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电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491881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可携式电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与组装结构。组装结构包括第一结合单元与第二结合单元。第一结合单元可隐藏地设置在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的其中之一,而第二结合单元隐藏地设置在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的其中之另一。当第一机体靠近第二机体时,第一结合单元伸出第一机体或第二机体,并对应地结合至第二结合单元,以使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固定在一起。
【专利说明】可携式电子装置【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且特别是一种机体可分离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今消费者对于移动装置外型的要求倾向轻、薄、短、小,此要求使得移动装置的体积受到相当限制。对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装置而言,若要在装置上同时配置屏幕及键盘,势必得要缩小屏幕的尺寸。为了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配置较大的屏幕,近来发展出一种触控屏幕,其可同时作为移动装置的显示及输入界面,而省去配置传统键盘的成本及所占用的面积。
[0003]为了因应不同应用程序的操作需求,移动装置会根据各个应用程序执行时的需要,在触控屏幕上显示对应的操作界面,以供使用者通过触碰的方式操作应用程序的功能。举例来说,当使用者开启文件编辑程序时,移动装置即会在触控屏幕上显示虚拟键盘,以供使用者输入文字;当使用者开启多媒体播放程序时,移动装置则会在触控屏幕上显示播放、暂停、停止、快转、回转等控制按键,以供使用者操作多媒体播放功能。
[0004]然而,在触控屏幕上显示的键盘、控制按键等界面仍旧会占据不小的屏幕显示空间,从而挤压到其他内容,使得使用者难以阅读。此外,当使用者使用移动装置接听电话时,则会因为移动装置为了避免使用者误触触控屏幕而将其关闭,而无法再对移动装置进行操作。
[0005]因此,有必要发展一种可提供更大屏幕显示空间及使用弹性的移动装置,以因应各种使用环境。

【发明内容】
`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具有可分离的机体,而得以具有更弹性的使用状态与更大的使用范围。
[0007]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与组装结构。组装结构包括第一结合单元与第二结合单元,其中第一结合单元可隐藏地设置在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的其中之一,而第二结合单元隐藏地设置在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的其中之另一。当第一机体靠近第二机体时,第一结合单元伸出第一机体或第二机体,并对应地结合至第二结合单元,以使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固定在一起。
[0008]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通过其可分离的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而提供可携式电子装置更弹性与更大的使用状态。再者,组装结构包括分置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的第一结合单元与第二结合单元,以让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彼此靠近时,能通过结合单元的相互结合而固定在一起。
[0009]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0011]图2是图1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在另一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0012]图3是可携式电子装置应用图2的状态的使用情境图;
[0013]图4与图5分别是图2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结合后的状态示意图;
[0014]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0015]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结合示意图;
[0016]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结合示意图;
[0017]图9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结合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00、200、300:可携式电子装置;
[0020]110、210:第一机体;
[0021]111:第一电子模组;
[0022]112,212:第一显示面;
[0023]113:第一连接器;
[0024]114、214:第一侧面;
[0025]116:第一凹陷;
[0026]118:防尘盖;
[0027]120、220:第二机体;
[0028]121:第二电子模组;
[0029]122,222:第二显示面;
[0030]123:第二连接器;
[0031]124、224:第二侧面;
[0032]126:第二凹陷;
[0033]130A、130B:磁性结合件;
[0034]140、340、440:组装结构;
[0035]141、341、441:第一结合单元;
[0036]141a、441a:结合件;
[0037]141b、341b:复位件;
[0038]142,442:第二结合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39]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在另一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3是可携式电子装置应用图2的状态的使用情境图。请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包括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其通过分置其内的磁性结合件130AU30B而得以实现如图1所示的叠合状态,以及当使用者施力抵抗磁性结合件130AU30B的磁吸力时,所产生如图2所示的分离状态。此外,本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还可在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分别设置无线传输模组(未示出),以在彼此分离时尚能进行数据传输。
