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13773发布日期:2018-06-16 00:55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场景控制领域,尤其涉及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三维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三维场景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通过三维场景的模拟,用户可以提高视觉体验,增加娱乐趣味。

现有的三维场景技术中,通常通过鼠标、键盘等外部设备来改变显示在屏幕中的三维场景图。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和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是否发生改变;响应于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发生改变,确定目标用户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基于预先设置的面部姿态坐标与三维场景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用户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映射至三维场景中;基于映射后的坐标,改变三维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是否发生改变,包括:利用拍摄设备获取目标用户的当前面部图像;将当前面部图像与存储的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进行比较,确定当前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与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之差是否大于预设阈值;响应于当前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与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之差大于预设阈值,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发生改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当前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与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之差是否大于预设阈值,包括:基于预先建立的人脸模型,在人脸模型的特征点向当前面部图像的投影与当前面部图像的特征点重合的状态下,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确定当前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的第一坐标;旋转人脸模型,在人脸模型的特征点向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投影与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特征点重合的状态下,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确定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的第二坐标;确定第一坐标与第二坐标的向量差值为面部位姿之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人脸模型通过如下步骤建立:获取人脸图像样本;将人脸图像样本输入至预先训练的主动形状模型,得到基于人脸图像样本的特征点分布;基于特征点分布,调整预先存储的初始人脸模型,得到人脸模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映射后的坐标,改变三维场景,包括:将三维场景根据坐标维度划分为三个坐标平面;将映射后的坐标与当前的三维场景坐标比较,确定改变的维度;基于改变的维度中的每一个维度,调整三个坐标平面中包含该维度的坐标平面;基于改变的坐标平面,改变三维场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确定单元,配置用于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是否发生改变;第二确定单元,配置用于响应于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发生改变,确定目标用户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映射单元,配置用于基于预先设置的面部姿态坐标与三维场景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用户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映射至三维场景中;改变单元,配置用于基于映射后的坐标,改变三维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确定单元包括:获取子单元,配置用于利用拍摄设备获取目标用户的当前面部图像;第一确定子单元,配置用于将当前面部图像与存储的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进行比较,确定当前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与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之差是否大于预设阈值;第二确定子单元,配置用于响应于当前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与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之差大于预设阈值,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发生改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确定子单元进一步配置用于:基于预先建立的人脸模型,在人脸模型的特征点向当前面部图像的投影与当前面部图像的特征点重合的状态下,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确定当前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的第一坐标;旋转人脸模型,在人脸模型的特征点向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投影与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特征点重合的状态下,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确定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的第二坐标;确定第一坐标与第二坐标的向量差值为面部位姿之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人脸模型通过如下步骤建立:获取人脸图像样本;将人脸图像样本输入至预先训练的主动形状模型,得到基于人脸图像样本的特征点分布;基于特征点分布,调整预先存储的初始人脸模型,得到人脸模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改变单元进一步配置用于:将三维场景根据坐标维度划分为三个坐标平面;将映射后的坐标与当前的三维场景坐标比较,确定改变的维度;基于改变的维度中的每一个维度,调整三个坐标平面中包含该维度的坐标平面;基于改变的坐标平面,改变三维场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中任意实施例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中任意实施例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和装置,通过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是否发生改变,基于确定面部姿态发生改变后将面部姿态坐标映射至三维场景中来改变三维场景,从而可以直接通过用户面部位姿的改变来控制三维场景的改变,从而提高了用户与三维场景的交互能力。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申请可以应用于其中的示例性系统架构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基于人脸模型的三维坐标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的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申请的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或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装置的示例性系统架构100。

如图1所示,系统架构100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01、102、103,网络104和服务器105。网络104用以在终端设备101、102、103和服务器105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网络104可以包括各种连接类型,例如有线、无线通信链路或者光纤电缆等等。

用户可以使用终端设备101、102、103通过网络104与服务器105交互,以接收或发送消息等。终端设备101、102、103上可以安装有各种通讯客户端应用,例如摄影摄像类应用、图像处理类应用、三维场景体验类应用、游戏类应用等。

终端设备101、102、103可以是具有显示屏并且支持网页浏览的各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便携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等等。

服务器105可以是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例如对三维场景的改变提供支持的服务器,该服务器通过获取用户的面部姿态,基于所述确定的用户的面部姿态的改变来改变三维场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一般由服务器105执行,相应地,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装置一般设置于服务器105中。

