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7244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显示技术中,通常将触控结构集成在显示面板中,同时在显示面板下边框区靠近集成电路的一侧设置用于生成触控脉冲信号的高电平信号线、低电平信号线以及用于分时选通各触控电极的移位电路。

由于在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区还设置有集成电路、用于向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传输数据电压信号的数据信号传输线、多路分配电路等器件,这样一来,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区域的面积较大,不利于实现窄边框的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装置,以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面板包括:多条扫描信号线;显示像素阵列,显示像素阵列包括多个子像素,各扫描信号线分别与显示像素阵列中的一行子像素连接,扫描信号线用于向各行子像素提供扫描信号;第一电平信号线以及第二电平信号线,第一电平信号线、第二电平信号线分别与扫描信号线电连接,第一电平信号线用于向扫描信号线提供第一电平信号,第二电平信号线用于向扫描信号线提供第二电平信号;多个触控电极以及用于提供触控脉冲信号的第一电位的第三电平信号线以及用于提供触控脉冲信号的第二电位的第四电平信号线;参考电压信号线,第一电平信号线与参考电压信号线之间连接有第一分压电阻组,第一分压电阻组中包含多个第一分压电阻,第三电平信号线与第一电平信号线之间至少连接一个第一分压电阻,第三电平信号线与参考电压信号线之间至少连接另一个第一分压电阻;第二电平信号线与参考电压信号线之间连接有第二分压电阻组,第二分压电阻组中包含多个第二分压电阻,第四电平信号线与第二电平信号线之间至少连接一个第二分压电阻,第四电平信号线与参考电压信号线之间至少连接另一个第二分压电阻。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提供的显示面板。

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第三电平信号线与第一电平信号线之间以及第三电平信号线与参考电压信号线之间分别连接至少一个第一分压电阻,使得第三电平信号线上的信号通过第一电平信号线上的信号分压得到。同样,第四电平信号线与第二电平信号线之间以及第四电平信号线与参考电压信号线之间分别连接至少一个第二分压电阻,使得第四电平信号上的信号通过第二电平信号线上的信号分压得到。这样一来,可以将第三电平信号线与第四电平信号线设置于与第一电平信号线和第二电平信号线同侧的边框区,不需要将第三电平信号线和第四电平信号线与集成电路连接,也就是说,与集成电路同侧的边框区域内无需设置第三电平信号线和第四电平信号线的走线空间,从而减小了第三电平信号线与第四电平信号线所占用的显示面板的面积,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窄边框的设计。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用于向扫描信号线分时传输扫描信号的移位寄存单元与用于向触控电极传输触控扫描信号的移位寄存单元设置于同一个移位寄存器中,减少了显示面板中移位寄存器的数量,从而减少用于实现触控驱动的触控电路所占用的显示面板的边框面积,进一步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窄边框的设计。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显示面板上的同一个触控电极与多个移位寄存器中的移位寄存单元相连接,这样一来,在一个帧周期中,每一个触控电极可以被多次扫描,提高显示面板的触控精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b示出了图1a所示的显示面板的bb区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个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个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信号线在显示面板上的一种排布方式剖视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信号线在显示面板上的又一种排布方式剖视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个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个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如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工作时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整体架构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申请,而非对该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a,其示例性的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a所示,本申请的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0,设置于衬底基板10上的多条扫描信号线11以及数据信号线12。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像素阵列,该显示像素阵列可以由扫描信号线11和数据信号线12限定出多个子像素13,其中,每一条扫描信号线11分别与显示像素阵列中的一行子像素13连接,各扫描信号线11用于在显示面板进行显示期间,向各行子像素13提供扫描信号。

如图1a所示的显示面板100分为显示区aa以及围绕显示区aa设置的非显示区,在非显示区设置有第一电平信号线14以及第二电平信号线15。在显示面板100的非显示区还可以设置有移位寄存器16,上述第一电平信号线14和第二电平信号线15可以通过移位寄存器16与扫描信号线11电连接。在显示期间,第一电平信号线14和第二电平信号线15分别将产生的第一电平信号与第二电平信号传输至移位寄存器16,并通过移位寄存器16生成扫描信号分时传输至各条扫描信号线11。

