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49382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涉及一种与诸如中央处理器(CPU)的发热单元热相耦连的泵,以及一种具有所述泵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处理速度和多功能性的提高,在运转中CPU会有产生更多热量的趋势。当CPU的运转温度过分上升,CPU可能会出现诸如运转低效率或者操作失败等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CPU冷却方法,已经有利用液体冷却剂来冷却CPU的冷却器。这种类型的冷却器有一个位于紧密接触CPU的位置的热交换泵。热交换泵有一个位于和CPU相接触的位置以将热量从CPU上传离的受热面。例如,专利号3452059中的日本专利揭示了一个这样的热交换泵。
在电子装置领域中,急需能高效冷却诸如CPU的发热单元。然而,在传统的热交换泵中,当受热面的形状有偏差时,受热面就可能不热耦连到CPU。更具体地说,从CPU传导离开到热交换泵的热量可能减少到CPU不能被冷却的程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具有可以有效地冷却发热单元的泵。
为了达到上面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包括具有发热单元的壳体,在壳体中为发热单元散热的散热部;在壳体中和发热单元耦连的泵,该泵将冷却剂传送到散热部,该泵包括(i)具有泵腔和热耦连到发热单元的受热部的泵壳体,该受热部包括将泵放置到发热单元上的第一区域以及热耦连到发热单元上以从发热单元上将热量发散到冷却剂的第二区域,第二区域成形得突出于受热部的第一区域之外以和发热单元耦连(ii)泵腔中的推进器,以及(iii)和耦连到该推进器的电动机,该电动机使推进器旋转;以及耦连在泵和该散热部之间的循环通路,该通路使冷却剂在泵和散热部之间循环以从发热单元传送热量到散热部。
根据本发明,受热部的第二区域比第一区域突出更靠近发热单元。因此,第二区域可靠地与发热单元热耦连。即,受热部与发热单元可靠地热耦连。因此,发热单元可以有效地被冷却。


结合在此处作为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与以上的一般描述以及以下的具体描述一起,解释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脑的立体图;图2是位于第一壳体内的冷却器的平面图;图3是便携式电脑沿着图2中线F3-F3的垂直剖视图;图4是散热部的立体图;图5是泵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泵壳体的立体图;图7是泵壳体的外壳的平面图;图8是显示泵的安装装置的便携式电脑一部分的垂直剖视图;和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泵的垂直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1到9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图1显示了如便携式电脑10的电子装置。便携式电脑10具有电脑主体20和显示单元30。电脑主体20具有平的箱形的第一壳体21。
所述第一壳体21具有底壁21a,上壁21b,前壁21c,左右侧壁21d,和后壁21e。第一壳体21的上壁21b支撑键盘22。所述前壁21c、左右侧壁21d,和后壁21e组成了第一壳体21的外围壁。如图2所示,在后壁21e上有多个排气口25。
显示单元30有一个第二壳体31和LCD(液晶显示)面板32。液晶显示面板32被容纳于第二壳体31中。液晶显示面板32有用于显示图像的屏幕33。屏幕33通过形成在第二壳体上的开口34暴露于第二壳体31外。
第二壳体31通过铰链(未示出)支持于第一壳体21的后端。同样地,显示单元30可在闭位置和开位置之间枢轴转动。闭位置是指显示单元30卧于电脑主体20之上以盖住键盘22的位置。所述开位置是指显示单元30相对于电脑主体20直立使键盘22、屏幕33等暴露的位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印刷电路板23被容纳于第一壳体21中。中央处理单元(CPU)24,发热单元,被安放在印刷电路板23的上面。CPU24有基板衬底24a和集成电路(IC)芯片24b。IC芯片位于基板衬底24a上面的中央位置。随着CPU24性能的提高,例如处理速度和多功能性,IC芯片24在操作中产生大量的热量,它需要被冷却以维持稳定的操作。
