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频遥控播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60618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计算机视频遥控播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一.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计算机视频播放技术的改进。
二.
背景技术
目前计算机播放各类格式的视频文件如网站的影片、本地硬盘上的影片等各种影片的操作,都是通过鼠标和键盘来进行操作,这种在计算机显示器前的近距离操作,一方面使观看者限制在显示器前,并观看的人数很有限,操作也不方便。随着像等离子显示器等各类大屏幕高质量与计算机可直接相连取得信号源的显示器的出现,依托互联网观看各类影片已逐渐成计算机娱乐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人们非常迫切需要一种不使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利用遥控装置即可进行遥控播放计算机各类视频文件的装置,但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没有这种计算机视频遥控播放装置。
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制造计算机视频遥控播放装置,以克服目前计算机播放视频一定要使用鼠标和键盘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计算机视频遥控播放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有遥控信号发射器和与计算机相连接的信号接收联接器,所述的遥控信号发射器具有按键电路、编码电路、信号发射电路和发射器电源电路,所述的信号接收联接器具有信号接收电路、信号放大电路、解码电路、转换输出电路、计算机并口和接收器电源电路。所述的遥控信号发射器的按键电路主要包括按键S1、按键S2、按键S3、按键S4、按键S5、按键S6、按键S7、按键S8、按键S9、按键S10、按键S11、按键S12和晶体二极管D1、晶体二极管D2、晶体二极管D3、晶体二极管D4、晶体二极管D5、晶体二极管D6、晶体二极管D7、晶体二极管D8、晶体二极管D9、晶体二极管D10、晶体二极管D11、晶体二极管D12、晶体二极管D13、晶体二极管D14、晶体二极管D15、晶体二极管D16、晶体二极管D17、晶体二极管D18、晶体二极管D19、晶体二极管D20、晶体二极管D21、晶体二极管D22、晶体二极管D23、晶体二极管D24、晶体二极管D25、晶体二极管D26,按键开关S1、按键开关S2、按键开关S3、按键开关S4、按键开关S5和按键开关S8的一端连接一起后再与按键开关S7、按键开关S10、按键开关S6、按键开关S9、按键开关S11、按键开关S12和发射器电源电路的正极输出相连,按键开关S1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和晶体二极管D26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2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2和晶体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3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3和晶体二极管D9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4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0和晶体二极管D12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5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7与晶体二极管D20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8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4和晶体二极管D23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7和按键开关S10的一端连接后再与发射器电源电路正极输出、按键开关S8与其他按键开关一端连接的一端、按键开关S12与其他按键开关连接的一端相连,按键开关S7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1、晶体二极管D13、晶体二极管D19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10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22晶体二极管D16、晶体二极管D25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6、按键开关S9、按键开关S11、和按键开关S12的一端连接后再与按键开关S7与按键开关S10相连的一端、发射器电源电路输出正极、按键开关S8与其他按键开关相连的一端连接,按键开关S6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5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9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8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11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21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12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24的正极相连,晶体二极管D1、晶体二极管D2、晶体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一起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0”引脚相连,晶体二极管D1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26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1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4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2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3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9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3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4、晶体二极管D9和晶体二极管D10的负极相连一起后再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1”引脚相连,晶体二极管D4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2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2的一端连接,晶体二极管D9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3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3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0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2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4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2、晶体二极管D14、晶体二极管D17的负极连接一起后与编码集成电路IC1地址码“2”引脚相接,晶体二极管D12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0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4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4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23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8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7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20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5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0、晶体二极管D23、晶体二极管D26的正极相连一起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3”引脚相接,晶体二极管D20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7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5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3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4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8一端相接,晶体二极管D26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1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1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0”引脚相接而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3、晶体二极管D19的正极相接,晶体二极管D13和晶体二极管D16的负极相接后再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1”引脚相连,晶体二极管D13的正极与按键开关S7的一端、晶体二极管D11、晶体二极管D19的正极连接,晶体二极管D16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25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22的正极、按键开关S10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9和晶体二极管D22的负极相连后再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2”引脚相接,晶体二极管D19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1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13正极、按键开关S7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2的正极与按键开关S