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户融合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66251发布日期:2019-08-17 02:29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账户融合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账户融合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可以同时为用户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系统。每种类型的服务系统均提供了相应的注册通道。同一用户可以在不同类型服务系统的注册通道进行注册,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多个账户。如某公司可以同时提供网上零售、金融服务系统,若用户同时在网上零售服务系统和金融服务系统上注册账户,则会产生两个独立的账户:账户a与账户b。账户a仅可以登录网上零售服务系统,账户b仅可以登录金融服务系统。

这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用户在切换服务系统时,需要重新登录账户,操作繁琐;另一个是存在两个账户体系,企业的管理和维护成本高,且数据的互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账户融合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融合不同服务系统的账户,降低用户切换服务系统的不便性,同时降低账户的管理成本和维护成本。

一种账户融合方法,包括:

在用户通过用户终端登录或注册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时,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将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发送到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关联的第二服务系统,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

若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到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则从所述第二服务系统获取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

将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发送到所述用户终端,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用于在所述用户终端形成相同账户提醒,所述相同账户提醒包含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

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对所述相同账户提醒的确认信息,响应所述确定信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页面跳转指令,所述页面跳转指令用于使所述用户终端跳转至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所述第二账户的验证页面;

当所述用户在所述验证页面输入的验证信息通过所述第二服务系统验证时,接收第二服务系统返回的验证通过信息,建立与所述第一账户与所述第二账户对应的共用账户,所述共用账户具有同时登陆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和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功能。

一种账户融合装置,包括:

获取身份信息模块,用于在用户通过用户终端登录或注册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时,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查找匹配账户模块,用于将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发送到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关联的第二服务系统,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

获取第二账户信息模块,用于若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到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则从所述第二服务系统获取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

相同账户提醒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发送到所述用户终端,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用于在所述用户终端形成相同账户提醒,所述相同账户提醒包含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

发送验证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对所述相同账户提醒的确认信息,响应所述确定信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页面跳转指令,所述页面跳转指令用于使所述用户终端跳转至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所述第二账户的验证页面;

建立共用账户模块,用于当所述用户在所述验证页面输入的验证信息通过所述第二服务系统验证时,接收第二服务系统返回的验证通过信息,建立与所述第一账户与所述第二账户对应的共用账户,所述共用账户具有同时登陆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和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功能。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账户融合方法。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账户融合方法。

上述账户融合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在用户通过用户终端登录或注册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时,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以获得用户的身份标识。将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发送到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关联的第二服务系统,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以在第二服务系统查找包含用户身份标识的第二账户。若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到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则从所述第二服务系统获取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以获得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如用户名等)。将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发送到所述用户终端,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用于在所述用户终端形成相同账户提醒,所述相同账户提醒包含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以提醒用户在第二服务系统存在该用户注册的第二账户。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对所述相同账户提醒的确认信息,响应所述确定信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页面跳转指令,所述页面跳转指令用于使所述用户终端跳转至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所述第二账户的验证页面,以获取用户输入的第二账户的验证信息(这里可以是第二账户的密码,也可以是验证码)。所述用户在所述验证页面输入的验证信息通过所述第二服务系统验证时,接收第二服务系统返回的验证通过信息,建立与所述第一账户与所述第二账户对应的共用账户,所述共用账户具有同时登陆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和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功能,以合并账户,降低账户的管理成本和维护成本。本发明提供的账户融合方法,可以融合不同服务系统的账户,降低用户切换服务系统的不便性,同时降低账户的管理和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账户融合方法的一应用环境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账户融合方法的一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账户融合方法的一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账户融合方法的一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账户融合方法的一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账户融合方法的一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账户融合方法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账户融合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账户融合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的账户方法,可应用在如图1的应用环境中,其中,用户终端通过网络与服务端进行通信。其中,用户终端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服务端可以用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一种账户融合方法,以该方法应用在图1中的服务端为例进行说明,包括如下步骤:

