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52015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输入介面及其制作方法,尤指一种触控面板与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触控面板由于具有人机互动的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仪器的外埠输入介面上。近年来,随着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应用面发展越来越广,将触控功能与显示器结合而形成触控显示面板之应用产品也越来越多,包括行动电话(mobilephone)、卫星导航系统(GPSnavigatorsystem)、平板电脑(tabletPC)、个人数位助理(PDA)以及笔记型电脑(laptopPC)等。目前触控面板的技术发展非常多样化,在携带型的小型电子装置中较常见的技术包括电阻式及电容式等,其操作原理系使用透明感应电极来侦测触控点位置的电压或电容变化,并利用不同方向轴上连结各个透明电极的连结线将讯号传回而完成定位。于习知之触控面板技术中,感应电极的设计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采用菱形的感应垫当作感应电极,再藉由宽度比感应电极小的连结线将同一方向轴上的各感应电极串联起来,而不同方向轴上的连结线之间一般系利用形成一绝缘材料来防止彼此讯号之干扰,但也因此造成制程步骤的复杂化。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利用使各感应电极彼此电性分离以及改变各感应电极图案的长度搭配,达到简化制程步骤之目的。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之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复数条第一条状感应电极以及复数条第二条状感应电极。第一条状感应电极系分别对应设置在复数个固定长度的条状感应区内。第二条状感应电极系于各条状感应区内与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对应设置。第二条状感应电极与对应之第一条状感应电极系彼此长度互补且彼此电性分离。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之另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于复数个固定长度之条状感应区内分别形成一第一条状感应电极,以及于各该条状感应区内分别形成一第二条状感应电极。各条状感应区内之第二条状感应电极系与第一条状感应电极对应设置。第二条状感应电极与对应之第一条状感应电极系彼此长度互补且彼此电性分离。在本实用新型中,藉由各感应电极图案长度的设计变化,可使得各感应电极在彼此电性分离的状况下,依然可达到所需之触控辨识效果。同时,也由于各感应电极系彼此电性分离,故可省略各感应电极间之连结线与绝缘材料的设计与制作,使得制作方法也因此得以简化。[0008]图I至图4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之一较佳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示意图。[0009]图5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之一较佳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示意图。[0010]图6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之另一较佳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示意图。[0011]图7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之又一较佳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示意图。[0012]图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0013]100触控面板110-115第一条状感应电极[0014]130-135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70导电层[0015]180周边导线层180A第一导线[0016]180B第二导线190基板[0017]200触控面板210-227第一条状感应电极[0018]230-247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00触控面板[0019]310-327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30-347第二条状感应电极[0020]Llll长度L112长度[0021]L131长度L132长度[0022]LE笛一雜兎觸REA-Ap~上山弟J而[0023]R条状感应区S感应组合区[0024]S1-S4感应组合区T1-T3触碰点[0025]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及后续的申请专利范围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元件。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制作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样的元件。本说明书及后续的申请专利范围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做为区别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做为区别的基准。在通篇说明书及后续的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系为一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再者,为使熟习本实用新型所属
技术领域
之一般技艺者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下文特列举本实用新型之数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成内容。需注意的是图式仅以说明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此外,在文中使用例如”第一”与”第二”等叙述,仅用以区别不同的元件,并不对其产生顺序之限制。请参考图I至图4。图I至图4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示意图,其中图I、图2以及图3为上视图,图4为沿图3之G-G’剖线之剖面示意图。为了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之各图式仅为示意以更容易了解本实用新型,其详细的比例可依照设计的需求进行调整。如图I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之一较佳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首先,如图I所示,提供一基板190。基板190上具有复数个固定长度之条状感应区R沿一第一方向X延伸,且相邻之条状感应区R系沿一第二方向Y排列。换句话说,条状感应区R系设置于基板190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较佳可垂直于第二方向Y,但并不以此为限。各条状感应区R于第一方向X上具有一第一端LE以及相对于第一端LE之一第二端RE。本实施例之基板190可包括硬质基板例如玻璃基板与陶瓷基板或可挠式基板(flexiblesubstrate)例如塑胶基板或其他适合材料所形成之基板。然后,形成一导电层170于基板190上。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层170可包括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zincoxide,IZ0)与氧化招锌(aluminumzincoxide,AZO)或其他适合之非透明导电材料例如银、招、铜、镁、钥、上述材料之复合层或上述材料之合金,但并不以此为限。接着,对导电层170进行一图案化制程,如图2所示,以于各条状感应区R之第一端LE分别形成一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并于各条状感应区R之第二端RE分别形成一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可由同一图案化制程同时形成,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而可利用不同之图案化制程来形成第一条状感应电极UO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系由各条状感应区R之第一端LE朝第二端RE之一方向延伸,且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系由各条状感应区R之第二端RE朝第一端LE之一方向延伸。换句话说,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系分别对应设置在各固定长度之条状感应区R内,且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系于各条状感应区R内与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对应设置。各条状感应区R中之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与对应之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系彼此长度互补且彼此电性分离。之后,如图3所示,形成一周边导线层180于基板190上。在本实施例中,周边导线层180可包括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zincoxide,IZ0)与氧化招锌(aluminumzincoxide,AZO)或其他适合之非透明导电材料例如银、铝、铜、镁、钥、上述材料之复合层或上述材料之合金,但并不以此为限。接着,对周边导线层180进行一制程例如一微影蚀刻制程,以形成复数条第一导线180A与复数条第二导线180B,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而可视需要利用其他制程方式例如一掀去制程(lift-offprocess)来形成第一导线180A与第二导线180B。各第一导线180A可于各条状感应区R之第一端LE与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电性连结,且各第二导线180B可于各条状感应区R之第二端RE与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电性连结。