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环境检测的定向采集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52812发布日期:2023-02-03 23:11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环境检测的定向采集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检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室内环境检测的定向采集罩。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人们的各项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人们对于室内的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医院、工厂、商场等公共场所,要求有适宜的温度、湿度、气压,且要求没有污染物、空气质量高。室内环境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较差的室内环境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是影响人们的工作休息;然而现有的室内环境检测的定向采集罩一般难以对空气中的灰尘以及空气进行区分处理,当需要对空气进行检测时,由于空气中含有灰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空气的检测结果,当需要对空气中的灰尘进行检测时,需要要使用固定的灰尘收集器对空气中的灰尘进行收集,操作较为不便。
3.在公开号为cn21077490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室内环境检测的定向采集罩,包括连接板、风扇和液压杆,还包括采集罩;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圆形板,所述液压杆固定连接在圆形板上,所述采集罩固定连接在液压杆的上端部,且采集罩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滤尘袋,所述风扇位于滤尘袋的一侧并固定连接在采集罩的内侧壁上;所述采集罩的小端通过伸缩软管连通有集气瓶,所述集气瓶位于连接板的下侧。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上述装置通过设置在采集罩内侧壁上的滤尘袋对空气中的灰尘进行收集,随后,工作人员需对滤尘袋中的灰尘进行检测,在此过程中,滤尘袋始终与空气相互接触,从而易使非检测地点空气中的灰尘移动至滤尘袋中,进而不利于提高工作人员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环境检测的定向采集罩。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室内环境检测的定向采集罩,包括安装箱,所述安装箱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收集空气的收集盒,所述收集盒的上表面设置有进气软管,所述进气软管的上端延伸至安装箱外,所述安装箱的上表面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转动设置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上表面固定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上表面固定有固定板,所述进气软管的上端连接有采集罩主体,所述进气软管的上端与固定板相互固定,所述采集罩主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远离第一滑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收集过滤灰尘的滤尘袋,所述转动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转动板的固定组件,所述采集罩主体上设置有用于封闭滤尘袋的封闭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通过收集盒对空气进行收集时,空气经过滤尘袋流入收集盒中,从而使空气中的灰尘停留在滤尘袋内。随后,当工作人员需对滤尘袋中的灰尘进行检测时,工作人员需封闭滤尘袋。此时,工作人员只需启动封闭组件,即可封闭
滤尘袋,从而减小了滤尘袋内灰尘被污染的概率。随后,工作人员只需滑动滑块,即可使滑块与第一滑槽分离,从而使滤尘袋与采集罩主体相互分离,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8.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板的底面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壁上贯穿开设有l形槽,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滑动设置在第二滑槽内的第一滑杆、滑动设置在l形槽水平部内的第二滑杆、滑动设置在l形槽竖直部内的第三滑杆以及一端固定在第二滑槽内顶壁上的弹簧;
