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26557发布日期:2019-01-16 06:09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器。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具有工作电压低、响应速度快、发光效率高、视角广及工作温度范围广等优点,有利于显示器件的轻薄化、低功耗及曲面设计,因而在显示器件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oled显示面板的轻薄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显示屏与触控装置相结合的显示面板中,in-cell触控显示面板(触控面板嵌入到显示面板内)因其更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传统的in-cell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显示装置虽然设置于显示屏的内部,但与显示屏是相互独立的,因此,此种触控显示面板的零部件较多,结构复杂,对显示面板进一步地轻薄化造成了阻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具有该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器,该触控显示面板能够进一步地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层、发光层、阴极层及触控感测层,所述发光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层上,所述阴极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上,所述阴极层包括多条阴极串,所述衬底层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隔柱,所述触控感测层包括第一触控功能层,所述第一触控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柱上,并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阴极串之间,与所述电极串之间形成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阴极层与所述第一触控功能层同层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阴极层与所述第一触控功能层之间包括设置有绝缘层。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感测层还包括第二触控功能层,所述绝缘层还一体形成于第一触控功能层与第二触控功能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控功能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间隔柱的延伸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上形成有多个子像素区域,每一所述阴极串分割成包括多个像素阴极,所述像素阴极的形状与所述子像素区域的形状相适应,每一所述子像素区域上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像素阴极。

进一步地,所述衬底层上还设置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间隔柱,所述第一间隔柱及所述第二间隔柱交叉设置,每一所述子像素区域由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间隔柱及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间隔柱围成,所述第二间隔柱在第二方向上将所述阴极串分割成多个所述像素阴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衬底层上形成发光层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所述第一间隔柱;

形成所述阴极串及所述第一触控功能层,使所述阴极串形成于所述发光层上,所述第一触控功能层形成于两个所述阴极串之间,并使所述第一触控功能层形成于所述第一间隔柱上。

进一步地,在形成所述阴极串及所述第一触控功能层的步骤中,采用蒸镀方法同层形成所述阴极串及所述第一触控功能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器,所述显示器包括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层、发光层、阴极层及触控感测层,所述发光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层上,所述阴极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上,所述阴极层包括多条阴极串,所述衬底层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隔柱,所述触控感测层包括第一触控功能层,所述第一触控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隔柱上,并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阴极串之间,与所述电极串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第一触控功能层设置于两个阴极串之间,并使第一触控功能层与阴极串之间形成间隙,使触控感测层不再独立地设置于阴极层上,而是使第一触控功能层伸入阴极层中,降低了触控感测层与阴极层的总高度,同时避免触控感测层与阴极层之间相互产生影响,能够进一步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阴极与第一触控功能层的布设位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e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成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具有该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器,该触控显示面板能够进一步地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从下至上依次包括衬底层10、发光层20、阴极层30、触控感测层40及薄膜封装层50。发光层20设置于衬底层10上,阴极层30设置于发光层20上,衬底层10上还设置有沿第一方向(见图2中x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隔柱71,第一间隔柱71将阴极层30分割为多条阴极串31,第一间隔柱71设置于两条阴极串31之间,触控感测层40包括第一触控功能层41、第二触控功能层42,以及设置于第一触控功能层41与第二触控功能层42之间的绝缘层43,第一触控功能层41设置于第一间隔柱71上,并位于两个相邻的阴极串31之间,第一触控功能层41与阴极串31之间形成有间隙,薄膜封装层50设置于第二触控功能层42上,并将发光层20、阴极层30及触控感测层40夹设于衬底层10与薄膜封装层50之间。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第一触控功能层41设置于两个阴极串31之间,并使第一触控功能层41与阴极串31之间形成间隙,使触控感测层40不再独立地设置于阴极层30上,而是使第一触控功能层41伸入阴极层30中,降低了触控感测层40与阴极层30的总高度,同时避免触控感测层40与阴极层30之间相互产生影响,能够进一步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层20不仅包括由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组成的发光膜,还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转移层及电子转移层等。衬底层10可以包括阳极、控制电路层及玻璃基板等。上述各层的布设方式及控制方式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做叙述。

进一步地,为了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制程,在本实施例中,阴极层30与第一触控功能层41同层制成。在第一触控功能层41与阴极层30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绝缘层43,以防止第一触控功能层41与阴极层30相互之间产生干扰。为了减少制程,第一触控功能层41与第二触控功能层42之间的绝缘层43,以及第一触控功能层41与阴极层30之间的绝缘层43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光取出层不再独立地设置于阴极层30与薄膜封装层50之间,绝缘层43复用为光取出层,以进一步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

图2为图1中阴极与第一触控功能层41的布设位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上形成有多个子像素区域60,每一子像素区域60内均设置有一个发光层20,触控显示面板上还设置有沿第二方向(见图2中y方向)延伸的第二间隔柱72,第一间隔柱71及第二间隔柱72交叉设置,每一子像素区域60由两个相邻的第一间隔柱71及两个相邻的第二间隔柱72围成。子像素区域60包括红色子像素区域61、绿色子像素区域62及蓝色子像素区域63,红色子像素区域61、绿色子像素区域62及蓝色子像素区域63依序呈阵列布设。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功能层41与第一间隔柱7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触控功能层42的延伸方向可以根据需要而设置,可以与第二间隔柱72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可以与第二间隔柱72的延伸方向不同,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阴极串31均可以呈条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间隔柱72可以在第二方向上隔断阴极串31,也即第一间隔柱71及第二间隔柱72将阴极串31分割成多个像素阴极32,像素阴极32的形状与子像素区域60的形状相适应,每一子像素区域60上均设置有一个像素阴极32。也即,阴极层30也可以由呈阵列布设的像素阴极32共同组成。此种结构可以进一步地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

图3a-图3e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成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流程图。如图3a至图3e及图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作上述触控显示面板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衬底层10上形成发光层20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间隔柱71;

s2:形成阴极串31及第一触控功能层41,使阴极串31形成于发光层20上,第一触控功能层41形成于两个阴极串31之间,并使第一触控功能层41形成于第一间隔柱71上;

在其它实施例中,该步骤还包括:

在阴极层30及第一触控功能层41上形成绝缘层43;

在绝缘层43上形成第二触控功能层42;

在第二触控功能层42上形成薄膜封装层50。

更为具体地,在s2步骤中,采用蒸镀方式同层形成阴极层30及第一触控功能层41。

在s3步骤中,当形成绝缘层43时,绝缘层43同时形成于第一触控功能层41与第二触控功能层42之间以及第一触控功能层41与阴极串31之间。进一步地,在形成绝缘层43时,绝缘层43复用为光取出层。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第一触控功能层41设置于两个阴极串31之间,并使第一触控功能层41与阴极串31之间形成间隙,使触控感测层40不再独立地设置于阴极层30上,而是使第一触控功能层41伸入阴极层30中,降低了触控感测层40与阴极层30的总高度,同时避免触控感测层40与阴极层30之间相互产生影响,能够进一步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器,该显示器包括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关于该显示器的其它结构,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