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器具的智能管理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783639发布日期:2021-04-23 09:13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器具的智能管理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智能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工器具的智能管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企业越来越多的管理系统也逐步向着移动终端上部署,移动终端的便捷性、实时性、高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完善,移动终端应用管理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地被开发出来。不过,移动终端作为个基本的系统平台,如何将其他系统或技术集成一体,结合移动终端的便捷性,能实时对于企业人员、设备等进行物联智能的管理,通过移动终端与后台服务建立连接,实现企业数据的联动和各类管理功能是最终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整体解决方案。
3.另一方面,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可快速地进行物品追踪和数据交换。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4.由于目前rfid技术多为独立的系统,适用于某些特定的管理及应用的需求,在针对工器具的管理方面,可以通过现有的系统完成相关的出入库的基础功能。
5.但是无法针对用户真实的运用场景进行出入库的任务预设,或者出库清单与任务的关联预设,无法做到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确认需要出库的工器具,也无法帮助用户捡取或者选择特定任务中所需要出库的工器具,效率较低,还容易出错。
6.传统的rfid扫描出入库需要实时与后台数据库进行比对,对于网络带宽的质量要求较高,一旦出现网络延时及丢包,会对出入库的数据造成影响,最终导致数据的错乱或者丢失。
7.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工器具的智能管理系统及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为了解决目前rfid技术的问题为独立的系统,适用于某些特定的管理及应用的需求,在针对工器具的管理方面,可以通过现有的系统完成相关的出入库的基础功能,但是无法针对用户真实的运用场景进行出入库的任务预设,或者出库清单与任务的关联预设,无法做到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确认需要出库的工器具,也无法帮助用户捡取或者选择特定任务中所需要出库的工器具,效率较低,还容易出错,传统的rfid扫描出入库需要实时与后台数据库进行比对,对于网络带宽的质量要求较高,一旦出现网络延时及丢包,会对出入库的数据造成影响,最终导致数据的错乱或者丢失,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器具的智能管理系统及方法。
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0.一种工器具的智能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a.移动终端通过硬件集成rfid扫描模块,通过java接口的开发实现模块与移动终
端的数据交互;
12.b.移动终端上通过react-native编写工器具智能管理的移动应用程序;
13.c.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程序通过移动网络与后端服务端上的数据库实现数据交互;如果发现网络不可达,即存储于移动终端本地,并打上时间戳,待网络恢复后,系统通过时间戳进行工器具出入库的比对;
14.d.后端服务端端采用springboot+mybatis+vue.js+bootstrap,数据库采用mysql。
15.优选的,通过移动终端的前端应用,将需要管理的工器具进行录入,录入的工器具数据统一存放于后端服务端数据库内。
16.优选的,用户管理员在后端服务端建立用户维修班组常日维修任务清单,将任务清单与录入的工器具进行数据关联,每种任务清单匹配不同的工器具组合。
17.优选的,用户维修班组接受到维修指派任务时,只需要在移动终端上选择对应的任务,相关需要使用到的工器具就会以清单的形式呈现,并要求用户扫描出库。
18.优选的,用户班组进行出库工器具的集中群扫,确认全部工器具的携带正确后,系统进行提示,用户出勤工作。
19.优选的,工作完成后,用户携带工器具返回前,集中再次群扫,如果全部工器具与出库时匹配一致,系统提示可以完成入库。
20.优选的,工作完成后,如果全部工器具与出库时匹配不一致,系统提示无法入库,并告知是哪一件或几件出库时的工器具未找到,请人员进行现场确认或寻找后才能完成入库,关闭整个管理流程。
21.一种工器具的智能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网络服务端、网络客户端、rfid扫描处理模块、指纹解锁模块,其中网络客户端与网络服务端连接,rfid扫描处理模、指纹解锁模块与网络客户端连接,网络客户端用于向用户提供交互用户界面、显示图形、连接rfid扫描处理及指纹解锁模块,且网络客户端还用于对工器具和各班组任务清单的增加、删除、编辑和查看,并能够查看各类工器具的使用情况。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能实现高性能一次性多数量的工器具标签扫描,并能支持在线和离线状态下的出入库比对功能,帮助用户维修班组第一时间核对维修任务中携带的工器具的数量和类型,避免维修任务完成后将工器具遗留在现场。
附图说明
23.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24.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26.实施例一
27.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工器具的智能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
骤:
28.a.移动终端通过硬件集成rfid扫描模块,通过java接口的开发实现模块与移动终端的数据交互;
29.b.移动终端上通过react-native编写工器具智能管理的移动应用程序;
30.c.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程序通过移动网络与后端服务端上的数据库实现数据交互;如果发现网络不可达,即存储于移动终端本地,并打上时间戳,待网络恢复后,系统通过时间戳进行工器具出入库的比对;
31.d.后端服务端端采用springboot+mybatis+vue.js+bootstrap,数据库采用mysql。
32.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为,通过移动终端的前端应用,将需要管理的工器具进行录入,录入的工器具数据统一存放于后端服务端数据库内。
33.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为,用户管理员在后端服务端建立用户维修班组常日维修任务清单,将任务清单与录入的工器具进行数据关联,每种任务清单匹配不同的工器具组合。
34.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为,用户维修班组接受到维修指派任务时,只需要在移动终端上选择对应的任务,相关需要使用到的工器具就会以清单的形式呈现,并要求用户扫描出库。
35.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为,用户班组进行出库工器具的集中群扫,确认全部工器具的携带正确后,系统进行提示,用户出勤工作。
36.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为,工作完成后,用户携带工器具返回前,集中再次群扫,如果全部工器具与出库时匹配一致,系统提示可以完成入库。
37.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为,工作完成后,如果全部工器具与出库时匹配不一致,系统提示无法入库,并告知是哪一件或几件出库时的工器具未找到,请人员进行现场确认或寻找后才能完成入库,关闭整个管理流程。
38.将基于rfid的技术深度结合用户的使用场景,通过模块化的集成,使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工器具的管理,由于系统是针对移动终端开发的,对于工器具的扫描的速度、距离、范围都做了最大的提升,对于工器具的出入库可以做到脱机使用,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限制,能够在前期通过经验丰富的管理员对维修任务和工器具的对应关联形成任务清单,降低了用户培训新人在此的成本,避免了遗忘携带工器具或带错的风险,通过及时的比对扫描,能高效和及时的发现工作完成后是否有把工器具遗留在现场,避免后续的事故风险,定期对进行工器具使用数据的分析,以及对于工器具资产的管理,遇到年限较久的或使用次数超出设计值的,都会进行智能提醒,通过使用数据的分析,用户在购买备件时有了数据的依据,也能提高投资的效益。
39.实施例二
40.一种工器具的智能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网络服务端(装在中心管理机房服务器上)、网络客户端(装在移动终端上)、rfid扫描处理模块(装在移动终端上)、指纹解锁模块(装在移动终端上)。其中网络客户端与网络服务端连接,rfid扫描处理模、指纹解锁模块与网络客户端连接,网络客户端用于向用户提供交互用户界面、显示图形、连接rfid扫描处理及指纹解锁模块,且网络客户端还用于对工器具和各班组任务清单的增加、删除、编辑和查看,并能够查看各类工器具的使用情况;网络客户端是本系统中的一个主体,它负责向
用户提供交互用户界面、显示图形、连接rfid扫描处理及指纹解锁模块等功能。网络客户端能直接装安卓移动终端上运行,可以对工器具和各班组任务清单的增加、删除、编辑和查看,并能够查看各类工器具的使用情况,已经各维修班组归还工器具的日常情况,对于管理员而言能够实现实时的工器具的管理。
41.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42.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