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03854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显示装置的性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应运而生。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基板的俯视图,显示面板包括的显示基板上设置有多个触控电极1’以及多条引线2’,每个触控电极1’通过一条引线2’与集成电路ic电连接,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每列触控电极1’中,距离集成电路最远的触控电极1a’,其对应的引线2’的长度较长,引线2’的电阻较大,集成电路ic与该触控电极1a’之间传输的信号的损失较大,进而使得该触控电极1a’的精度(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较低,而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近的触控电极1b’,其对应的引线2’的长度较短,引线2’的电阻较小,集成电路ic与该触控电极1b’之间传输的信号的损失较小,进而使得该触控电极1b’的精度较高,使得显示基板的触控均匀性不佳,导致显示基板的触控性能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可以提高显示基板的触控性能。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周边区域;

所述显示区域内设置有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所述周边区域内设置有集成电路,每个所述触控电极通过一条主引线与所述集成电路电连接;

其中,与所述周边区域中所述集成电路所在侧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为所述触控电极的列方向;

每列所述触控电极中,距离所述集成电路最远的触控电极还对应设置有x1条辅引线,距离所述集成电路最近的触控电极对应设置有x2条辅引线,x1≥1,x2≥0,x1>x2;

且每列所述触控电极中,自距离所述集成电路从远至近的方向上,除距离所述集成电路最远的触控电极、距离所述集成电路最近的触控电极外,其他所述触控电极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分别对应设置有x3条和x4条辅引线,x3≥0,x4≥0,且x3≥x4,x1≥x3,x4≥x2;

所述触控电极对应的所述辅引线与其对应的所述主引线在所述周边区域内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主引线的宽度与所述辅引线的宽度相等。

可选地,每列所述触控电极中,自距离所述集成电路从远至近的方向上,每m个所述触控电极为一组触控电极,每组触控电极中的每个触控电极均对应设置有相同条数的辅引线,且相邻的触控电极组中,距离所述集成电路越近的触控电极组对应的辅引线的条数越少,其中,m为大于或者等于1,且小于每列中所述触控电极的总个数的正整数。

可选地,每列所述触控电极中仅距离所述集成电路最远的触控电极对应设置有一条辅引线,其他所述触控电极均仅对应设置有所述主引线。

可选地,每行所述触控电极中,两端设置的所述触控电极还对应设置有y1条辅引线,中间设置的所述触控电极对应设置有y2条辅引线,y1≥1,y2≥0,y1>y2;且每行所述触控电极中,自两端至中间位置的方向上,除两端设置的触控电极、中间设置的触控电极外,其他所述触控电极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分别对应设置有y3条和y4条辅引线,y3≥0,y4≥0,且y3≥y4,y1≥y3,y4≥y2。

可选地,每行所述触控电极中,自两端至中间位置的方向上,每n个所述触控电极为一组触控电极,每组触控电极中的每个触控电极均对应设置有相同条数的辅引线,且相邻的触控电极组中,距离两端越远的触控电极对应的辅引线的条数越少,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1,且小于每行中所述触控电极的总个数的1/2的正整数。

可选地,每行所述触控电极中仅两端的两个触控电极对应设置有一条辅引线,其他所述触控电极均仅对应设置有所述主引线。

可选地,所述主引线的宽度与所述辅引线的宽度均为2~10微米。

可选地,每条所述主引线均包括第一子引线和第二子引线,其中,所述第一子引线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子引线的第二端沿所述触控电极的列方向延伸至所述周边区域内,并与所述第二子引线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子引线的第二端与所述集成电路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触控电极对应的所述辅引线和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子引线的位于所述周边区域内的部分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触控电极对应的所述辅引线的延伸方向,与该触控电极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引线的延伸方向平行。

