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2168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总体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阵列基板通常包括显示区域以及显示区域外侧的非显示区域,显示区域用于设置像素阵列,非显示区域用于设置为像素阵列中各个像素提供扫描信号的栅极驱动电路和为各个像素提供数据信号的源极驱动电路,在非显示区域中还具有用于布设从显示区域到栅极驱动电路和/或源极驱动电路的引线的扇出区。

对于触摸屏而言,图1示出现有技术中触摸屏中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显示区域A和显示区域A外侧的非显示区域B,非显示区域B中设置有扇出区C,如图1中示出两块扇出区,以及位于扇出区C边缘的集成电路区D,图1中也示出相应的两块集成电路区。其中图1中仅仅示出阵列基板下边框的具体结构,其他侧边框的结构在图1中予以省略。在非显示区域设置有封框胶,封框胶是一种将上下两块基板粘接起来,并使其保持一定的间隙,并能将灌入的液晶密封起来,使其不能渗漏,同时防止外界污染物进入的胶粘剂。封框胶通常涂覆在阵列基板和/或彩膜基板的边缘,具体就是非显示区域,经过对盒、封框胶固化之后形成液晶面板。封框胶的边界向内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封框胶区域,其中封框胶区域的总透光率的计算方式为:

总透光率=透光区域面积/总区域面积;

其中透光区域面积=总区域面积-金属面积,也就是:

总透光率=(总区域面积-金属面积)/总区域面积

=1-金属面积/总区域面积。

其中扇出区C中竖直方向的触控引线的最小线间距与相应的触控信号端子之间的最小间距相同,从而导致封框胶区域内竖直走线区域的总透光率较小,引起封框胶固化不足,并进一步引起信赖性实验失效。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封框胶区域总透光率较小的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围绕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非显示区域包括:

封框胶区域;

多条触控引线;以及

多个触控信号输出端子,所述多个触控信号输出端子分别与触控引线电连接,多个触控信号输出端子通过触控引线向显示区域输入触控信号;

其中位于封框胶区域内的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之间的最小线间距大于与该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对应连接的两个相邻的触控信号端子之间的最小间距。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触控引线位于封框胶区域的部分具有至少一个折点。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触控引线位于封框胶区域到触控信号输出端子之间的部分具有至少一个折点。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触控引线位于封框胶区域的部分以及位于封框胶区域到触控信号输出端子之间的部分均具有至少一个折点。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触控引线位于封框胶区域边界的部分具有折点。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封框胶区域为由从封框胶开始向显示区域延伸的第一边界和从封框胶开始向远离显示区域延伸的第二边界构成的区域,且所述第一边界和所述第二边界与最近的封框胶边界的距离在150um以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多条触控引线中最外侧的触控引线与封框胶区域包围起来的区域为总区域,其中总区域的透光率大于等于35%。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封框胶区域还设置有多条驱动引线,用于向显示区域中像素单元提供驱动信号。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引线与触控引线为异层绝缘。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以上的阵列基板。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能够得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对封框胶区域中的触控引线的布设方式进行改进,增大触控引线在封框胶区域的最小线间距,使得封框胶区域内的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之间的最小线间距大于与该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对应连接的两个相邻的触控信号端子之间的最小间距,从而增加总区域的面积,增大总透光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图1示意性示出现有技术中触摸屏中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示出现有技术中阵列基板上部分扇出区C中的引线分布图;

图3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一中封框胶与封框胶区域的示意图;

图4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中阵列基板上部分非显示区域的示意图;

图5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阵列基板上部分非显示区域的示意图;

图6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再一实施例中阵列基板上部分非显示区域的示意图;

图7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中阵列基板上部分非显示区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装置、实现、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图2示出部分扇出区C中的引线分布图,由图1可知通常设置有驱动引线01和触控引线02的两块扇出区(分别定义为驱动扇出区和触控扇出区)有交叠,虽有交叠,但是两种引线相互绝缘,图2主要用于示出设置有触控引线02的触控扇出区以及与触控扇出区有交叠的驱动引线01。其中驱动引线01的两端分别连接显示区域中像素单元和集成电路区中源极驱动电路,触控引线02的两端分别连接显示区域中触控单元和集成电路区中触控驱动电路的触控引线02,一般是连接到触控信号输出端子03。驱动引线01与触控引线02交叠的区域一般涂覆封框胶(图中未示出),在封框胶的边界向内外延伸一定距离形成封框胶区域E。如图2所示,封框胶区域E中处于竖直方向两相邻的触控引线02的最小线间距与相应的触控信号端子03之间的最小间距相同,从而导致封框胶区域E内竖直走线区域的透光率较小。

可以通过增加总面积区域或减小金属面积的方式提高总透光率,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就是采用增大总面积区域的方法来提高总透光率的。

基于上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阵列基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围绕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非显示区域包括:封框胶区域和多个触控信号输出端子,封框胶区域包括多条触控引线;多个触控信号输出端子分别与触控引线电连接,多个触控信号输出端子通过触控引线向显示区域输入触控信号。其中位于封框胶区域内的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之间的最小线间距大于与该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对应连接的两个相邻的触控信号端子之间的最小间距。