如图2所示,电脑主体20容纳利用诸如防冻剂的液体冷却剂来冷却CPU24的液体冷却型冷却器或者冷却系统40,。冷却器40包括散热部分50,电扇60,泵70和循环通路120。
如图2和4所示,散热部50具有液体冷却剂在其中流动的第一到第三通路组成构件51到53。第一和第二通路组成构件51和52沿着第一壳体21的宽度方向伸展。
如图4所示,第一和第二通路组成构件51和52互相平行面对,两者之间在沿着第一壳体21的厚度方向上有一个具有一定宽度的间隔。第一通路组成构件51的逆流端是作为冷却剂入口的开口51b,通过该开口液体冷却剂流入其中。第二通路组成构件52的顺流端是作为冷却剂的出口的开口52b,通过该开口冷却剂流出。如图4所示,第三通路组成构件53连接于第一通路组成构件51的顺流端和第二通路组成构件52的逆流端之间。
多个散热片55位于第一通路组成构件51和第二通路组成构件之间。散热片55与第一通路组成构件51和第二通路组成构件52焊接在一起。在散热部50内结构是这样的,散热片55对着形成在第一壳体21后壁21e上的排气口25。第二通路组成构件52可以被放置在第一壳体21的底壁21a上。一对支架56被分别地焊在第二通路组成构件52的边缘位置。支架56分别被螺纹件57固定在从底壁21a伸出的一块凸起部分上。
如图2所示,电扇60将冷空气吹向散热部50,并直接位于散热部50的前部。电扇60具有电扇外壳61和位于电扇外壳61内的离心式推进器62。电扇外壳61有出口61a使让冷空气吹向散热部50。出口61a通过输送管63与散热部50耦连。
推进器62被电动机(未示出)驱动。推进器62可以被周期性地驱动,例如在开启便携式电脑10并且CPU24的温度达到预先设定水平时。因此,推进器62旋转,并将冷却空气从电扇外壳61的出口61a供应给散热部50。
如图5的分解图所示,泵70包括泵壳体71,推进器72,电动机73和控制板75。
如图6所示,泵壳体71包括壳体外壳76,顶盖77和作为热接收部分的热接收片78。外壳76的形状是平矩形的平行六面体,由合成树脂制成。如图3所示,外壳76具有从上底面延伸到下底面的容纳部79。
如图7所示,容纳部79由外壳76的四侧壁76a-76d的内面和四个角部76e-76h的内面界定,每个角部具有大体为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因此,容纳部79形成大体为平八角形的形状。
凹槽部79b沿着容纳部79的上开口79a的外围形成在外壳76的上端面上,更具体地说,在四侧壁76a-76d和四角部76e-76h的上端面上。O形环74设置在凹槽部79b中。
如图3和7所示,第一通孔80形成在四个角部76e-76h的每一个上。第一通孔80垂直穿过外壳76。如图7所示,一对螺纹件接受部80b设置在外壳76的上表面,在每个第一通孔80相对的两侧,使第一通孔80在中间。
受热盘78以下面的方式安装在外壳76的下端面上,即覆盖整个外壳76的下端面。受热盘78同时还起到作为容纳部79的底壁的功能,从而为容纳部79的下开口79c提供了液体紧密封。凹槽部79b沿着容纳部79的外围形成于外壳76的下端面上。O形环74容纳在凹槽部79b内。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受热盘78由一个高热导率金属材料制成,如铜。可以理解为铜是可以用来制作受热盘78的一种典型材料。
在受热盘78中,第二通孔82形成在与第一通孔80相对应的位置上以提供一个典型的装配部分。第二通孔82比第一通孔80小一点。
受热盘78在外壳76的相对侧有个用作接受来自CPU24的热量的受热表面83的面。如图3和7所示,受热盘78配有分隔壁构件85,用于在容纳部79的内面将平圆形的泵腔84从容纳部79中分离。
分隔壁构件85位于靠近容纳部79的四个角部76e到76h中某一个,例如角部76g的侧面上。因此,泵腔84可以靠近容纳部79的角部76g。
容纳部79的内部被分隔壁构件85分隔成泵腔84和贮液池86。贮液池86从三个角部76e,76f和76h的侧面包围泵腔84。
如图7所示,分隔壁构件85配有连通开口87,用于贮液池86的内部和泵腔84的内部之间的交流。吸管90和排流管91水平放置互相分开。吸管90的逆流端从外壳76的侧壁76b朝外突出。吸管90的顺流端向贮液池86的内部开口,并且对着连通开口87。
如图7所示,在吸管90的顺流端和连通开口87中有一个间隔92。间隔92有液气分离功能可以分离冷却剂产生的气泡。间隔92位于泵内以保持在贮液池86中的散热剂的液体高度下,即使泵70改变它的方位或者方向的位置。
排流管91的顺流端从壳体76的侧壁76b上向外突出,并且与吸管90的逆流端并列。排流管91的逆流端延伸穿过分隔壁构件85,并且开口在泵腔84的内部。
