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46927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包括显示区以及装饰区,其中装饰区位于显示区的至少一侧。触控面板包括多个触控元件、多条信号线以及装饰盖板。触控元件位于显示区。信号线位于装饰区。装饰盖板包括盖板以及装饰层。装饰层设置在盖板上且覆盖装饰区并曝露出显示区,其中信号线靠近显示区的一侧与装饰层的一切面与盖板的最大夹角介于1度至80度之间,且切面所切的信号线与显示区之间的水平距离介于0.05mm至15mm之间。
【专利说明】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能够降低装饰区内信号线的可视性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0002]为了达到携带便利、体积轻巧化以及操作人性化的目的,许多信息产品的输入方式已由传统的键盘或鼠标等装置,转变为使用触控面板作为输入的方式。触控面板可整合在诸多种类的平面显示器上,以使平面显示器兼具显示画面以及输入操作信息的功能。
[0003]一般而言,触控面板包括设置在显示区的多个触控元件以及设置在装饰区的多条信号线,其中触控元件分别与其中一信号线电性连接,以进行触控检测。为降低信号因传递距离的增加而造成的衰减,信号线通常由低阻值的金属制作而成。由于金属的反射率高,因此装饰区通常设置有用以遮蔽这些信号线的装饰层,以避免因高反射率而对视觉效果造成不良的影响。然而,现有技术虽能解决正视下信号线被使用者瞧见的问题,但尚未能解决大角度使用时信号线被使用者瞧见的问题。特别是在窄边框的需求下,装饰层的宽度势必被要求进一步的限缩。如此一来,触控面板稍微倾斜时使用者都有可能瞧见信号线。因此,如何降低装饰区内信号线的可视性,实为此领域研发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能够降低装饰区内信号线的可视性。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控面板包括显示区以及装饰区,其中装饰区位于显示区的至少一侧。触控面板包括多个触控元件、多条信号线以及装饰盖板。触控元件位于显示区。信号线位于装饰区且各触控元件与其中至少一信号线电性连接。装饰盖板包括盖板以及装饰层。装饰层设置在盖板上且覆盖装饰区并曝露出显示区,其中信号线靠近显示区的一侧与装饰层的一切面与盖板的最大夹角介于I度至80度之间,且切面所切的信号线与显示区之间的水平距离介于0.05mm至15mm之间。
[000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其中第一基板位于装饰盖板与第二基板之间。触控元件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元件以及多个第二触控元件。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以及多条第二信号线。各第一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一触控元件。各第二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二触控元件。第一触控元件以及第一信号线设置于第一基板上。第二触控元件以及第二信号线设置于第二基板上,其中盖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200 μ m。
[000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盖板与第一基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000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位于第二基板上的第二触控元件的排列方向平行于触控面板的长边。
[000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位于第二基板上的第二触控元件的数量大于位于第一基板上的第一触控元件的数量,且位于第二基板上的第二触控元件的排列方向平行于触控面板的短边。
[00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基板。触控元件以及信号线位于装饰盖板与基板之间,其中盖板与基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或等于110 μ m。
[00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元件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元件以及多个第二触控元件。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以及多条第二信号线。各第一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一触控元件。各第二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二触控元件。第一触控元件以及第一信号线设置在装饰盖板上,且装饰层位于盖板与第一信号线之间。第二触控元件以及第二信号线设置在基板上。触控面板还包括粘着层位于第一触控元件与第二触控元件之间。
