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施工现场管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08321阅读:11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射频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施工现场管理方法,其关键是利用无线电波来进行通信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背景技术:

当前施工现场管理办法多为人为管理,辅以门禁系统及实名制打卡。安全及劳务用工管理基本上都是采用门禁系统来进行劳务用工实名制打卡。劳务用工实名制可以使劳务分包企业根据劳务人员花名册编制出考勤表,每日点名考勤,逐人记录工作量完成情况,并定期制订考核表,防止日后发生劳资纠纷;门禁系统可以有效控制和管理务工人员进出施工现场,对建筑公司各项目工地务工人员进行合理综合系统化的管理,统计数据可生成有效分析报表,也可起到人员管理,杜绝闲杂人员随意进出,有力维持施工现场的安全。然而无论是门禁还是实名制打卡,仅仅只能对出、入场的过程进行控制,但不能对施工现场内的施工人员作业行为进行有效、实时跟踪管理,由此将在安全管理上存在一定管理缺陷。

rfid射频识别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的无线电射频识别技术,它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rfid技术可有效解决对施工人员不能跟踪管理的缺点,如施工现场采取了rfid技术,可对每位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一体化的管理,可以全方位覆盖施工现场的各个角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施工现场管理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施工现场管理方法,包括电子标签、阅读器、信息传输模块、信息处理系统及数据库、终端显示五部分,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电子标签,是由耦合元件以及芯片所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一个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用来标识目标对象;施工现场将电子标签放置于安全帽、外架、材料以及机械上,可对人员、安全、材料及机械形成有效管理;

2).阅读器,读取或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手持式是超市收银员用的那种比较小,固定式则是物流公司在仓库入库物品时在门口摆置的不动的阅读器,物体一扫而过,在瞬间即完成了扫描读入,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中常用固定式;

3).信息传输模块,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的信号用的;天线在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上均有,作为整个系统很重要的一部分,天线之间的传送距离有多种,现场施工管理可适时采用;

4).信息处理系统及数据库,即应用软件和数据库,是rfid系统针对不同需求而进行开发的软件,它可以通过阅读器对电子标签进行读写和控制,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统计,而施工现场采用将应用软件放置于台式电脑上来完成对整个系统的整合;

5).显示终端,是直观反映电子标签实时信息、统计数据的设备,在施工现场多采用电脑、手机、pad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施工现场管理方法具有五种功能,其特征在于,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中,进出工地的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因此,安全帽可以作为本系统中的一个媒介,通过将写有作业人员身份信息的电子标签与安全帽进行绑定,工人戴安全帽进出装有rfid识别系统即阅读器的施工现场,而后再通过信息处理系统处理后,通过终端手机、pad、电脑显示人员的信息、作业轨迹、实时位置,由此可以有效管理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文明施工、绩效考核,对处理劳资纠纷以及安全管理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1).对安全的管理,安全管理历来是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首位,其安全隐患多,管理繁杂,造成管理上一定的困难,引进rfid技术,可有效缓解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如将电子标签即芯片设置在安全帽、机械设备、安全围护结构上,首先通过bim技术建立基于整个施工现场的安全红线模型,再通过rfid技术监控安全防护结构的沉降、偏移、缺失或人为的移动以及作业人员、机械设备的位移,一旦现场有所变动,主控室将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并能显示出具体位置,即时对现场进行预警,方便现场人员及时进行整改、疏散,极大缓解安全管理人员的压力;

2).施工质量的管理,建筑工程中隐蔽工程的管理是极为困难的一环,质量监测人员无法通过直观的检查技术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必须通过其他特殊设备进行检测;通过rfid技术所记录的关于此部分结构的所用材料,施工人员信息,施工时间信息,能更好的辅助质量检测人员对该部分结构或构件做出正确的检验报告,提高监测准确性;

