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脑卒中五项联合检测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02040发布日期:2022-11-16 01:57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脑卒中五项联合检测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体外诊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定量测定人全血、血浆样本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imer)、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浓度的脑卒中五项联合检测卡。


背景技术:

2.急性脑血管病即脑卒中,又称中风,常见脑卒中大致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人类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脑卒中的临床诊治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治疗效果还不尽人意,脑卒中的治疗和干预又十分有限,只有不到2%的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有效治疗。目前影像诊断也并不如想象中的有效和快速,如果解决脑卒中的即时快速诊断,病人在黄金时间窗口内得到及时治疗意义非凡,因此,寻求简便稳定易测、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且能反映脑组织损伤及修复情况的生物学标志,对于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临床实用意义,临床迫切需要,也一直是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
3.我国专利“一种辅助诊断脑卒中的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专利号:201710473312.8中公开了一种脑卒中检测试剂盒,通过检测与脑卒中相关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辅助诊断脑卒中,但是该方法所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该技术在临床检测中操作较为麻烦、检测时间较长,不易作为临床检测或快速预测。
4.由于脑卒中发病机理复杂,多数单一指标用于临床诊断在特异性、准确率方面仍有欠缺,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五项脑卒中的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指标联合检测,用于卒中风险及脑损伤用途的辅助诊断。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脑卒中五项联合检测卡,所述的检测卡中包含五个检测项目的检测条,分别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检测条、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检测条、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检测条、d-二聚体检测条、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检测条;每个检测条均为独立检测条;五个检测项目的检测条平行排列、检测条排列顺序不限定。同时进行五个项目的检测,以辅助医生及时、便捷的对脑卒中及脑损伤患者的开展诊断治疗。
6.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脑卒中五项联合检测卡,所述检测卡包括相互卡合的上盖和卡槽板、用于检测的检测条,所述卡槽板上设置五个检测条卡槽,所述检测条限位放置于所述检测条卡槽内,
7.所述检测条包括底板、样品垫、结合垫、包被垫和吸收垫,所述包被垫设置于底板中部,包被垫一端搭接有吸收垫,包被垫另一端依次搭接有结合垫和样品垫,所述包被垫上
设有检测线和质控线;
8.所述上盖上开设有样品孔和显示窗,所述样品孔显露出样品垫,所述显示窗显露出包被垫;
9.所述上盖样品孔与显示窗之间的盖体上设置有若干挡板;
10.所述卡槽板上设置有若干支撑部,用于支撑检测条。
11.优选的,所述若干挡板高度呈梯度排列,高度依次由样品孔至显示窗递减。
12.优选的,所述若干挡板高度一致呈等间距分布于样品孔与显示窗之间的盖体上。
13.优选的,所述样品孔为倒凸台形状,样品孔背离显示窗的一侧开设有导流口。
14.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包括样品区支撑件、包被区支撑件和吸收区支撑件,所述的样品区支撑件、吸收垫区撑件为矩形台与所述检测条卡槽相接,所述的包被区支撑件为支撑板。
15.优选的,所述上盖上设置有手持防滑区,所述手持防滑区由若干凸点阵列排列组成。
16.其中,所述检测条分别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检测条、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检测条、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检测条、d-二聚体检测条、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检测条。
17.优选的,所述底板为聚酯板制成,所述的样品垫和结合垫采用玻璃纤维制成,所述包被垫采用硝酸纤维素膜制成,所述吸收垫采用吸水纸制成。
18.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实用新型创造性的将五项脑卒中检测指标与免疫荧光检测试剂盒相结合,通过采用独立的检测条针对脑卒中五项指标进行对应的检测,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获得五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可以作为临床检测使用,从而在临床诊疗中提高对脑卒中患者的特异性、准确率判断。