应该理解,图1中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

继续参考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200。所述的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是否发生改变。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运行于其上的电子设备(例如图1中的服务器)可以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是否发生改变。在这里,上述电子设备上可以安装有拍摄设备,例如摄像头、红外感测设备等。上述电子设备可以利用拍摄设备进行实时图像采集。作为示例,上述红外感测设备可以发射近红外光,通过感测不同的材料来确定是否存在目标用户。当感测到存在目标用户时,进一步确定在预设时间段内该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是否发生改变。在这里,面部姿态包括平移参数和旋转参数,平移参数例如可以包括以某一位置为基准,朝着某个方向的位移,旋转参数例如可以包括俯仰角、偏航角等。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设备中可以设置有存储有人脸姿态与人脸图像姿态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表。该对应关系表中,包含某些姿态特征的人脸图像与其中一个人脸姿态对应。该对应关系表由多个不同姿态的图像样本以及人脸姿态样本进行训练而成。在预设时间段内,上述电子设备可以将相邻时间点获取到的两张目标用户的图像与对应关系表中的每一个人脸图像进行比较,确定该对应关系表中与各目标用户图像中的姿态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人脸图像,并将与该相同或相似的人脸图像对应的姿态作为与上述各目标用户的图像对应的面部姿态。同时将所确定的两个面部姿态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是否发生改变。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预设的时间段内,上述电子设备中可以存储有目标用户的多个面部图像。上述电子设备利用拍摄设备获取到目标用户的当前面部图像后,可以将当前面部图像与预先存储的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当前面部头的面部位姿与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之差是否大于预设阈值。最后,上述电子设备可以响应于当前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与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之差大于预设阈值,从而确定上述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发生改变。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电子设备中预先存储有人脸模型,该人脸模型中包括多个面部特征点。在这里,该面部特征点可以包括极值点、边界点以及插值点。其中,极值点通常在面部的局部范围只有一个定义,例如可以包括眼睛的瞳孔、鼻尖、鼻孔等面部位点;边界点通常是在面部的局部或整体的轮廓边沿上均匀抽取得到,例如可以为人脸轮廓点、眉毛轮廓点、嘴唇轮廓点等;通常面部局部没有明显纹理特征的地方通过其他边界点插值得到插值点,该插值点例如可以为嘴巴中心点、眉心以及一些被遮挡的点等。

上述电子设备可以对在预设时间段内获取到的面部图像进行特征点标注,该标注的特征点与上述人脸模型中的面部特征点相同。在进行目标用户的面部图像的获取的过程中,拍摄设备与目标用户的相对距离以及相对角度均为确定的,也即拍摄设备获取目标用户在同一个预设位置处的面部图像,从而便于后续的位姿比较。在本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电子设备中预先存储有与人脸模型的各姿态对应的坐标。在这里,与人脸模型的各姿态对应的坐标可以为三维坐标,该三维坐标包括XYZ三个空间坐标轴,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基于人脸模型的三维坐标的示意图。图3中α为人脸模型在X轴的旋转角度,β为人脸模型在Y轴的旋转角度,γ为人脸模型在Z轴的旋转角度。上述电子设备接着将上述人脸模型的特征点向获取到的当前面部图像上投影,在人脸模型的特征点向当前面部图像的投影与当前面部图像的特征点重合的状态下,可以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确定当前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的第一坐标。上述电子设备旋转上述人脸模型,将上述人脸模型的特征点向获取到的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投影,在人脸模型的特征点向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投影与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特征点重合的状态下,可以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确定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的第二坐标。接着,上述电子设备确定该第一坐标与第二坐标的向量差值为面部位姿之差,同时确定该面部位姿之差是否大于预设阈值。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人脸模型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建立:

首先获取人脸图像样本。接着,将人脸图像样本输入至预先训练的主动形状模型中,可以得到基于人脸图像样本的人脸特征点分布。在这里,主动形状模型(ASM,Active Shape Model)是建立在点分布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图像样本获取图像的特征点分布的模型。在这里,该主动形状模型可以基于多个带有人工标注的人脸特征点分布的图像训练而成。然后,基于得到的人脸特征点分布,调整预先存储的初始人脸模型,从而得到人脸模型。

步骤202,响应于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发生改变,确定目标用户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设备中预先存储有与各面部姿态对应的面部姿态坐标。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面部姿态坐标可以为三维坐标,也可以为二维坐标。当上述面部姿态坐标为二维坐标时,该二维坐标基于面部姿态的左右平移建立。当上述面部姿态坐标为三维坐标时,该三维坐标基于面部姿态的左右平移、左右旋转、上下旋转建立。作为示例,当用户的面部姿态为正面时,可以设置该面部姿态坐标为(0,0,0);当用户的面部姿态沿Z轴旋转γ角度时,此时可以设置该面部姿态坐标为(0,0,γ)。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步骤201所确定的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是否发生改变,当上述电子设备响应于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发生改变时,上述电子设备可以进一步确定目标用户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

步骤203,基于预先设置的面部姿态坐标与三维场景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用户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映射至三维场景中。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设备中预先设置有面部姿态坐标与三维场景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为示例,上述电子设备中可以存储有基于面部姿态坐标与三维场景坐标的对应关系表,当电子设备确定出目标用户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时,通过查询该对关系表,确定与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相对应的三维场景坐标,从而将面部用户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映射至三维场景中。