如图1a所示的显示面板100还设置有多个触控电极17,每一个触控电极17覆盖多个子像素13。各触控电极17用于在触控期间,接收触控脉冲信号。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用于提供触控脉冲信号的第一电位的第三电平信号线18和用于提供触控脉冲信号的第二电位的第四电平信号线19。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触控单元114以及触控信号生成电路116,其中上述第三电平信号线18与第四电平信号线19与触控信号生成电路116连接,触控信号生成电路116基于第三电平信号线18提供的第一电位信号以及第四电平信号线19提供的第二电位信号生成用于驱动各触控电极17的触控脉冲信号,并经过与其电连接的触控单元114分时传输至各触控电极17。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参考电压信号线110。在第一电平信号线14与参考电压信号线110之间连接有第一分压电阻组111,其中第一分压电阻组111中包含多个第一分压电阻。在第三电平信号线18与第一电平信号线14之间至少连接一个第一分压电阻,在第三电平信号线18与参考电压信号线110之间至少连接另外一个第一分压电阻。在第二电平信号线15与参考电压信号线110之间连接有第二分压电阻组112,其中,第二分压电阻组112中包含多个第二分压电阻。上述第四电平信号线19与第二电平信号线15之间至少连接一个第二分压电阻,第四电平信号线19与参考电压信号线110之间至少连接另外一个第二分压电阻。如图1b所示,图1b为图1a所示的显示面板100的bb区局部放大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参考电压信号线110可以为显示面板100上的公共电压信号线,也可以为参考地电位信号线。

如上所述的实施例通过在第三电平信号线18与第一电平信号线14之间以及在第三电平信号线18与公共电压信号线110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分压电阻,同时在第四电平信号线19与第二电平信号线15之间以及第四电平信号线19与公共电压信号线110之间设置第二分压电阻。从而,触控脉冲信号的第一电位可以通过第一分压电阻组111中的各第一分压电阻对第一电平信号线上的第一电平信号分压后得到;触控脉冲信号的第二电位可以通过第二分压电阻组112中的各第二分压电阻对第二电平信号线上的第二电平信号分压后得到。这样一来,不需要将向第三电平信号线和第四电平信号线与集成电路连接,从而减小了第三电平信号线与第四电平信号线所占用的显示面板的面积,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窄边框的设计。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分压电阻组111中的多个第一分压电阻之间可以相互串联在第一电平信号线14与参考电压信号线110之间。上述第二分压电阻组112中的多个第二分压电阻之间可以相互串联在第二电平信号线15与参考电压信号线110之间。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分压电阻组111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分压电阻,上述第二分压电阻组112可以包括两个第二分压电阻。如图1a所示,图1a示出了第三电平信号线18与第一电平信号线14之间连接1个第一分压电阻,第三电平信号线18与参考电压信号线110之间连接1个第一分压电阻的情况,即第一分压电阻组111包括2个第一分压电阻的情况。图1a同样示出了第四电平信号线19与第二电平信号线15之间连接1个第二分压电阻,第四电平信号线19与参考电压信号线110之间连接1个第二分压电阻的情况,即第二分压电阻组112包括2个第二分压电阻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图1a仅以第一分压电阻组包括两个相互串联的第一分压电阻、第二分压电阻组包括两个相互串联的第二分压电阻为例示出了第一分压电阻组、第二分压电阻组与第一电平信号线、第二电平信号线、第三电平信号线、第四电平信号线以及参考电压信号线之间的连接关系,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第一分压电阻组中的第一分压电阻的数量和第二分压电阻组中的第二分压电阻的数量进行特殊限定,也不限定各第一分压电阻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各第二分压电阻之间的连接关系,在实际场景中,可以根据第一电平信号线提供的第一电平信号的电位、第二电平信号提供的第二电平信号的电位、参考电压信号线提供的参考信号的电位以及第三电平信号线所需要的电位和第四电平信号线所需要的电位来确定第一分压电阻的数量、电阻值、各第一分压电阻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二分压电阻的数量、电阻值、各第二分压电阻的连接关系。

继续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又一个显示面板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200同样包括扫描信号线21、数据信号线22、多个子像素23、第一电平信号线24、第二电平信号线25、移位寄存器26、触控电极27、第三电平信号线28、第四电平信号线29、公共电压信号线210、第一分压电阻组211以及第二分压电阻组212,触控单元214以及触控信号生成电路216。