3).材料的管理,运用rfid技术,在材料入场交付时,施工方可以一定单位为基础,设置rfid标签,确定此批材料型号、类别、具体用途、生产厂家详细情况,然后准其入场,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便可依托施工现场所安装的rfid阅读器,准确监控每批材料使用的具体情况,当材料使用出现异常或材料出现在某些不应该出现方位给予警报,避免材料发生被盗或被以次充好情况的发生,提高材料管理。当材料剩余量不足时,可以发出预警,及时对材料进行采购,避免因材料不足而造成的工期延误;以钢筋为例,现场放置十捆钢筋,每一捆钢筋上设有独立rfid电子标签,标签上注明钢筋型号、直径、重量,每用一捆就回收电子标签,当电子标签回收后,信息处理系统将无法收到该捆钢筋信号,由此监控每批钢筋的使用情况;

4).机械设备的管理,类似于材料的管理,每一种机械设置独立的电子标签,每一个电子标签上注明机械名称、型号、品牌,由此通过信息处理系统传递信号,主控室上监控机械管理,可准确了解经常闲置机械的数量,做到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电子标签对信息的记录,充分掌握每台机械的维修以及损伤情况,当机械达到一定的使用要求,能及时提示管理人员,对机械进行有效的设备维护;对于汽车等公用车辆的时时监控,可以有效防止部分人员的公车私用,以做到专车专用;对于要求有固定使用人员的大型机械,可准备掌握使用机械人员信息,确定是否为专人操作;

5).施工进度的管理,工程施工阶段,通过作业人员、机械设备上设置的电子标签,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作业位置,再将此信息通过物联网传输到bim4d模型中,可合理的安排作业人员、机械设备配置,有效的提升施工进度;

通过引进rfid技术对施工现场人员、材料、机械、质量及安全方面进行管理,解决了传统建筑施工场地管理混乱,脏,乱,差,管理漏洞多,管理效率低下问题;通过新兴的rfid技术,通过其自主识别功能,自动追踪功能,多标签同时阅读功能,标签存储信息量大和工程造价成本低优势,将其应用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改善其传统劣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新兴的rfid技术,通过其自主识别功能,自动追踪功能,多标签同时阅读功能,标签存储信息量大和工程造价成本低优势,将其应用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改善其传统劣势。

附图说明

图1:rfid技术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工作原理图。

图中:1、电子标签2、阅读器3、信息传输模块4、终端显示5、信息处理系统6、数据库7、现场施工人员8、现场机械进出车辆9、外架10、材料11、电话12、电脑13、平板手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描述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所示,一种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施工现场管理方法,包括电子标签、阅读器、信息传输模块、信息处理系统及数据库、终端显示五部分,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电子标签1,是由耦合元件以及芯片所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一个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用来标识目标对象;施工现场将电子标签放置于安全帽、外架、材料以及机械上,可对人员、安全、材料及机械形成有效管理;

2).阅读器2,读取或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手持式是超市收银员用的那种比较小,固定式则是物流公司在仓库入库物品时在门口摆置的不动的阅读器,物体一扫而过,在瞬间即完成了扫描读入,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中常用固定式;

3).信息传输模块3,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的信号用的;天线在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上均有,作为整个系统很重要的一部分,天线之间的传送距离有多种,现场施工管理可适时采用;

4).信息处理系统5及数据库6,即应用软件和数据库,是rfid系统针对不同需求而进行开发的软件,它可以通过阅读器对电子标签进行读写和控制,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统计,而施工现场采用将应用软件放置于台式电脑上来完成对整个系统的整合;

5).显示终端4,是直观反映电子标签实时信息、统计数据的设备,在施工现场多采用电脑、手机、平板予以实现。

将电子标签1提前放置于现场施工人员7的安全帽内、现场机械进出车辆8、外架9及材料10上,每个电子标签1上输入相关的信息,通过阅读器2阅读收取电子标签1上的信息,再经过信息传输模块3传输至信息处理系统5,然后通过信息处理系统5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数据库6进行处理和统计,最后再通过信息传输模块3将数据传输至终端显示4(电话11、电脑12、手机平板13)上,而后现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终端显示4上的数据来检查并核对电子标签1上的信息,以此对施工现场人、材、机及安全质量进度进行管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