[00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元件设置在基板的同一侧上且彼此电性绝缘,且触控面板还包括粘着层位于触控元件与装饰盖板之间且位于信号线与装饰盖板之间,其中盖板与基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80 μ m。
[00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基板。触控元件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元件以及多个第二触控元件。第一触控元件与第二触控元件分别设置在基板的相对两侧上。
[00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装饰层的宽度大于或等于4mm且小于15mm,且水平距离介于Imm至15mm之间。
[00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装饰层的宽度大于Omm且小于4mm,且水平距离介于0.05mm至4mm之间。
[00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装饰层的厚度大于6 μ m。
[00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装饰层靠近显示区的侧壁与盖板所夹的角度大于11度。
[00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装饰层包括至少一层深色油墨、至少一层非黑色油墨或上述至少两者的堆叠层。
[00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元件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元件以及多个第二触控元件。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以及多条第二信号线。各第一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一触控元件。各第二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二触控元件。各第一信号线以及各第二信号线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线宽小于60 μ m,且第一信号线以及第二信号线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线距小于45 μ m。
[00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元件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元件以及多个第二触控元件。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以及多条第二信号线。各第一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一触控元件。各第二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二触控元件。各第一信号线以及各第二信号线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线宽小于35 μ m,且第一信号线以及第二信号线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线距小于35 μ m。
[0021]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触控面板针对装饰层与信号线之间的相对设置关系以及信号线与显示区之间的水平距离进行设计,以降低装饰区内信号线的可视性。
[0022]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0024]图2是图1的触控面板的第一种剖面示意图;
[0025]图3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0026]图4是图3的触控面板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0027]图5至图7分别是图1的触控面板的第二种至第四种剖面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00,200:触控面板;
[0030]110:第一触控元件;
[0031]120:第二触控元件;
[0032]130:第一信号线;
[0033]140:第二信号线;
[0034]150:装饰盖板;
[0035]Al:显示区;
[0036]A2:装饰区;
[0037]AD、AD1、AD2:粘着层;
[0038]BM:装饰层;
[0039]CG:盖板;
[0040]Dl:第一方向;
[0041]D2:第二方向;
[0042]D130、D140:线距;
[0043]DH、DH’:水平距离;
[0044]DM:虚置电极;
[0045]DP:垂直距离;
[0046]GND:接地线;
[0047]HBM:厚度;
[0048]LW130、LW140:线宽;
[0049]SUB:基板;
[0050]SUBl:第一基板;
[0051]SUB2:第二基板;
[0052]T、T’:切面;
[0053]W:开口;
[0054]Θ m:最大夹角;
[0055]Θ m’:夹角;