本公开提供的阵列基板通过对封框胶区域中的触控引线的布设方式进行改进,增大触控引线在封框胶区域的最小线间距,使得封框胶区域内的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之间的最小线间距大于与该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对应连接的两个相邻的触控信号端子之间的最小间距,从而增加总区域的面积,增大总透光率。

对于增大触控引线在封框胶区域的最小线间距,在具体的布线设计时可以有多种选择和方案,以下以其中几种为例进行说明:

本公开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如图3所示,图3示出本实施例中封框胶与封框胶区域的示意图,包括显示区域以及围绕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非显示区域包括:封框胶区域和多个触控信号输出端子,封框胶区域包括多条触控引线02;多个触控信号输出端子03分别与触控引线02电连接,多个触控信号输出端子03通过触控引线02向显示区域输入触控信号。封框胶以内的区域为液晶盒,在本实施例中,将封框胶周围的区域定义为封框胶区域,也就是封框胶区域E为从封框胶D开始向显示区域延伸的第一边界和从封框胶D开始向远离显示区域延伸的第二边界构成的区域,具体的,封框胶区域E的边界与距离最近的封框胶D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在150um以内。

由从封框胶D开始向显示区域延伸的第一边界F1和从封框胶开始向远离显示区域延伸的第二边界F2构成的区域就是封框胶区域E。如图3所示,用W表示封框胶区域的边界到最近的封框胶的边界的距离,且W≤150um。

图4示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阵列基板上部分非显示区域的示意图,其中触控引线02位于封框胶区域E的部分具有至少一个折点。

如图4所示,触控引线02分为三部分,每条触控引线02从连接触控信号输出端子03这一端开始分别用L1、L2、L3表示,其中L1和L2部分的交界处存在第一折点P1,L2和L3部分的交界处存在第二折点P2。如图4所示,第一折点P1位于封框胶区域E的一边界(即边界F2)上,第二折点P2位于封框胶区域E之中。由于触控引线02具有P1和P2两个折点,使得触控引线在封框胶区域E的竖直方向的走线与封框胶区域E的交叠区域具有与触控信号输入端子03不同的间距,而且是位于封框胶区域E内的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02之间的最小线间距D1大于与该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对应连接的两个相邻的触控信号端子03之间的最小间距D2。

本实施例中,多条触控引线中最外侧的触控引线02与封框胶区域E包围起来的区域为总区域,最外侧两条触控引线02之间的距离增加,也就是总区域的面积增加,也就是触控引线02与封框胶区域E产生交叠的区域面积也得以增加,这样可以增大总透光率,基于本实施例中对触控引线02布线的改进,总区域的透光率大于等于35%。

另外,如图4所示,在封框胶区域E还设置有多条驱动引线01,用于向显示区域中像素单元提供驱动信号。驱动引线01的两端分别连接显示单元的像素单元和非显示区域的驱动信号输入端子03,驱动信号输入端子03通常设置在集成电路区域,具体的是将其连接到驱动电路中。虽然触控引线02和驱动引线01在封框胶区域有交叠部分,但由于驱动引线01与触控引线02为异层绝缘,因此两者之间不受彼此信号的干扰。

基于上述,本实施例能够得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对封框胶区域中的触控引线的布设方式进行改进,使触控引线位于封框胶区域的部分具有至少一个折点,增大触控引线在封框胶区域的最小线间距,使得封框胶区域内的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之间的最小线间距大于与该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对应连接的两个相邻的触控信号端子之间的最小间距,从而增加总区域的面积,增大总透光率。

图5示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阵列基板部分非显示区域的示意图,其中触控引线02位于封框胶区域E边界的部分具有折点。

如图5所示,触控引线02分为三部分,每条触控引线02从连接触控信号输出端子03这一端开始分别用L1、L2、L3表示,其中L1和L2部分的交界处存在第一折点P1,L2和L3部分的交界处存在第二折点P2。如图5所示,第一折点P1位于封框胶区域E的一边界(即边界F2)上,第二折点P2位于封框胶区域E的另一个边界(即边界F1)上。由于触控引线02具有P1和P2两个折点,使得触控引线在封框胶区域E的竖直方向的走线与封框胶区域E的交叠区域具有与触控信号输入端子不同的间距,而且是位于封框胶区域E内的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之间的最小线间距D1大于与该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对应连接的两个相邻的触控信号端子之间的最小间距D2。

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封框胶区域E的边界处具有折点(例如在边界F2上具有第一折点P1),同样也可以使最外侧两条触控引线02之间的距离增加,也就是总区域的面积增加,也就是触控引线02与封框胶区域E产生交叠的区域面积也得以增加,从而通过对触控引线02布线进行改进可以增大总透光率。

