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方法与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48523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方法与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非接触式智能卡是指带有射频识别芯片的信用卡或其他用途的卡。非接触式智能卡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与多种通讯终端进行双向通讯,已达到数据交换的目的。现有技术中,非接触式智能卡通常依赖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或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FC)与各类终端进行通讯,然而由于现有技术水平的限制,对非接触式智能卡的测试的效率始终难以提高。

以基于安卓系统的手机对于NFC智触卡(NFC智触卡为使用NFC技术的非接触式智能卡)进行测试为例:安卓系统4.4以下版本,每次NFC智触卡的读写操作均需要手动贴卡,当所述NFC智触卡移动到所述手机终端附近,使得所述手机终端的NFC传感器成功识别到NFC智触卡的存在时贴卡成功,贴卡成功后即建立了链接并可以进行通讯,在一次通讯完成后,需要移卡以待下一次贴卡,贴卡和移卡动作必须存在,测试过程难以实现自动化;安卓系统4.4以上版本,第一次贴卡成功后,链路保持连接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软件方法,进行多次读写卡,不需要重复的贴卡和移卡,然而这种通讯链路的稳定性非常低,依靠这种通讯链路进行NFC智触卡读写的成功率低于10%,若通讯失败,则需要反复重新建立链接,会极大增加手机的功耗,而且测试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和依托于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的用于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的方法与装置,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能够依据控制指令自动将非接触式智能卡移至或移出目标读写位置,从而显著提高贴卡的效率和成功率,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方法与装置能够结合测试脚本对自动移动装置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非接触式智能卡进行测试的全部过程的自动化,既提升了测试的效率,又避免了读写装置反复建立与非接触式智能卡的通讯链路导致的功耗的增加。

本发明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包括指令输出模块、指令获取模块、控制模块和运动模块;

所述指令输出模块用于输出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将非接触式智能卡移至或移出目标读写位置,在所述目标读写位置,读写装置能够对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进行读写操作;

所述指令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控制指令,并将所述控制指令传输至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控制协议对所述控制指令进行解析,获取所述控制指令表征的动作,并控制所述运动模块完成所述动作。

优选的,还包括:

指令编辑模块,用于根据目标读写位置和所述预设的控制协议编辑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旋转控制指令和平移控制指令。

优选的,所述运动模块具有两种模式:

贴卡模式:所述运动模块将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移至所述目标读写位置;

移卡模式:所述运动模块将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移出所述目标读写位置。

优选的,还包括:

目标读写位置获取模块,用于根据读写装置的位置自动调整目标读写位置。

优选的,所述运动模块具有摇臂,所述摇臂顶部设置有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用于承载并固定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

优选的,所述运动模块具有导轨和设置于所述导轨上的一个或多个滑块,所述滑块用于承载并固定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

优选的,所述运动模块具有摇臂和设置于所述摇臂上的一个或多个滑块,所述滑块能够沿所述摇臂进行平移运动,所述滑块用于承载并固定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

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装置,包括上述的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测试脚本编辑模块、测试脚本执行模块和检测模块,

所述测试脚本编辑模块用于编辑用于测试的脚本,所述脚本中包含用于将非接触式智能卡移至或移出目标读写位置的控制指令,

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是否位于所述目标读写位置,并将检测的结果传输至所述测试脚本执行模块,

所述测试脚本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脚本的内容和所述检测结果对所述脚本的执行过程进行控制。

一种基于上述的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装置的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方法,包括:

执行自动化测试脚本;

当执行到脚本中用于将非接触式智能卡移至或移出目标读写位置的控制指令时,暂停执行所述自动化测试脚本,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移动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

获取所述控制指令的执行结果;

判断所述执行结果与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是否相同,若相同,则继续执行所述自动化测试脚本。

优选的,若所述执行结果与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不同,则重复执行所述控制指令,直至达到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

优选的,还包括:判断与所述控制指令对应的所述运动模块的模式,并根据所述模式获取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

若与所述控制指令对应的为贴卡模式,则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为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位于所目标读写位置;

若与所述控制指令对应的为移卡模式,则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为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不位于所目标读写位置。

优选的,还包括:若重复发送所述控制指令的次数达到预设值或重复执行所述控制指令的时间达到预设时间,停止执行所述测试脚本并输出错误信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和依托于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的用于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的方法与装置,本发明具有如下优势:

(1)依据控制指令自动将非接触式智能卡移至或移出目标读写位置,从而显著提高贴卡和移卡的效率;

(2)最佳读写位置的自动获取和指令编辑模块的设置能够提升对贴卡和移卡过程控制的准确度,从而显著提升贴卡的成功率;

(3)依托于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的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的方法与装置,实现了对非接触式智能卡进行测试的全程自动化,既提升了测试的效率,又避免了读写装置反复建立与非接触式智能卡的通讯链路所导致的功耗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中提供的另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3中提供的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装置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3中提供的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3中提供的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方法流程图;