10的一端、晶体二极管D16和晶体二极管D25的正极相连,晶体二极管D25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3”引脚相连而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6和晶体二极管D22的正极、按键开关S10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5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0”引脚相连而正极与按键开关S6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8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1”引脚相连而正极与按键开关S9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1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2”引脚相接而正极与按键开关S11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4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3”引脚相连而正极与按键开关S12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5的正极接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3”引脚而负极与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一端、电感L1一端和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正极引脚相接,晶体二极管D6的正极接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2”引脚而负极与晶体二极管D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一端、电感L1一端和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正极引脚相接,晶体二极管D7的正极接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1”引脚而负极与晶体二极管D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一端、电感L1一端和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正极相接,晶体二极管D8的正极接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0”引脚而负极与晶体二极管D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6负极、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电阻R1一端、电感L1一端和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正极相连;所述的编码电路主要包括编码集成电路IC1、电阻R3、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负极与地相接,地址码“3”引脚与电阻R8、晶体二极管D5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24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2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20、晶体二极管D23和晶体二极管D26的负极相接,地址码“2”引脚与电阻R7、晶体二极管D6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21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9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22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2负极、晶体二极管D14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7的负极,地址码“1”引脚与电阻R6、晶体二极管D7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18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6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3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4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9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0的负极相连,地址码“0”引脚与电阻R5、晶体二极管D8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1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1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2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编码集成电路IC1的OSC1、OSC2振荡器引脚并接电阻R3。编码集成电路IC1的数据码输出引脚先与电阻R4相连再与晶体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正极引脚与电感L1一端、电阻R1一端、晶体二极管D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8的负极相连,编码集成电路IC1的TE发送使能端接地;所述的信号发射电路主要包括晶体三极管Q1、振荡器Y1、晶体三极管Q2、电阻R4、电阻R2、电容C3、电容C1、电容C2、电感L1、电感L2和发射天线E1,晶体三极管Q2的基极接电阻R4再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数据码输出引脚相连,晶体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晶体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晶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电容C3一端相连接,晶体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2、振荡器Y1相连,晶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晶体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电容C3相连,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感L2、电容C1和电容C2相连,电阻R4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2的基极和编码集成电路IC1的数据码输出引脚,电阻R2的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1的基极、振荡器Y1和振荡器Y1另一端、电容C1、电容C3、电感L1、电感L2,电容C3的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晶体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电阻R2、电感L1另一端、振荡器Y1、电感L2、电容C1,电容C2的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1集电极、电感L2、电容C1和发射天线,振荡器Y1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2和电容C3、电感L1、电感L2、电容C1、电阻R2另一端,电容C1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2、电感L1、振荡器Y1、电阻R2、电容C3和电感L2的另一端、电容C2、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感L1两端分别接编码集成电路IC1正电源引脚、晶体二极管D5负极和电容C1、电感L2、振荡器Y1、电阻R2、电容C3,电感L2的两端分别接电容C1、电容C3、晶体三极管Q1集电极和电感L1、振荡器Y1、电阻R2、电容C3,发射天线为拉杆天线的一端与电容C2相连;所述的电源电路为电池或相应电压的整流电源;所述的信号接收电路主要包括晶体三极管Q3、晶体三极管Q4、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4、电阻R16、电阻R18、电阻R22、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3、电容C15、电感L3、电感L4,晶体三极管Q3的基极接电容C13和电阻R16,晶体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晶体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电阻R14和电容C9,晶体三极管Q4基极接电阻R18、电容C10、电容C7和电阻R10,晶体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电感L4和电容C11、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电容C11、电容C8、电感L3和电阻R11,电阻R9的两端分别接电阻R14、电阻R16和接收器电源电路输出正极,电阻R10两端分别接电容C7、电容C10、电阻R18和接收器电源电路输出正极,电阻R11的两端分别接接收器电源电路输出正极和电感L3、电容C8、电容C11、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阻R14的两端分别接电阻R9、电阻R16和电容C9、晶体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阻R16的两端分别接电阻R9、电阻R14、和电容C13、晶体三极管Q3的基极,电阻R18的两端分别接地和电容C10、电容C7、电阻R10、晶体三极管Q4的基极,电阻R22的两端分别接地和电容C9、电容C10、电感L4、电阻R21,电容C7的两端分别接电阻R10、电容C10、电阻R18、晶体三极管Q4的基极和电感L3、电容C8,电容C8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3、电容C7和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容C11、电感L3、电阻R11、电容C9的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阻R14和电容C10、电阻R22、电感L4、电阻R21,电容C10的两端分别接电容C9、电阻R22、电感L4、电阻R21和电阻R18、电容C7、电阻R10、晶体三极管Q4的基极,电容C11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4、晶体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电容C8、电感L3、电阻R11、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容C13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5、电容C15、接收天线