可选地,所述主引线和所述辅引线同一膜层制备。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其中,显示基板上的每个触控电极通过一条主引线与集成电路电连接,每列触控电极中,距离集成电路最远的触控电极还对应设置有x1条辅引线,距离集成电路最近的触控电极对应设置有x2条辅引线,x1≥1,x2≥0;且每列触控电极中,(自距离集成电路从远至近的方向上),除距离集成电路最远的触控电极、距离集成电路最近的触控电极外,其他触控电极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分别对应设置有x3条和x4条辅引线,x3≥0,x4≥0,且x3≥x4,x1≥x3,x4≥x2;触控电极对应的辅引线与其对应的主引线在所述周边区域内电连接,由于对于对应设置有辅引线的触控电极而言,其对应的引线(包括主引线和辅引线)的总电阻为主引线的并联部分(即主引线中位于主引线和辅引线连接处靠近集成电路一侧的部分)与至少一条辅引线并联后的电阻,与未并联部分(即主引线中位于主引线和辅引线连接处靠近触控电极一侧的部分)的电阻之和,且触控电极对应的辅引线的条数越多,其对引线的总电阻的减小效果越好,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距离集成电路最远的触控电极对应的引线的总电阻,与距离集成电路最近的触控电极对应的引线的总电阻,以及与该列中其他触控电极对应的引线的总电阻均较为接近,进而使得集成电路与上述各触控电极之间传输的信号的损失均较为接近,各触控电极的精度较为接近,显示基板的触控均匀性好,有助于提高显示基板的触控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基板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俯视图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俯视图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俯视图三;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俯视图四;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显示区域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如图2所示,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俯视图一,该显示基板1包括衬底基板10,衬底基板10包括显示区域a和围绕显示区域的周边区域b。具体地,如图2所示,显示区域a内设置有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11,周边区域b内设置有集成电路ic,每个触控电极11通过一条主引线12与集成电路ic电连接;其中,与周边区域b中集成电路ic所在侧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为触控电极11的列方向,每列触控电极11中,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远的触控电极11a还对应设置有x1条辅引线,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近的触控电极11b对应设置有x2条辅引线,x1≥1,x2≥0,x1>x2;且每列触控电极11中,自距离集成电路ic从远至近的方向上,除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远的触控电极11a、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近的触控电极11b外,其他触控电极11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分别对应设置有x3条和x4条辅引线13,x3≥0,x4≥0,且x3≥x4,x1≥x3,x4≥x2;触控电极11对应的辅引线13与其对应的主引线12在周边区域b内电连接。

具有上述结构的显示基板1实现触控的模式为自电容式触控,各触控电极11与地之间形成电容,集成电路ic通过与各触控电极11电连接的引线(主引线12,或者,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分别向各触控电极11上输出驱动信号,并通过引线从各触控电极11上接收感应信号,在用户触摸某一位置时,该位置对应的触控电极11与地之间的电容发生变化,进而使得集成电路ic从该触控电极11上接收到的感应信号发生变化,集成电路ic即可根据该变化判断用户触摸的位置,进而使包括该显示基板的显示装置执行相应的操作。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显示基板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由于对于对应设置有辅引线13的触控电极11而言,其对应的引线(包括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的总电阻为主引线12的并联部分(即主引线12中位于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连接处靠近集成电路ic一侧的部分)与至少一条辅引线13并联后的电阻,与未并联部分(即主引线12中位于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连接处靠近触控电极11一侧的部分)的电阻之和,且触控电极11对应的辅引线13的条数越多,其对引线的总电阻的减小效果越好,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远的触控电极11a对应的引线的总电阻,与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近的触控电极11b对应的引线的总电阻,以及与该列中其他触控电极11对应的引线的总电阻均较为接近,进而使得集成电路ic与上述各触控电极11之间传输的信号的损失均较为接近,各触控电极11的精度较为接近,显示基板1的触控均匀性好,有助于提高显示基板1的触控性能。

另外,由于每列触控电极11中,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远的触控电极11a距离显示基板1的边缘最近,其最容易受到外界信号的干扰,与现有技术相比,如此设置可以有效提高到达该触控电极11a的信号的强度,进而还可以有效提高该触控电极11a的抗外界干扰能力,有助于提升该触控电极11a的触控性能。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中各主引线12的宽度与各辅引线13的宽度均相等,进而有助于提高主引线12所在膜层在显示区域a和周边区域b中的分布的均匀性,以及辅引线13所在膜层在周边区域b中分布的均匀性,从而使得在刻蚀形成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的过程中,刻蚀工艺的均匀性较好,不容易出现某些位置刻蚀严重而损坏下方膜层的情况。

进一步地,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若主引线12的宽度太大,则一方面由于主引线12遮光,其位于显示区域a内的部分会对显示基板1的开口率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显示区域a与集成电路ic之间的有限区域内,较难进行布线;若辅引线13的宽度太大,会进一步提高在显示区域a与集成电路ic之间的有限区域内进行布线的难度;若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的宽度太小,则会使得二者的电阻较大,不利于各触控电极11的触控性能的提升。因此,对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的宽度进行合理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示例性地,本发明实施例中选择各主引线12和各辅引线13的宽度均为2~10微米。