s10、在用户通过用户终端登录或注册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时,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本实施例提供的账户融合方法,适用于新账户的注册流程,也适用于已有账户的合并。在此处,第一账户可以指独立账户,也可以指共用账户(如第一服务系统和第三服务系统的共用账户)。独立账户指的是仅可用于登录一个服务系统的账户,相对而言,共用账户指可以登录两个以上服务系统的账户。在该实施例中,不管第一账户为独立账户或共用账户均会启动账户融合流程,检测是否需要进行账户融合,如此,可以使得用户在最大程度上将所有独立账户融合为共用账户(即使登录时的第一账户已经为共用账户,亦会检测其他服务系统中是否有与其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独立账户或共用账户需要进一步融合)。若处于新账号的注册流程,则第一账户可以指尚未完成的账户。第一服务系统可以与多于一个服务系统具有关联关系。在此处,关联关系指的是第一服务系统可以和与其关联的服务系统具有专用的接口,可共用部分的账户,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立的账户。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可用于验证用户的身份。当需要对多个具有关联关系的服务系统的账户进行合并时,可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s20、将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发送到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关联的第二服务系统,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

在此处,第二服务系统与第一服务系统具有关联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账户融合前,第一账户不可用于登录第二服务系统。第一服务系统将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发送给第二服务系统,并在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与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在此处,第二账户可以指用于登录第二服务系统的独立账户,也可以指登录第二服务系统但不能登录第一服务系统的共用账户(如该共用账户可用于登录第三服务系统)。若第二账户的身份识别信息与第一服务系统发送的身份识别信息相同,则认为第二账户与第一服务系统发送的身份识别信息匹配。将身份识别信息发送到与第一服务系统关联的第二服务系统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发送查询该身份识别信息的范围,该范围可以是时间范围也可以是地域范围。在确定查询该身份识别信息的范围时,可以减少在第二服务系统中的查询时间。还可以将身份识别信息发送到与第一服务系统关联的其他服务系统,如第三服务系统、第四服务系统等,其处理流程与发送到第二服务系统的流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可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0中,仅有登录所述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为独立账户时,才在步骤s20中将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发送到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关联的第二服务系统,并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也即,在登录所述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为共用账户时,由于其当前已经是共用账户,因此不再考虑是否将其融合至其他共用账户的情况,若存在其他服务系统中需要通过独立账户的情况(所述其他服务系统的独立账户并未被融合至该共用账户中),此时仅有在通过其他服务系统的独立账户登录其他服务系统(此时所述其他服务系统即为步骤s10中的第一服务系统)时,才会进入步骤s20中,将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发送到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关联的第二服务系统,并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并进行后续步骤。如此,在登录所述第一服务系统时,仅有当第一账户为独立账户时,才会启动账户融合流程,而在该第一账户为共用账户时,正常登录即可,无需检测是否需要进行账户融合,大大减轻了服务器的负载。

s30、若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到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则从所述第二服务系统获取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

当在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到与第一服务系统发送的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此时可以从第二服务系统获取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在此处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第二账户的名称、头像、昵称,属于第二账户的非私密信息。第二服务系统将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发送至第一服务系统。

s40、将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发送到所述用户终端,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用于在所述用户终端形成相同账户提醒,所述相同账户提醒包含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

第一服务系统接收到第二账户的信息后,将第二账户的信息发送到用户终端,并在用户终端上发出相同账户提醒。相同账户提醒可采用弹窗的方式显示,弹窗内可包含以下内容:经检测,在第二服务系统中存在与您身份一致的第二账户xxx,请您确认。弹窗可以包含两个触发按钮,分别为“确认”和“取消”,以点击、滑动等方式触发不同的触发按钮将进入不同的处理流程。

s50、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对所述相同账户提醒的确认信息,响应所述确定信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页面跳转指令,所述页面跳转指令用于使所述用户终端跳转至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所述第二账户的验证页面。

在此处,当用户点击发送确认信息的按钮时,第一服务系统接收到用户终端发送的确认信息。此时,第一服务系统将向用户终端发送页面跳转指令,该页面跳转指令可使用户终端跳转到第二服务系统的第二账户的验证页面。用户在验证页面内输入相应的验证信息,若验证信息通过,第二服务系统向第一服务系统返回验证通过信息,第一服务系统可以获得访问第二账户私密信息的权限。若验证信息没通过,第二服务系统向第一服务系统返回验证未通过信息,第一服务系统没有获得访问第二账户私密信息的权限。在此处验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第二账户的登录密码、发送给第二账户绑定的联系方式的验证信息。与第二账户绑定的联系方式可以是手机绑定,也可以是邮箱绑定。第二账户的私密信息可以指第二账户的订单、余额等。

s60、当所述用户在所述验证页面输入的验证信息通过所述第二服务系统验证时,接收第二服务系统返回的验证通过信息,建立与所述第一账户与所述第二账户对应的共用账户,所述共用账户具有同时登陆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和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功能。