[0056]θ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57]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图2是图I的触控面板的第一种剖面示意图。为便于说明,图2省略示出图1中的触控元件。请参照图1及图2,触控面板100包括一显示区Al以及一装饰区A2,其中装饰区A2位于显示区Al的至少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区A2位于显示区Al的四侧而环绕显示区Al,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0058]触控面板100包括多个触控元件(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元件110以及多个第二触控元件120)、多条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130以及多条第二信号线140)以及一装饰盖板150。触控元件位于显示区Al。信号线位于装饰区A2且各触控元件分别与其中一信号线电性连接。详言之,本实施例的各第一触控元件110由显示区Al延伸至装饰区A2并与其中一第一信号线130电性连接。各第二触控元件120由显示区Al延伸至装饰区A2并与其中一第二信号线140电性连接。另一提的是,若为了降低整体阻抗,触控元件的二端也可分别与一信号线电性连接。
[0059]第一触控元件110与第二触控元件120彼此相交且彼此电性绝缘。第一触控元件110例如沿一第一方向Dl排列且分别沿一第二方向D2延伸。第二触控元件120例如沿第二方向D2排列且分别沿第一方向Dl延伸。第二方向D2与第一方向Dl彼此相交,且例如是彼此垂直,但不限于此。
[0060]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触控元件110以及各第二触控元件120分别为一条状电极,其中各第一触控元件110例如为连续状薄膜,而各第二触控元件120中形成有一开口 W,且开口 W曝露出与各第二触控元件120相交的第一触控元件110,以降低第一触控元件110与第二触控元件120的重叠面积,从而降低第一触控元件110与第二触控元件120在垂直触控面板100方向上的耦合电容,使触控灵敏度有效地提升。另外,触控面板100可选择性地在开口 W中进一步设置至少一虚置电极DM(图中不出各开口 W中设置多个虚置电极DM,且虚置电极DM彼此分离),以改善视效。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在另一实施例中,各第一触控元件110也可形成有至少一开口,且开口中也可设置有虚置电极,其中第一触控元件110的开口尺寸可相同或不同于第二触控元件120的开口 W。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元件110与第二触控元件120也可以彼此不相交且沿一方向(如第二方向D2)交替排列。如此,可省略上述虚置电极DM的设置。
[0061]第一触控元件110、第二触控元件120以及虚置电极DM可分别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如金属氧化物、纳米碳管、纳米金属线(例如纳米银丝)、石墨烯、硅烯或其它合适的透明导电材料。所述金属氧化物例如包括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铝锡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铟锗锌氧化物或其他金属氧化物。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元件110、第二触控元件120以及虚置电极DM也可分别采用金属材料,例如Mo/Al/Mo、铜等,或是同时包括金属材料与透明导电材料,例如IT0/Ag/IT0,甚至可进一步通过形成网格图案以提升触控元件的光穿透率,其中网格图案的线宽例如介于0.1 μ m至10 μ m之间,以降低人眼的可视性。当第一触控元件110以及第二触控元件120的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时,第一触控元件110以及第二触控元件120靠近人眼的表面可以经过雾化处理,例如采用Μο/Α1/Μο0χ的结构。氧化处理后的MoOx层可以降低金属的反射率,从而降低第一触控元件110、第二触控元件120以及虚置电极DM的图案明显度。
[0062]各第一触控元件110与其中一第一信号线130电性连接,且各第二信号线140与其中一第二触控元件120电性连接。第一信号线130以及第二信号线140的材料可分别采用金属、合金或上述两者的混合物。或者,第一信号线130以及第二信号线140的材料也可同时包括金属材料与透明导电材料。第一信号线130以及第二信号线140也可以形成网格图案。另外,第一信号线130以及第二信号线140靠近人眼的表面也可以经过雾化处理(如氧化处理),以降低金属的反射率。
