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06036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度感应开关,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感应温度并控制电路开闭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温度开关及温度感应器有多种类型及不同的工作原理,参照图1所示,它是一种用双金属组件及热敏电阻作为反应组件的温度感应开关。其具有用于安装在发热源的金属接头10,当发热源的温度正常时,金属接头10内部的双金属组件20的自由端201处于自由状态,使双金属组件20的自由端201与第一导接端子30彼此不接触,以形成电路闭合/断开状态。而当发热源的温度升高至额定温度值并热传递至双金属组件20时,双金属组件20受热产生内应力(冷缩热胀原理)而迅速弯曲动作,致使自由端201接触到第一导接端子30,进而形成电路打开/接通状态,因此产生过热保护的作用。反之,当温度再下降到复位温度设定时,双金属组件20的自由端201便迅速恢复原状,再度形成电路闭合/断开状态。再参照图1所示,上述金属接头10具有受热端101,受热端101的内部设置热敏电阻40、第一导电组件50、第二导电组件60及一信号传递组件70 ;当热敏电阻40感应温度产生电子信号时,即通过第一导电组件50、第二导电组件60及信号传递组件70传递至第二导接端子80,从而读取该电子信号并测出温度。然而,热敏电阻40感应温度所产生电子信号必须经过上述多段导接组件进行传递,且组装复杂困难,并造成电阻值发生变化,因此不能精准地测出温度,导致测知的温度与实际温度发生误差。另外,再参照图1所示,上述第一导接端子30设有一调整螺丝301对应于双金属组件20的自由端201,通过转动调整螺丝301的方式控制其与双金属组件20自由端201之间的间距d,如此设定该温度开关的反应温度。但是,设置在金属接头10—侧用于控制调整螺丝301的通孔102,在出厂前就使用封闭组件90加以封闭,造成其后不可在转动控制调整螺丝301 ;再者,该第一导接端子30容易因温度感应开关受到外部震动影响,造成第一导接端子30产生位移,进而影响螺丝301与双金属组件20自由端201之间的间距d,因此,也就无法再校准或调整其温度开关的反应温度,造成事后校正或使用上的不便。因此,如何创作出一种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 将是本实用新型所欲积极公开的特征。
发明内容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憾,创作人有感其未臻于完善,遂竭其心智悉心研究克服,凭其从事该项产业多年的累积经验,进而研发出一种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以期达到能准确感测温度、能任意调整设定双金属组件的反应温度,以及更臻实用与方便等功效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借着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的改进的组合结构,进而达到准确感测温度、能任意设定双金属组件的反应温度,以及更臻实用与方便等功效。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较佳实施内容包含探测接头的内部设有热敏电阻、导热组件、双金属组件、信号导接组件、绝缘体、第一导接端子及第二导接端子;该探测接头设有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具有开口端;该热敏电阻及该导热组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的一端;该双金属组件具有结合在该导热组件的固定端,及相反于该固定端并朝向该容置空间开口端延伸的自由端;该信号导接组件一端连通于该热敏电阻,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二导接端子;该绝缘体封闭该容置空间的开口端;该第一导接端子及该第二导接端子分别穿置于该绝缘体,且该第一导接端子的一端对应于该双金属组件的自由端,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导接组件具有导接端,该导接端设有导接片,该导接片抵靠于该导热组件的选定面;以及,还包含有弹性导电组件,该弹性导电组件一端连接于该热敏电阻,另一端通过弹性张力抵靠于该信号导接组件的导接片。依上述较佳实施内容所述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中,该探测接头为柱体,该柱体具有封闭的受热端;该导热组件具有对应该受热端的支撑面;该信号导接组件的导接片抵靠于该导热组件的支撑面。依上述较佳实施内容所述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中,该信号导接组件的导接片为圆形片体;及该弹性导电组件为对应该导接片的螺旋弹性组件。依上述较佳实施内容所述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中,该导热组件的一侧设有连通于该支撑面的定位槽;该信号导接组件穿过该定位槽,使该导接片通过该定位槽并抵靠于该导热组件的支撑面。依上述较佳实施内容所述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中,该信号导接组件与该导热组件之间垫设有绝缘体。依上述较佳实施内容所述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中,还包含调整组件,该调整组件活动地设置于该探测接头,该调整组件延伸进入该容置空间,并抵靠于该第一导接端子。该探测接头设有连通该容置空间的螺孔;该调整组件螺合于该螺孔的螺丝。依上述较佳实施内容所述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中,该螺丝对应该第一导接端子的端部结合第一绝缘部;或在该第一导接端子对应该螺丝的一面结合第二绝缘部;或在该螺丝对应该第一导接端子的端部结合第一绝缘部,以及该第一导接端子对应该螺丝的一面结合第二绝缘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可利用该弹性导电组件连接于该热敏电阻与该信号导接组件,通过该弹性导电组件的弹性张力与该信号导接组件的导接片直接传导及紧密结合,防止造成电子信号的递减发生误差,进而达到准确感测温度的功效。再者,本实用新型可通过该调整组件的改进结构,使该第一导接端子与该双金属组件之间的间距可以被外部调整,进而达到能任意设定双金属组件反应温度及更实用方便等功能。