藉由上述的制作方法,即可完成如图3所示之触控面板100。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图案化制程可包括一利用光罩之微影制程以及一蚀刻制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而可视需要利用其他方式例如掀去制程来达到图案化之目的。此外,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可另包括形成一保护层(图未示)覆盖基板190、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各第一导线180A以及各第二导线180B,用以达到防止外界环境影响之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较佳系彼此电性分离,且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较佳系彼此电性分离,但并不以此为限而可视设计需要将部分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或部分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电性相连。由于本实施例之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与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系各自与对应之第一导线180A或第二导线180B相连结,故可省略各感应电极间之连结线与绝缘材料的设计与制作,使得可仅需两次的成膜制程与相对应之两次的微影蚀刻制程即可完成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100,故可因此简化制作方法,达到降低制作成本的效果。另请注意,在本实施例中,于第二方向Y上相邻之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之一长度系彼此相异,且于第二方向Y上相邻之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之一长度系彼此相异。举例来说,如图3所示,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可包括长度相异之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1、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2、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3、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4以及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5,而第二条状电极130可包括长度相异之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1、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2、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3、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4以及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5。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2的长度LI12大体上系大于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1的长度LI11,而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2的长度L132大体上系小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1的长度L131。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可包括一感应组合区SI、一感应组合区S2、一感应组合区S3以及一感应组合区S4。感应组合区SI、感应组合区S2、感应组合区S3以及感应组合区S4可分别包括复数个相邻排列之条状感应区R。在感应组合区SI中,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之长度沿第二方向Y上可呈现一递减之关系,且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之长度沿第二方向Y上可呈现一递增之关系。更明确地说,在感应组合区SI中,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5的长度可大于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4的长度,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4的长度可大于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3的长度,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3的长度可大于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2的长度,且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2的长度可大于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1的长度。相对地,在感应组合区SI中,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5的长度可小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4的长度,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4的长度可小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3的长度,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3的长度可小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2的长度,且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2的长度可小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1的长度。另请注意,本实施例之各条状感应区R中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的长度可呈现一互补之关系,也就是说在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2的长度LI12大于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1的长度Llll以及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2的长度L132小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1的长度L131之状况下,同一条状感应区R中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1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1的长度之和可大体上相等于相邻之另一条状感应区R中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2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2的长度之和。在本实施例中,感应组合区SI、感应组合区S2以及感应组合区S3的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与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的长度分布彼此相似,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而可视需要调整各感应组合区中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与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的长度分布状况。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之其他较佳实施例中,亦可使感应组合区中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之长度沿第二方向Y上呈现一递增之关系,且使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之长度沿第二方向Y上呈现一递减之关系。藉由上述各种条状感应电极长度的搭配,可达到于不同区域触控感应辨识的效果。请参考图5。图5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之一较佳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100包括一基板190、复数条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以及复数条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系设置在基板190上。基板190上分布复数个固定长度之条状感应区R。条状感应区R沿一第一方向X延伸,且相邻之条状感应区R系沿一第二方向Y排列。各条状感应区R于第一方向X上具有一第一端LE以及相对于第一端LE之一第二端RE。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系分别设置于各条状感应区R之第一端LE,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系分别设置于各条状感应区R之第二端RE。换句话说,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系分别对应设置在各固定长度之条状感应区R内,且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系于各条状感应区R内与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对应设置。