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向游客的旅游平台系统及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58140发布日期:2019-11-16 01:04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面向游客的旅游平台系统及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旅游平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向游客的旅游平台系统及终端。



背景技术:

“中国西部自驾游产业发展论坛暨第三届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年会”上发布的《中国西部自驾旅游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自驾游人数平稳增长,总人数达31亿人次,比2016年增长17.4%,占国内出游总人数的62%。自驾游已经成为国内出游的主力,其节假日的潮汐效应,对沿线交通、住宿、景点接待构成极大压力,特别是国家法定长假期间更是凸显。仔细总结,主要的症结一是地区旅游服务能力与游客量不匹配,二是景区服务相关行业信息未及时到达服务对象(游客)。后者是造成节假日个别线路交通拥堵、景点人满为患的根本原因。如果游客在制定旅游计划时,可以查询拟游览景点、通达交通线路的热度情况,甚至于周边住宿饱和度情况,则可以灵活调整行程与时间,选择人流相对较少的景点或时间段游览,既可以让游客获得较好的旅游体验,也可以大大降低地区各行业旅游服务压力。然而现有技术中没有这种平台出现,旅游服务行业(景点、交通、住宿等)和服务对象(游客)的信息隔阂始终存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向游客的旅游平台系统及终端,以打破现有技术中旅游服务行业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隔阂,实现旅游客流量流向的自适应调整,最大限度的提升游客体验和降低地方服务压力的目的。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面向游客的旅游平台系统,包括:

基础数据层:用于实时获取景点的静态、动态数据;

运算层:收集基础数据层中的所有数据并向应用层进行分配;

应用层:从运算层中提取所需信息,并通过人机交互与用户进行信息交换。

针对现有技术中旅游服务行业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等造成隔阂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面向游客的旅游平台系统,本系统中通过基础数据层来实时获取景点的静态、动态数据;通过运算层来收集基础数据层中的所有数据并向应用层进行分配;应用层根据具体运用需要,从运算层中提取所需信息,并通过人机交互与用户进行信息交换。本系统将景点的静态数据、动态数据集合到基础数据层内,并传输至运算层内进行统一并运算,运算层只需提取所需的数据信息,并将其适配到具体的运用中并与游客进行人机交互,从而使得游客能够及时的获取到旅游景点的静态、动态数据,用户能够通过应用层进行适配性的规划旅游,避免游客因不了解景区的相关信息而无法对客流过大的景点进行规避,无法将景点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规划行程的问题,从而打破现有技术中旅游服务行业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隔阂,实现旅游客流量流向的自适应调整,最大限度的提升游客体验和降低地方服务压力的目的。

所述基础数据层包括:

景点数据库:包含景点基本信息的静态数据;

停车场数据库:包含景点所有停车场的位置、各停车场的剩余车位量;

住宿数据库:包含景点及附近酒店的住宿信息;

客源数据:包含景点客源量;

气象数据:包含景点实时气象信息;

交通数据:包含前往景点的公共交通信息、主要道路路况信息。

游客通过景点数据库获取景点处于静态的基本信息,通过停车场数据库获取停车场的位置、各停车场的剩余车位量信息,通过住宿数据库获取景点及附近酒店的住宿信息,通过客源数据获取景点的客源量,根据气象数据获取景点实时气象信息,根据交通数据获取前往景点的公共交通信息、主要道路路况信息。

所述运算层为终端或云端平台。

所述景点基本信息的静态数据包括:景点地理位置、景点开放时间、内部主要游览区、通达各主要交通节点的耗时、游览所需时间、游客接待能力、实时游客数量。

所述应用层包括:

实时热力图展示模块:根据实时游客数量显示景点热度、景点内游客密度;

行程规划模块:内置算法进行行程规划;

门票购买模块:与景点的售票平台进行信息交互,用于在线预订门票;

住宿预订模块:与景点及附近酒店进行信息交互,用于在线预订住宿;

通知发布模块:与景点管理方信息交互,用于接收景点发布的官方信息。

应用层内还包括预期热力图展示模块,所述预期热力图展示模块分为当日预期、后续预期;

所述当日预期根据景点开放时间、已接待游客进入景点的时间、游览所需时间,来判断当日剩余开放时间内的景点热度;根据游客进入景点的时间,再结合该景点游览所需时间,进而可以估计出对应的游客出景点的时间,从而对当日剩余开放时间内的景点热度进行估算;