现在参考图5-6,泵壳体的顶盖77设置在外壳76上面,以罩住外壳76的容纳部79上开口79a。在此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顶盖77是由合成树脂制成。开口77a形成于顶盖77的角部上与第一穿孔80相对应的位置。当顶盖77覆盖在外壳76上时,每个开口77a的内圆周表面与第一通孔80的内圆周表面相连。一对贯穿螺纹的开口77b设置在顶盖77内,位于开口部77a相对的两侧,将开口部77a夹在其中。在顶盖77上的贯穿螺纹的开口77b与外壳76上的螺纹件接受部80b对齐且连续。
O形环74设置在容纳部79的上开口79a的外围。同样地,设置在外壳76的上端面上的顶盖77密封容纳部79的上开口79a使其不透液体。
推进器72是平圆形的,在旋转中心位置有旋转轴72a。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旋转轴72a在受热盘78和顶盖77之间延伸。因此,旋转轴72a由受热盘78和顶盖77可转动地支撑。用于支撑轴72a支撑部72b由受热盘78提供。
现在回来参考图3,电动机73有转子73a和定子73b。转子73a成环状。转子73a容纳在泵腔84中转动同时同轴地固定在推进器72的上表面。通过多个正负级磁化的磁铁73c被安放在转子73a的内侧。电动机73和推进器72一起转动。
定子73b形成于顶盖77上底面的凹进部77c处。凹进部77c伸入转子73a的内侧。同样地,定子73b同轴地容纳在转子的内侧。
现参考图3和5-6,控制板75由顶盖77的上表面支撑。控制板75与定子73b电耦连,从而控制电动机73。周期性地激发定子73b,例如便携式电脑10执行开机操作的同时。通过激发,在定子73b的四周方向产生了一个旋转的磁场,位于转子73a内的磁体73c和定子磁耦合。因此,在定子73b和磁体73c之间沿着转子73a四周方向产生转矩。因此,推进器顺时针转动,如图5中箭头所示。
现在参考图5,后板93设置在顶盖77的上表面用于盖住定子73b和控制板75。后板93可以防止液体冷却剂从泵壳体71中漏出。然而,如果没有液体冷却剂通过顶盖77渗出,后板93就不需要提供了。
后板93可以与顶盖77一起同时固定在泵壳体71上。顶盖77通过将螺纹件94插入顶盖77上的贯穿螺纹的开口77b和外壳76上的螺纹件接受部80b而固定到外壳76上。
泵70配置得以受热面83覆盖在CPU24上的方式放置在印刷电路板23上。如图2和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泵壳体71覆盖在CPU24上,使得CPU24大体位于受热体83的中央。
现在再参考图3,受热面83包含第一区域83a,第二区域83b和第三领域83c。第一区域83a对应第一通孔80;第二区域对应IC芯片24b;和第三区域83c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83a和83b之间。
受热盘78的形状是从外围到中央越来越厚,所以第二区域83b的形状在IC芯片24b的方向上是突起的。从而,受热盘78平滑地且圆周地从泵壳体71向外突起。因此,与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83a和83c相比较,受热面83的第二区域83b更朝外突出以更好地接触IC芯片24b。
更具体地说,在受热面83内,和IC芯片24b相对应的第二区域83b比其它区域更接近CPU24,即,第一和第三领域83a和83c。比如,第二区域83b可能比受热盘78的外围突出30到50微米。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IC芯片24b位于基底24a的大体中央部,并且CPU24位于受热面83的大体中央部。同样地,虽然受热面83的中央部对应第二区域83b,但并不限于这种情况。在此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IC芯片24b和CPU24偏离受热面83的中央位置,使得受热面83的向外突出以接触IC芯片24b的区域成为第二领域83b。
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21的底壁21a在与位于泵壳体71的四个角部76e到76h上的第一通孔80相对应的位置上有凸起部95。凸起部95从底壁21a向上突起。印刷电路板23通过加力板96被覆盖在这些凸起部95的边缘面上。与印刷电路板23一起,泵壳体71被一个典型的固定装置,如安装机构100固定在第一壳体21的底壁21的突起部95上。
在此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安装机构100包括插入件101,螺纹件102,盘簧103,和C形圈104。插入件101是圆柱形,一端可以插入第二通孔82中。插入件101的另一端有突出部分101a。突出部分101a从外围表面沿着水平方向突向水平外侧。