当验证信息通过验证后,可以建立共用账户。该共用账户可以同时登陆第一服务系统和第二服务系统。若第一服务系统尚未注册账户,则可以从第二账户获取必要的配置信息,并生成共用账户。如有必要,还可以要求用户填写第一服务系统需要填写的信息(第二账户未有的)。若第一服务系统已有第一账户,则合并第一账户和第二账户,在合并的过程中,若用户填写的部分配置信息存在差异,可由用户选择其中一个账户的配置信息,确认配置信息无误后,完成共用账户的建立。

步骤s10-s60中,在用户通过用户终端登录或注册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时,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以获得用户的身份标识。将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发送到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关联的第二服务系统,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以在第二服务系统查找包含用户身份标识的第二账户。若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到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则从所述第二服务系统获取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以获得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如用户名等)。将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发送到所述用户终端,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用于在所述用户终端形成相同账户提醒,所述相同账户提醒包含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以提醒用户在第二服务系统存在该用户注册的第二账户。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对所述相同账户提醒的确认信息,响应所述确定信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页面跳转指令,所述页面跳转指令用于使所述用户终端跳转至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所述第二账户的验证页面,以获取用户输入的第二账户的验证信息(这里可以是第二账户的密码,也可以是验证码)。当所述用户在所述验证页面输入的验证信息通过所述第二服务系统验证时,接收第二服务系统返回的验证通过信息,建立与所述第一账户与所述第二账户对应的共用账户,所述共用账户具有同时登陆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和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功能,以合并账户,降低账户的管理成本和维护成本。

可选的,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包括身份证号、手机号码、注册邮箱、社交账号中的一种或多种,如图3所示,步骤s10包括:

s101、在用户通过用户终端登录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时,读取该用户在所述第一服务系统中的第一账户的配置信息,并从所述第一账户的配置信息中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在此处,用户使用第一账户登录第一服务系统。此时,可以直接读取第一账户的配置信息,并从配置信息中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第一账户的配置信息指的是用户在注册第一账户填写的配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名、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爱好、手机号码、联系地址、注册邮箱、社交账号、身份证号。其中社交账号包括但不限于qq账号、微信账号、twitter账号、facebook账号、微博账号,还可以指一些具有一定社交功能的其他账号,如支付宝账号、淘宝账号、抖音账号等。

在一些情况下,为了降低服务器的工作负荷,也可在用户未登录的情况下,进行重复账户的检测(检测过程如步骤s10-s30),若检测到重复账户,则将对第一账户进行标注,在用户登录后,执行步骤s40-s60,完成相应的账户融合流程。

s102、在用户通过用户终端注册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时,获取所述用户在与身份识别信息对应的输入框中输入的所述身份识别信息。

在此处,用户处于在第一服务系统注册账户的阶段,用户在相应的注册页面上填写相应的注册信息。其中,注册页面包含了与身份识别信息对应的输入框,如身份识别信息为注册邮箱,则输入框可表示为“注册邮箱”;在用户在输入框内输入邮箱地址后,则可以获得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步骤s101-s102中,在用户通过用户终端登录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时,读取该用户在所述第一服务系统中的第一账户的配置信息,并从所述第一账户的配置信息中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以从第一账户的配置信息获得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在用户通过用户终端注册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时,获取所述用户在与身份识别信息对应的输入框中输入的所述身份识别信息,以从用户输入的注册信息中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可选的,如图4所示,步骤s20之后,还包括:

s201、若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不到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则按正常的流程登录或注册所述第一服务系统。

本实施例中,当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不到与第一服务系统发送的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则按正常的流程登录或注册第一服务系统。用户可以正常地使用第一服务系统,其在第一服务系统的账户可仅用于第一服务系统。在此处,正常的流程指的是,在未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账户融合方法前,登录第一服务系统的流程。

步骤s201中,若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不到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则按正常的流程登录或注册所述第一服务系统,以完成第一服务系统的登录或注册流程。

可选的,步骤s40之后,还包括:

s401、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否认信息,启用身份验证流程以验证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是否与所述用户的真实身份匹配,所述否认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二账户不是所述用户注册的账户。