所述后续预期根据门票预订情况、住宿预订情况来判断后续各日的景点热度。后续预期可以是对隔日的景点热度进行预期,也可以对隔多日后的景点热度进行预期,便于游客提前规划安排。后续预期数据优选为每日定时更新。

所述行程规划模块包括基于时间的行程规划、基于喜好的行程规划;

所述基于时间的行程规划根据用户所输入的游览时间进行行程规划;用户输入各自愿意在该景区内的游览时长及入园时间,进而为用户规划出在指定时间入园、指定游览时长的游览路径。

所述基于喜好的行程规划根据用户所输入的游览区域进行行程规划。对于某些较大的景点而言,用户指定出所想要游览的区域,进而为用户规划出最合适、不绕路的,逐一抵达指定的游览区域的路径。

一种面向游客的旅游平台终端,包括存储器、无线接收装置、处理器、人机交互模块;所述基础数据层为存储器、无线接收装置;所述运算层为处理器;所述应用层为人机交互模块。

所述存储器可用于存储本系统所需的景点静态数据,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内的数据,实现所述运算层的各种功能。所述存储器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等。此外,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硬盘、内存、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安全数字卡,闪存卡、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所述人机交互模块上包括第三方软件录入接口。使得本发明更加灵活、便于用户根据需要自主导入所需软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一种面向游客的旅游平台系统及终端,将景点的静态数据、动态数据集合到基础数据层内,并传输至运算层内进行统一并运算,运算层只需提取所需的数据信息,并将其适配到具体的运用中并与游客进行人机交互,从而使得游客能够及时的获取到旅游景点的静态、动态数据,用户能够通过应用层进行适配性的规划旅游,避免游客因不了解景区的相关信息而无法对客流过大的景点进行规避,无法将景点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规划行程的问题,从而打破现有技术中旅游服务行业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隔阂,实现旅游客流量流向的自适应调整,最大限度的提升游客体验和降低地方服务压力的目的。

2、本发明的成果可用于构建地区区域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服务提供方和服务对象的无障碍信息沟通与共享,实现旅游客流量流向的自适应调整,最大限度的提升游客体验和降低地方服务压力,大大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面向游客的旅游平台系统,包括:

基础数据层:用于实时获取景点的静态、动态数据;

运算层:收集基础数据层中的所有数据并向应用层进行分配;

应用层:从运算层中提取所需信息,并通过人机交互与用户进行信息交换。

其中基础数据层包括:

景点数据库:包含景点基本信息的静态数据;

停车场数据库:包含景点所有停车场的位置、各停车场的剩余车位量;

住宿数据库:包含景点及附近酒店的住宿信息;

客源数据:包含景点客源量;

气象数据:包含景点实时气象信息;

交通数据:包含前往景点的公共交通信息、主要道路路况信息。

优选的,所述运算层为终端或云端平台。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的一种面向游客的旅游平台系统,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景点基本信息的静态数据包括:景点地理位置、景点开放时间、内部主要游览区、通达各主要交通节点的耗时、游览所需时间、游客接待能力、实时游客数量。

所述应用层包括:

实时热力图展示模块:根据实时游客数量显示景点热度、景点内游客密度;

行程规划模块:内置算法进行行程规划;

门票购买模块:与景点的售票平台进行信息交互,用于在线预订门票;

住宿预订模块:与景点及附近酒店进行信息交互,用于在线预订住宿;

通知发布模块:与景点管理方信息交互,用于接收景点发布的官方信息。

应用层内还包括预期热力图展示模块,即图1中的预报热力图,所述预期热力图展示模块分为当日预期、后续预期;

所述当日预期根据景点开放时间、已接待游客进入景点的时间、游览所需时间,来判断当日剩余开放时间内的景点热度;所述后续预期根据门票预订情况、住宿预订情况来判断后续各日的景点热度。

所述行程规划模块包括基于时间的行程规划、基于喜好的行程规划;

所述基于时间的行程规划根据用户所输入的游览时间进行行程规划;

所述基于喜好的行程规划根据用户所输入的游览区域进行行程规划。

优选的,应用层内还包括投诉服务台,对

实施例3:

一种面向游客的旅游平台终端,包括存储器、无线接收装置、处理器、人机交互模块;所述基础数据层为存储器、无线接收装置;所述运算层为处理器;所述应用层为人机交互模块。

优选的,所述人机交互模块上包括第三方软件录入接口。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