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效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53272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效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信息管理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效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物流是将物质资料由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经济活动和事务运动过程,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分析,物流是把各种运输、储存、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相关活动有机合成的现代系统,因此要使物流系统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必须从系统的观点来管理物流,而要用系统的观点管理物流,首先要了解系统各过程的状态,为此首先要实现对物流各过程的信息采集,而信息采集的设备随所需信息的不同形式是多样的,如POS机等等,然后根据所采集的物流信息进行物流管理和配置,企业竞争的全球化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用户交货期的缩短等都对物流服务的可得性与可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时物流理念也由此诞生,如何保证对物流过程的完全掌控,物流动态信息采集应用技术是必需的要素,动态的货物或移动载体本身具有很多有用的信息,例如货物的名称、数量、重量、质量、出产地、或者移动载体的名称、牌号、位置、状态等一系列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在物流中反复的使用,因此,正确、快速读取动态货物或载体的信息并加以利用可以明显地提高物流的效率,在目前流行的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应用中,一、二维条码技术应用范围最广,其次还有磁条、射频识别等技术,一维条码技术:一维条码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和空、相应的数字组成,这种用条、空组成的数据编码可以供机器识读,而且很容易译成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因此此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物品信息标注中,因为符合条码规范且无污损的条码的识读率很高,所以一维条码结合相应的扫描器可以明显地提高物品信息的采集速度,加之条码系统的成本较低,操作简便,又是国内应用最早的识读技术,所以在国内有很大的市场,国内大部分超市都在使用一维条码技术,但一维条码表示的数据有限,条码扫描器读取条码信息的距离也要求很近,而且条码上损污后可读性极差,所以限制了它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同时一些其他信息存储容量更大、识读可靠性更好的识读技术开始出现,二维条码技术:由于一维条码的信息容量很小,如商品上的条码仅能容纳几位或者十几位阿拉伯数字或字母,商品的详细描述只能依赖数据库提供,离开了预先建立的数据库,一维条码的使用就受到了局限,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发明一种新的码制,除具备一维条码的优点外,同时还有信息容量大,可靠性高,保密防伪性强等优点,这就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的二维条码技术,二维条码继承了一维条码的特点,条码系统价格便宜,识读率强且使用方便,所以在国内银行、车辆等管理信息系统上开始应用,磁条技术:磁条技术以涂料形式把一层薄薄的由定向排列的铁性氧化粒子用树脂粘合在一起并粘在诸如纸或塑料这样的非磁性基片上,磁条从本质意义上讲和计算机用的磁带或磁盘是一样的,它可以用来记载字母、字符及数字信息,优点是数据可多次读写,数据存储量能满足大多数需求,由于其粘附力强的特点,使之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信用卡、银行ATM卡、机票、公共汽车票、自动售货卡、会员卡等,但磁条卡的防盗性能、存储量等性能比起一些新技术如芯片类卡技术还是有差距,射频识别: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从上述物流信息应用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全球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来看,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应用正成为全球范围内重点研究的领域,我国作为物流发展中国家,已在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应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条码技术、接触式磁条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但在一些新型的前沿技术,例如RFID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还比较落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效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对物流过程的掌控程度不大,物流的效率不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效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射频识别标签,所述射频识别标签电性输出连接RFID数据采集终端,所述RFID数据采集终端电性输出连接物流信息处理单元,所述物流信息处理单元电性输出连接物流信息反馈单元。

优选的,所述射频识别标签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电性双向连接存储器和线圈接口电路,所述线圈接口电路电性双向连接接收天线线圈。

优选的,所述RFID数据采集终端包括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电性双向连接射频芯片控制器,所述射频芯片控制器电性双向连接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电性输入连接键盘操作模块,所述单片机分别电性输出连接液晶显示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

优选的,所述物流信息处理单元包括数据接收模块,所述数据接收模块电性输出连接数据库,所述数据库电性输出连接流媒体服务器,所述流媒体服务器电性输出连接网页服务器,所述网页服务器电性输出连接无线通信接收模块。