[0063]图1为清楚表示第一触控元件110、第二触控元件120与虚置电极DM之间的相对设置关系,因此将第二触控元件120及虚置电极DM示出于最上方。然而,第一触控元件110、第二触控元件120与虚置电极DM之间的相对设置关系可视实际需求而定。举例而言,当第一触控元件110及与其对应的第二触控元件120组成以互容感应为基础的触控感测单元时,宽度较大的第一触控元件110例如作为驱动电极,而第二触控元件120例如作为接收电极。并且,接收电极可设置在较靠近操作面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二触控元件120以及设置在开口 W中的虚置电极DM可以比第一触控元件110更靠近装饰盖板150。经由第一信号线130传送驱动信号至第一触控元件110,第一触控元件110与第二触控元件120之间形成边际电场。当导电物体(例如手指)接近或接触触控感测单元时,对应接近或接触的区域的边际电场发生变化,第二触控元件120接收发生变化的信号且经由第二信号线140传送至控制电路(未示出,控制电路例如搭接在信号线未与触控元件搭接的一侧),如此即可检测目标的位置或移动等,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在其他实施例中,各第一触控元件110以及各第二触控元件120也可各自进行驱动及接收信号,而各自构成以自容感应为基础的触控感测单元。在上述自电容测量方法或互电容测量方法中,导电物体可隔着一绝缘体进行触摸绝缘体外表面的触控操作。或者,导电物体可接近但不接触触控面板100以进行悬浮触控操作。
[0064]如图2所不,触控面板100可还包括一第一基板SUBl以及一第二基板SUB2,其中第一基板SUBl位于装饰盖板150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第一信号线130及与其电性连接的第一触控元件110(图2未示出,请参照图1)设置于第一基板SUBl上。第二信号线140及与其电性连接的第二触控元件120(图2未示出,请参照图1)设置于第二基板SUB2上且位于装饰盖板150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此外,触控面板100还包括粘着层AD1、AD2,第一基板SUBl通过粘着层ADl与装饰盖板150接合,而第二基板SUB2通过粘着层AD2与第一基板SUBl接合。并且,第一触控元件110与第二触控元件120至少通过第一基板SUBl以及粘着层AD2而彼此电性绝缘。具体地,第一基板SUBl以及第二基板SUB2例如是玻璃、塑胶、或任何适于承载元件的基材,而粘着层AD1、AD2可以是透光且具有绝缘效果的光学胶。
[0065]装饰盖板150包括盖板CG以及装饰层BM。盖板CG可以是具有高机械强度以保护(例如防刮)所覆盖的元件的硬性材质,或是具有高韧性的可挠曲塑料薄膜。所述高机械强度的硬性材质例如是硬度高于700Hv的材质。为避免盖板CG遮蔽来自下方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光束,盖板CG的材质较佳为透明材质。所述透明材质泛指一般具备高穿透率的材质,而不用以限定穿透率为100%的材质。举例而言,盖板CG可以是强化玻璃、塑胶、蓝宝石基板或陶瓷基板。所述强化玻璃可以是经过化学或是物理强化处理的玻璃。所述强化玻璃可以是经过化学或是物理强化处理的玻璃,例如盖板可以是全部表面都具有离子交换层,或是只有边缘表面不具有离子交换层,而是通过抛光或蚀刻等处理程序来移除微小裂隙,并视情形涂敷边缘强化涂胶并予以固化,例如UV胶涂敷在盖板的边缘表面并照UV光固化,这样可以提升盖板的边缘强度。所述塑胶可以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简称 PET)、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 PP)、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聚环烯烃聚合物(Cyclo olefin polymer,简称CO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methacrylate,简称 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 PC)或聚亚酸胺(Polyimide,简称PI)制作而成的单层板材或上述至少两种单层板材堆叠而成的复合层板材。盖板CG的厚度可介于0.25毫米至2毫米之间。此外,盖板CG远离第一基板SUBl的表面为操作面,所述操作面即进行触控操作时触控面板100靠近使用者的表面。操作面可以是与配置有装饰层BM的表面平行的平面或是相对其弯曲的弧面,或是,当操作面是具有朝向使用者突出的弧面,而与操作面相对的下表面是平面的盖板,即为所谓的2.5D的盖板(Cover lens)。若盖板的操作面与下表面均为弧面,即为所谓3D的盖板。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层BM可以如图2所示直接设置在盖板的下表面上,但需说明的是,装饰层也可以设置在一薄膜塑胶基材上再贴附于下表面或是贴附于操作面,这几种作法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所述将装饰层BM设置在盖板上的范畴内。
[0066]装饰层BM设置在盖板CG上且覆盖装饰区A2并曝露出显示区Al。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层BM设置在盖板CG靠近第一基板SUBl的表面上,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装饰层BM也可设置在盖板CG远离第一基板SUBl的表面(即操作面)上。
[0067]装饰层BM是由抗光材质所构成。所述抗光材质定义为光通过其介面会发生损失的材质,以用于遮蔽触控面板中不欲被看到的元件,如第一信号导线130、第二信号导线140或其他未示出的线路、电路板等。装饰层BM的材料可包括陶瓷、类钻碳、陶瓷、有机材料、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有机-无机混成化合物或其复合叠层。装饰层BM可为单一种材质的单层结构、多层堆叠结构或多种材质的多层堆叠结构。装饰层BM的厚度可以是介于0.5微米以及50微米之间,但不以此为限。