图6是实施例4中提供的另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4中提供的另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方法流程图;

图8是实施例5中提供的另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法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

指令输出模块101,用于输出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将非接触式智能卡移至或移出目标读写位置,在所述目标读写位置,读写装置能够对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进行读写操作。

具体地,所述目标读写位置可以是读写装置的最佳读写位置,当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处于最佳读写位置时,所述读写装置与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之间的通讯处于最稳定状态。具体的所述最佳读写位置可以通过实验测定的方法获取。

指令获取模块102,用于获取所述控制指令,并将所述控制指令传输至控制模块103。

控制模块103,用于根据预设的控制协议对所述控制指令进行解析,获取所述控制指令表征的动作,并控制运动模块104完成所述动作。

所述预设的控制协议用于对所述自动移动装置进行控制,包括控制指令和与控制指令对应的动作:

以所述运动模块104包括旋转单元1041和平移单元1042为例,则所述控制指令包括旋转控制指令和平移控制指令。

具体地,所述旋转单元1041可以是摇臂,所述平移单元1042可以是导轨和滑块的组合结构,所述运动模块104具有摇臂和设置于所述摇臂上的一个或多个滑块,所述滑块能够沿所述摇臂进行平移运动,所述滑块用于承载并固定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

以旋转控制指令为例,控制指令“D”为逆时针转90°的指令,控制模块103收“D”后,控制运动模块104中的摇臂逆时针转动90°。

以平移控制指令为例,控制指令“D1”为平移固定距离指令,控制模块103收“D1”后,控制运动模块104中的滑块按照固定方向平移一段固定的距离。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所述装置能够依据控制指令自动将非接触式智能卡移至或移出目标读写位置,从而显著提高贴卡和移卡的效率。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

指令输出模块201,用于输出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用于将非接触式智能卡移至或移出目标读写位置,在所述目标读写位置,读写装置能够对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进行读写操作。

指令获取模块202,用于获取所述控制指令,并将所述控制指令传输至控制模块203。

控制模块203,用于根据预设的控制协议对所述控制指令进行解析,获取所述控制指令表征的动作,并控制运动模块204完成所述动作。具体地,所述运动模块204具有两种模式:

贴卡模式:所述运动模块将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移至所述目标读写位置;

移卡模式:所述运动模块将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移出所述目标读写位置。

目标读写位置获取模块205,目标读写位置获取模块,用于根据读写装置的位置自动调整目标读写位置。具体地,所述目标读写位置获取模块205能够根据读写装置的位置自动获取目标读写位置,当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处于目标读写位置时,所述读写装置与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之间的通讯处于稳定状态,当所述读写装置位置产生变动时,所述目标读写位置获取模块205能够自动调整所述目标读写位置。

具体地,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使用RFID或NFC技术进行通讯,因此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与所述读写装置之间的稳定通讯状态可以通过自动化测试通讯的信号的稳定性来获取,其中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而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由RFID演变而来,由飞利浦半导体、诺基亚和索尼共同研制开发,其基础是RFID及互连技术。

指令编辑模块206,用于根据目标读写位置和所述预设的控制协议编辑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旋转控制指令和/或平移控制指令。具体地,所述指令编辑模块206根据所述目标读写位置获取模块205输出的目标读写位置和预设的控制协议向用户提供可选的控制指令,用户根据所述可选的控制指令进行编辑操作。所述指令编辑模块206中编辑生成的指令在指令输出模块201中被输出。

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所述装置能够自动获取目标读写位置并提供了用于编辑指令的模块,从而方便用户对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进行控制。

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提供的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不仅可以应用于非接触式智能卡测试,还能够应用于图像识别和物联网:

在图像识别应用中,需要测试终端对移动中的图像进行识别,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提供的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可以对图像进行移动。

物联网应用中,需要被测试对象小距离移动来配合自动化测试,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提供的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可以对测试对象进行移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装置和使用本实施例中的装置进行自动测试的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301、测试脚本编辑模块302、测试脚本执行模块303和检测模块304,

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301包括指令输出模块3011、指令获取模块3012、控制模块3013和运动模块3014。

所述测试脚本编辑模块302用于编辑用于测试的脚本,所述脚本中包含用于将非接触式智能卡移至或移出目标读写位置的控制指令,

所述检测模块304用于检测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是否位于所述目标读写位置,并将检测的结果传输至所述测试脚本执行模块303,