突出部分101a的尺寸与第二通孔82的外围配套,正好不能通过其中。沿着圆周方向的凹槽部105形成于在插件朝向另一端部的外圆周表面。盘簧103的大小正好允许插入件101插入盘簧。
安装机构100用以下方式将泵70固定在第一壳体21上。首先,各个插入件101分别插入盘簧103。然后,插入件101从凹槽部105的边缘部插入顶盖77的开口部77a中。插入件101被插入直到凹槽部105的边缘部分通过第二通孔82。这样,盘簧103与第二通孔82的外围装配在一起。
当凹槽部105插入穿过第二通孔82后,c形环104被放入凹槽部105内。因此,插入件101安装到泵70上,处于弹簧加载状态,使得盘簧103施加力给突出部分101a。
随后,一种导电油(没有显示)被用于IC芯片24b的上表面,并且泵70被安装使得受热面83的第二区域83b和IC芯片24b相对。然后,各个螺纹件102分别被插入插入件101中。在这种情况下,螺纹件102穿过插入件101,并进入突起部95。从而,插入件101被固定在突起部95上。受热面83的第二区域83b被来自于IC芯片24b的弹力推进。
因此,用突出的受热面83的第二区域83b,IC芯片24b通过导电油与第二区域83b热耦连。另外,如图8所示,通过调整第二区域83b和IC芯片24b之间的耦合力,导致受热面83倾斜可以使第二领域83b和IC芯片24b热耦连的区域增加,。
在先前描述过的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区域83b更向外突出以和IC芯片24b耦连。然而,在另一个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区域83a比第二区域83b更向外向下突起接近IC芯片24b(例如,受热面83的形状是凹进去的)。如先前所述,第一区域83a对应于第二通孔82,并且通过插入件101被固定在印刷电路板23上。如果第一区域83a突出于第二区域83b的距离比CPU24的厚度小,第二区域83b与IC芯片24c热耦连。
插入件101的凹槽部105的位置可以根据第一区域83a的厚度相应改变。CPU24的厚度是从IC芯片24b的上表面到基板衬底24a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
如图2和4所示,循环通路120有第一管道121,第二管道122,散热部50的第一到第三通路组成构件51到53。第一管道121连接在泵壳体71的排流管91和散热部50的冷却剂的输入口51b之间。第二管道122连接在泵壳体71的吸管90和散热部50的冷却剂输出口52b之间。因此,液体冷却剂通过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121和122在泵70和散热部50之间循环。
第一到第三通路组成构件51到53组成了散热部50,并且也被认为是循环通路120的一部分。
泵70的泵腔84和贮液池86连同散热部50和循环通路120都被充满了液体冷却剂。
下面将描述冷却器的操作。
CPU24的IC芯片24b在便携式电脑10的使用中产生热量。IC芯片24b所产生的热量经过第二区域83b传输到泵的受热面83。泵壳体71的泵腔84和贮液池86充满液体冷却剂,使得液体冷却剂吸收了大量传到受热面83的热量。
电动机73的定子73b的激发可能会周期性地,如便携式电脑10开机的同步发生。因此,在定子73b和转子73a的磁体73c之间产生转矩,所以,转子73a被推进器72转动。随着推进器72旋转,在泵腔84内的液体冷却剂受压并被从排流管91抽出,同时,通过第一管道121被导入散热部50。
在散热部50内,通过液体冷却剂吸收的热量被传到散热片55,第一路组成构件51,和第二路组成构件52。
在使用便携式电脑10时电扇60的推进器转动,冷空气从电扇外壳61的出口61a吹向散热部50。冷空气在散热片50中通过。因此,散热片55,第一通路组成构件51和第二通路组成构件52被冷却。然后,很多被传到散热片55,第一通路组成构件51和第二通路组成构件52被传送并携带在冷空气流中,通过出气口25流出到第一壳体21的外边。
在流过散热部50的第一到第三通路组成构件51-53冷却的液体冷却剂通过第二管道122被导入泵壳体71的吸管90。液体冷却剂从吸管90流入贮液池86。液体冷却剂又回到贮液池86吸收来自IC芯片24b的热量。
现在参考图2和7,吸管90的顺流端90和连通口87浸入储存在贮液池86的液体冷却剂中。同样地,在贮液池86的液体冷却剂从连通口87流入泵腔84中。
已经被导入泵腔84的液体冷却剂又一次从IC芯片24b吸收热量,然后通过排流管91将热量传到散热部50。因此,IC芯片24b产生的热量通过循环液体冷却剂连续地被传送到散热部50。同时,热量从散热部50散发到便携式电脑10的外侧。