[0068]举例而言,装饰层BM的材质可为耐高温(大于100°C )的感光树脂(例如光阻)或耐高温的非感光树脂(例如油墨)。当装饰层BM为多层堆叠结构时,各层结构的颜色可以不相同。举例而言,显露于外侧而被使用者看到的装饰层可为浅色(例如白色),浅色的装饰层可再叠以深色的装饰层(例如黑色、灰色)提高其遮光性,但不以此为限。
[0069]为了改善大视角下信号线的可视性,本实施例通过设定一与装饰层BM相切的虚拟的切面T,并通过使信号线靠近显示区Al的一侧与装饰层BM的切面T与盖板CG的最大夹角Θ m介于I度至80度之间,且切面T所切的信号线与显示区Al之间的水平距离DH介于0.05_至15_之间,以降低装饰区A2内信号线的可视性。具体地,先判定最靠近显示区Al的所有信号线中哪一条信号线的一侧与装饰层BM的切面T会与盖板CG夹有最大角度。也就是说,其余最靠近显示区Al的这些信号线与装饰层BM的切面T与盖板CG所夹的角度皆小于最大夹角θπ!。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当最靠近显示区Al的第一信号线130以及第二信号线140与显示区Al的水平距离相等时,设置在相对远离盖板CG的第二基板SUB2上的第二信号线140的一侧(如靠近显示区Al的一面中与第二基板SUB2相接触的一侧)与切面T会与盖板CG夹最大夹角0m。
[0070]接着,通过设定切面T所切的信号线(如第二信号线140)与显示区Al之间的水平距离DH以控制最大夹角θπ!的角度值。如此,除了可控制装饰层BM的宽度以符合窄边框的需求之外,还可确保信号线在装饰层BM的宽度设定中是不可视的。举例而言,在中大尺寸的触控面板中,例如大于7寸的触控面板,当装饰层BM的宽度设定大于或等于4mm且小于15mm以符合窄边框需求时,水平距离DH例如介于Imm至15mm之间。另一方面,在中小尺寸的触控面板中,例如小于6.5寸的触控面板,当装饰层BM的宽度设定大于Omm且小于4mm时,水平距离DH则例如介于0.05mm至4mm之间。
[0071]需说明的是,所述切面T所切的信号线并不限于第一信号线130以及第二信号线140,位于装饰区A2中任何可能影响视觉效果的线段皆适用于本申请,例如接地线。此外,所述最大夹角Θ m并非使用者使用触控面板100时的倾斜视角。具体地,最大夹角Qm与使用者的倾斜视角互为余角。换言之,使用者使用触控面板100时的倾斜视角即是90度减去最大夹角θπι。所以通过上述设定,可降低使用者在正视至倾斜角度为90度减去最大夹角θπ!的范围内看见信号线的机会。举例而言,若设定最大夹角0m为30度,则可降低使用者在正视至倾斜角度为60度的范围内看见信号线的机会。
[0072]当触控元件的数量增加时,信号线的数量也需随之增加。此时可通过增加装饰层BM的厚度HBM,例如使装饰层BM的厚度HBM大于6 μ m,以在维持甚至降低信号线与显示区Al之间的水平距离DH下,降低大视角下信号线的可视性。或者,也可通过增加装饰层BM靠近显示区Al的侧壁与盖板CG所夹的角度ΘΤ,例如使角度Θ T大于11度,以在维持甚至降低信号线与显示区Al之间的水平距离DH下,降低大视角下信号线的可视性。在本实施例中,tan( Θ m)恰为盖板CG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垂直距离DP与水平距离DH的比值,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当厚度HBM增加或是角度Θ T增加时垂直距离DP与水平距离DH的比值可能大于tan (0m)。此外,装饰层BM若包括二层油墨,则二层油墨靠近显示区Al的侧壁之间的距离较佳可小于0.5mm,更佳小于0.3mm用以增加遮蔽区域。
[0073]垂直距离DP越大,代表位于第二基板SUB2上的第二信号线140与盖板CG之间的距离越远,从而视角稍微偏离垂直触控面板100的方向都有可能看到位于装饰区A2内的信号线。因此,通过缩减盖板CG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垂直距离DP也可在维持甚至降低信号线与显示区Al之间的水平距离DH下,降低大视角下信号线的可视性。在本实施例中,盖板CG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垂直距离DP小于200 μ m。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将盖板CG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垂直距离DP缩减至小于150 μ m,甚至小于130 μ m。
[0074]缩减垂直距离DP的方法例如是缩减粘着层AD1、AD2的厚度,且较佳使第一基板SUBl与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盖板CG与第一基板SUBl之间的垂直距离,以进一步降低大视角下信号线的可视性。举例而言,粘着层AD1、AD2的厚度例如分别小于80 μ m,且较佳小于60 μ m,最佳小于40 μ m,如10 μ m至25 μ m。如此一来,在改善大视角下信号线的可视性的同时,还可进一步缩减触控面板100的整体厚度。