和电阻R16、晶体三极管Q3的基极,电容C15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5、地端、电阻R22和接收天线、电感L5另一端、电容C13,电感L3的两端分别接电容C7、电容C8和电阻R11、电容C8另一端、电容C11、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感L4的两端分别接电阻R21、电阻R22、电容C9、电容C10和晶体三极管Q4的发射极、电容C11,接收天线为拉杆天线其另一端与电容C15、电容C13、电感L5相连;所述的信号放大电路主要包括由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和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组成的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电阻R13、电阻R15、电阻R17、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3、电容C12、电容C14,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的初级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入端的3脚和2脚分别接电阻R12、电容C6、电容C12和电阻R15、电阻R17,初级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出端1脚接电阻R17、电容C14,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的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输入端的5脚和6脚分别接电阻R19、电阻R20、电容C14和电阻R19另一端、电阻R23、电阻R13,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电源输入端的8脚接接收器电源电路电源正极,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4脚接地,电阻R13两端分别接接收器电源电路电源正极、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电源正极输入8脚和电阻R23、电阻R19、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入端6脚,电阻R15的两端分别接地和电阻R17、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入端2脚,电阻R17的两端分别接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入端2脚、电阻R15和电容C14、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出端1脚,电阻R19的两端分别接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信号输入端5脚、电容C14、电阻R20和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入端6脚、电阻R23、电阻R13,电阻R20的两端分别接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出端7脚、解码集成电路IC3数据输入DIN引脚和电容C14、电阻R19、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入端5脚,电阻R21的两端分别接电容C12和电感L4、电阻R22、电容C9、电容C10,电阻R23的两端分别接地和电阻R13、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入端6脚、电阻R19,电容C12两端分别接电阻R21和电阻R12、电容C6、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入端3脚,电容C14两端分别接电阻R20、电阻R19、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输入端5脚和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输出端1脚、电阻R17;所述的解码电路主要包括解码集成电路IC3、电阻R24、发光二极管LED,解码集成电路IC3的电源正极引脚VCC接接收器电源电路电源正极,解码集成电路IC3的振荡器引脚OSC1和振荡器引脚OSC2并接电阻R24,解码集成电路IC3的电源负极VSS脚接地,解码集成电路IC3的有效传输引脚VT与发光二极管LED相连接,解码集成电路IC3的数据输入引脚与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出端7脚、电阻R20相连接,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与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转换输入端1脚相连,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与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转换输入端3脚相连,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与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输入端5脚相连,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脚与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输入端9脚相连;所述的转换输出电路由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组成,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输入端1脚和输出端2脚分别与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D0”和计算机并口输入线相连,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输入3脚和输出端4脚分别与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D1”和计算机并口输入线相连,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输入5脚和输出端6脚分别与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D”和计算机并口输入线相连,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输入端9脚和输出端8脚分别与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D3”和计算机并口输入线相连;所述的接收器电源电路为电池或相应电压的整流电源或取自计算机USB口的相应电压的电源;所述的计算机并口由并口插座LTP组成,并口插座LTP的四条独立支线分别与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四个输出端2脚、4脚、6脚、8脚相连接。
计算机视频遥控播放装置的计算机软件流程为,开始后扫描并口是否有数据?若没有数据返回扫描并口;并口若是有数据则解析并口合法数据,并可返回扫描并口;并口合法数据进入菜单控制引擎,然后进入程序主界面,然后进入是否播放自定义电影?若不播放自定义电影则返回程序主界面;若播放自定义电影则进入影片列表,并可返回程序主界面;影片列表进入是否可播放电影格式,若不是播放格式则返回程序主界面;若是可播放电影格式,则进入播放电影,并可返回程序主界面。
采用以上措施的本实用新型,将其并口到计算机,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与计算机的通信,利用网络并采用适当的计算机软件,不使用鼠标和键盘,方便地遥控播放各类格式的影视文件。
以下再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述。
四.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遥控信号发射器的电路框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信号接收联接器的电路框图;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遥控信号发射器的电原理图;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信号接收联接器的电原理图;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计算机软件流程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遥控信号发射器和与计算机相连的信号接收连接器组成,遥控信号发射器由按键电路、编码电路、信号发射电路、发射器电源电路构成;信号接收联接器由信号接收电路、信号接收放大电路、解码电路、转换输出电路、接收器电源电路、计算机并口组成。本实用新型的遥控信号发射器的发射电路可使用无线电、红外、声波作为发射信号,相应的信号接收联接器的信号接收电路采用相应的信号接收电路形式,将发射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到解码电路,再接计算机,实现遥控信号与计算机的通信。
附图3、附图4和附图5给出了本实用新型采用无线电作为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具体实施例。计算机视频遥控播放装置,具有遥控信号发射器和与计算机相连接的信号接收联接器,遥控信号发射器具有按键电路、编码电路、信号发射电路和发射器电源电路,信号接收联接器具有信号接收电路、信号放大电路、解码电路、转换输出电路、计算机并口和接收器电源电路。遥控信号发射器的按键电路主要包括按键S1、按键S2、按键S3、按键S4、按键S5、按键S6、按键S7、按键S8、按键S9、按键S10、按键S11、按键S12和晶体二极管D1、晶体二极管D2、晶体二极管D3、晶体二极管D4、晶体二极管D5、晶体二极管D6、晶体二极管D7、晶体二极管D8、晶体二极管D9、晶体二极管D10、晶体二极管D11、晶体二极管D12、晶体二极管D13、晶体二极管D14、晶体二极管D15、晶体二极管D16、晶体二极管D17、晶体二极管D18、晶体二极管D19、晶体二极管D20、晶体二极管D21、晶体二极管D22、晶体二极管D23、晶体二极管D24、晶体二极管D25、晶体二极管D26。