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6552发布日期:2018-06-30 05:5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农业物联网技术是传统农业进行技术升级的重要手段,农业物联网技术即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的物联网。可以为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大棚控制系统中,运用物联网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检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量参数,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远程控制的实现使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监测控制。采用无线网络来测量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现有技术手段,在寒冬对大棚提升温度的手段,通常采用热风炉向大棚输送热风,从而提高大棚内的温度,防止农作物冻死冻伤,但是热风炉出风温度过高,容易导致靠近热风出口处的植物缺水干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可以降低热风出口处温度的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包括热风管道、热风机,热风机的空气进口连接有排风机,其特征在于:热风机的热风出口通过换热箱连接至热风管道的一端,热风管道上开设有连通至外部空气的出风口,所述换热箱包括箱体以及固定于箱体内的螺旋换热管,所述箱体上开设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均连通至箱体内部空间,所述第一接口连接至热风管道的另一端,第二接口通过第一导风管连接至排风机的进气口,排风机的出气口连接至热风机的空气进口,所述螺旋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第三接口通过第二导风管连接至热风机的热风出口,第四接口连接至热风管道的一端。本实用新型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热风管道的热风出口排出的热风经由螺旋换热管进入热风管道,并经由热风管道的出风口排出至大棚内,从而实现大棚加热,排风机工作产生负压,使得热风管道输送大棚内的空气经由箱体进入热风机内,由于大棚内的空气在箱体内对高温的热风管道的热风出口排出的热风进行一定的冷却,从而可以降低热风出口处温度,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靠近热风出口处的植物缺水干燥现象,并且螺旋换热管的外壁会对进入箱体内大棚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因此可以实现节能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热风管道的一端开设有穿孔,所述风管道的一端固定有超声波加湿器,超声波加湿器的雾气出口经由穿孔进入热风管道内。采用这种结构,通过超声波加湿器的雾气出口排出的雾气进入热风管道内,并由热风带入大棚内,从而便于调节大棚内的湿度。

作为优选,热风管道固定于大棚的顶部,且热风管道沿大棚的内壁分布。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实用新型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可以降低热风出口处温度,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靠近热风出口处的植物缺水干燥现象,并且螺旋换热管的外壁会对进入箱体内大棚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因此可以实现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热风管道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基于物联网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包括热风管道2、热风机3,热风机3的空气进口31连接有排风机4,热风机3的热风出口32通过换热箱5连接至热风管道2的一端,热风管道2上开设有连通至外部空气的出风口21,所述换热箱5包括箱体51以及固定于箱体51内的螺旋换热管52,所述箱体51上固定有第一接口61、第二接口62、第三接口63和第四接口64,第一接口61、第二接口62、第三接口63和第四接口64均连通至箱体51内部空间,所述第一接口61连接至热风管道2的另一端,第二接口62通过第一导风管71连接至排风机4的进气口,排风机4的出气口连接至热风机3的空气进口31,所述螺旋换热管52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三接口63和第四接口64,第三接口63通过第二导风管72连接至热风机3的热风出口32,第四接口64连接至热风管道2的一端。所述热风管道2的一端开设有穿孔22,所述风管道的一端固定有超声波加湿器8,超声波加湿器8的雾气出口81经由穿孔22进入热风管道2内。热风管道2固定于大棚1的顶部,且热风管道2沿大棚1的内壁分布。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