所述测试脚本执行模块303用于根据所述脚本的内容和所述检测结果对所述脚本的执行过程进行控制。

具体地,本实施例可以应用于使用一个带有NFC功能的手机对一张NFC智触卡进行自动化测试的情况,如图4所示,以Arduino或51单片机作为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301的控制模块3013和指令获取模块3012。Arduino是一款便捷灵活、方便上手的开源电子原型平台,包含硬件(各种型号的Arduino板)和软件(Arduino IDE);51单片机是对所有兼容Intel 8031指令系统的单片机的统称。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中的运动模块3014由旋转单元构成,所述旋转单元具有摇臂,所述摇臂顶部设置有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用于承载并固定所述NFC智触卡。所述摇臂通过舵机驱动,舵机是由直流电机、减速齿轮组、传感器和控制电路组成的一套自动控制系统,能够用于控制所述摇臂进行旋转。

测试脚本编辑模块302、指令输出模块3011、测试脚本执行模块303和检测模块304均设置于自动化脚本执行机。

本实施例中测试方法如图5所示,所述NFC智触卡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包括以下步骤:

S301.自动化脚本执行机开始执行自动化测试脚本。

S302.当执行到脚本中用于将NFC智触卡移至或移出目标读写位置的控制指令时,暂停执行所述自动化测试脚本,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移动所述NFC智触卡。

具体地,自动化测设脚本中首先设置贴卡指令,自动化脚本执行机暂停执行所述自动化测试脚本,并通过某种通讯方式(可以是串口,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向智所述NFC触卡自动移动装置发送控制指令。

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收到所述控制指令后,解释控制指令得出舵机需要转动的角度。舵机带动摇臂进行相应的旋转即可把摇臂顶部的NFC智触卡移到带有NFC功能的手机上的NFC传感器附近,即所述NFC智触卡到达目标读写位置。

S303.调用检测模块获取所述控制指令的执行结果。

S304.判断所述执行结果与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是否相同。

S305.若相同,则继续执行所述自动化测试脚本。

对于贴卡指令,正常情况下,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应该是所述NFC智触卡位于所目标读写位置,若所述NFC智触卡位于所目标读写位置,则可以继续执行自动化测试脚本:带有NFC功能的手机对NFC智触卡进行读/写操作。

相应的,自动化脚本中在对NFC智触卡进行读/写操作后设置有移卡指令,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收到移卡指令后,由舵机带动摇臂自动将所述NFC智触卡移走。对于移卡模式,则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为所述NFC智触卡不位于所目标读写位置。

S306.若所述执行结果与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不同,则自动化脚本执行机重复执行所述控制指令,直至达到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

具体地,若重复发送所述控制指令的次数达到预设值或重复执行所述控制指令的时间达到预设时间,所述自动化脚本执行机停止执行所述测试脚本并输出错误信息。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装置和使用所述装置进行自动化测试的方法,实现了一个读写装置对一张非接触式智能卡进行测试的全程自动化,既提升了测试的效率,又避免了读写装置反复建立通讯链路导致的功耗的增加。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装置和使用本实施例中的装置进行自动测试的方法,包括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401、测试脚本编辑模块402、测试脚本执行模块403和检测模块404,

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401包括指令输出模块4011、指令获取模块4012、控制模块4013和运动模块4014。

所述测试脚本编辑模块402用于编辑用于测试的脚本,所述脚本中包含用于将非接触式智能卡移至或移出目标读写位置的控制指令,

所述检测模块404用于检测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是否位于所述目标读写位置,并将检测的结果传输至所述测试脚本执行模块403,

所述测试脚本执行模块403用于根据所述脚本的内容和所述检测结果对所述脚本的执行过程进行控制。

具体地,本实施例可以应用于使用多个带有NFC功能的手机对一张NFC智触卡进行自动化测试的情况,如图6所示,以Arduino或51单片机作为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401的控制模块4013和指令获取模块4012。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401中的运动模块4014由平移单元构成,所述平移单元具有导轨和设置于所述导轨上的一个或多个滑块,所述滑块用于承载并固定所述NFC智触卡。所述滑块通过步进电机驱动,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步进电机件。

测试脚本编辑模块402、指令输出模块4011、测试脚本执行模块403和检测模块404均设置于自动化脚本执行机。

本实施例测试方法中,所述NFC智触卡放置于所述滑块上,所述带有NFC功能的手机设置于导轨下部,并且沿滑块平移的方向排列,滑块通过沿导轨移动即可将NFC智触卡带到目标读写位置,如图7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401.自动化脚本执行机开始执行自动化测试脚本。

S402.当执行到脚本中用于将NFC智触卡移至目标读写位置的控制指令时,暂停执行所述自动化测试脚本,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移动所述NFC智触卡。

具体地,执行过程中需要把NFC智触卡移动到某个带有NFC功能的手机的目标读写位置时,自动移动装置收到所述控制指令后,解释控制指令得出滑块需要前进或后退的位移。步进电机带动滑块在所述导轨上进行相应的移动即可将所述NFC智触卡移动到相应的目标读写位置。

S403.调用检测模块获取所述控制指令的执行结果;