[0075]此外,也可通过缩减线宽及缩减相邻两信号线之间的线距来增加装饰区A2中布线的裕度,例如使图1中各第一信号线130以及各第二信号线140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线宽Lffl30, LW140小于60 μ m,且第一信号线130以及第二信号线140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线距D130、D140小于45 μ m。或者,可通过印刷技术使各第一信号线130以及各第二信号线140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线宽LW130、LW140小于35 μ m,且第一信号线130以及第二信号线140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线距D130、D140小于35 μ m。当然,上述各种技术(增加厚度HBM、增加角度ΘΤ、缩减垂直距离DP、缩减线宽及缩减线距)也可搭配使用,以在符合窄边框的需求下降低大视角下信号线的可视性。
[0076]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二基板SUB2上的第二触控元件120的排列方向平行于触控面板100的长边。也就是说,与第二触控元件120电性连接的第二信号线140会沿第一方向Dl排列于触控面板100的长边。一般而言,位于触控面板100长边的装饰层BM的宽度会小于位于触控面板100短边的装饰层BM的宽度。由图2可知,本实施例的第二触控元件120的数量大于第一触控元件110的数量,也就是第二信号线140的数量大于第一信号线130的数量。换言之,本实施例中数量较多的第二信号线140配置在较窄的区域(指装饰区)中,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通过改变第一触控元件110以及第二触控元件120的排列方向,以使数量较多的第二信号线140排列于触控面板100的短边。
[0077]图3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上视示意图。为清楚表示第一触控元件110、第二触控元件120与虚置电极DM之间的相对设置关系,因此将第二触控元件120及虚置电极DM示出于最上方。然而,第一触控元件110、第二触控元件120与虚置电极DM之间的相对设置关系可视实际需求而定,详细内容可参照图1对应的描述,于此不再赘述。图4是图3的触控面板的一种剖面示意图。为便于说明,图4省略示出图3中的触控元件。如图3所示,通过将数量较多的第二信号线140排列于触控面板100的短边,可增加第二信号线140的布线裕度。此外,由于第二信号线140与显示区Al的水平距离相对遥远,因此可以降低第二信号线140在侧视下被看见的机会。
[0078]另外,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的信号线可进一步包括一接地线GND。接地线GND电性绝缘于第一信号线130与第二信号线140且设置在第一信号线130与第二信号线140之间,以屏蔽第一信号线130与第二信号线140之间的信号干扰。如图4所示,接地线GND例如设置在第一基板SUBl上,且接地线GND与显示区Al的水平距离小于第二信号线140与显示区Al的水平距离。在本实施例中,接地线GND的一侧(如靠近显示区Al的一面中与第一基板SUBl相接触的一侧)与切面T会与盖板CG夹最大夹角Θ m,而第二信号线140的一侧与切面T’与盖板CG的夹角0 m’小于最大夹角0 m。在判定接地线GND与切面T会与盖板CG夹最大夹角0m之后,即可针对与切面T相切的接地线GND与显示区Al的水平距离DH进行设计,以降低侧视时信号线(包括接地线GND、最靠近显示区Al的第一信号线130以及最靠近显示区Al的第二信号线140)的可视性。
[0079]在另一实施例中,当接地线GND往远离显示区的方向(沿着虚线箭头的方向)后退时,第二信号线140的一侧与切面T’与盖板CG的夹角Θ m’会变成最大夹角。在这样的情况下,则可针对与切面T’相切的第二信号线140与显示区Al的水平距离DH’进行设计,以降低侧视时信号线的可视性。信号线包括接地线GND、最靠近显示区Al的第一信号线130以及最靠近显示区Al的第二信号线140。
[0080]在图1至图4的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130与第二信号线140均设置在第一基板SUBl与第二基板SUB2的上表面,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信号线130与第二信号线140例如也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基板SUBl与第二基板SUB2的下表面,如此一来信号线距离盖板CG更远,势必更需要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关于其最大夹角Θ m、水平距离DH以及垂直距离DP等设计可参照上述各实施例,于此不再赘述。当然,也可以是其中一信号线设置在基板的上表面,另一信号线设置在基板的下表面。
[0081]在图1至图4的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130与第二信号线140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基板上,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以下以图5至图7说明第一信号线130与第二信号线140设置在相同基板时最大夹角的判定。图5至图7分别是图1的触控面板的第二种至第四种剖面示意图。为便于说明,图5至图7省略示出图1中的触控元件。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图2的架构大致相同,且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于此便不再赘述。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以基板SUB取代前述的第一基板SUBl以及第二基板SUB2,且触控元件以及信号线位于装饰盖板150与基板SUB之间。