与图1a所示的显示面板100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移位寄存器26包括多个级连的移位寄存单元,其中每一个移位寄存单元包括多个信号输入端以及信号输出端,上述第一电平信号线24以及第二电平信号线25分别连接至每一个移位寄存单元的信号输入端。

如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200还包括用于选通各触控电极27的多条触控信号线213。上述移位寄存单元包括与触控信号线213连接的移位寄存单元261以及与扫描信号线21连接的移位寄存单元262。上述移位寄存器26用于在显示期间,通过各移位寄存单元262分时向各扫描信号线21提供显示扫描信号;在触控期间,通过各移位寄存单元261分时向各触控信号线213提供触控扫描信号。各触控信号线213的另一端连接至触控单元214。触控信号线213将接收到的移位寄存单元261的信号提供至触控单元214,触控单元214根据接收到的触控信号线213传输的信号,分时选通各触控电极27。

在本实施例中,移位寄存器26中与触控信号线213相连接的移位寄存单元261可以集中设置,即每两个与触控信号线213相连接的移位寄存单元261之间不设置与扫描信号线21连接的移位寄存单元262,如图2a所示。显示面板200还包括集成电路215,集成电路215用于向数据信号线22传输数据电压信号。显示面板200的非显示区包括沿数据信号线22延伸的方向设置的第一边框区、第二边框区以及沿扫描信号线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三边框区、第四边框区,上述触控单元214设置于第一边框区,集成电路215可以设置于第二边框区。上述与触控信号线213相连接的移位寄存单元261可以集中设置在第三边框区,也可以集中设置在第四边框区,图2示出了移位寄存单元261设置于第三边框区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与任意两个触控信号线213分别连接的移位寄存单元261之间可以连接有至少一个与扫描信号线21相连接的移位寄存单元262,如图2b所示。在图2b所示的显示面板200中,与每两个触控信号线213相连接的移位寄存单元261之间连接有2个与扫描信号线21连接的移位寄存单元262。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每两个移位寄存单元261之间设置的移位寄存单元262的数目仅为示意性数目,本申请并不仅限于此,可根据显示面板的需要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用于向各扫描信号线21分时传输扫描信号的移位寄存单元262与用于向各触控电极27传输触控扫描信号的移位寄存单元261设置于同一个移位寄存器26中,减少了显示面板200中移位寄存器的数量,从而减少了所占用的周围电路区的显示面板的面积,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窄边框的设计。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触控信号线213包括形成于第一导体层的211的第一段2131以及形成于第二导体层221的第二段2132。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触控信号线213在显示面板的排布方式的剖视图。其中,扫描信号线21位于第一导体层211,数据信号线22位于第二导体层221。触控信号线213的第一段2131的延伸方向与扫描信号线21的延伸方向一致,触控信号线213的第二段2132的延伸方向与数据信号线22的延伸方向一致。上述触控信号线213的第一段2131通过第一通孔2133与触控信号线213的第二段2132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200还包括第三导体层,第三导体层设置于触控电极27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其中,上述触控信号线213设置于第三导体层。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触控信号线设置于第三导体层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在如图4所示的剖视图中,触控信号线213通过第二通孔2133连接至移位寄存器的其中一个移位寄存单元261的输出端2611。在如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第三导体层还设置有多条金属走线2134,其中金属走线2134与触控信号线213之间不连接。第三导体层与触控电极27之间还设置有绝缘层217,在绝缘层217上还开设有多个连接金属走线2134与各触控电极27的第三通孔。该第三通孔通过将触控电极27与金属走线2134电连接,可以降低各触控电极27的电阻阻值,减小信号在触控电极27中传输所发生的衰减。

继续参考图5,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再一个显示面板500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500同样包括扫描信号线51、数据信号线52、多个子像素53、第一电平信号线54、第二电平信号线55、移位电路56、触控电极57、第三电平信号线58、第四电平信号线59、公共电压信号线510、第一分压电阻511、第二分压电阻512、触控信号线513、触控单元514、集成电路515以及触控信号生成电路516。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对触控单元514以及触控信号生成电路516的结构进行了说明。