按键开关S1、按键开关S2、按键开关S3、按键开关S4、按键开关S5和按键开关S8的一端连接一起后再与按键开关S7、按键开关S10、按键开关S6、按键开关S9、按键开关S11、按键开关S12和发射器电源电路的正极输出相连,按键开关S1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和晶体二极管D26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2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2和晶体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3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3和晶体二极管D9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4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0和晶体二极管D12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5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7与晶体二极管D20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8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4和晶体二极管D23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7和按键开关S10的一端连接后再与发射器电源电路正极输出、按键开关S8与其他按键开关一端连接的一端、按键开关S12与其他按键开关连接的一端相连,按键开关S7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1、晶体二极管D13、晶体二极管D19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10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22晶体二极管D16、晶体二极管D25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6、按键开关S9、按键开关S11、和按键开关S12的一端连接后再与按键开关S7与按键开关S10相连的一端、发射器电源电路输出正极、按键开关S8与其他按键开关相连的一端连接,按键开关S6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5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9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8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11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21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12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24的正极相连,晶体二极管D1、晶体二极管D2、晶体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一起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0”引脚相连,晶体二极管D1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26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1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4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2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3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9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3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4、晶体二极管D9和晶体二极管D10的负极相连一起再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1”引脚相连,晶体二极管D4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2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2的一端连接,晶体二极管D9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3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3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0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2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4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2、晶体二极管D14、晶体二极管D17的负极连接一起与编码集成电路IC1地址码“2”引脚相接,晶体二极管D12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0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4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4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23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8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7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20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5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0、晶体二极管D23、晶体二极管D26的正极相连一起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3”引脚相接,晶体二极管D20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7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5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3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4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8一端相接,晶体二极管D26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1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1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0”引脚相接而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3、晶体二极管D19的正极相接,晶体二极管D13和晶体二极管D16的负极相接后再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1”引脚相连,晶体二极管D13的正极与按键开关S7的一端、晶体二极管D11、晶体二极管D19的正极连接,晶体二极管D16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25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22的正极、按键开关S10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9和晶体二极管D22的负极相连后再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2”引脚相接,晶体二极管D19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1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13正极、按键开关S7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2的正极与按键开关S10的一端、晶体二极管D16和晶体二极管D25的正极相连,晶体二极管D25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3”引脚相连而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6和晶体二极管D22的正极、按键开关S10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5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0”引脚相连而正极与按键开关S6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8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1”引脚相连而正极与按键开关S9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1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2”引脚相接而正极与按键开关S11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4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3”引脚相连而正极与按键开关S12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5的正极接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3”引脚而负极与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7负极、晶体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一端、电感L1一端和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正极引脚相接,晶体二极管D6的正极接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2”引脚而负极与晶体二极管D5负极、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一端、电感L1一端和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正极引脚相接,晶体二极管D7的正极接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1”引脚而负极与晶体二极管D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一端、电感L1一端和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正极相接,晶体二极管D8的正极接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0”引脚而负极与晶体二极管D5负极、晶体二极管D6负极、晶体二极管D7负极、电阻R1一端、电感L1的一端和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正极相连;所述的编码电路主要包括编码集成电路IC1、电阻R3、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负极与地相接,地址码“3”引脚与电阻R8、晶体二极管D5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24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2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20、晶体二极管D23和晶体二极管D26的负极相接,地址码“2”引脚与电阻R7、晶体二极管D6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21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9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22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2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4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7的负极,地址码“1”引脚与电阻R6、晶体二极管D7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18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6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3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4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9负极、晶体二极管D10的负极相连,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0”引脚与电阻R5、晶体二极管D8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1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1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2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编码集成电路IC1的OSC1、OSC2振荡器引脚并接电阻R3。