本实施例中,若确定第二服务系统存在与用户相同身份识别信息的第二账户,但用户否认该第二账户为自己所有的账户,此时需要启用身份验证流程,以验证用户的信息的真实性。在此处,若用户没有选择发送确认信息的按钮(比如,所述相同账户提醒中还包含可发送否认信息的触发按钮,若用户触发了发送否认信息的触发按钮,此时即视为发送了否认信息),即可视为发出了否认信息。由于用户否认第二账户为自己所有的账户,导致用户的身份存疑,需要使用身份验证流程对当前的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存在两种情况,可能是第一账户的使用者盗用了第二账户使用者的身份信息,也可能是第一账户使用者的身份信息被第二账户使用者所盗用。如用户甲使用用户乙的身份信息注册的第一账户,服务端检测到在第二服务系统存在与用户乙的身份信息注册的第二账户,并向用户甲使用的用户终端发送提醒信息,由于用户甲否认第二账户为其所有,导致用户甲的身份存疑,服务端无法判定到底是第一账户的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即可能是用户甲盗用了用户乙的身份信息,也可能是用户乙盗用了用户甲的身份信息)。

在此处身份验证流程可以是语音电话验证码、短信验证码验证、人脸识别验证、邮件验证信息验证。以语音电话验证码验证为例,第一服务系统可以拨打用户提供的手机号码,并通过语音播放验证码的方式告知用户正确的验证码;用户在身份验证流程中输入该正确的验证码,并提交,即可通过验证,此时可以确定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与用户的真实身份匹配。若用户提交错误的验证码,则验证不通过,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与用户的真实身份不匹配。

s402、若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与所述用户的真实身份匹配,则按正常的流程登录或注册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并向所述第二服务系统发送身份异常提醒信息。

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与用户的真实身份匹配,说明当前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确实为其个人所有,而第二服务系统中的第二账户冒用了当前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此时用户可以在第一服务系统正常使用,完成注册流程或者进入登陆后的界面。而同时会向第二服务系统发送关于第二账户的身份异常提醒信息。身份异常提醒信息用于提醒第二账户的使用者非法使用了他人的身份注册信息注册并使用第二账户。若第二账户的使用者使用该第二账户登录第二服务系统时,会出现该身份异常提醒信息,并进入第二服务系统设置的身份校验流程(可与第一服务系统相同,也可以是不同)。

s403、若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与所述用户的真实身份不匹配,则向所述用户终端发出身份识别信息异常提醒。

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与用户的真实身份不匹配,说明当前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并非为其个人所有。此时在用户终端上会出现身份识别信息异常提醒,用户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身份识别信息,否则将无法正常使用第一服务系统。

步骤s401-s403中,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否认信息,启用身份验证流程以验证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是否与所述用户的真实身份匹配,所述否认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二账户不是所述用户注册的账户,以在用户确定第二账户不是其所有的账户时,启用身份验证流程,验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若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与所述用户的真实身份匹配,则按正常的流程登录或注册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并向所述第二服务系统发送身份异常提醒信息,则说明第二账户可能盗用了当前用户的身份信息,身份异常提醒信息用于校检使用第二账户的用户的身份信息,防止当前用户的身份信息被盗用。若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与所述用户的真实身份不匹配,则向所述用户终端发出身份识别信息异常提醒,则说明当前用户可能不是其所用的身份识别信息的所有者,此时提醒用户使用正确的身份信息(即发出身份识别信息异常提醒)。

可选的,如图6所示,步骤s50之后,包括:

s61、当所述用户在所述验证页面输入的验证信息未通过所述第二服务系统验证时,接收第二服务系统返回的验证未通过信息,则中止当前的登录或注册所述第一服务系统的流程,并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找回正确填写所述第二账户验证信息的页面。

本实施例中,若用户确认第二账户为自己所有的账户,但无法通过验证信息,此时,需要用户重新找回第二账户正确的验证信息。以验证信息为第二账户的登录密码为例,第一服务系统可以向用户终端提供找回第二账户登录密码的页面,页面上包括了找回登录密码的操作指引。用户可以根据操作指引找回第二账户的登录密码,然后继续登录或注册第一服务系统。