20.2、本实用新型提出了挡板与导流口的设计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待测样品加入后,通过样品孔上的导流口进行第一次导流、限流,然后依次通过设置的挡板进行第二次限流,通过两次限流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待测样品渗透不足、流速过高、反应不充分导致的检测失效情况,保证了待测样品与包被抗体的有效反应。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上盖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卡槽板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技术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上盖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技术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卡槽板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技术实用新型的检测条结构示意图。
28.主要部件符号说明:
29.1、上盖,11、样品孔,12、显示窗,13、挡板,14、导流口,15;手持防滑;
30.2、卡槽板,21、检测条卡槽,22、样品区支撑件,23、包被区支撑件,24、吸收区支撑件;
31.3、检测条,31、底板,32、样品垫,33、结合垫,34、包被垫,35、吸收垫。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3.实施例1
34.结合图1、2、3、7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脑卒中五项联合检测卡,检测卡包括相互卡合的上盖1和卡槽板2、用于检测的检测条3,卡槽板2上设置五个检测条卡槽21,检测条3限位放置于检测条卡槽21内,
35.检测条3包括底板31、样品垫32、结合垫33、包被垫34和吸收垫35,包被垫34设置于底板31中部,包被垫34一端搭接有吸收垫35,包被垫34另一端依次搭接有结合垫33和样品垫32,包被垫34上设有检测线和质控线;
36.上盖1上开设有样品孔11和显示窗12,样品孔11显露出样品垫32,显示窗12显露出包被垫34;
37.上盖1的样品孔11与显示窗12之间的盖体上等间距设置有等高的挡板13;
38.样品孔11为倒凸台形状,样品孔11背离显示窗12的一侧开设有导流口14;
39.卡槽板2上设置有支撑部,包括样品区支撑件22、包被区支撑件23和吸收区支撑件24,样品区支撑件22、吸收垫区撑件24为矩形台与检测条卡槽21相接,包被区支撑件23为支撑板。
40.上盖1上设置有手持防滑区15,手持防滑区15由若干凸点阵列排列组成。
41.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卡的上盖1和卡槽板2采用柱、孔方式进行定位卡接,支撑部与检测条卡槽21相互配合形成检测条3的限位和支撑结构。
42.在本实施例中挡板13采用等高等间距设置,同样也可以采用具有高度梯度的设置方式,高度依次由样品孔11至显示窗12递减,从而起到对于待测样品流量、流速的控制。
43.实施例2
44.结合图4、5、6、7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脑卒中五项联合检测卡,其主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似,省略了样品孔11上开设有导流口14,挡板13仅保留一组,省略了样品区支撑件22与包被区支撑件23。
45.实施例设计原理:
46.本技术检测卡适用于荧光免疫分析仪,为了尽可能的适配更多的检测机型,本技术实施例以短卡和长卡两种型号作为展示。
47.因为检测卡长度的不同,对于上盖1的样品孔11与显示窗12之间距离的设计同样会产生不同。在短卡中样品孔11与显示窗12之间距离较短,待测样品加入后如果渗透不足、流速过高,需要设计导流口14和较多的挡板13进行缓冲;而在长卡中样品孔11与显示窗12之间距离因为空间变大而可以适当拉长,待测样品加入后可以以样品垫32本体作为缓冲,仅设置1组挡板13即可满足待测样品流速、流量的控制。
48.检测理论依据:
49.本试剂卡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全血、血浆样本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imer)、脂蛋白相
关磷脂酶a2(lp-pla2)的浓度,临床主要用于脑卒中及脑损伤的辅助诊断。
5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分子量为50-52kd,是神经胶质细胞特有的中间丝成分。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时,gfap从损伤的胶质细胞溢出,进入细胞间隙,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中。有研究表明,出血性脑卒中在出血后几分钟内血液gfap含量显著升高;外伤性颅脑损伤发生时,gfap含量升高;脑梗死患者发病后gfap缓慢释放,于2-4天达到峰值。因此gfap对脑卒中及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51.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s100αβ和s100ββ)是一种钙结合蛋白,主要由脑内血管鞘活化胶质细胞分泌,分子量为21kd。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的异常升高与脑损伤、脑血管疾病、癫痫、中枢系统感染、精神疾病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故s100β蛋白可作为脑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特异性标志物。
52.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是由脑钠肽前体(probnp)分解生成。研究表明nt-probnp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nt-probnp可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的生物学标志。