[0082]详言之,本实施例的触控元件设置在基板SUB的同一侧上且彼此电性绝缘,其中触控元件可参阅图1的第一触控元件I1及第二触控元件120的设计,或是采用此领域的通常设计,于此便不再赘述。此外,触控面板还包括粘着层AD位于触控元件与装饰盖板150之间且位于信号线(包括第一信号线130以及第二信号线140)与装饰盖板150之间,其中盖板CG与基板SUB之间的垂直距离DP例如小于80 μ m。除了采用上述最大夹角Θ m以及水平距离DH的设计,以降低侧视时信号线的可视性之外,本实施例也可搭配使用上述各种技术(如增加装饰层BM的厚度、增加角度θ T、缩减垂直距离DP、缩减线宽及缩减线距)的其中至少一者,以在符合窄边框的需求下降低大视角下信号线的可视性。
[0083]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与图5的架构大致相同,且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于此便不再赘述。差异主要在于,本实施例的装饰层BM包括至少一层深色油墨(例如黑色、灰色)、至少一层非黑色油墨或上述至少两者的堆叠层。此外,未示出的第一触控元件以及第一信号线130设置在装饰盖板150上,且装饰层BM位于盖板CG与第一信号线130之间。未示出的第二触控元件以及第二信号线140设置在基板SUB上,且第一触控元件与第二触控元件例如通过位于两者之间的粘着层AD而彼此电性绝缘。
[0084]在本实施例中,盖板CG与基板SUB之间的垂直距离DP例如小于110 μ m。此外,除了采用上述最大夹角Θ m以及水平距离DH的设计,以降低侧视时信号线的可视性之外,本实施例也可搭配使用上述各种技术的其中至少一者,以在符合窄边框的需求下降低大视角下信号线的可视性。
[0085]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与图5的架构大致相同,且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于此便不再赘述。差异主要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信号线130 (以及未示出的第一触控元件)与第二信号线140 (以及未示出的第二触控元件)分别位于基板SUB的相对两侧上,且第一触控元件与第二触控元件例如通过位于两者之间的基板SUB而彼此电性绝缘。
[0086]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最大夹角Θ m、水平距离DH以及垂直距离DP的设计可参照图5。另外,本实施例也可搭配使用上述各种技术的其中至少一者,以在符合窄边框的需求下降低大视角下信号线的可视性。
[0087]上述各实施例并不限制触控元件的材料。但值得一提的是,若采用雾度较高的材料,例如纳米金属线,具体而言,当使用雾度大于I的纳米银丝时,将更易有光线散射的问题,可能会间接导致信号线更易被视见,换言之,纳米金属线的触控元件更适合采用本实用新型之设计。
[008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针对装饰层与信号线之间的相对设置关系以及信号线与显示区之间的水平距离进行设计,以降低装饰区内信号线的可视性。
[008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以及装饰区,该装饰区位于该显示区的至少一侧,该触控面板包括: 多个触控元件,位于该显示区; 多条信号线,位于该装饰区且各该触控元件与其中至少一信号线电性连接;以及 装饰盖板,包括盖板以及装饰层,该装饰层设置在该盖板上且覆盖该装饰区并曝露出该显示区,其中该些信号线靠近该显示区的一侧与该装饰层的切面与该盖板的最大夹角介于I度至80度之间,且该切面所切的该信号线与该显示区之间的水平距离介于0.05mm至15mm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其中该第一基板位于该装饰盖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该些触控元件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元件以及多个第二触控元件,该些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以及多条第二信号线,各该第一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一触控元件,各该第二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二触控元件,该些第一触控元件以及该些第一信号线设置于该第一基板上,该些第二触控元件以及该些第二信号线设置于该第二基板上,其中该盖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200 μ 