本实施例中,触控单元514包括多个第一晶体管q1…qn,其中,第一晶体管q1…qn的第一极连接至触控信号生成电路516的输出端,第一晶体管q1…qn的第二极与各触控电极57一一对应连接,第一晶体管q1…qn的栅极与触控信号线513一一对应连接。上述第一晶体管q1…qn在触控信号线513的控制下分时导通,触控信号生成电路516将生成的触控脉冲信号通过第一晶体管q1…qn分时传输至各个触控电极57。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信号生成电路516包括第二晶体管m2以及第三晶体管m3。第二晶体管m2的第一极连接至第三电平信号线58,第二晶体管m2的第二极连接至触控信号生成电路516的输出端,第二晶体管的m2的栅极连接至集成电路515。第三晶体管m3的第一极连接至第四电平信号线59,第三晶体管m3的第二极连接至触控信号生成电路516的输出端,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连接至集成电路515。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晶体管m2与第三晶体管m3具有不同类型的导电沟道。例如,第二晶体管m2可以为nmos晶体管,第三晶体管m3可以为pmos晶体管。

在本实施例中,在集成电路515向触控信号生成电路516提供的脉冲信号的控制下,第三电平信号线58提供的第一电位信号以及第四电平信号线59提供的第二电位信号分别通过第二晶体管m2和第三晶体管m3交替传输至触控信号生成电路516的输出端。这样一来,触控信号生成电路516的输出端生成交替输出第一电位和第二电位的触控脉冲信号。在这里,第一电位可以为高电位,第二电位可以为低电位。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触控信号线513可以设置于侧边框区域,也可以设置于显示区aa。当触控信号线513设置于显示区aa时,如图5所示,其第一段与扫描信号线52的延伸方向一致,其第二端与数据信号线53的延伸方向一致。继续参考图6,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再一个显示面板600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600同样包括扫描信号线61、数据信号线62、多个子像素63、第一电平信号线64、第二电平信号线65、移位电路66、触控电极67、第三电平信号线68、第四电平信号线69、公共电压信号线610、第一分压电阻组611、第二分压电阻组612、触控信号线613、触控单元614、集成电路615以及触控信号生成电路616,其中,移位电路66包括与触控信号线613相连接的移位寄存单元661以及与扫描信号线61相连接的移位寄单元662。

与图5所示的实施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单元614中的每一个第一晶体管q1…qn的栅极与移位寄存器66中的多个互不相同的移位寄存单元661之间通过开关相连接,其中图6示意性的示出了同一个第一晶体管q1…qn的栅极与2个移位寄存单元661相连接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600包括n个触控电极67,其中n为正整数,这样一来,显示面板600上设置有n个第一晶体管q1…qn与触控电极67一一对应连接。与同一个第一晶体管q1…qn的栅极相连接的两个移位寄存单元661之间至少设置有n-1个移位寄存单元661。

显示面板600还包括开关单元617,开关单元617包括2n个开关,移位寄存单元661与开关单元617中的开关一一对应。上述开关单元617中的开关可以为晶体管,如图6所示。各移位寄存单元661的输出端分别与开关单元617中的各晶体管的第一极一一对应连接,触控单元614通过与其对应的触控信号线613连接至开关单元617中至少两个晶体管的第二极。其中,与同一条触控信号线613相连接的开关单元617中的晶体管具有不同类型的导电沟道。例如,两个移位寄存单元661分别通过n沟道晶体管以及p沟道晶体管连接至同一条触控信号线613,该触控信号线613再连接至第一晶体管q1…qn中的其中一个第一晶体管。通过开关单元617控制移位寄存单元661与触控单元614中的第一晶体管q1…qn之间的导通或关断,可以防止其中一个移位寄存单元661向第一晶体管q1…qn传输的信号通过触控信号线613反灌至与同一个第一晶体管q1…qn连接的其他移位寄存单元661中,从而提高移位寄存器66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触控电极67覆盖多列子像素,在一个帧周期内,同一个触控电极67可以被循环扫描至少一次。通过将多个移位寄存单元661与同一条触控信号线613连接,这样一来,在一个帧周期内,每一个触控电极67可以被扫描多次,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触控精度。