[0040]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各具有有第一显示面112与第二显示面122,其分别是触控屏幕,进而在第一显示面112与第二显示面122上所显示的画面,会根据第一机体110及第二机体120之间的连接状态以及所执行的应用程序种类而有所改变。
[0041]举例来说,当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重叠在一起时,即作为手机使用,而可供使用者拨接电话或收发短信。再者,在使用者使用可携式电子装置100接听电话的过程中,若需要查询其他联络人电话或本身所在位置等数据时,则可如图3所不,将第二机体120自第一机体110抽出,以便一边利用第一机体110接听电话,一边操作第二机体120来查询所需的数据。查询结果则可由第二机体120通过其与第一机体110之间的无线连结回传至第一机体110,进而通过第一机体110的通讯连结传送给通话的另一方。
[0042]类似地,本实施例的第二机体120还具有位在第二显示面122背后的摄像模组(未示出),在使用者使用可携式电子装置100接听电话的过程中,若想要拍照并分享照片时,则可将第二机体120自第一机体110抽出,以便在利用第一机体110接听电话的同时,可一边操作第二机体120以进行拍照,而第二机体120所拍摄的影像则可通过其与第一机体110之间的无线连结回传至第一机体110,并进而通过第一机体110的通讯连结传送给通话的另一方。
[0043]上述的使用情境仅为举例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使用者当可视实际需要,自由运用第一机体110及第二机体120来执行所需的功能,在此不予以限制。
[0044]此外,本案也未限制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种类,上述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其可为手机、个人数码助理或平板电脑等薄形化的电子装置,且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彼此可分别独立运作,也可堆叠成单一装置运作。
[0045]图4与图5分别是图2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结合后的状态示意图。请参考图2、图4与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机体110具有邻接在第一显示面112的第一侧面114,而第二机体120具有邻接第二显示面122的第二侧面124,其中,第一显示面112与第一侧面114夹一钝角,而第二显示面122与第二侧面124夹一钝角,以使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分别具有(以图2的前视视角而言)梯形的轮廓特征。据此,当第一侧面114与第二侧面124相互结合时,第一显示面112与第二显示面122便会夹一钝角,呈现如图4或图5所示的不位在同一几何平面而相互倾斜的状态。
[0046]举例来说,请先参考图4,通过第一显示面112相对于第二显示面122抬升的效果,此时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可启动如笔记本电脑般的观看/操作模式,而让使用者通过操控第二显示面122所产生的对应按键图案,达到操控在第一显示面112上所显示的信息内容。
[0047]类似地,请再参考图5,由于第一显示面112与第二显示面122存在非180度的夹角,因此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以其侧面结合且直立后能产生如翻开书本的效果,以符合使用者阅读的视角与习惯。
[0048]当然,如图2所示,第一机体110在其外形轮廓上具有环绕第一显示面112的四个第一侧面114(第二机体120亦同),因此上述实施例仅描述以其中一个第一侧面114与其中一个第二侧面124结合之后所产生的使用状态与效果。设计者可依据使用环境与需求,而将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以任何一表面进行相互结合,并因此产生所需的使用状态及效果。在此并不予以限制。
[0049]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请参考图6,与上述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机体210中,第一显示面212是垂直于第一侧面214,而第二机体220的第二显示面222是垂直于第二显示面224。据此,当第一机体210与第二机体220分别以其第一侧面214与第二侧面224结合之后,便能形成如图6所示的平板结构。此时,第一显示面212与第二显示面222位在同一个几何平面上,并因此造就可携式电子装置200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以供使用者观看之用。
[0050]基于上述,设计者可通过机体的外形轮廓而组合或排列出具有不同连结关系的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
[0051]图7是图2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结合示意图。请参考图2与图7,在本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00还包括组装结构140,其以第一结合单元141配置在第一机体110内,而以第二结合单元142配置在第二机体120内,以在第一侧面114与第二侧面124相互靠近时,第一结合单元141能与第二结合单元142相互组装结合。
[0052]进一步地说,第一机体110还具有第一凹陷116,而第一结合单元141包括结合件141a与复位件141b。结合件141a例如是卡榫,其移动地配置在第一凹陷116内。复位件141b例如是一弹簧,其套设在卡榫上而抵接在结合件141a与第一机体110之间。另一方面,第二机体120还具有第二凹陷126,第二结合单元142例如是磁性元件或导磁元件,其配置在第二凹陷126的内部,而结合件141a也为磁性元件或导磁元件,以在结合件141a与第二结合单元142靠近时,两者会产生磁吸力。
[0053]如此一来,当第一机体110以其第一侧面114靠近第二机体120的第二侧面124时,具有磁吸性的结合件141a与第二结合单元142便能因此让结合件141伸出第一凹陷116而卡置入第二凹陷126内。换句话说,当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彼此分离时,结合件141a是隐藏在第一机体110的第一侧面114之内,而第一机体110可以防尘盖118将第一凹陷116遮蔽以保持其外观的整体性,同样地,第二机体120也可以类似结构遮蔽第二凹陷126而达到前述效果。直到如图7所示的状态时,结合件141a方因第二结合单元142的磁吸力而卡置于第二凹陷126,同时也使复位件141b变形,进而让以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通过组装结构140而固定在一起,以让使用者以图4、图5或图6的状态使用时,可携式电子装置100能具有充分的结构强度。
[0054]相反地,当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再度分离时,前述复位件141b便会驱动结合件141a移回第一凹陷116内。需说明的是,第二结合单元142与结合件141a的磁吸力,大于复位件141b施加在结合件141a上的弹性力,因此能确保第一结合单元141能达到如图7所示的状态。