步骤s61中,当所述用户在所述验证页面输入的验证信息未通过所述第二服务系统验证时,接收第二服务系统返回的验证未通过信息,则中止当前的登录或注册所述第一服务系统的流程,并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找回正确填写所述第二账户验证信息的页面,以帮助用户找回第二账户的验证信息。

可选的,如图7所示,步骤s60包括:

s601、创建空白的共用账户,所述空白的共用账户包括多个待填充配置字段;

s602、获取所述第一账户的第一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最近一次修改的第一修改时间;获取所述第二账户的第二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最近一次修改的第二修改时间;

s603、判断所述第一修改时间是否晚于第二修改时间;

s604、若所述第一修改时间晚于第二修改时间,则先根据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对所述空白的共用账户的待填充配置字段进行填充,再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对所述空白的共用账户的待填充配置字段进行填充;

s605、若所述第一修改时间早于第二修改时间,则先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对所述空白的共用账户的待填充配置字段进行填充,再根据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对所述空白的共用账户的待填充配置字段进行填充;

s606、填充完毕后,形成与所述第一账户与所述第二账户对应的共用账户。

本实施例中,在建立共用账户的过程中,可以先创建空白的共用账户。共用账户中包括多个待填充配置字段,如用户名、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爱好、手机号码、联系地址、注册邮箱、社交账号、身份证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共用账户的待填充配置字段进行设置。共用账户中的待填充配置字段可以包括部分与第一账户或第二账户相同的配置字段。如,共用账户、第一账户、第二账户中可以同时包含“职业”这一配置字段。

第一账户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与共用账户完全相同的配置字段,也可以包括存在与共用账户不同的配置字段。第一修改时间指的是用户最近一次修改第一账户配置信息的修改时间,如用户最近一次修改第一账户配置信息的时间(即第一修改时间)为2018年6月25日18时21分38秒。

同样的,第二账户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与共用账户完全相同的配置字段,也可以包括存在与共用账户不同的配置字段。第二修改时间指的是用户最近一次修改第二账户配置信息的修改时间,如用户最近一次修改第二账户配置信息的时间(即第二修改时间)为2018年10月13日16时41分07秒。

可以通过比较修改时间的先后来确定哪些配置信息是用户最新输入的配置信息。若第一修改时间晚于第二修改时间,则说明第一账户的配置信息是用户最新输入的,则在对共用账户的待填充配置字段进行填充时,优先使用第一账户的配置信息。具体处理方式可以是:先根据第二配置信息对空白的共用账户的待填充配置字段进行填充,然后再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对空白的共用账户的待填充配置字段进行填充。例如,共用账户、第一账户、第二账户同时具有配置字段a,在填充时,先将第二账户的配置字段a存储的数据填充在共用账户配置字段a所对应的字段内容,再用将第一账户的配置字段a存储的数据替换已填充在共用账户配置字段a所对应的字段内容(即第二账户的配置字段a存储的数据)。这样获得的共用账户的配置信息为用户最新输入,用户可以大大节省在创建共用账户时填写配置信息的时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账户包括配置字段a、b、c、d、e,对应的字段内容分别为:a1、b1、c1、d1、e1,第二账户包括配置字段a、d、e、f、g,对应的字段内容分别为:a2、d2、e2、f2、g2。共用账户的配置字段包括a、b、c、d、e、f、g。若第一配置信息最近一次修改的第一修改时间晚于第二配置信息最近一次修改的第二修改时间,则填充完毕后,形成的共用账户的配置信息为:a1、b1、c1、d1、e1、f2、g2。若第一配置信息最近一次修改的第一修改时间早于第二配置信息最近一次修改的第二修改时间,则填充完毕后,形成的共用账户的配置信息为:a2、b1、c1、d2、e2、f2、g2。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账户融合装置,该账户融合装置与上述实施例中账户融合方法一一对应。如图8所示,该账户融合装置包括获取身份信息模块10、查找匹配账户模块20、获取第二账户信息模块30、相同账户提醒模块40、发送验证模块50和建立共用账户模块60。各功能模块详细说明如下:

获取身份信息模块10,用于在用户通过用户终端登录或注册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时,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查找匹配账户模块20,用于将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发送到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关联的第二服务系统,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

获取第二账户信息模块30,用于若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到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则从所述第二服务系统获取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

相同账户提醒模块40,用于将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发送到所述用户终端,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用于在所述用户终端形成相同账户提醒,所述相同账户提醒包含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