作为示例,将显示面板的扫描信号线的条数设置为1920条,将触控电极的数量设置为32个。这样一来,可以在每30级与扫描信号线61相连接的移位寄存单元662之间设置一个与触控信号线613相连接的移位寄存单元661。这样一来,在一个帧周期,当扫描信号线扫描完毕后,触控电极可以被循环扫描两次。

请继续参考图7,其示例性的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驱动如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工作时序。

结合图6,以图6中开关单元617中与同一个晶体管q1…qn相连接的开关分别为nmos晶体管和pmos晶体管为例,对图6所示的信号转换单元的工作原进一步的说明。其中,gout为移位电路66中第一级至最后一级移位寄存单元的输出端提供的信号,scan1为第一行扫描信号线61接收到的信号,scani为第i行扫描信号线61接收到的信号,scanj为第j行扫描信号线61接收到的信号;scanm为第m行扫描信号线61接收到的信号,sw为开关单元617中开关控制信号线sw提供的控制各晶体管的栅极导通或关断的信号,q1为触控单元64中的第一晶体管q1的栅极接收到的信号,qn为触控单元64中的第一晶体管qn的栅极接收到的信号。

在第一阶段t1,移位电路66中的各移位寄存单元分时将信号提供至其输出端,开关控制信号线sw向各开关单元617中的晶体管提供高电平脉冲信号,与触控信号线613电连接的开关单元617中的nmos晶体管导通,触控单元中的第一晶体管q1…qn的栅极接收通过nmos晶体管传输的信号。在此阶段,第一行扫描信号线至第j行扫描信号线接收扫描信号,其中j小于m。在本阶段,触控单元中的各第一晶体管q1…qn被全部扫描完毕,但扫描信号线62没有被全部扫描完。

在第二阶段t2,移位电路66中的各移位寄存单元分时将信号提供至其输出端,开关控制信号线sw向各开关单元617中的晶体管提供低电平脉冲信号,与触控信号线613电连接的开关单元617中的pmos晶体管导通,触控单元中的第一晶体管q1…qn的栅极接收通过pmos晶体管传输的信号。第j+1行扫描信号线至第m行扫描信号线接收扫描信号。在此阶段,触控单元613中的各第一晶体管q1…qn被进行第二次扫描,而扫描信号线在此阶段全部扫描完毕。

从图7所示的时序可以看出,在一个帧周期,触控单元613中的各第一晶体管q1…qn被扫描两次,也即是说,与第一晶体管q1…qn连接的触控电极被扫描两次,从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触控精度。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时,图7虽然示出了在一个帧周期,触控单元613中的各第一晶体管q1…qn被扫描两次,但本申请并不止于此,在一个振周期,触控单元613中的各第一晶体管q1…qn可以被扫描一次、三次等,在此并不作限定。

请继续参看图8,图8示例性的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整体架构图。

如图8所示的显示面板800中,显示面板800包括阵列基板81和与阵列基板81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82。阵列基板81上可以包括数据信号线(未示出)、多个触控驱动电极811,各触控驱动电极811沿第一方向x延伸。如图1a、图2a-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触控电极可以为如图8所示的触控驱动电极811。

彩膜基板82上设有触控扫描电极821,触控扫描电极821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交叉。

可选地,触控驱动电极811的延伸方向与数据信号线的延伸方向一致。触控扫描电极821为条状触控电极,其延伸方向与触控驱动电极811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800还可以包括柔性电路板83以及驱动电路84,彩膜基板82上可以设有触控信号线822,触控扫描电极821通过触控信号线822电连接至柔性电路板83,柔性电路板83与集成电路84电连接,由此,彩膜基板82上与各触控扫描电极821电连接的触控信号线822汇聚并电连接至柔性电路板83之后,通过柔性电路板83与集成电路84电连接,使得集成电路84可以接收触控扫描电极821返回的信号。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如图9所示。显示装置9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900可以是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为有机场致发光显示装置等的自发光型显示装置、或者具有电泳元件等的电子纸型显示装置等所有的平面面板型的显示装置。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能用于例如智能电话、平板终端、便携电话终端、笔记本类型的个人计算机、游戏设备等各种装置。具体的,该显示装置包括前述任意实施例中提到的显示面板。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案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技术方案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