另外,如图5所示,在封框胶区域E也设置有多条驱动引线01,且驱动引线01与触控引线02为异层绝缘,其功能和效果与图4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本实施例能够得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对封框胶区域中的触控引线的布设方式进行改进,使触控引线位于封框胶区域边界(边界F1和边界F2)的部分具有折点,增大触控引线在封框胶区域的最小线间距,使得封框胶区域内的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之间的最小线间距大于与该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对应连接的两个相邻的触控信号端子之间的最小间距,从而增加总区域的面积,增大总透光率。

图6示出本公开再一实施例中阵列基板上部分非显示区域的示意图,其中触控引线02位于封框胶区域E到触控信号输出端子之间的部分具有至少一个折点。

如图6所示,触控引线02分为四部分,每条触控引线02从连接触控信号输出端子03这一端开始分别用L1、L2、L3和L4表示,其中L1和L2部分的交界处存在第一折点P1,L2和L3部分的交界处存在第二折点P2,L3和L4部分的交界处存在第三折点P3。如图6所示,第一折点P1触控引线02位于封框胶区域E到触控信号输出端子03之间的部分,也就是图6中边界F2到触控信号输出端子03的部分;第二折点P2位于封框胶区域E的一边界(即边界F2)上;第三折点P3位于封框胶区域E的另一个边界(即边界F1)上。由于触控引线02具有P1、P2和P3三个折点,使得触控引线在封框胶区域E的竖直方向的走线与封框胶区域E的交叠区域具有与触控信号输入端子03不同的间距,而且是位于封框胶区域E内的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02之间的最小线间距D1大于与该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02对应连接的两个相邻的触控信号端子03之间的最小间距D2。

本实施例中由于在触控引线02位于封框胶区域E到触控信号输出端子03之间的部分具有折点,同样也可以使最外侧两条触控引线02之间的距离增加,也就是总区域的面积增加,增大总透光率。

另外,如图6所示,在封框胶区域E也设置有多条驱动引线01,且驱动引线01与触控引线02为异层绝缘,其功能和效果与图4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本实施例能够得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对封框胶区域中的触控引线的布设方式进行改进,使触控引线位于封框胶区域到触控信号输出端子之间的部分以及封框胶区域边界(边界F1和边界F2)的部分均具有折点,增大触控引线在封框胶区域的最小线间距,使得封框胶区域内的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之间的最小线间距大于与该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对应连接的两个相邻的触控信号端子之间的最小间距,从而增加总区域的面积,增大总透光率。

图7示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中阵列基板上部分非显示区域的示意图,其中触控引线02位于封框胶区域E的部分以及位于封框胶区域E到触控信号输出端子03之间的部分均具有至少一个折点。

如图7所示,触控引线02分为四部分,每条触控引线02从连接触控信号输出端子03这一端开始分别用L1、L2、L3和L4表示,其中L1和L2部分的交界处存在第一折点P1,L2和L3部分的交界处存在第二折点P2,L3和L4部分的交界处存在第三折点P3。如图7所示,触控引线02的第一折点P1位于封框胶区域E到触控信号输出端子03之间的部分,也就是图6中边界F2到触控信号输出端子03的部分;第二折点P2位于封框胶区域E的一边界(即边界F2)上;第三折点P3位于封框胶区域E内。由于触控引线02具有P1、P2和P3三个折点,使得触控引线02在封框胶区域E的竖直方向的走线与封框胶区域E的交叠区域具有与触控信号输入端子03不同的间距,而且是位于封框胶区域E内的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02之间的最小线间距D1大于与该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02对应连接的两个相邻的触控信号端子03之间的最小间距D2。

本实施例中由于触控引线02在封框胶区域内以及触控引线位于封框胶区域到触控信号输出端子之间的部分均具有折点,同样也可以使最外侧两条触控引线之间的距离增加,也就是总区域的面积增加,增大总透光率。

另外,如图7所示,在封框胶区域E还设置有多条驱动引线01,且驱动引线01与触控引线02为异层绝缘,其功能和效果与图4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本实施例能够得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对封框胶区域中的触控引线的布设方式进行改进,使触控引线位于封框胶区域到触控信号输出端子之间的部分以及封框胶区域内均具有折点,增大触控引线在封框胶区域的最小线间距,使得封框胶区域内的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之间的最小线间距大于与该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对应连接的两个相邻的触控信号端子之间的最小间距,从而增加总区域的面积,增大总透光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4-图7公开的结构仅为示例,并不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仅此四种,在具体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设计以及布线空间的需求,对触控引线折点的数量以及位置进行改变,只要保证在封框胶区域中的竖直走线部分,相邻的两触控引线的最小线间距大于与该两条相邻的触控引线对应连接的两个相邻的触控信号端子之间的最小间距,即可实现同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技术效果,本公开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基于上述图4-图7公开的结构以及并未一一列出的实施例,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实施例中任一种阵列基板。

应清楚地理解,本公开描述了如何形成和使用特定示例,但本公开的原理不限于这些示例的任何细节。相反,基于本公开公开的内容的教导,这些原理能够应用于许多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可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这里描述的详细结构、设置方式或实现方法;相反,本公开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设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