发送验证模块50,用于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对所述相同账户提醒的确认信息,响应所述确定信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页面跳转指令,所述页面跳转指令用于使所述用户终端跳转至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所述第二账户的验证页面;

建立共用账户模块60,用于当所述用户在所述验证页面输入的验证信息通过所述第二服务系统验证时,接收第二服务系统返回的验证通过信息,建立与所述第一账户与所述第二账户对应的共用账户,所述共用账户具有同时登陆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和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功能。

可选的,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包括身份证号、手机号码、注册邮箱、社交账号中的一种或多种,获取身份信息模块10包括:

读取配置信息单元,用于在用户通过用户终端登录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时,读取该用户在所述第一服务系统中的第一账户的配置信息,并从所述第一账户的配置信息中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注册账户单元,用于在用户通过用户终端注册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时,获取所述用户在与身份识别信息对应的输入框中输入的所述身份识别信息。

可选的,账户融合装置还包括:

正常登陆模块,用于若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不到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则按正常的流程登录或注册所述第一服务系统。

可选的,如图9所示,账户融合装置还包括:

身份验证模块401,用于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否认信息,启用身份验证流程以验证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是否与所述用户的真实身份匹配,所述否认信息用于确定所述第二账户不是所述用户注册的账户;

第一异常提醒模块402,用于若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与所述用户的真实身份不匹配,则向所述用户终端发出身份识别信息异常提醒。

第二异常提醒模块403,用于若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与所述用户的真实身份匹配,则按正常的流程登录或注册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并向所述第二服务系统发送身份异常提醒信息。

可选的,账户融合装置还包括:

找回验证信息模块,用于当所述用户在所述验证页面输入的验证信息未通过所述第二服务系统验证时,接收第二服务系统返回的验证未通过信息,则中止当前的登录或注册所述第一服务系统的流程,并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找回正确填写所述第二账户验证信息的页面。

可选的,建立共用账户模块60包括:

创建账户单元,用于创建空白的共用账户,所述空白的共用账户包括多个待填充配置字段;

获取配置信息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账户的第一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最近一次修改的第一修改时间;获取所述第二账户的第二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最近一次修改的第二修改时间;

修改时间比较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修改时间是否晚于第二修改时间;

第一填充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修改时间晚于第二修改时间,则先根据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对所述空白的共用账户的待填充配置字段进行填充,再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对所述空白的共用账户的待填充配置字段进行填充;

第二填充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修改时间早于第二修改时间,则先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对所述空白的共用账户的待填充配置字段进行填充,再根据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对所述空白的共用账户的待填充配置字段进行填充;

账户建立单元,用于填充完毕后,形成与所述第一账户与所述第二账户对应的共用账户。

关于账户融合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账户融合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账户融合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0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和数据库。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账户融合方法涉及的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账户融合方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在用户通过用户终端登录或注册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时,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将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发送到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关联的第二服务系统,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

若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到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则从所述第二服务系统获取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

将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发送到所述用户终端,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用于在所述用户终端形成相同账户提醒,所述相同账户提醒包含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

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对所述相同账户提醒的确认信息,响应所述确定信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页面跳转指令,所述页面跳转指令用于使所述用户终端跳转至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所述第二账户的验证页面;

当所述用户在所述验证页面输入的验证信息通过所述第二服务系统验证时,接收第二服务系统返回的验证通过信息,建立与所述第一账户与所述第二账户对应的共用账户,所述共用账户具有同时登陆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和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在用户通过用户终端登录或注册第一服务系统的第一账户时,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将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发送到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关联的第二服务系统,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

若在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中查找到与所述身份识别信息匹配的第二账户,则从所述第二服务系统获取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

将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发送到所述用户终端,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用于在所述用户终端形成相同账户提醒,所述相同账户提醒包含所述第二账户的账户信息;

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对所述相同账户提醒的确认信息,响应所述确定信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页面跳转指令,所述页面跳转指令用于使所述用户终端跳转至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所述第二账户的验证页面;

当所述用户在所述验证页面输入的验证信息通过所述第二服务系统验证时,接收第二服务系统返回的验证通过信息,建立与所述第一账户与所述第二账户对应的共用账户,所述共用账户具有同时登陆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和所述第二服务系统的功能。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