9.所述第一滑杆靠近第二滑杆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顶壁与第一滑杆靠近第二滑杆的侧壁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滑杆的上表面与其远离第一滑杆的侧壁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二倾斜面,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滑杆的上表面。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在水平方向上调节采集罩主体的方向时,工作人员需转动转动板,此时,工作人员只需向下移动第三滑杆,即可使第三滑杆抵紧第二倾斜面,从而使第二滑杆箱向靠近第一倾斜面的方向移动并抵紧第一倾斜面,进而使第一滑杆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一滑杆与转动槽内壁相互分离,此时,工作人员只需转动转动板即可。随后,当采集罩主体移动至所需位置时,工作人员只需松开第三滑杆,即可使第一滑杆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滑杆的底面嵌设有第一磁铁块,所述l形槽竖直部的内底壁上嵌设有与第一磁铁块相互吸附的第二磁铁块。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磁铁块与第二磁铁块相互接触时,第一磁铁块与第二磁铁块相互吸附,从而使第三滑杆保持稳定,无需工作人员始终按压第三滑杆,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使用体验。
13.进一步的,所述采集罩主体的内顶壁上贯穿开设有两个滑动槽,所述封闭组件包括固定在滤尘袋外壁上的环形杆以及两个分别滑动设置在两个滑动槽内的滑板,所述环形杆上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连接槽,所述环形杆的底面与滑块的上表面相互固定,所述滑板与邻近的连接槽滑动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对滤尘袋内的灰尘进行检测时,工作人员需封闭滤尘袋,此时,工作人员只需先后向下滑动两个滑板,并使两个滑板的底面同时抵紧环形杆的内底壁即可,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15.进一步的,所述采集罩主体的上表面转动设置有转动棒,两个所述滑板的上表面均卡接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固定有固定绳,两根所述固定绳的另一端均固定在转动棒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安装滤尘袋时,工作人员需使滑块与第一滑槽相互连接,并使滑板向上移动,此时,工作人员只需转动转动棒,即可使两个滑板同时在固定绳的作用下向上活动,无需手动滑动滑板,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17.进一步的,所述环形杆的内底壁两端分别开设有与邻近连接槽正对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内底壁上固定有弹力绳,两个所述弹力绳的另一端分别与邻近的滑板底面相互固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使滑板封闭环形杆时,工作人员只需使转
动棒复位,即可使滑板在弹力绳的作用下复位并重新封闭容纳槽。
19.进一步的,所述环形杆的内底壁两端分别开设有与邻近连接槽正对的安置槽。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滑板在弹力绳的作用下复位时,滑板与安置槽相互连接,从而提高了滑板对环形杆的封闭效果。
21.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降低工作人员转动转动板难度的握杆。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了工作人员转动转动板的难度,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1、本技术中,当工作人员通过收集盒对空气进行收集时,空气经过滤尘袋流入收集盒中,从而使空气中的灰尘停留在滤尘袋内。随后,当工作人员需对滤尘袋中的灰尘进行检测时,工作人员需封闭滤尘袋。此时,工作人员只需启动封闭组件,即可封闭滤尘袋,从而减小了滤尘袋内灰尘被污染的概率。随后,工作人员只需滑动滑块,即可使滑块与第一滑槽分离,从而使滤尘袋与采集罩主体相互分离,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25.2、本技术中,当工作人员需在水平方向上调节采集罩主体的方向时,工作人员需转动转动板,此时,工作人员只需向下移动第三滑杆,即可使第三滑杆抵紧第二倾斜面,从而使第二滑杆箱向靠近第一倾斜面的方向移动并抵紧第一倾斜面,进而使第一滑杆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一滑杆与转动槽内壁相互分离,此时,工作人员只需转动转动板即可。随后,当采集罩主体移动至所需位置时,工作人员只需松开第三滑杆,即可使第一滑杆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26.3、本技术中,当第一磁铁块与第二磁铁块相互接触时,第一磁铁块与第二磁铁块相互吸附,从而使第三滑杆保持稳定,无需工作人员始终按压第三滑杆,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进气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固定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封闭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第一磁铁块的结构示意图。
32.图中:1、安装箱;2、收集盒;21、进气软管;22、转动槽;3、转动板;4、液压杆;41、固定板;42、采集罩主体;43、第一滑槽;5、滑块;51、滤尘袋;52、第二滑槽;53、l形槽;6、固定组件;61、第一滑杆;62、第二滑杆;63、第三滑杆;64、弹簧;65、安装槽;66、第一倾斜面;67、第二倾斜面;68、滑动槽;7、封闭组件;71、环形杆;72、滑板;73、连接槽;8、第一磁铁块;81、第二磁铁块;82、转动棒;83、连接板;84、固定绳;9、容纳槽;91、弹力绳;92、安置槽;93、握杆。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如图1-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室内环境检测的定向采集罩,包括安装箱1、收集盒2、进气软管21、转动板3、转动杆、液压杆4、固定板41、采集罩主体42、滑块5、滤尘袋51、固定组件6、封闭组件7、第一磁铁块8、第二磁铁块81、转动棒82、连接板83、固定绳84以及弹力绳91。