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可控硅新型调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77984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向可控硅新型调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可控硅调节控制电路装置。
目前,如岑贤鸿、袁光明在《实用双向硅应用500例》中所述,已有多种双向可控硅调节控制电路装置。但在实用中,其接口电路输出线性差,至使可控硅输出负载特性差,性价比低,总之其电路结构上还存在着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不足之处。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接口方便灵活、线性良好、输出负载特性好,性价比较高的双向可控硅新型调节控制器件装置。它可方便的实现双向可控硅摇控、手控信号的接口输入及器件集成化、模块化技术。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设计由调控电路,消滞后电路、脉冲形成门控电路组成,在调控电路中,其前端调控电路由光电二极管D1和光敏电阻MG及限流电阻R1串连组成;其后级调控电路由电位器W,电阻R4串连组成,两调控电路并联后经抗干扰电容G1滤波、经光敏电阻MG、三级管BG1、BG2、电位器W、电容C1的公共接点③和电阻R4、R1、双向硅BG3阳极、压敏电阻Ry、电容C4、负载RL的公共接点④,输入至消滞后电路中的PNP型和NPN型三极管BG1、BG2的基极,经消滞后处理。经消滞后电路处理的调控信号经电容C2移相、又经双向触发管DB门限控制后在电阻R2上形成触发脉冲信号,加至双向可控硅BG3的控制结上,控制可控硅的异通角以达调节控制之目的。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1、具有线性良好和方便的光偶隔商接口电路,可方便的实现各类信号的摇控调节、手动调节和无极调节。
2、良好的输出特性(1)调节线性良好,无滞后现象;全工作范围内调节输出平滑无寄生之谐振现象。
(2)对负载适应性强,输出电压可调范围宽(在220伏标准电压工作时输出为0~213伏可调)。
3、性价比高、电路简洁、易制易产且性能可靠。


图1为电原理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电原理框图。对其电原理作如下解析图1中从由接点①、②输入的前端调控电压,经光电二极管D1转换为光控信号,并偶合给光敏电阻MG,再进行转换还原成电压调控信号。光敏电阻MG和限流电阻R1串连后再与W、R4串连组成的后级调控电路并联接于调控输入端③、④。当调节手动无极调控电位器W或是当接点①、②输入调控信号时,光电二极管D1发光强度随信号变化而变化,因此光敏电阻阻值也变化,则后级调控输入点③的信号电压亦随之变化。此信号电压加至滞后消除电路中PNP型三极管和NPN型三极管BG1、BG2的基极。经由三极管BG1、BG2、二级管D1、D2和抗干扰电容C1组成的滞后消除电路处理的调控信号电压由三极管BG1、BG2发射极输出,再加至电容C2进行移相,当电容C2上电压充至双向触发二极管DB的触发门限电压时,双向触发管DB导通,在电阻R2两端形成触发控制电压,经接点⑦送入双向可控硅控制极,以控制双向硅BG3的导通角;同时,二极管D2、D3为消滞后电路三极管BG1、BG2的同步供电二极管。以保证可控硅工作在过零点与电网同步。本电路中接点④与双向硅阳极连接,为输出负载连接点。接点⑤与双向硅阴极连接,为负载及后级接地公共连接端。接点⑥为三极管BG1、BG2发射极、电容C2和双向触发管DB的连接端。本电路中电容C1、C3为谐波抑制吸收抗干抗元件;电容C4、电阻R3串连后与压敏电阻Ry并联接于双向可控硅阳极和阴极以保护双向可控硅。
附图2为本双向可控硅新型调控器应用接线电连接原理图。其中(1)为前端调控信号源。(2)是双向可控硅新型调控器装置,RL是其所控制的负载。K为电源开关。接点A和B为交流220伏电输入端。接点①、②为本实用新型调控输入端;接点④、⑤为本实用新型负载连接端。
权利要求1.一种双向可控硅新型调控器电路装置,由调控电路、消滞后电路、脉冲形成门控电路连结组成;其特征是由发光二极管D1,光敏电阻MG和限流电阻R1串连所组成的光偶隔离前端调控电路与电位器W和限流电阻R4串连所组成的后级调控电路相并联,经抗干扰电容C1滤波后,将调控信号送至接点③、④输入消滞后电路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可控硅新型调控器,其特征是接点③为光敏电阻MG、电位器W,滤波电容C1和三极管BG1、BG2基极的公共输入接点;接点④为可控硅负载RL、可控硅BG3阳极及保护电容C4、压敏电阻Ry的一端的公共接点。
专利摘要一种双向可控硅新型调控器装置,由调控电路,消滞后电路、脉冲形成门控电路连结组成。其前端调控电路由光电二极D
文档编号G05F1/00GK2390228SQ9722916
公开日2000年8月2日 申请日期1997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1997年10月9日
发明者杨继良 申请人:杨继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