优选的,所述物流信息反馈单元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电性双向连接移动端,所述移动端电性输入连接键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效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加速物流信息的沟通和共享,增强企业的工作效率,加强供需平衡,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产生良好的调节功能,对传统物流信息管理进行了扩展,射频识别物流管理系统,使用方便,可以很好的管理物流物品,同时可以提高物流分管的效率,避免物流信息错误,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其结构简单、灵敏度高、使用范围广、可以实时进行信息管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原理框图图;

图2为本发明射频识别标签原理框图;

图3为本发明RFID数据采集终端原理框图;

图4为本发明物流信息处理单元原理框图;

图5为本发明物流信息反馈单元原理框图;

图6为本发明工作步骤图。

图中:1射频识别标签、2RFID数据采集终端、3物流信息处理单元、4物流信息反馈单元、5控制器、6线圈接口电路、7接收天线线圈、8存储器、9无线接收模块、10射频芯片控制器、11单片机、12液晶显示模块、13键盘操作模块、14数据传输模块、15数据接收模块、16数据库、17流媒体服务器、18网页服务器、19无线通信接收模块、20无线通信模块、21移动端、22键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效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射频识别标签1,所述射频识别标签1电性输出连接RFID数据采集终端2,所述RFID数据采集终端2电性输出连接物流信息处理单元3,所述物流信息处理单元3电性输出连接物流信息反馈单元4。

其中,所述射频识别标签1包括控制器5,控制器5接收存储器8、线圈接口电路6和接收天线线圈7传来的数据信息,所述控制器5分别电性双向连接存储器8和线圈接口电路6,线圈接口电路6发出信号,所述线圈接口电路6电性双向连接接收天线线圈7,接收天线线圈7接收线圈接口电路6发出的信号,所述RFID数据采集终端2包括无线接收模块9,无线接收模块9接收控制器5发出的信息,所述无线接收模块9电性双向连接射频芯片控制器10,射频芯片控制器10接收无线接收模块9发出的信息,并发送至单片机11,所述射频芯片控制器10电性双向连接单片机11,单片机11作为核心电子元器件,所述单片机11电性输入连接键盘操作模块13,键盘操作模块13输入调控信息,用以调节单片机11,所述单片机11分别电性输出连接液晶显示模块12和数据传输模块14,液晶显示模块12将单片机11接收到的信息显示出来,并通过数据传输模块14传输信息,所述物流信息处理单元3包括数据接收模块15,数据接收模块15接收数据传输模块14传输的信息,所述数据接收模块15电性输出连接数据库16,数据库16用来存储接收到的信息,所述数据库16电性输出连接流媒体服务器17,所述流媒体服务器17电性输出连接网页服务器18,流媒体服务器17和网页服务器18接收数据信息,并将信息传输至网页,所述网页服务器18电性输出连接无线通信接收模块19,通过无线通信接收模块19发送数据信息,所述物流信息反馈单元4包括无线通信模块20,无线通信模块20接收无线通信接收模块19发送来的信息,并将信息传输至移动端21,所述无线通信模块20电性双向连接移动端21,所述移动端21电性输入连接键盘22,键盘22向移动端21输出信息。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效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方法步骤如下:

S1:存储器8将存储在其中的数据信息通过控制器5处理后,由线圈接口电路6和接收天线线圈7发送数据信息;

S2:发送的数据由无线接收模块9接收后传输至射频芯片控制器10,由射频芯片控制器10传输至单片机11,并由液晶显示模块12显示信息,并由数据传输模块14传输数据信息;

S3:数据接收模块15接收数据传输模块14发送的信息,并将信息保存至数据库16,数据库16将信息发送至流媒体服务器17和网页服务器18中,通过无线通信接收模块19接收来自于流媒体服务器17和网页服务器18中的信息;

S4:无线通信模块20接收无线通信接收模块19传输的信息,并将信息发送至移动端21显示给客户,客户可以通过键盘22进行操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