需要补充的是,上述“每列触控电极11中,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远的触控电极11a还对应设置有x1条辅引线,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近的触控电极11b对应设置有x2条辅引线,x1≥1,x2≥0,x1>x2”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

第一种,每列触控电极11中,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远的触控电极11a对应的辅引线13的数量为至少一条,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近的触控电极11b对应的辅引线13的数量为零,即x1≥1,x2=0。例如,如图2所示,每列触控电极11中,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远的触控电极11a对应的辅引线13的数量为一条,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近的触控电极11b对应的辅引线13的数量为零。

第二种,每列触控电极11中,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远的触控电极11a对应的辅引线13的数量为x1,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近的触控电极11对应的辅引线13的数量为x2,x1和x2均大于1,且x1大于x2。例如,如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俯视图二,每列触控电极11中,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远的触控电极11a对应两条辅引线13,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近的触控电极11b对应一条辅引线13,即x1=2,x2=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每列触控电极11中,自距离集成电路ic从远至近的方向上,除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远的触控电极11a、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近的触控电极11b外,其他触控电极11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分别对应设置有x3条和x4条辅引线13,x3≥0,x4≥0,且x3≥x4,x1≥x3,x4≥x2”的实现方式也可以有多种。

可选地,每列触控电极11中,除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远的触控电极11a外,其他所有触控电极11均对应设置有相同数量的辅引线13,即x1>x2,x2=x3=x4。例如,如图2所示,每列触控电极11中仅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远的触控电极11a对应设置有一条辅引线13,其他触控电极11(包括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近的触控电极11b在内)均仅对应设置有主引线12,即x1=1,x2=x3=x4=0;如图3所示,每列触控电极11中仅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远的触控电极11b对应设置有两条辅引线13,其他触控电极11(包括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近的触控电极11b在内)均对应设置有一条辅引线13,即x1=2,x2=x3=x4=1。

可选地,每列触控电极11中,除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近的触控电极11b外,其他所有触控电极11均对应设置有相同数量的辅引线13,即x1>x2,x1=x3=x4。例如,如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俯视图三,每列触控电极11中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近的触控电极11b仅对应设置有主引线12,其他触控电极11(包括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远的触控电极11a在内)均还对应设置有一条辅引线13,即x1=x3=x4=1,x2=0。

可选地,每列触控电极11中,自距离集成电路ic从远至近的方向上,每m个触控电极11为一组触控电极11,每组触控电极11中的每个触控电极11均对应设置有相同条数的辅引线13,且相邻的触控电极组中,距离集成电路ic越近的触控电极组对应的辅引线13的条数越少,其中,m为大于或者等于1,且小于每列中触控电极11的总个数的正整数。此时,每列触控电极11中,自距离集成电路ic从远至近的方向上,其他触控电极11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对应设置的辅引线13的数量分别为x3和x4,x3≥0,x4≥0,若相邻两个触控电极11对应的辅引线13的数量x3=x4,则说明二者属于同一触控电极组,若相邻两个触控电极11对应的辅引线13的数量x3>x4,则说明二者属于不同的触控电极组。

例如,每列触控电极11中设置有32个触控电极11,按照距离集成电路ic从远至近的顺序每8个触控电极为一组触控电极,即第1~8个触控电极11为第一组触控电极,第9~16个触控电极11为第二组触控电极,第17~24个触控电极11为第三组触控电极,第25~32个触控电极11为第四组触控电极,其中,第一组触控电极对应设置有四条辅引线13,第二组触控电极对应设置有三条辅引线13,第三组触控电极对应设置有两条辅引线13,第四组触控电极对应设置有一条辅引线13。当然以上各数值仅为举例,并非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其中,在以上各技术方案中,各列触控电极11对应的辅引线13的总条数越多,显示基板1的触控性能越好,但布线越困难,因此,对于以上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综合考虑对显示基板1的触控性能的提升效果以及布线难易程度的前提下进行选择,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此外,本申请发明人发现,每行触控电极11中,两端设置的触控电极11不仅对应的主引线12较长,电阻较大,而且还距离显示基板1的边缘较近,容易受到外界信号的干扰,进而使得每行触控电极11中,两端设置的触控电极11的触控性能比中间设置的触控电极11的触控性能较差,不利于显示基板1的触控性能的提升。可选地,如图5所示,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俯视图四,每行触控电极11中,两端设置的触控电极11还对应设置有y1条辅引线13,中间设置的触控电极11对应设置有y2条辅引线13,y1≥1,y2≥0,y1>y2;且每行触控电极11中,自两端至中间位置的方向上,除两端设置的触控电极11、中间设置的触控电极11外,其他触控电极11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分别对应设置有y3条和y4条辅引线13,y3≥0,y4≥0,且y3≥y4,y1≥y3,y4≥y2,从而可以减小每行触控电极11中,两端设置的触控电极11对应的引线的总电阻,提高该触控电极11与集成电路ic之间传输的信号的强度,进而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以上设置是以每列触控电极11中,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远的触控电极11a对应的辅引线13的数量,大于距离集成电路ic最近的触控电极11b对应的辅引线13的数量为前提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端设置的触控电极11还对应设置有y1条辅引线13,中间设置的触控电极11对应设置有y2条辅引线13,y1≥1,y2≥0,y1>y2;且每行触控电极11中,自两端至中间位置的方向上,除两端设置的触控电极11、中间设置的触控电极11外,其他触控电极11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分别对应设置有y3条和y4条辅引线13,y3≥0,y4≥0,且y3≥y4,y1≥y3,y4≥y2”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