各条状感应区R中之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系相邻设置,且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以及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系彼此电性分离。另请注意在本实施例中,于第二方向Y上相邻之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之一长度系彼此相异,且于第二方向Y上相邻之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之一长度系彼此相异。此外,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可由各条状感应区R之第一端LE朝第二端RE之方向延伸,且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可由各条状感应区R之第二端RE朝第一端LE之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可更包括一感应组合区SI、一感应组合区S2、一感应组合区S3以及一感应组合区S4。感应组合区SI、感应组合区S2、感应组合区S3以及感应组合区S4分别包括复数个相邻排列之条状感应区R。在感应组合区SI中,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之长度沿第二方向Y上可呈现一递减之关系,且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之长度沿第二方向Y上可呈现一递增之关系。同一条状感应区R中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的长度之和可大体上相等于相邻之另一条状感应区R中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HO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的长度之和。也就是说,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与对应之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系彼此长度互补且彼此电性分离。此外,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100可更包括复数条第一导线180A以及复数条第二导线180B,各第一导线180A系于各条状感应区R之第一端LE与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电性连结,且各第二导线180B系于各条状感应区R之第二端RE与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电性连结。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100的各部件配置方式之变化与材料特性已于上述较佳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中说明,在此并不再赘述。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100的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与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的设置方式与长度搭配下,可达到于不同区域触控感应辨识的效果。如图5所示,当触碰于触碰点Tl与触碰点T2时,虽然触碰点Tl与触碰点T2均落在感应组合区SI中,但由于感应组合区SI之各条状感应区R中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的长度搭配不同,故可以藉由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与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电容效应变化之讯号来判断触碰点Tl与触碰点T2之差异。更明确地说,当触碰于触碰点Tl时,由于触碰点Tl涵盖到感应组合区SI中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2、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3、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4、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5、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1以及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2,故会对上述感应电极之电容效应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当触碰于触碰点T2时,由于触碰点T2涵盖到感应组合区SI中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1、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2、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3、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3、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4以及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5,故会对上述感应电极之电容效应造成影响。换句话说,由于各条状感应区R中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的长度搭配变化,使得触碰点Tl与触碰点T2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差异可经由判断受影响之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的不同而完成辨识。此外,当触碰于触碰点T3时,触碰点T3与触碰点Tl在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差异可经由判断第二方向Y上不同之第一条状感应电极110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130受到的电容影响而完成辨识。因此,在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100之感应电极设计下,亦可达到多点触控辨识之效果。请参考图6。图6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之另一较佳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200与上述之触控面板100的不同处在于,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200仅包括一感应组合区S。在感应组合区S中,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27、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26、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25、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24、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23、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22、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21、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20、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19、第一7条状感应电极218、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17、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16、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15、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14、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13、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12、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11系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其长度系呈现一递减之关系;而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47、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46、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45、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44、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43、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42、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41、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40、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39、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38、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37、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36、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35、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34、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33、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32、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31系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其长度系呈现一递增之关系。