[0055]在此并未限制第一结合单元141与第二结合单元142在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上的配置方式及数量,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结合单元141与第二结合单元142分别成对地配置在机体邻近其中一侧面处且相互对应。惟设计者可依据机体之间的组合需求而在机体的对应处设置相同的结合结构。
[0056]此外,第一机体110还具有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一电子模组111与第一连接器113,且第一连接器113暴露于第一侧面114,而第二机体120还具有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二电子模组121与第二连接器123,且第二连接器123暴露于第二侧面1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子模组111与第二电子模组121例如是电池模组,当第一侧面114接触第二侧面124时,第一连接器113对接至第二连接器123,以使第一电子模组111电性连接至第二电子模组121。换句话说,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能藉此作为彼此的备用电源,以供其中一个机体在低电力时紧急之用。
[0057]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结合示意图。请参考图8,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可携式电子装置300的组装结构340中,第一结合单元341的复位件341b为设置在第一凹陷116内部的磁性元件或导磁元件,且复位件341b与结合件141a之间存在磁吸力。
[0058]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结合件141a是通过复位件341b对其的磁吸力而达到复位的效果,亦即,当第一侧面114靠近第二侧面124时,结合件141a是位在复位件341b与第二结合单元142之间,且第二结合单元142与结合件141a的磁吸力,大于复位件341b与结合件141a的磁吸力,因此能确保第一结合单元341达到如图8所示的状态。一旦当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分离时,即第二结合单元142与结合件141a之间的磁吸力消失后,结合件141a便会因复位件341b对其的磁吸力而再度移回第一凹陷116并隐藏在第一侧面114之内。
[0059]图9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结合示意图。请参考图9,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结合单元441的结合件441a与第二结合单元442互为耦接的连接器结构。亦即,第一电子模组111与第二电子模组121分别配置在第一机体110内与第二机体120内,且第一电子模组111电性连接至结合件441a,第二电子模组121电性连接第二结合单元442。据此,当结合件441a突出第一凹陷116并伸入第二凹陷126而与第二结合单元442连接时,第一电子模组111与第二电子模组121便能通过组装结构440而相互电性连接。
[0060]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通过其可分离并能进行再组装的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而提供可携式电子装置更弹性与更大的使用状态。再者,组装结构包括分置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的第一结合单元与第二结合单元,以让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彼此靠近时,能通过结合单元的相互结合而固定在一起。
[006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机体; 一第二机体; 一组装结构,包括: 一第一结合单元,可隐藏地设置在该第一机体与该第二机体的其中之一;以及 一第二结合单元,隐藏地设置在该第一机体与该第二机体的其中之另一,当该第一机体靠近该第二机体时,该第一结合单兀伸出该第一机体或该第二机体,并对应地结合至该第二结合单元,以使该第一机体与该第二机体固定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体具有一第一显示面与邻接该第一显示面的一第一侧面,该第二机体具有一第二显示面邻接该第二显示面的一第二侧面,该第一结合单元可伸出或隐藏在该第一机体的该第一侧面,该第二结合单元隐藏在该第二机体的该第二侧面内,当该第一机体与该第二机体固定在一起时,该第一侧面重合于该第二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侧面重合于该第二侧面时,该第一显示面与该第二显示面夹一钝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结合单元包括: 一结合件,移动地设置在该第一机体内;以及 一复位件,设置在该第一机体内,该复位件恒驱动该结合件隐藏在该第一机体的该第一侧面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结合单元与该结合件具有磁吸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复位件为一弹簧,抵接在该结合件与该第一机体之间,当该第一侧面靠近该第二侧面时,该第二结合单元与该结合件的磁吸力,大于该弹簧施加在该结合件上的弹性力。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结合件与该复位件具有磁吸性,当该第一侧面靠近该第二侧面时,该结合件位在该复位件与该第二结合单元之间,且该第二结合单元与该结合件的磁吸力,大于该复位件与该结合件的磁吸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结合单元与该第二结合单元互为耦接的连接器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电子模组与一第二电子模组,分别配置在该第一机体内与该第二机体内,该第一电子模组电性连接该第一结合单元,该第二电子模组电性连接该第二结合单元,在该第一结合单元结合至该第二结合单元时,该第一电子模组与该第二电子模组通过该组装结构而相互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机体还具有彼此电性连接的一第一电子模组与一第一连接器,且该第一连接器暴露于该第一侧面,而该第二机体还具有彼此电性连接的一第二电子模组与一第二连接器,且该第二连接器暴露于该第二侧面,当该第一侧面接触该第二侧面时,该第一连接器连接至该第二连接器,以使该第一电子模组电性连接至该第二电子模组。
【文档编号】G06F1/16GK103488251SQ201210495141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3日
【发明者】李永信, 陈美融, 袁嘉尚, 邱增智, 江文贤, 刘思泰, 黄明德, 郑侨霆 申请人: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