S404.判断所述执行结果与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是否相同,若相同,则执行S408。

对于贴卡指令,则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应该是所述NFC智触卡位于所目标读写位置,对于移卡模式,则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为所述NFC智触卡不位于所目标读写位置。

S405.若所述执行结果与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不同,则自动化脚本执行机重复执行所述控制指令。

S406.判断重复发送所述控制指令的次数是否达到预设值或重复执行所述控制指令的时间是否达到预设时间。

S407.若重复发送所述控制指令的次数达到预设值或重复执行所述控制指令的时间达到预设时间,所述自动化脚本执行机停止执行所述测试脚本并输出错误信息,否则,执行S408。

S408.继续执行当前脚本。

S409.当执行到脚本中用于将NFC智触卡移出目标读写位置的控制指令时,暂停执行所述自动化测试脚本,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移动所述NFC智触卡。

S410.调用检测模块获取所述控制指令的执行结果;

S411.判断所述执行结果与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是否相同,若相同,则继续执行所述自动化测试脚本,若不同,则重复执行所述控制指令,直至达到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具体地,若重复发送所述控制指令的次数达到预设值或重复执行所述控制指令的时间达到预设时间,所述自动化脚本执行机停止执行所述测试脚本并输出错误信息。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装置和使用所述装置进行自动化测试的方法,实现了多个读写装置对一张非接触式智能卡进行测试的全程自动化,既提升了测试的效率,又避免了读写装置反复建立通讯链路导致的功耗的增加。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装置和使用本实施例中的装置进行自动测试的方法,包括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501、测试脚本编辑模块502、测试脚本执行模块503和检测模块504,

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501包括指令输出模块5011、指令获取模块5012、控制模块5013和运动模块5014。

所述测试脚本编辑模块502用于编辑用于测试的脚本,所述脚本中包含用于将非接触式智能卡移至或移出目标读写位置的控制指令,

所述检测模块504用于检测所述非接触式智能卡是否位于所述目标读写位置,并将检测的结果传输至所述测试脚本执行模块503,

所述测试脚本执行模块503用于根据所述脚本的内容和所述检测结果对所述脚本的执行过程进行控制。

具体地,本实施例可以应用于使用一个带有NFC功能的手机对多张NFC智触卡进行自动化测试的情况,如图8所示,以Arduino或51单片机作为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501的控制模块5013和指令获取模块5012。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501中的运动模块5014仅由平移单元构成,所述平移单元具有导轨和设置于所述导轨上的一个或多个滑块,所述滑块用于承载并固定所述带有NFC功能的手机。所述滑块通过步进电机驱动,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步进电机件。

测试脚本编辑模块502、指令输出模块5011、测试脚本执行模块503和检测模块504均设置于自动化脚本执行机。

本实施例的测试方法中,带有NFC功能的手机设置于所述滑块上,所述NFC智触卡设置于导轨下部,并且沿滑块平移的方向排列,滑块通过沿导轨移动即可将带有NFC功能的手机带到能够与NFC智触卡通讯的目标读写位置,包括以下步骤:

S501.自动化脚本执行机开始执行自动化测试脚本。

S502.当执行到脚本中用于将NFC智触卡移至或移出目标读写位置的控制指令时,暂停执行所述自动化测试脚本,并根据所述控制指令移动所述NFC智触卡。

具体地,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移动装置收到所述控制指令后,解释控制指令得出滑块需要前进或后退的位移。步进电机带动滑块在所述导轨进行相应的移动即可将所述带有NFC功能的手机移动到对应于某个NFC智触卡的目标读写位置。

S503.调用检测模块获取所述控制指令的执行结果;

S504.判断所述执行结果与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是否相同,若相同,则继续执行所述自动化测试脚本。

S505.若所述执行结果与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不同,则自动化脚本执行机重复执行所述控制指令,直至达到所述控制指令的预期结果。

具体地,若重复发送所述控制指令的次数达到预设值或重复执行所述控制指令的时间达到预设时间,所述自动化脚本执行机停止执行所述测试脚本并输出错误信息。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自动测试装置和使用所述装置进行自动化测试的方法,实现了一个读写装置对多张非接触式智能卡进行测试的全程自动化,既提升了测试的效率,又避免了读写装置反复建立通讯链路导致的功耗的增加。

实施例3、实施例4和实施例5不仅可以应用于安卓手机对于NFC智触卡的自动化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充值、支付、绑卡和身份识别等,还可应用在对于RFID射频识别卡(使用RFID功能的非接触式智能卡)的自动化测试,以及多种带有NFC功能或RFID功能的终端自动测试化中。

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中的各个模块均可通过计算机终端或其它设备实现。所述计算机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本发明中的程序指令/模块,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内的程序指令/模块,实现本发明相应功能。

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或多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本发明中所述模块/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单元来达到实现本发明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模块/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