便携式电脑10具有这样的结构,泵70的受热板78的第二区域83b比第三区域83c更突出靠近IC芯片24b。如果,比如,受热面83是平的或者有与IC芯片24b相应的形状,在受热面83的外形上有偏差,受热面83可能就没有与IC芯片24b热耦连。然而,由于第二区域83b比第三区域83c更突向于IC芯片24b,第二区域83b与IC芯片24b可靠地热耦连。就是说,受热板78可靠地与IC芯片24b热耦连。因此,泵70可以可靠地从IC芯片24b吸收热量,以使IC芯片有效工作和可靠冷却。
类似地,受热板73的第二区域83b比受热板78的其他区域也就是第一区域83a和第三区域83c更突出接近IC芯片24b。因此,第二区域83b与IC芯片24b热耦连。即,受热板78与IC芯片24b热耦连。因此,IC芯片24b可以有效冷却。
另外,通过加大第二区域83b和IC芯片24b的热耦合面积,IC芯片24b被有效冷却。耦连泵70和IC芯片24b的推进力被调整,使第二领域83b倾斜以增加第二区域83b与IC芯片24b之间热耦连的面积。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受热板78向中心变厚,形成凸出状与IC芯片24b相耦连。换句话说,受热面83是光滑弯曲。因此,推进力不会集中在受热板78的一个点上并可以增加盘78的耐久性。
更进一步,泵70中的受热板78是受热部。同样地,外壳76不需要由高热导率的金属制成,而可以用合成树脂替代。因此,泵70的成本可以下降。
更进一步,由于第二区域83b有突起的形状,当泵70安装在第一壳体21上,受热板78的形状正好与IC芯片24b热耦连。因此,IC芯片24b被有效冷却。
更进一步,便携式电脑10有安装机构100。利用安装机构100,泵70被固定在弹簧加载状态,使得受热板78与IC芯片24b热耦连。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仅限于图1-8所示的这些。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如图9所示。
如图9所示的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在外壳76和受热板78的形状上与上述的具体实施例不同。便携式电脑10的其它结构与前面所述的那些具体实施例一样,所以使用与第一个具体实施例同样的标号,并且在这里相同部件的描述被省略了。
参考图9,在受热板78中,向容纳部79内部突出的凸起部72c对应于推进器72的旋转轴72a。支持部72b形成在凸起部72c内。受热板78,除了凸起部72c之外,有大体固定的厚度。受热板78圆周方向地弯曲,所以第二区域83b在IC芯片24b方向上为凸形,从而受热板78平滑地朝IC芯片24b向外突出。
壳体76的底面形状对应于受热盘78圆周方向地突起。当受热板78安装在那里,这样的底面形状使下开口79c不透液体。
根据图9所示的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可以得到与图1-8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相似的效果。更进一步,受热板78,除了凸起部72c之外具有大体固定的厚度,所以用于制作受热板78的材料可以减少,因此,受热盘70的成本降低。更进一步,便携式电脑10的成本降低。
虽然泵70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被描述和演示,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泵70被演示和描述成有一个受热板70作为接受热量部件的结构与IC芯片24b热耦连。但是,外壳76可以用例如铝合金等的高热导率金属材料一体成形得到具有底壁的底部形状。外壳76的底壁可以向IC芯片24b突起。有外壳76的泵70因此可以有效地冷却CPU24。
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附加的改进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很容易想到的。因此,在其更宽的范围内,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示的和描述的具体细节和代表性的具体实施例。