可选地,如图5所示,每行触控电极11中,仅两端的两个触控电极11对应设置有一条辅引线13,其他触控电极11均仅对应设置有主引线12,即y1>y2,y1=1,y2=y3=y4=0。

可选地,每行触控电极11中,两端的触控电极11对应设置有y1条辅引线13,其他所有触控电极11均对应设置有相同条数的辅引线13,即y1>y2,y2=y3=y4,其中,y1≥1,y2=y3=y4≥1。

可选地,每行触控电极11中,自两端至中间位置的方向上,每n个触控电极11为一组触控电极,每组触控电极11中的每个触控电极11均对应设置有相同条数的辅引线13,且相邻的触控电极组中,距离两端越远的触控电极11对应的辅引线13的条数越少,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1,且小于每行中触控电极11的总个数的1/2的正整数。此时,每组触控电极11中,自距离集成电路ic从远至近的方向上,其他触控电极11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对应设置的辅引线13的数量分别为y3和y4,y3≥0,y4≥0,若相邻两个触控电极11对应的辅引线13的数量y3=y4,则说明二者属于同一触控电极组,若相邻两个触控电极11对应的辅引线13的数量y3>y4,则说明二者属于不同的触控电极组。

例如,每行触控电极11中设置有18个触控电极11,自两端至中间位置的方向上,每3个触控电极11为一组触控电极,以一端至中间为例为例,第1~3个触控电极11为第一组触控电极,第4~6个触控电极11为第二组触控电极,第7~9个触控电极11为第三组触控电极,其中,第一组触控电极对应设置有三条辅引线13,第二组触控电极对应设置有两条辅引线13,第三组触控电极对应设置有一条辅引线13。当然以上各数值仅为举例,并非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其中,在以上各技术方案中,各行触控电极11对应的辅引线13的总条数越多,显示基板1的触控性能越好,但布线越困难,因此,对于以上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综合考虑对显示基板1的触控性能的提升效果以及布线难易程度的前提下进行选择,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另外,可选地,如图2~图5所示,每条主引线12均包括第一子引线12a和第二子引线12b,其中,第一子引线12a的第一端与触控电极11电连接,第一子引线12a的第二端沿触控电极11的列方向延伸至周边区域b内,并与第二子引线12b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子引线12b的第二端与集成电路ic电连接,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子引线12a的延伸方向可与显示基板1上的其他走线(例如数据线)的延伸方向相同,二者可以处于不同膜层的相同位置,进而不会对显示基板1的开口率产生影响。

由于集成电路ic与显示区域a之间的区域的宽度很小,为了降低在该区域内第二子引线12b和辅引线13的布线的难度,以及在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同一膜层制备时提高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所在膜层的均匀性,辅引线13的长度不应太短,可选地,如图2~5所示,触控电极11对应的辅引线13和与其对应的第一子引线12a的位于周边区域b内的部分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触控电极11对应的辅引线13和与其对应的第一子引线12a的位于周边区域b内的部分的任意位置电连接均可,此处不进行限定。