编码集成电路IC1的数据码输出引脚并与电阻R4相连再与晶体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正极引脚与电感L1一端、电阻R1一端、晶体二极管D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8的负极相连,编码集成电路IC1的TE发送使能端接地;所述的信号发射电路主要包括晶体三极管Q1、振荡器Y1、晶体三极管Q2、电阻R4、电阻R2、电容C3、电容C1、电容C2、电感L1、电感L2和发射天线E1,晶体三极管Q2的基极接电阻R4再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数据码输出引脚相连,晶体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晶体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晶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电容C3一端相连,晶体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2、振荡器Y1相连,晶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晶体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电容C3相连接,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感L2、电容C1和电容C2相连,电阻R4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2的基极和编码集成电路IC1的数据码输出引脚,电阻R2的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1的基极、振荡器Y1和振荡器Y1另一端、电容C1、电容C3、电感L1、电感L2、电容C3的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1发射极、晶体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电阻R2、电感L1另一端、振荡器Y1、电感L2、电容C1,电容C2的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感L2、电容C1和发射天线,振荡器Y1的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2和电容C3、电感L1、电感L2、电容C1、电阻R2另一端,电容C1两端分别接电感L2、电感L1、振荡器Y1、电阻R2、电容C3和电感L2的另一端、电容C2、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感L1两端分别接编码集成电路IC1正电源引脚、晶体二极管D5负极和电容C1、电感L2、振荡器Y1、电阻R2、电容C3,电感L2两端分别接电容C1、电容C3、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电感L1、振荡器Y1、电阻R2、电容C3,发射天线为拉杆天线其一端与电容C2相连;所述的电源电路为电池或相应电压的整流电源;所述的信号接收电路主要包括晶体三极管Q3、晶体三极管Q4、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4、电阻R16、电阻R18、电阻R22、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3、电容C15、电感L3、电感L4,晶体三极管Q3的基极接电容C13和电阻R16,晶体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晶体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电阻R14和电容C9,晶体三极管Q4的基极接电阻R18、电容C7和电阻R10,晶体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电感L4和电容C11,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电容C11、电容C8、电感L3和电阻R11,电阻R9的两端分别接电阻R14、电阻R16和接收器电源电路输出正极,电阻R10两端分别接电容C7、电容C10、电阻R18和接收器电源电路输出正极,电阻R11的两端分别接接收器电源电路输出正极和电感L3、电容C8、电容C11、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阻R14的两端分别接电阻R9、电阻R16和电容C9、晶体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阻R16的两端分别接电阻R9、电阻R14、和电容C13、晶体三极管Q3的基极,电阻R18的两端分别接地和电容C10、电容C7、电阻R10、晶体三极管Q4的基极,电阻R22的两端分别接地和电容C9、电容C10、电感L4、电阻R21,电容C7的两端分别接电阻R10、电容C10、电阻R18、晶体三极管Q4的基极和电感L3、电容C8,电容C8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3、电容C7和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容C11、电感L3、电阻R11,电容C9的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阻R14和电容C10、电阻R22、电感L4、电阻R21,电容C10的两端分别接电容C9、电阻R22、电感L4、电阻R21和电阻R18、电容C7、电阻R10、晶体三极管Q4的基极,电容C11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4、晶体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电容C8、电感L3、电阻R11、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容C13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5、电容C15、接收天线和电阻R16、晶体三极管Q3的基极,电容C15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5、地端、电阻R22和接收天线、电感L5另一端、电容C13,电感L3的两端分别接电容C7、电容C8和电阻R11、电容C8另一端、电容C11、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感L4的两端分别接电阻R21、电阻R22、电容C9、电容C10和晶体三极管Q4的发射极、电容C11,接收天线为拉杆天线其另一端与电容C15、电容C13、电感L5相连;所述的信号放大电路主要包括由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和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组成的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电阻R13、电阻R15、电阻R17、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3、电容C12、电容C14,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的初级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入端的3脚和2脚分别接电阻R12、电容C6、电容C12和电阻R15、电阻R17,初级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出端1脚接电阻R17、电容C14,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的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输入端的5脚和6脚分别接电阻R19、电阻R20、电容C14和电阻R15另一端、电阻R23、电阻R18,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电源输入端的8脚接接收器电源电路电源正极,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4脚接地,电阻R13两端分别接接收器电源电路电源正极、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电源正极输入8脚和电阻R23、电阻R19、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入端6脚,电阻R15的两端分别接地和电阻R17、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入端2脚,电阻R17的两端分别接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入端2脚、电阻R15和电容C14、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出端1脚,电阻R19的两端分别接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信号输入端5脚、电容C14、电阻R20和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入端6脚、电阻R23、电阻R13,电阻R20的两端分别接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出端7脚、解码集成电路IC3数据输入引DIN脚和电容C14、电阻R19、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入端5脚,电阻R21两端分别接电容C12和电感L4、电阻R22、电容C9、电容C10,电阻R23的两端分别接地和电阻R13、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入端6脚、电阻R19,电容C12两端分别接电阻R21和电阻R12、电容C6、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入端3脚,电容C14两端分别接电阻R20、电阻R19、