因此,在没有背离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得到的各种改进都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发热单元(24)的壳体(21);位于所述壳体(21)中,为发热单元(24)散热的散热部(50);位于所述壳体(21)中和发热单元(24)耦连的泵(70),所述泵(70)用于将冷却剂传送到散热部(50),所述泵(70)包括具有泵腔(84)以及热耦连到发热单元(24)的受热部(78)的泵壳体(71),该受热部(78)包括用于将泵(70)安装到发热单元(24)上的第一区域(83a)以及与发热单元(24)耦连以将热量从发热单元(24)发散到冷却剂的第二区域(83b),第二区域(83b)成形得比突出于受热部(78)的第一区域(83a)更向外突出以和发热单元(24)相耦连,位于所述泵腔(84)中的推进器(72),以及和所述推进器(72)耦连的电动机(73),所述电动机(73)使所述推进器(72)旋转;以及耦连在所述泵(70)和所述散热部(50)之间的循环通路(120),所述循环通路(120)使冷却剂在泵(70)和散热部(50)之间循环以将热量从发热单元(24)传送到散热部(5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24)为中央处理单元,所述电子装置(10)为便携式电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热部(78)凸起地成形以从所述泵(70)向外突出以和发热单元(24)耦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用于将所述泵(70)安装在所述壳体(21)中的固定装置(10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壳体(21)中的印刷电路板(23);以及用于将所述壳体(21)中的泵(70)安装到所述散热单元(24)上的所述印刷电路板(23)的安装装置(10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通路(120)包括第一管道(121),用于从所述泵(70)接收热冷却剂,并将热冷却剂传送到散热部(50);所述循环通路(120)包括第二管道(122),用于从所述散热部(50)接收更冷的冷却剂,并将所述更冷的冷冻剂传送到所述泵(7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体(71)进一步包括填充液体冷却剂贮液池(86),以及所述散热部(50)具有散热片(55)以将热传送到所述液体冷却剂之外。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包括位于所述壳体(21)中的电扇(60),该电扇(60)用于将冷风吹到散热部(5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体(71)的受热部(78)包括受热板(78),该受热板(78)具有可变的厚度,该厚度在第二区域增加以比所述第一区域(83a)更向外突出以和发热单元(24)耦连。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体(71)的受热部(78)包括受热板(78),该受热板(78)具有恒定的厚度,并且凸起地成形以使第二区域(83b)比第一区域(83a)更向外突出以和发热单元(24)耦连。
全文摘要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包括一个具有发热单元(24)的壳体(21),在壳体(21)中为发热单元(24)散热的散热部(50),耦连到发热单元(24)的泵(70),泵(70)将冷却剂传送到散热部(50),该泵(70)包括具有泵腔(84)的以及热耦连到发热单元(24)的受热部(78)泵壳体(71),受热部(78)包括将泵(70)安装到发热单元(24)上的第一区域(83a)以及与发热单元(24)耦连接以将热量从发热单元(24)发散到冷却剂的第二区域(83b),第二区域(83b)成形得比受热部(78)的第一区域(83a)更向外突出以和发热单元(24)耦连,位于泵腔(84)中的推进器(72),以及和所述推进器(72)耦连的电动机(73),该电动机(73)使所述推进器(72)旋转;以及耦连在所述泵(70)和所述散热部(50)之间的循环通路(120),所述通路(120)使冷却剂在泵(70)和散热部(50)之间循环以将热量从发热单元(24)传送到散热部(50)。
文档编号G06F1/20GK1690440SQ200510068598
公开日2005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8日
发明者富冈健太郎, 畑由喜彦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