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200除了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210以及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230的长度配置之外,其余各部件之特征与材料特性系与上述较佳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100相似,故在此并不再赘述。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200仅包括一感应组合区S,故在第一方向X上的可触碰判别区会较集中于面板上之一对角线附近,与上述较佳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100之可触碰判别区较为分散之状况不同,故可视触控面板的应用面不同来调整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以及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的长度变化。请参考图7。图7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之又一较佳实施例之触控面板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300与上述之触控面板200的不同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之感应组合区S中,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27、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26、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25、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24、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23、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22、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21、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20、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19、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18、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17、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16、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15、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14、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13、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12、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11系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其长度系呈现一递增之关系;而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47、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46、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45、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44、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43、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42、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41、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40、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39、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38、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37、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36、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35、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34、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33、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32、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31系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其长度系呈现一递减之关系。本实施例之触控面板300除了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310以及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330的长度配置之外,其余各部件之特征与材料特性系与上述较佳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300相似,故在此并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之触控面板系利用各条状感应电极图案长度的变化与搭配,在不需串联各感应电极之状况下,达到所需之触控定位的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也可因为不需形成各感应电极间之连结线与绝缘材料的设计与制作而达到制程简化的目的。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之涵盖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复数条第一条状感应电极,分别对应设置在复数个固定长度之条状感应区内;以及复数条第二条状感应电极,其中各该第二条状感应电极于各该条状感应区内与各该第一条状感应电极对应设置,且各该第二条状感应电极与对应之该第一条状感应电极系彼此长度互补且彼此电性分离。2.如权利要求I所述之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基板,该基板上分布该等条状感应区,且该等第一条状感应电极与第二条状感应电极系设置在该基板上。3.如权利要求I所述之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等条状感应区系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相邻之该等条状感应区系沿一第二方向排列,且各该条状感应区于该第一方向上具有一第一端以及相对于该第一端之一第二端,其中各该第一条状感应电极系分别设置于各该条状感应区之该第一端,各该第二条状感应电极系分别设置于各该条状感应区之该第二端,该第二方向上相邻之各该第一条状感应电极之一长度系彼此相异,于该第二方向上相邻之各该第二条状感应电极之一长度系彼此相异。4.如权利要求3所述之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条状感应电极系由各该条状感应区之该第一端朝该第二端之一方向延伸,且各该第二条状感应电极系由各该条状感应区之该第二端朝该第一端之一方向延伸。5.如权利要求3所述之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复数条第一导线以及复数条第二导线,其中各该第一导线系于各该条状感应区之该第一端与各该第一条状感应电极电性连结,且各该第二导线系于各该条状感应区之该第二端与各该第二条状感应电极电性连结。6.如权利要求3所述之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至少一感应组合区,且该感应组合区包括复数个相邻排列之该等条状感应区。7.如权利要求6所述之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于该感应组合区中,各该第一条状感应电极之长度系沿该第二方向上呈现一递增或递减之关系,且各该第二条状感应电极之长度系沿该第二方向上呈现一递减或递增之关系。8.如权利要求3所述之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条状感应区中之该第一条状感应电极与该第二条状感应电极的长度之和系相等于相邻之该条状感应区中之该第一条状感应电极与该第二条状感应电极的长度之和。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面板,包括复数条第一条状感应电极以及复数条第二条状感应电极。第一条状感应电极系分别对应设置于复数个固定长度之条状感应区内。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设置于各条状感应区内与各第一条状感应电极对应设置。各第二条状感应电极与对应之第一条状感应电极系彼此长度互补且彼此电性分离。文档编号G06F3/041GK202351833SQ201120441299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6日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6日发明者官必鑫,江耀诚,谢燕俊申请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