图1为现有技术温度开关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组合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分解状态的立体示意图。[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组合状态的立体示意图。[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作动状态的参考图。[0021]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二绝缘部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0022]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及第二绝缘部较佳实施例的示意[0023]主要组件符号说明[0024][现有技术][0025]10金属接头101受热端[0026]20双金属组件201自由端[0027]30第一导接端子301调整螺丝[0028]40热敏电阻50第一导电组件[0029]60第二导电组件70信号传递组件[0030]80第二导接端子90封闭组件[0031]d间距[0032][本实用新型][0033]1探测接头11容置空间[0034]111开口端12柱体[0035]121受热端13调整组件[0036]131螺丝132第一绝缘部[0037]14螺孔2热敏电阻[0038]3导热组件31支撑面[0039]32定位槽4双金属组件[0040]41固定端42自由端[0041]5信号导接组件51导接片[0042]52绝缘体6绝缘体[0043]7第一导接端子71第二绝缘部[0044]8第二导接端子9弹性导电组件[0045]d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现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参照图2、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较佳的实施例包含探测接头1的内部设有热敏电阻2、导热组件3、双金属组件4、信号导接组件5、绝缘体 6、第一导接端子7及第二导接端子8,其中该探测接头1设有一容置空间11,容置空间11具有开口端111。该热敏电阻2为感应温度可产生电阻变化的电子信号的电子组件,其设置于探测接头1的容置空间11内的一端。该导热组件3设置于探测接头1的容置空间11内的一端。该双金属组件4具有结合于导热组件3的固定端41,及相反于固定端41并朝向容置空间11开口端111延伸的自由端42。该信号导接组件5为长条片体,其一端连通于热敏电阻2,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导接端子8。该绝缘体6封闭于容置空间11的开口端111的结构体。该第一导接端子7及该第二导接端子8分别穿置于绝缘体6,并使该第一导接端子7的一端伸入容置空间11内对应于该双金属组件4的自由端42。参照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特征在于上述该信号导接组件5具有导接端,该导接端设有导接片51,并使导接片51抵靠于导热组件3的选定面;以及,还包含有弹性导电组件9,该弹性导电组件9 一端连接于热敏电阻2,另一端通过其弹性张力抵靠于该信号导接组件5的导接片51,从而使热敏电阻2通过弹性导电组件9及信号导接组件5 连通于该第二导接端子8,即组成本实用新型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再参照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包含上述该探测接头1构成为柱体12,柱体12具有封闭的受热端121,而探测接头1的容置空间11从柱体12的任一端延伸到受热端121。上述该导热组件3具有对应受热端121的支撑面31,而该信号导接组件5的导接片51抵靠于导热组件3的支撑面31。因此,使上述该弹性导电组件9另一端通过其弹性张力抵靠于信号导接组件5的导接片51,使弹性导电组件9与信号导接组件5的导接片51能够紧密接触进行电子信号的传递。再参照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该信号导接组件5的导接片51为圆形片体, 而该弹性导电组件9为对应导接片51的螺旋弹性组件。又,该导热组件3的一侧可设有连通于支撑面31的定位槽32,如此将该信号导接组件5穿过导热组件3的定位槽32,使导接片51通过定位槽32弯曲抵靠于导热组件3的支撑面31。再者,为避免干扰感应温度的电路,本实用新型该信号导接组件5与该导热组件3之间可以设置有一绝缘体52,通过绝缘体 52达到隔绝于该信号导接组件5与该导热组件3之间。另外,参照图2及图5所示,为了能调整本实用新型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所适用的温度范围,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还包含一调整组件13,该调整组件13活动地设置于探测接头1的一侧,使调整组件13 —端延伸进入容置空间11内,并抵靠于第一导接端子7的一端。如此参照图5所示,可通过调整该调整组件13的前后位置,推动第一导接端子7的一端,进而控制第一导接端子7与该双金属组件4自由端42的间距d,进而达到能任意设定反应温度及实用方便等功效。