步骤204,基于映射后的坐标,改变三维场景。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步骤203中将目标用户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映射至三维场景中后,上述电子设备可以根据映射后的坐标来改变三维场景。在这里,上述三维场景中可以设置有虚拟场景摄像头,该虚拟场景摄像头的位姿坐标与上述面部姿态坐标一一对应。当上述面部姿态坐标改变后,该虚拟场景摄像头的位姿坐标同样改变。通过改变该虚拟场景摄像头的位姿,从而改变虚拟场景摄像头的场景采集范围,并将虚拟场景摄像头所拍摄的范围输出,从而改变三维场景。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三维场景根据坐标维度可以划分为三个坐标平面;接着,将映射后的坐标与当前的三维场景坐标比较,确定改变的维度;然后,基于改变的维度中的每一个维度,调整三个坐标平面中包含该维度的坐标平面;最后,基于改变的坐标平面,改变三维场景。

作为示例,假设该坐标维度分别为X轴、Y轴、Z轴三个维度,则可以将三维场景划分为由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由X轴、Z轴组成的平面以及由Y轴、Z轴组成的平面。接着,与当前的三维场景坐标比较后,确定所改变的维度为Y轴。然后,基于所改变的Y轴,调整包括Y轴的平面,即X轴、Y轴组成的平面以及Y轴、Z轴组成的平面。最后,基于改变的坐标平面,从而改变三维场景。

继续参考图4,图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的应用场景的一个示意图。在图4的应用场景中,在预设时间段内,服务器403检测到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由401转换为402,也即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发生了改变。接着服务器403可以确定此时目标用户在402状态下的面部姿态坐标。然后,根据预先设置的面部姿态坐标与三维场景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服务器403将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映射至三维场景中,从而使得三维场景由404转换为40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方法,通过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是否发生改变,基于确定面部姿态发生改变后将面部姿态坐标映射至三维场景中来改变三维场景,从而可以直接通过用户面部位姿的改变来控制三维场景的改变,从而提高了用户与三维场景的交互能力。

进一步参考图5,作为对上述各图所示方法的实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该装置实施例与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控制三维场景的装置500包括:第一确定单元501配置用于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是否发生改变;第二确定单元502配置用于响应于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发生改变,确定目标用户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映射单元503配置用于基于预先设置的面部姿态坐标与三维场景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用户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映射至三维场景中;而改变单元504配置用于基于映射后的坐标,改变三维场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确定单元501、第二确定单元502、映射单元503和改变单元504的具体处理及其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分别参考图2对应实施例中步骤201、步骤202、步骤203以及步骤204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确定单元501包括:获取子单元(未示出),配置用于利用拍摄设备获取目标用户的当前面部图像;第一确定子单元(未示出),配置用于将当前面部图像与存储的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进行比较,确定当前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与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之差是否大于预设阈值;第二确定子单元(未示出),配置用于响应于当前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与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之差大于预设阈值,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发生改变。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确定子单元(未示出)进一步配置用于:基于预先建立的人脸模型,在人脸模型的特征点向当前面部图像的投影与当前面部图像的特征点重合的状态下,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确定当前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的第一坐标;旋转人脸模型,在人脸模型的特征点向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投影与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特征点重合的状态下,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确定预设时间段内的面部图像的面部位姿的第二坐标;确定第一坐标与第二坐标的向量差值为面部位姿之差。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人脸模型通过如下步骤建立:获取人脸图像样本;将人脸图像样本输入至预先训练的主动形状模型,得到基于人脸图像样本的特征点分布;基于特征点分布,调整预先存储的初始人脸模型,得到人脸模型。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改变单元504进一步配置用于:将三维场景根据坐标维度划分为三个坐标平面;将映射后的坐标与当前的三维场景坐标比较,确定改变的维度;基于改变的维度中的每一个维度,调整三个坐标平面中包含该维度的坐标平面;基于改变的坐标平面,改变三维场景。

下面参考图6,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600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的服务器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6所示,计算机系统6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6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6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6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6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603中,还存储有系统6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601、ROM 602以及RAM 603通过总线6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605也连接至总线6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6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6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6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608;以及包括诸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609。通信部分6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6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605。可拆卸介质6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6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608。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6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6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601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申请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第二确定单元、映射单元和改变单元。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第一确定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是否发生改变的单元”。

作为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装置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装置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装置执行时,使得该装置: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是否发生改变;响应于确定目标用户的面部姿态在预设时间段内发生改变,确定目标用户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基于预先设置的面部姿态坐标与三维场景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用户当前的面部姿态坐标映射至三维场景中;基于映射后的坐标,改变三维场景。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