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砂岩储层网状裂缝系统有效性评价方法_2

文档序号:9578550阅读:来源:国知局
部低温热液成因三种类型,针对第一种类型(大气淡水淋滤成因),则重点分析裂缝充填度与岩性、沉积微相、断层、古深度的关系,针对第二种(深部构造热液成因)和第三种类型(浅部低温热液成因),则重点分析裂缝充填度与断层距离、深度、岩性、沉积微相、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的关系,同时分析裂缝充填度与裂缝自身密度、开度、连通程度、力学性质的关系;
[0033](2)、具体地,针对第一种类型的分析,首先收集整理裂缝深度点对应储层的岩性、沉积微相数据,绘制裂缝充填直方图,找出裂缝优势充填微相、岩性和未充填优势微相、岩性,同时求取裂缝与上覆不整合面及所有断层的距离,然后绘制裂缝充填与两者的散点分布图,并拟合公式,记录相关系数,对于相关系数小于0.7的控制因素去掉;针对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的分析,首先将裂缝连通程度定义为单一裂缝与附近相连接裂缝的配位数,配位数越大则代表连通程度越高,将力学性质定义为张性、张剪性和剪性三种类型,绘制裂缝充填与控制因素的散点分布图,并拟合公式,记录相关系数,对于相关系数小于0.7的控制因素去掉;
[0034](3)、根据经验先赋予每个裂缝充填控制因素相应初始权重,权重位于0-1之间,然后采用熵权算法计算各个控制因素的权重值,将各因素对裂缝有效性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并提取主要控制因素。
[0035]步骤6:建立裂缝渗透率与现今主应力的关系,包括以下3个步骤实现:
[0036](1)、收集获得研究区现今地应力相关资料,确定每口井、每个层段主应力大小及方向,最大主应力为Oi,中间主应力为02,最小主应力为03;
[0037](2)、现今地应力皆为压应力状态,不会产生新的裂缝,但直接改变影响着裂缝开度和渗透率,计算应力强度σ s= σ 3,统计绘制裂缝渗透率与σ ρ σ s值的散点关系图,其关系曲线主要有线性关系和幂指数、对数关系两种类型,针对线性关系曲线,则证明了研究区最大主应力和应力强度远未达到储层变形强度,这里取σ ρ σ s的最大值乘以1.5倍作为经验值,即认为当应力值达到此值后曲线为水平状态,针对幂指数、对数关系曲线,则采用比例趋势法确定水平段的应力界限值,即超过此值后应力状态不再改变控制裂缝渗透率参数;
[0038](3)、统计绘制裂缝渗透率与夹角Θ的散点关系图,Θ为最大主应力方向与裂缝走向夹角,其关系曲线主要为幂指数、对数关系和“反U”型关系两种类型,针对幂指数、对数关系曲线,则确定水平段的夹角界限值,拟合公式,记录相关系数,针对反U”型关系曲线,则采用比例趋势法划分曲线区间:0° -θ^ 0f02、θ2-90°,即在夹角位于0° _01范围时,裂缝渗透率值随夹角增大而呈对数增加,夹角位于θ2-90°范围时,裂缝渗透率值随夹角增大而迅速减小,位于Θ r Θ 2范围时,裂缝渗透率值基本不变,但同时会找到一个渗透率最低值对应一个夹角值Qt,即当夹角Θ = 9,时,裂缝有效性最差。
[0039]步骤7:评价网状裂缝系统空间有效性,包括以下4个步骤实现:
[0040](1)、根据以上得到的裂缝充填和有效性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输入到地质建模平台中,同时基于储层地质模型建立现今应力场三维分布模型,其中井点现今最大应力方向数值设置在第四象限和第一象限内,即270° -90°范围内;
[0041](2)、在储层基质模型和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基础上,计算断层距离属性体、与不整合面垂向距离属性体、深度属性体、储层厚度属性体,结合沉积微相模型、岩性分布模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裂缝密度模型、裂缝性质模型、裂缝连通率模型,根据主控因素权重评价和与裂缝充填度关系拟合结果,计算三维裂缝充填度属性体,重新选择欧德-布拉克(Oda-Block)算法,对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中的每一条裂缝赋予相应充填度数值,并以裂缝体积为纽带转换成裂缝孔隙度属性参数模型;