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输入端5脚和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输出端1脚、电阻R17;所述的解码电路主要包括解码集成电路IC3、电阻R24、发光二极管LED,解码集成电路IC3的电源正极引脚VCC接接收器电源电路电源正极,解码集成电路IC3的振荡器引脚OSC1和振荡器引脚OSC2并接电阻R24,解码集成电路IC3的电源负极VSS脚接地,解码集成电路IC3的有效传输引脚VT与发光二极管LED相连接,解码集成电路IC3的数据输入引脚与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出端7脚、电阻R20相连接,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与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转换输入端1脚相连,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与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转换输入端3脚相连,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与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输入端5脚相连,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脚与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输入端9脚相连;所述的转换输出电路由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组成,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输入端1脚和输出端2脚分别与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D0”和计算机并口输入线相连,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输入3脚和输出端4脚分别与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D1”和计算机并口输入线相连,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输入5脚和输出端6脚分别与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和计算机并口输入线相连,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输入端9脚和输出端8脚分别与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D3”和计算机并口输入线相连;所述的接收器电源电路为电池或相应电压的整流电源或取自计算机USB口的相应电压的电源;所述的计算机并口由并口插座LTP组成,并口插座LTP的四条独立支线分别与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四个输出端2脚、4脚、6脚、8脚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计算机软件流程为,开始后扫描并口是否有数据?若没有数据返回扫描并口;并口若是有数据则解析并口合法数据,并可返回扫描并口;并口合法数据进入菜单控制引擎,然后进入程序主界面,然后进入是否播放自定义电影?若不播放自定电影则返回程序主界面;若播放自定义电影则进入影片列表,并可返回程序主界面;影片列表进入是否可播放电影格式,若不是播放格式则返回程序主界面;若是可播放电影格式,则进入播放电影,并可返回程序主界面。
实施例的遥控信号发射器的发射器电源电路采用12V叠层干电池。信号接收联接器的接收器电源电路采用计算机USB接口的5V计算机内电源。计算机并口为控制信号输入。实施例的各元部件参数如下编码集成电路IC1采用PT2262;附图中的所有晶体管二极管均采用1N4148;DSLED为发光二极管;电阻R1为3.9K;R2为5.6K;R3为4.7M;R4为4.7K;R5为10K;R6为10K;R7为10K;R8为10K;电容C1为3PF;电容C2为4.7PF;电容C3为7PF;附图中所有的按键开关均采用轻触开关;晶体三极管Q1为2SC3357;晶体三极管Q2为2SC8050;天线为拉杆天线;电感L1为4.7T;电感L2为2.5T;振荡器Y1为315M声表振荡器。附图中,晶体三极管Q3和晶体三极管Q4均为9018;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为LM358;解码集成电路IC3为PT2272-M4;信号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为CD4069;LED为发光二极管,作为接收信号指示灯;LTP为计算机并口插座,为控制信号的输入;电容C4为0.01μF;电容C5为0.01μF;电容C6为4700PF;电容C7为33PF;电容C8为4PF;电容C9为2PF;电容C10为390PF;电容C11为3PF;电容C12为0.56μF;电容C13为3PF;电容C14为0.56μF;电容C15为5PF;电阻R9为1K;电阻R10为150K;电阻R11为27K;电阻R12为120K;电阻R13为10K;电阻R14为150Ω;电阻R15为620Ω;电阻R16为47K;电阻R17为200K;电阻R18为47K;电阻R19为200K;电阻R20为4.7M;电阻R21为3.9K;电阻R22为6.2K;电阻R23为10K;电阻R24为680K;电感L3为3.5T;电感L4为1μH。
编码集成电路IC1PT2262和解码集成电路IC3PT2272-M4的第1-8脚为地址设定脚,编码脚分三种状态,分别为(高电平、低电平、悬空),地址设定脚的状态必须相同。
权利要求1.计算机视频遥控播放装置,本实用新型特征在于具有遥控信号发射器和与计算机相连接的信号接收联接器,所述的遥控信号发射器具有按键电路、编码电路、信号发射电路和发射器电源电路,所述的信号接收联接器具有信号接收电路、信号放大电路、解码电路、转换输出电路、计算机并口和接收器电源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遥控播放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的遥控信号发射器的按键电路主要包括按键S1、按键S2、按键S3、按键S4、按键S5、按键S6、按键S7、按键S8、按键S9、按键S10、按键S11、按键S12和晶体二极管D1、晶体二极管D2、晶体二极管D3、晶体二极管D4、晶体二极管D5、晶体二极管D6、晶体二极管D7、晶体二极管D8、晶体二极管D9、晶体二极管D10、晶体二极管D11、晶体二极管D12、晶体二极管D13、晶体二极管D14、晶体二极管D15、晶体二极管D16、晶体二极管D17、晶体二极管D18、晶体二极管D19、晶体二极管D20、晶体二极管D21、晶体二极管D22、晶体二极管D23、晶体二极管D24、晶体二极管D25、晶体二极管D26,按键开关S1、按键开关S2、按键开关S3、按键开关S4、按键开关S5和按键开关S8的一端连接一起后再与按键开关S7、按键开关S10、按键开关S6、按键开关S9、按键开关S11、按键开关S12和发射器电源电路的正极输出相连,按键开关S1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和晶体二极管D26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2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2和晶体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3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3和晶体二极管D9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4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0和晶体二极管D12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5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7与晶体二极管D20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8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4和晶体二极管D23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7和按键开关S10的一端连接后再与发射器电源电路正极输出、按键开关S8与其他按键开关一端连接的一端、按键开关S12与其他按键开关连接的一端相连,按键开关S7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1、晶体二极管D13、晶体二极管D19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10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22晶体二极管D16、晶体二极管D25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6、按键开关S9、按键开关S11、和按键开关S12的一端连接后再与按键开关S7与按键开关S10相连的一端、发射器电源电路输出正极、按键开关S8与其他按键开关相连的一端连接,按键开关S6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5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9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18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11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21的正极相连,按键开关S12的另一端与晶体二极管D24的正极相连,晶体二极管D1、晶体二极管D2、晶体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一起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0”引脚相连,晶体二极管D1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26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1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4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2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3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9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3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4、晶体二极管D9和晶体二极管D10的负极相连一起再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1”引脚相连,晶体二极管D4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2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2的一端连接,晶体二极管D9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3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3