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网格触控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98083发布日期:2018-11-20 19:05阅读:80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之技术涉及触控装置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增加边框走线范围的金属网格触控模组。



背景技术:

与单点触控面板相比,多点触控面板可以两个手指或多个手指甚至多个人同时操作,操作更方便、更人性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单层多点触控面板,不仅具有一般多点触控面板的优点,而且其厚度较小,有利于触控电子产品往轻、薄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触控面板的导电层主要是以氧化铟锡化合物通过真空镀膜、图形化蚀刻的工艺形成于绝缘基材上,其不仅对工艺、设备要求较高,还在蚀刻中浪费大量的氧化铟锡化合物材料,以及产生大量的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液;同时,氧化铟锡化合物中的金属铟(In)是一种稀有资源,造成触控面板的成本较高。为了有效降低触控面板的成本,同时满足终端消费性电子产品轻薄化市场趋势,近年来发展了一种金属网格触控面板技术(Metal Mesh TP),其感应层的导电层用金属网格替代氧化铟锡化合物做成触控电极,并使用双层结构,一层做驱动极,另一层做感测极,这两层的金属网格之间形成互电容。

现行的金属网格设计对于每条通道皆有其交点数量要求,若该通道宽度不够则会因交点数量不够造成信赖度不足,这种情况则需增加辅助线满足该通道基本交点数量要求。然而对于有窄边框需求的触控装置,容易使辅助线落到显示区域(可视区)内,因此会有被使用者目击之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之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金属网格触控模组,其可在满足信赖度要求的交点数量下,改善辅助线容易被使用者目击之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系采取以下之技术手段予以达成,其中,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网格触控模组,至少包括:一显示模组、一触控电极以及一保护盖板。该显示模组透过一第一分隔线区分为一功能区以及一边框区,且该边框区具有一油墨层。该触控电极设置于该显示模组上方,包括复数个网格单元,且彼此相邻的网格单元互相电性连接,每一个网格单元皆包括复数条网格边以及由相邻两个网格边相连接所形成的交点。该保护盖板设置于该触控电极上方,该保护盖板透过一第二分隔线区分为一可视区以及一边框油墨区,且该可视区的范围大于该功能区的范围,该边框油墨区设置有遮光材料。其中,位于边缘的网格单元设置有至少一辅助线,该辅助线与位于边缘的网格单元电性连接,且该辅助线位于该第一分隔线以及该第二分隔线之间的触控电极上。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辅助线包括一主线以及复数条支线,该主线沿着一方向延伸设置并与位于边缘的网格单元电性连接,该等支线分别与该主线以及其中一条网格边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辅助线为一直线、一曲线、一波浪线或一不规则线。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辅助线的线宽大于该网格边的线宽。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油墨层沿着该功能区的外围设置。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显示模组包括一背光模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金属网格触控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金属网格触控模组辅助线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

边框油墨层10

金属网格20

边框油墨层30

辅助线40

显示模组1

功能区11

边框区12

油墨层121

触控电极2

网格单元21

网格边211

交点212

保护盖板3

可视区31

边框油墨区32

辅助线4

主线41

支线42

第一分隔线91

第二分隔线92

宽度W

长度D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发明所采用之技术手段及构造,兹绘图就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但须注意的是,所述内容不构成本发明的限定。

请同时参阅图1及2所示,其分别为本发明金属网格触控模组一实施例之金属网格触控模组结构示意图以及辅助线位置示意图。本发明之金属网格触控模组包括一显示模组1、一触控电极2以及一保护盖板3。

该显示模组包含背光模组,背光模组提供光源,其中,该显示模组1透过一第一分隔线91区分为一功能区11以及一边框区12,该功能区11为光源投射的区域,该边框区12设置于该功能区11的周围,且其具有一油墨层121,用以遮蔽该显示模组1的电路走线。在一实施例中,该油墨层121沿着该功能区11的外围设置。

该触控电极2设置于该显示模组1上方,其为金属网格电极结构,包括复数个网格单元21,彼此相邻的网格单元21互相电性连接,每一个网格单元21皆包括复数条网格边211以及由相邻两个网格边211相连接所形成的交点212,使每一个网格单元21形成菱形、三角形、四边形或六边形等形状。

该保护盖板3设置于该触控电极2上方,其可以为透明材质或玻璃盖板,用以保护整体装置。该保护盖板3透过一第二分隔线92区分为一可视区31以及一边框油墨区32,且该可视区31的范围大于该功能区11的范围,该边框油墨区32设置有遮光材料以遮蔽光线进出。

其中,位于边缘的网格单元21设置有至少一辅助线4,该辅助线4与位于边缘的网格单元21电性连接,且该辅助线4位于该第一分隔线91以及该第二分隔线92之间的触控电极2上。

由于为了避免误报点位与空间讯号的关系,会将最边缘的通道作缩小,但有些产品基于成品信赖度的要求,一通道需要有三个金属网格交点212无法满足,故会在最边缘通道设计辅助线4。所述辅助线4与网格单元21电性连接,其设置范围为距离该触控电极2边缘三倍金属网格间距(Mesh Pitch)之范围内,且该辅助线4设置方向需与信道传输触控讯号的方向不一致。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辅助线4包括一主线41以及复数条支线42,该主线41沿着一方向延伸设置并与位于边缘的网格单元21电性连接,该等支线42分别与该主线41以及其中一条网格边211电性连接,该等支线42的设置范围大约介于距离该触控电极2边缘的20至200微米(μm)之间。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辅助线4为一直线、一曲线、一波浪线或一不规则线。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辅助线4的线宽大于该网格边211的线宽。于一实施例中,该辅助线4的线宽约为10微米(μm)。

透过上述结构,由于发光源背光的效应下,辅助线4在背面强光下会较明显,需透过边框油墨区32遮蔽,本发明将辅助线设计在第一分隔线91以及第二分隔线92之间的区域内,透过显示模组1的油墨层121掩饰辅助线4,虽然在用户的视线下,辅助线4在油墨层121的上方,然而因环境光辅助线亦为暗色系,辅助线4较不易被使用者肉眼所察觉,达到隐藏辅助线4的效果。此外,先前技术都是利用边框油墨区遮蔽辅助线,因此边框走线设计空间受限于边框油墨区32的宽度W,而本发明可以设置走线的空间亦,增加了部份油墨层121的长度D,对于窄边框产品可增加0.3至0.5毫米的空间进行走线设计。

透过上述之详细说明,即可充分显示本发明之目的及功效上均具有实施之进步性,极具产业之利用性价值,且为目前市面上前所未见之新发明,完全符合发明专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