[0042](3)、为了控制裂缝离散模型整体充填度分布趋势,对模型中不同期次的裂缝组进行标注,如早期裂缝定义为1,晚期裂缝定义为2,再晚期裂缝定义为3,依据不同期次裂缝充填优势方向统计结果,对不同期次裂缝组进行充填度统一赋值,并根据裂缝体积换算成孔隙度值,对比该值与优势方向上裂缝充填度差值,如果相对误差=(新充填度-原始充填度)/新充填度大于40%,则以新计算的值为准,同样,依据不同倾角裂缝充填优势区间统计结果,对不同倾角区域的优势充填裂缝组进行充填度统一赋值,修正局部裂缝充填度,最终得到较为可靠的裂缝体系空间有效性分布模型;
[0043](4)、以建立的裂缝渗透率与现今主应力关系模型为基础,对裂缝离散网络模型中的每条裂缝进行有效性评价,先以最大主应力方向与裂缝走向夹角-裂缝渗透率关系模型为判别标准,划分裂缝空间模型的渗透率分布区间:高值区、中值区和低值区,再以应力强度-裂缝渗透率关系为计算模型,计算得到每条裂缝的渗透率值。
[0044]井点处模拟裂缝渗透率与成像测井解释结果和油田实际生产数据不吻合,即裂缝渗透率相对误差=(实际渗透率-模拟渗透率)/实际渗透率大于20 %,则进一步结合研究区试井及生产动态特征对计算模型进行校正,直到渗透率值与分布区间相吻合为止,即相对误差小于20%,最终完成致密砂岩储层网状裂缝系统的有效性空间评价。
【主权项】
1.一种致密砂岩储层网状裂缝系统有效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裂缝离散网络地质模型 步骤2、统计分析裂缝形成期次 步骤3、统计分析裂缝充填物来源 步骤4、统计分析裂缝优势充填方向及组系 步骤5:分析裂缝充填主控地质因素 步骤6:建立裂缝渗透率与现今主应力的关系 步骤7:评价网状裂缝系统空间有效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密砂岩储层网状裂缝系统有效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包括以下5个子步骤: (1)、收集三维地震解释深度域的断层、地层数据,按砂层级别,基于地质建模平台建立三维现今构造地质模型; (2)、收集沉积微相划分、测井孔渗解释、储层成岩相划分结果,采用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储层基质模型; (3)、收集岩心观察、成像测井解释裂缝结果,根据走向统计结果划分裂缝组系,分析沉积微相、岩性组合、储层物性、断层距离与裂缝密度、开度参数的关系,采用权重分析法赋予每种裂缝控制因素相关权重,建立每个组系裂缝的发育强度体; (4)、采用幂分布模型表征裂缝参数特征,即裂缝产状、密度、开度,采用宾汉姆(Bingham)双峰分布模型表征描述裂缝组系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序贯高斯插值法建立井间裂缝离散模型; (5)、选择裂缝属性模拟方法欧德-布拉克(Oda-Block)算法,构建致密砂岩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及形状因子属性参数模型。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致密砂岩储层网状裂缝系统有效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包括以下3个子步骤: (1)、对网状裂缝发育层段进行全直径工业CT扫描,统计裂缝产状、密度、开度、充填度、孔隙度、力学性质参数,对相应深度段的岩心观察、成像测井(FMI)解释结果进行校正,按层段绘制裂缝参数分布直方图、产状玫瑰花图,走向间隔设置为10°,倾角间隔为5° ; (2)、基于玫瑰花图和岩心统计裂缝结果,找出共轭裂缝组合,初步确定裂缝系统形成期次,并确定最大主应力方向,与研究区构造演化阶段及区域构造背景进行匹配分析,以确定造缝时期; (3)、对裂缝充填物进行大量取样,原则为:包含所有取心井、包含所有层段、网状裂缝发育段为主、微裂缝为主、样品数量不少于100个,区分充填物性质,填充物性质包括方解石、石膏、硅质、泥质充填物,磨制成薄片,在镜下观察,找到包裹体,进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分包裹体类型、包裹体所赋存裂缝产状、包裹体所赋存裂缝充填性质分别做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直方图,根据温度峰值个数进一步划分裂缝形成期次及古流体充注期次。4.根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