安装箱1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结构,收集盒2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结构,收集盒2设置在安装箱1的内壁上,用于收集空气。进气软管21设置在收集盒2的上表面,进气软管21的上端延伸至安装箱1外,且安装箱1的上表面开设有转动槽22。转动板3为圆板状结构,转动板3转动设置在转动槽22内。液压杆4固定在转动板3的上表面,用于调节采集罩主体42的高度。固定板41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固定板41固定在液压杆4的上表面。采集罩主体42连接在进气软管21的上端,且进气软管21的上端与固定板41相互固定。采集罩主体42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43,滑块5为长方形块状结构,滑块5滑动设置在第一滑槽43内。滤尘袋51设置在滑块5远离第一滑槽43的侧壁上,用于收集过滤灰尘。
35.转动板3的底面开设有第二滑槽52,第二滑槽52的内壁上贯穿开设有l形槽53,固定组件6设置在转动板3上,用于固定转动板3,固定组件6包括第一滑杆61、第二滑杆62、第三滑杆63以及弹簧64。第一滑杆61为长方形杆状结构,第一滑杆61滑动设置在第二滑槽52内,第一滑杆61靠近第二滑杆62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65,且安装槽65的内顶壁与第一滑杆61靠近第二滑杆62的侧壁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一倾斜面66。第二滑杆62为长方形杆状结构,第二滑杆62滑动设置在l形槽53的水平部内,且第二滑杆62的上表面与其远离第一滑杆61的侧壁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二倾斜面67。第三滑杆63为长方形杆状结构,第三滑杆63滑动设置在l形槽53的竖直部内。弹簧64的一端固定在第二滑槽52的内顶壁上,弹簧64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滑杆61的上表面。
36.当工作人员需在水平方向上调节采集罩主体42的方向时,工作人员需转动转动板3,此时,工作人员只需向下移动第三滑杆63,即可使第三滑杆63抵紧第二倾斜面67,从而使第二滑杆62箱向靠近第一倾斜面66的方向移动并抵紧第一倾斜面66,进而使第一滑杆61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一滑杆61与转动槽22内壁相互分离,此时,工作人员只需转动转动板3即可。随后,当采集罩主体42移动至所需位置时,工作人员只需松开第三滑杆63,即可使第一滑杆61在弹簧64的作用下复位,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37.采集罩主体42的内顶壁上贯穿开设有两个滑动槽68,封闭组件7设置在采集罩主体42上,用于封闭滤尘袋51,封闭组件7包括环形杆71与滑板72。环形杆71为横截面呈方环形的杆状结构,环形杆71固定在滤尘袋51的外壁上,环形杆71上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连接槽73,且环形杆71的底面与滑块5的上表面相互固定。滑板72为长方形板状结构,滑板72设有两个并分别滑动设置在两个滑动槽68内,且滑板72与邻近的连接槽73滑动连接。
38.当工作人员需对滤尘袋51内的灰尘进行检测时,工作人员需封闭滤尘袋51,此时,工作人员只需先后向下滑动两个滑板72,并使两个滑板72的底面同时抵紧环形杆71的内底壁即可,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39.第一磁铁块8为长方形块状结构,第一磁铁块8嵌设在第三滑杆63的底面。第二磁铁块81为长方形块状结构,第二磁铁块81嵌设在l形槽53竖直部的内底壁上,且第二磁铁块81与第一磁铁块8相互吸附。
40.当第一磁铁块8与第二磁铁块81相互接触时,第一磁铁块8与第二磁铁块81相互吸附,从而使第三滑杆63保持稳定,无需工作人员始终按压第三滑杆63,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使用体验。
41.转动棒82为圆棒状结构,转动棒82转动设置在采集罩主体42的上表面。连接板83为长方形板状结构,连接板83与两个滑板72的上表面均卡接固定。两根固定绳84的一端分别固定在邻近连接板83的上表面,两根固定绳84的另一端均固定在转动棒82上。
42.当工作人员安装滤尘袋51时,工作人员需使滑块5与第一滑槽43相互连接,并使滑板72向上移动,此时,工作人员只需转动转动棒82,即可使两个滑板72同时在固定绳84的作用下向上活动,无需手动滑动滑板72,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43.环形杆71的内底壁两端分别开设有与邻近连接槽73正对的容纳槽9,两个弹力绳91的一端分别固定在邻近容纳槽9的内底壁上,两个弹力绳91的另一端分别与邻近的滑板72底面相互固定。当工作人员需使滑板72封闭环形杆71时,工作人员只需使转动棒82复位,即可使滑板72在弹力绳91的作用下复位并重新封闭容纳槽9。
44.为了提高滑板72对环形杆71的封闭效果,环形杆71的内底壁两端分别开设有与邻近连接槽73正对的安置槽92。当滑板72在弹力绳91的作用下复位时,滑板72与安置槽92相互连接,从而提高了滑板72对环形杆71的封闭效果。
45.为了降低工作人员转动转动板3的难度,转动板3的上表面设置有握杆93。
46.本实施例中一种室内环境检测的定向采集罩的使用原理为:当工作人员通过收集盒2对空气进行收集时,空气经过滤尘袋51流入收集盒2中,从而使空气中的灰尘停留在滤尘袋51内。随后,当工作人员需对滤尘袋51中的灰尘进行检测时,工作人员需封闭滤尘袋51。此时,工作人员只需启动封闭组件7,即可封闭滤尘袋51,从而减小了滤尘袋51内灰尘被污染的概率。随后,工作人员只需滑动滑块5,即可使滑块5与第一滑槽43分离,从而使滤尘袋51与采集罩主体42相互分离,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4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