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0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2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4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2、晶体二极管D14、晶体二极管D17的负极连接一起与编码集成电路IC1地址码“2”引脚相接,晶体二极管D12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0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4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4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23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8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7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20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5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0、晶体二极管D23、晶体二极管D26的正极相连一起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3”引脚相接,晶体二极管D20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7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5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3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4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8一端相接,晶体二极管D26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的正极及按键开关S1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1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0”引脚相接而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3、晶体二极管D19的正极相接,晶体二极管D13和晶体二极管D16的负极相接后再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1”引脚相连,晶体二极管D13的正极与按键开关S7的一端、晶体二极管D11、晶体二极管D19的正极连接,晶体二极管D16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25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22的正极、按键开关S10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9和晶体二极管D22的负极相连后再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2”引脚相接,晶体二极管D19的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1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13正极、按键开关S7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2的正极与按键开关S10的一端、晶体二极管D16和晶体二极管D25的正极相连,晶体二极管D25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3”引脚相连而正极与晶体二极管D16、晶体二极管D22的正极、按键开关S10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5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0”引脚相连而正极与按键开关S6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18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1”引脚相连而正极与按键开关S9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1的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地址码“2”引脚相接而正极与按键开关S11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24负极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3”引脚相连而正极与按键开关S12的一端相连,晶体二极管D5的正极接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3”引脚而负极与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一端、电感L1一端和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正极引脚相接,晶体二极管D6的正极接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2”引脚而负极与晶体二极管D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一端、电感L1一端和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正极引脚相接,晶体二极管D7的正极接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1”引脚而负极与晶体二极管D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一端、电感L1一端和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正极相接,晶体二极管D8的正极接编码集成电路IC1的地址码“0”引脚而负极与晶体二极管D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电阻R1一端、电感L1一端和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正极相连;所述的编码电路主要包括编码集成电路IC1、电阻R3、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负极与地相接,地址码“3”引脚与电阻R8、晶体二极管D5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24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2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20、晶体二极管D23和晶体二极管D26的负极相接,地址码“2”引脚与电阻R7、晶体二极管D6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21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9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22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2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4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7的负极,地址码“1”引脚与电阻R6、晶体二极管D7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18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6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3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4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9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0的负极相连,地址码“0”引脚与电阻R5、晶体二极管D8的正极、晶体二极管D1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1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1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2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编码集成电路IC1的OSC1、OSC2振荡器引脚并接电阻R3,编码集成电路IC1的数据码输出引脚DOUT与电阻R4相连,电阻R4另一端再与晶体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编码集成电路IC1的电源正极引脚与电感L1一端、电阻R1一端、晶体二极管D5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6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7的负极、晶体二极管D8的负极相连,编码集成电路IC1的TE发送使能端接地;所述的信号发射电路主要包括晶体三极管Q1、振荡器Y1、晶体三极管Q2、电阻R4、电阻R2、电容C3、电容C1、电容C2、电感L1、电感L2和发射天线E1,晶体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电阻R4后再与编码集成电路IC1的数据码输出引脚相连,晶体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晶体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晶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电容C3一端相连,晶体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阻R2、振荡器Y1相连,晶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晶体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电容C3相连,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感L2、电容C1和电容C2相连,电阻R4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2的基极和编码集成电路IC1的数据码输出引脚,电阻R2的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1的基极、振荡器Y1和振荡器Y1另一端、电容C1、电容C3、电感L1、电感L2、电容C3的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晶体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电阻R2、电感L1另一端