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该盖板与该第一基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该第二基板上的该些第二触控元件的排列方向平行于该触控面板的长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该第二基板上的该些第二触控元件的数量大于位于该第一基板上的该些第一触控元件的数量,且位于该第二基板上的该些第二触控元件的排列方向平行于该触控面板的短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板,该些触控元件以及该些信号线位于该装饰盖板与该基板之间,其中该盖板与该基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或等于110 μ m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触控元件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元件以及多个第二触控元件,该些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以及多条第二信号线,各该第一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一触控元件,各该第二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二触控元件,该些第一触控元件以及该些第一信号线设置在该装饰盖板上,且该装饰层位于该盖板与该些第一信号线之间,该些第二触控元件以及该些第二信号线设置在该基板上,该触控面板还包括一粘着层位于该些第一触控元件与该些第二触控元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触控元件设置在该基板的同一侧上且彼此电性绝缘,且该触控面板还包括粘着层位于该些触控元件与该装饰盖板之间且位于该些信号线与该装饰盖板之间,其中该盖板与该基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80 μ 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板,该些触控元件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元件以及多个第二触控元件,该些第一触控元件与该些第二触控元件分别设置在该基板的相对两侧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装饰层的宽度大于或等于4mm且小于15mm,且该水平距离介于Imm至15mm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装饰层的宽度大于Omm且小于4mm,且该水平距离介于0.05mm至4mm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装饰层的厚度大于6μ 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装饰层靠近该显示区的侧壁与该盖板所夹的角度大于11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装饰层包括至少一层深色油墨、至少一层非黑色油墨或上述至少两者的堆叠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触控元件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元件以及多个第二触控元件,该些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以及多条第二信号线,各该第一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一触控元件,各该第二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二触控元件,各该第一信号线以及各该第二信号线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线宽小于60 μ m,且该些第一信号线以及该些第二信号线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线距小于45 μ m。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触控元件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元件以及多个第二触控元件,该些信号线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以及多条第二信号线,各该第一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一触控元件,各该第二信号线电性连接于其中一第二触控元件,各该第一信号线以及各该第二信号线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线宽小于35 μ m,且该些第一信号线以及该些第二信号线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线距小于35 μ m。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4215380SQ201420548225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日
【发明者】刘锦璋, 黄湘霖, 王文俊 申请人: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