可选地,如图2~5所示,触控电极11对应的辅引线13的延伸方向,与该触控电极11对应的第二子引线12b的延伸方向平行,从而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在该区域内第二子引线12b和辅引线13的布线的难度,还可以在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同一膜层制备时进一步提高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所在膜层的均匀性。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可以同一膜层制备,进而不仅可以简化显示基板1的制作方法,还可以使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为一整体结构,二者之间的电连接较好,有利于信号的传输。当然,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也可以不同膜层制备,此时则需要使二者通过过孔电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显示基板1可以贴覆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上,也可以为显示面板包括的显示基板,其中,显示基板1为显示面板包括的显示基板时,上述触控电极11可由显示面板中的公共电极复用,有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轻薄化。下面本发明实施例以显示基板1为显示面板包括的显示基板为例,结合显示基板1的具体结构,对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所处膜层,以及主引线12与触控电极11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示例性地,显示基板1为液晶显示面板中的阵列基板,如图6所示,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显示区域的截面示意图,显示基板1的显示区域a包括依次设置于衬底基板10上的遮光层20、缓冲层30、有源层40、栅极绝缘层50、栅极金属层60、层间绝缘层70、源漏极金属层80、平坦化层90、引线金属层100、第一钝化层110、公共电极层120、第二钝化层130和像素电极层140。

其中,栅极金属层60中设置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和栅线,栅线与栅极电连接;源漏极金属层80中设置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和数据线,源极与数据线电连接。源极和漏极分别通过贯穿栅极绝缘层50和层间绝缘层70的第一过孔v1和第二过孔v2与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电连接。引线金属层100中设置有主引线12和辅引线13,公共电极层120中设置有多个公共电极块121,各公共电极块121在触控阶段内复用作触控电极11,像素电极层140中设置有多个像素电极141和多个电连接部142。像素电极141通过贯穿平坦化层90、第一钝化层110和第二钝化层130的第三过孔v3与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像素电极141上设置有狭缝,显示阶段中像素电极141和公共电极块121之间形成多维电场,控制液晶分子偏转。电连接部142的一端通过贯穿第二钝化层130的第四过孔v4与公共电极块121电连接,另一端通过贯穿第二钝化层130和第一钝化层110的第五过孔v5与主引线12电连接,进而使得公共电极块121和主引线12实现电连接。

上述通过电连接部142将公共电极块121和主引线12电连接,与直接将公共电极块121和主引线12电连接相比,可以简化显示基板1的制作方法,具体理由如下:通过电连接部142将公共电极块121和主引线12电连接时,上述第三过孔v3、第四过孔v4和第五过孔v5可以在一次构图工艺中形成;直接将公共电极块和主引线电连接时,需要第一次构图工艺形成贯穿第一钝化层的过孔,第二次构图工艺形成第五过孔。

上述遮光层20可以有效遮挡由背光模组射出的光线,避免因该部分光线照射到有源层的沟道区上,使沟道区产生光电效应,对沟道区的电学性能产生影响。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个触控电极11与其对应的主引线12之间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电连接部142连接,每个电连接部142的一端也可通过一个或多个第四过孔v4与公共电极块121电连接,另一端也可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五过孔v5与主引线12电连接,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显示基板1为液晶显示面板中的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与上述显示基板1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2,显示基板1和彩膜基板2之间设置有液晶层3。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8所示,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显示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显示面板60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智能手机、可穿戴式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车载显示器、电子书等任何具有显示和触控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其中,显示基板上的每个触控电极通过一条主引线与集成电路电连接,每列触控电极中,距离集成电路最远的触控电极还对应设置有x1条辅引线,距离集成电路最近的触控电极对应设置有x2条辅引线,x1≥1,x2≥0;且每列触控电极中,自距离集成电路从远至近的方向上,除距离集成电路最远的触控电极、距离集成电路最近的触控电极外,其他触控电极中的任意相邻两个分别对应设置有x3条和x4条辅引线,x3≥0,x4≥0,且x3≥x4,x1≥x3,x4≥x2;触控电极对应的辅引线与其对应的主引线在所述周边区域内电连接,由于对于对应设置有辅引线的触控电极而言,其对应的引线(包括主引线和辅引线)的总电阻为主引线的并联部分(即主引线中位于主引线和辅引线连接处靠近集成电路一侧的部分)与至少一条辅引线并联后的电阻,与未并联部分(即主引线中位于主引线和辅引线连接处靠近触控电极一侧的部分)的电阻之和,且触控电极对应的辅引线的条数越多,其对引线的总电阻的减小效果越好,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距离集成电路最远的触控电极对应的引线的总电阻,与距离集成电路最近的触控电极对应的引线的总电阻,以及与该列中其他触控电极对应的引线的总电阻均较为接近,进而使得集成电路与上述各触控电极之间传输的信号的损失均较为接近,各触控电极的精度较为接近,显示基板的触控均匀性好,有助于提高显示基板的触控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