、振荡器Y1、电感L2、电容C1,电容C2的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感L2、电容C1和发射天线,振荡器Y1的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2和电容C3、电感L1、电感L2、电容C1、电阻R2另一端,电容C1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2、电感L1、振荡器Y1、电阻R2、电容C3和电感L2的另一端、电容C2、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感L1的两端分别接编码集成电路IC1的正电源引脚、晶体二极管D5负极和电容C1、电感L2、振荡器Y1、电阻R2、电容C3,电感L2的两端分别接电容C1、电容C3、晶体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电感L1、振荡器Y1、电阻R2、电容C3,发射天线为拉杆天线其一端与电容C2相连;所述的电源电路为电池或相应电压的整流电源;所述的信号接收电路主要包括晶体三极管Q3、晶体三极管Q4、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4、电阻R16、电阻R18、电阻R22、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3、电容C15、电感L3、电感L4,晶体三极管Q3的基极接电容C13和电阻R16,晶体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晶体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电阻R14和电容C9,晶体三极管Q4的基极接电阻R18、电容C7和电阻R10,晶体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电感L4和电容C11,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电容C11、电容C8、电感L3和电阻R11,电阻R9的两端分别接电阻R14、电阻R16和接收器电源电路输出正极,电阻R10两端分别接电容C7、电容C10、电阻R18和接收器电源电路输出正极,电阻R11的两端分别接接收器电源电路输出正极和电感L3、电容C8、电容C11、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阻R14的两端分别接电阻R9、电阻R16和电容C9、晶体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阻R16的两端分别接电阻R9、电阻R14、和电容C13、晶体三极管Q3的基极,电阻R18的两端分别接地和电容C10、电容C7、电阻R10、晶体三极管Q4的基极,电阻R22的两端分别接地和电容C9、电容C10、电感L4、电阻R21,电容C7的两端分别接电阻R10、电容C10、电阻R18、晶体三极管Q4的基极和电感L3、电容C8,电容C8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3、电容C7和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容C11、电感L3、电阻R11,电容C9的两端分别接晶体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阻R14和电容C10、电阻R22、电感L4、电阻R21,电容C10的两端分别接电容C9、电阻R22、、电感L4、电阻R21和电阻R18、电容C7、电阻R10、晶体三极管Q4的基极,电容C11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4、晶体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电容C8、电感L3、电阻R11、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容C13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5、电容C15、接收天线和电阻R16、晶体三极管Q3的基极,电容C15的两端分别接电感L5、地端、电阻R22和接收天线、电感L5另一端、电容C13,电感L3的两端分别接电容C7、电容C8和电阻R11、电容C8另一端、电容C11、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感L4的两端分别接电阻R21、电阻R22、电容C9、电容C10和晶体三极管Q4的发射极、电容C11,接收天线为拉杆天线其另一端与电容C15、电容C13、电感L5相连;所述的信号放大电路主要包括由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和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组成的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电阻R13、电阻R15、电阻R17、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3、电容C12、电容C14,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的初级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入端的3脚和2脚分别接电阻R12、电容C6、电容C12和电阻R15、电阻R17,初级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出端1脚接电阻R17、电容C14,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的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输入端的5脚和6脚分别接电阻R19、电阻R20、电容C14和电阻R19另一端、电阻R23、电阻R13,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电源输入端的8脚接接收器电源电路电源正极,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4脚接地,电阻R13两端分别接接收器电源电路电源正极、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电源正极输入8脚和电阻R23、电阻R19、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入端6脚,电阻R15的两端分别接地和电阻R17、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入端2脚,电阻R17的两端分别接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入端2脚、电阻R15和电容C14、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出端1脚,电阻R19的两端分别接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信号输入端5脚、电容C14、电阻R20和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入端6脚、电阻R23、电阻R13,电阻R20的两端分别接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出端7脚、解码集成电路IC3数据输入引DIN脚和电容C14、电阻R19、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入端5脚,电阻R21的两端分别接电容C12和电感L4、电阻R22、电容C9、电容C10,电阻R23的两端分别接地和电阻R13、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入端6脚、电阻R19,电容C12两端分别接电阻R21和电阻R12、电容C6、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的输入端3脚,电容C14两端分别接电阻R20、电阻R19、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输入端5脚和初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A输出端1脚、电阻R17;所述的解码电路主要包括解码集成电路IC3、电阻R24、发光二极管LED,解码集成电路IC3的电源正极引脚VCC接接收器电源电路电源正极,解码集成电路IC3的振荡器引脚OSC1和振荡器引脚OSC2并接电阻R24,解码集成电路IC3的电源负极VSS脚接地,解码集成电路IC3的有效传输引脚VT与发光二极管LED相连接,解码集成电路IC3的数据输入引脚与次级信号放大集成电路IC2B的输出端7脚、电阻R20相连接,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与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转换输入端1脚相连,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与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转换输入端3脚相连,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与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输入端5脚相连,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脚与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输入端9脚相连;所述的转换输出电路由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组成,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输入端1脚和输出端2脚分别与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D0”和计算机并口输入线相连,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输入3脚和输出端4脚分别与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D1”和计算机并口输入线相连,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输入5脚和输出端6脚分别与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D2”和计算机并口输入线相连,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输入端9脚和输出端8脚分别与解码集成电路IC3的地址码引脚“D3”和计算机并口输入线相连;所述的接收器电源电路为电池或相应电压的整流电源或取自计算机USB口的相应电压的电源;所述的计算机并口由并口插座LTP组成,并口插座LTP的四条独立支线分别与转换输出集成电路IC4的四个输出端2脚、4脚、6脚、8脚相连接。
专利摘要计算机视频遥控播放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有遥控信号发射器和与计算机相连接的信号接收联接器,所述的遥控信号发射器具有按键电路、编码电路、信号发射电路和发射器电源电路,所述的信号接收联接器具有信号接收电路、信号放大电路、解码电路、转换输出电路、计算机并口和接收器电源电路。本实用新型将其并口到计算机,即可实现本实用新与计算机的通信,利用网络并采用适当的计算机软件,不使用鼠标和键盘,方便地遥控播放各类格式的影视文件。
文档编号G06F3/00GK2754149SQ20042005811
公开日2006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24日
发明者欧阳歆 申请人:欧阳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