其中,该探测接头1 一侧可设有连通容置空间11的螺孔14, 而该调整组件13螺合于螺孔14的螺丝131,如此就能通过转动螺丝131的方式,控制第一导接端子7与双金属组件4自由端42的间距d ;再者,当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受到外部震动影响时,因为该调整组件13活动地设置于探测接头1的一侧,其不会影响第一导接端子 7与双金属组件4自由端42之间的间距d,因此,可准确的再校准或调整其温度开关的反应温度,不会造成事后校正或使用上的不便。为避免第一导接端子7与探测接头1导电,参照图2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上述该螺丝131(调整组件1 对应该第一导接端子7的端部可以结合有一绝缘材质(例如玻璃纤维等)构成的第一绝缘部132 ;或参照图6所示,也可于该第一导接端子7对应螺丝131 的一面结合一绝缘材质(例如玻璃纤维等)构成的第二绝缘部71 ;或参照图7所示,也可分别在该螺丝131对应该第一导接端子7的端部结合第一绝缘部132,并在该第一导接端子 7对应该螺丝131的一面结合第二绝缘部71,如此都能达到相同的功能。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完全符合专利三要件新颖性、创造性性和实用性。以新颖性和创造性而言,本实用新型借着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的改进的组合结构,进而达到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能准确受热作动反应、能任意调整设定反应温度,以及更臻实用与方便等功效。就实用性而言,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技术手段,当可充分满足目前产业上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但是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该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注意的是, 所有与该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设为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下文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包含探测接头的内部设有热敏电阻、导热组件、双金属组件、信号导接组件、绝缘体、第一导接端子及第二导接端子;该探测接头设有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具有开口端;该热敏电阻及该导热组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的一端;该双金属组件具有结合于该导热组件的固定端,及相反于该固定端并朝向该容置空间开口端延伸的自由端;该信号导接组件一端连通于该热敏电阻,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二导接端子;该绝缘体封闭该容置空间的开口端;该第一导接端子及该第二导接端子分别穿置于该绝缘体,且该第一导接端子的一端对应于该双金属组件的自由端,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导接组件具有导接端,该导接端设有导接片,该导接片抵靠于该导热组件的选定面;以及,还包含有弹性导电组件,该弹性导电组件一端连接于该热敏电阻,另一端通过弹性张力抵靠于该信号导接组件的导接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该探测接头为一柱体,该柱体具有封闭的受热端;该导热组件具有一对应该受热端的支撑面;该信号导接组件的导接片抵靠于该导热组件的支撑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导接组件的导接片为圆形片体;及该弹性导电组件为对应该导接片的螺旋弹性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该导热组件的一侧设有连通于该支撑面的定位槽;该信号导接组件穿过该定位槽,使该导接片通过该定位槽并抵靠于该导热组件的支撑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导接组件与该导热组件之间垫设有绝缘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调整组件,该调整组件活动地设置于该探测接头,该调整组件延伸进入该容置空间,并抵靠于该第一导接端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该探测接头设有连通该容置空间的螺孔;该调整组件螺合于该螺孔的螺丝。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该螺丝对应该第一导接端子的端部结合第一绝缘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接端子对应该螺丝的一面结合第二绝缘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特征在于,该螺丝对应该第一导接端子的端部结合第一绝缘部;及该第一导接端子对应该螺丝的一面结合第二绝缘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金属温度感应开关,其包含探测接头的内部设有导热组件、热敏电阻、双金属组件、第一导接端子、第二导接端子及信号导接组件等;如此可利用热敏电阻感应温度,并将感应温度所产生的电子信号传递至第二导接端子,利用电子信号测定温度。特别是,通过信号导接组件固定端设有导接片,及弹性导电组件抵靠于导接片的改进结构,致使热敏电阻的电子信号传递路径缩短,进而达到准确传递信号及精密感测温度的目的。另外,还可通过调整组件设计,达到能任意设定双金属组件反应温度及更臻实用与方便等目的。
文档编号G05D23/08GK202334480SQ20112049816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0日
发明者陈培范 申请人:陈培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