6621抵接于该活动导电壳体64内壁的接近下端的位置。对比参阅图10所示的弹性元件15处于未压缩状态的示意图,图10所示状态下,该活动导电壳体14大致位于其下极限位置,该内导电壳体16的弹臂1621抵接于该活动导电壳体14内壁的接近上端的位置。
85.虽然图10所示的内导电壳体16和图11所示的内导电壳体66有所区别,但对比两幅图的状态可知,在该活动导电壳体14/64相对于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63上下活动时,该内导电壳体16/66的活动接触部162/662可以始终保持与该活动导电壳体14/64的弹性滑动抵接。
86.参阅图11和图12,第二实施例的浮动连接器6相比于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个区别在于:该绝缘座62的下端设有沿周向凸伸的一定位凸缘623,该定位凸缘623的上表面与该插接侧导电壳体63的第一金属壳631抵接限位,该定位凸缘623的下表面与该第二金属壳632抵接限位。
87.第二实施例的浮动连接器组合600的其他结构可以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具体描述。
88.图15至图18示意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浮动连接器组合700的结构。
89.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该浮动连接器7中,该内导电壳体76固定在该插接侧导电壳体73的第二金属壳732的间隔壁7322的内表面。
90.主要参阅图18,该内导电壳体76的固定部761包括从主体760的中部向外突伸出的多个固定突片7611,该活动接触部762包括从该主体760的下端向下向外弯折伸出的多个弹臂7621,各个弹臂7621沿该主体760的周向间隔分布。
91.结合图15,第三实施例中,该内导电壳体76的主体760被该间隔壁7322所包围,该固定突片7611卡固于该间隔壁7322内表面所设置的一卡固槽7328中。较佳在该间隔壁7322的内表面还突伸出一止挡突部7329,该止挡突部7329挡止在该主体760的上方。该内导电壳体76的弹臂7621弹性抵接在该活动导电壳体74的内壁。该弹性元件75的上端抵顶在该第二金属壳732的下方,具体地,该弹性元件75是直接与该第二金属壳732的顶壁7323的下表面抵接。
92.本第三实施例浮动连接器7的其他结构可以参照第一实施例,不再具体描述。
93.图19和图20示意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浮动连接器1直接安装在该电路板3上所
组成的浮动连接器组合800。相比于第一实施例,该浮动连接器组合800取消了连接器底座2。
94.该电路板3上设有一中心触点31以及间隔地围绕在该中心触点31外侧的一外侧触点32。其中,该中心触点31和该外侧触点32可以是焊盘、导电图案或焊接在电路板上的金属件等。该浮动连接器1的活动导电壳体14的下端与该外侧触点32电性连接,该浮动连接器1的中心导电针11的下端与该中心触点31抵接。
95.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浮动连接器组合600/700,也可以取消连接器底座2,而将该浮动连接器6/7直接安装在该电路板3上。
96.根据上文所述的几个实施例,本技术的浮动连接器1/6/7中,通过该中心导电针11/61/71建立内部电连接通路,通过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63/73、该活动导电壳体14/64/74和该内导电壳体16/66/76的配合建立外部电连接通路。其中,该弹性元件15/65/75可以吸收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63/73与该活动导电壳体14/64/74之间的相对位移量,从而在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63/73与该活动导电壳体14/64/74发生相对移动时,该内导电壳体16/66/76通过该固定部161/661/761和该活动接触部162/662/762始终保持与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63/73和该活动导电壳体14/64/74的连接,从而维持外部电连接通路的稳定性。由于该内导电壳体16/66/76是独立于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63/73与该活动导电壳体14/64/74的一独立部件,因此在选材及制造工艺上更为灵活自由,可以更具弹性不容易产生瞬断的问题。基于该内导电壳体16/66/76的设置,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63/73与该活动导电壳体14/64/74可以采用间隙配合设计,从而该插接侧导电壳体13/63/73与该活动导电壳体14/64/74既可以在上下方向相对滑动,还可以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浮动,可以适用于震动等级较高的领域。
97.同时,该内导电壳体16/66/76间隔在该弹性元件15/65/75与该中心导电针11/61/71之间,该内导电壳体16/66/76可以起到屏蔽作用,从而可以防止通过该中心导电针11/61/71的高速电信号所发出的电磁辐射作用于该弹性元件15/65/75上产生不当的反射杂讯,特别适合于高频信号传输的场合。
98.上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主要构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或修改,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