53.d-二聚体(d-dimer)是血液中纤维蛋白单体最简单的降解产物,其质量浓度的增加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d-二聚体质量浓度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有研究表明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以区分缺血性脑卒中的类型,对于脑卒中住院患者病死率的预测能力和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损伤严重度的评估都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54.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属于扩大的磷脂酶a2超家族,研究表明lp-pla2不仅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也是反应疾病严重程度的一种新的炎性反应标志物。此外,lp-pla2水平与首次卒中风险相关,还可预测卒中复发的风险,如卒中后lp-pla2水平仍高,预示卒中复发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55.检测原理:
56.本检测卡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荧光法,通过设置不同的检测条分别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imer)、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浓度。
57.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检测条为例进行检测原理说明,
58.以鼠抗人gfap单克隆抗体2在包被垫上划线包被,作为检测线t,以羊抗兔igg多克隆抗体在包被垫上划线包被,作为质控线c。包被垫靠近质控线c的一端覆盖上吸收垫,靠近检测线t的另一端覆盖结合垫。
59.将另一种鼠抗人gfap单克隆抗体1标记上荧光微球与兔igg抗体标记的荧光微球混匀后喷涂在结合垫上,
60.测试过程中,往样品垫上加入已经准备好的标准品或待测血样,加入样中的gfap抗原经过样品垫进入结合垫,与荧光微球标记的鼠抗人gfap单克隆抗体1结合形成反应复合物并沿着包被垫层析,被检测线t中的鼠抗人gfap单克隆抗体2捕获,形成免疫复合物,显示一定荧光强度;兔igg抗体标记的荧光微球层析被质控线c中的羊抗兔igg多克隆抗体捕获,形成免疫复合物,显示一定荧光强度,检测线上的光信号强度与质控线光信号强度的比值(t/c)与样本浓度成正相关,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即可得出待测样品浓度。
61.产品性能指标:
62.1.线性范围:
63.(1)gfap:线性在(30.0-10000.0)pg/m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值≥0.990;
64.(2)s100β:线性在(80.0-10000.0)pg/m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值≥0.990;
65.(3)nt-probnp:线性在(30.0-30000.0)pg/m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值≥0.990;
66.(4)d-dimer:线性在(200.0-10000.0)ng/m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值≥0.990;
67.(5)lp-pla2:线性在(10.0-800.0)ng/m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值≥0.990。
68.2.检出限:
69.(1)gfap≤20.0pg/ml;
70.(2)s100β≤50.0pg/ml;
71.(3)nt-probnp≤20.0pg/ml;
72.(4)d-dimer≤100.0ng/ml;
73.(5)lp-pla2≤5.0ng/ml。
74.3.准确性:本试剂的回收率在85%-115%范围内。
75.4.批内精密度:cv≤15.0%。
76.5.批间精密度:cv≤15.0%。
77.6.特异性:
78.(1)gfap:以下抗原在表中所示的浓度条件下检测,不产生非特异反应。
79.抗原浓度角蛋白10ng/ml波形蛋白100ng/ml结蛋白100ng/ml
80.(2)s100β:以下抗原在表中所示的浓度条件下检测,不产生非特异反应。
81.抗原浓度s100a1(s100αα)10ng/ml
82.(3)nt-probnp:以下抗原在表中所示的浓度条件下检测,不产生非特异反应。
[0083][0084][0085]
(4)d-dimer:以下抗原在表中所示的浓度条件下检测,不产生非特异反应。
[0086]
抗原浓度
fdp100μg/ml
[0087]
(5)lp-pla2:以下抗原在表中所示的浓度条件下检测,不产生非特异反应。
[0088]
抗原浓度crp1000ng/ml
[0089]
7.干扰物质:将下述潜在干扰物质加入到gfap/s100β/nt-probnp/d-dimer/lp-pla2阴性和阳性的样本中,在下述浓度时对测试不会产生影响。
[0090]
抗原浓度胆红素171μmol/l甘油三酯17mmol/l血红蛋白2.5g/l类风湿因子150iu/ml
[0091]
通过上述的实施例及实验数据证明,本技术所请求保护的一种脑卒中五项联合检测卡可以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全血、血浆样本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imer)、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浓度,并且在具有较宽范围的线性检测范围,优异的检出限,对于待测物具有极强的特异性检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009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包括在本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结构改进的技术方案均应涵盖于本技术保护范围之中,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