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建筑智能化节能评估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06016发布日期:2020-05-12 16:26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色建筑智能化节能评估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评估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绿色建筑智能化节能评估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增大室内外能量交换热阻,以减少供热系统、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因大量热消耗而产生的能耗。建筑节能检测通过一系列国家标准确定竣工验收的工程是否达到节能的要求。gb50411-2007《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室内温度、供热系统室外管网的水力平衡度、供热系统的补水率、室外管网的热输送效率、各风口的风量、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空调机组的水流量、空调系统冷热水总流量、冷却水总流量、平均照度与照明功率密度等进行节能检测。

公共建筑节能检测依据jgj/t177-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对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湿度、非透光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水泵效率、冷源系统能效系数、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新风量、定风量系统平衡度、热源(调度中心﹑热力站)室外温度等进行节能检测。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依据jgj132-2009《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对室内平均温度、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外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补水率、室外管网热损失率、锅炉运行效率、耗电输热比等进行节能检测。

基于各个检测标准,为了更加方便进行节能检测和评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绿色建筑智能化节能评估管理系统,应用网络技术,在需要挑选识别绿色建筑材料的时候,提供材质鉴别和节能评估的服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色建筑智能化节能评估管理系统,应用网络技术,在需要挑选识别绿色建筑材料的时候,提供材质鉴别和节能评估的服务。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绿色建筑智能化节能评估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端、服务器和评估中心;

所述用户端设置采集入口,将所述采集入口采集到的信息输入材质识别模块,所述材质识别模块根据采集的信息进行名称信息、成分信息或用途信息的初步识别,再将初步识别结果导入材料分类中心,所述材料分类中心获取该材料的成分配比,并与预设标准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得出材料的环保级别,将材料的识别结果和分类结果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内部包括建筑材料数据库、匹配模块和成分分析中心,所述建筑材料数据库内记载建筑材料的名称、类别、用途和成分配比;所述匹配模块用于接受所述用户端发送的信息,并将接收到的信息与所述建筑材料数据库内的数据进行匹配配对,并得出匹配结果;所述成分分析中心根据匹配结果获取该材料的成分配比,进行材料成分的拆分识别分析,将识别分析的结果发送至评估中心;

所述评估中心包括评估模型,根据成分分析中心的数据分析结果,根据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评估模型,将各个数值导入所述评估模型,得出评估结果。

进一步地,所述材料的环保级别指将获取的数值与预设标准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将高于标准成分含量的材料分为非环保材料,将低于标准成分含量的材料分为环保材料,将等于标准成分含量的材料分为标准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采集入口采集建筑材料的名称信息、成分信息、用途信息或类别信息中的一种或几种,根据采集信息由所述材质识别模块进行初步识别。

进一步地,所述材料分类中心根据所述材质识别模块的识别结果解析材料组成,获得该材料的成分配比,并鉴别标注出包含有害成分。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材料数据库内部储存的建筑材料包括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专用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评估结果包括该材料的能耗总量、利用率、污染指标和可再生率,参照所述评估结果进行材料的鉴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著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绿色建筑智能化节能评估管理系统,用户通过用户端输入材质的部分信息,用户端采集到该信息后进行初步的识别,根据初步识别的结果进行材料的分类,得到材料的环保级别。然后将初步识别的结果和分类的结果经由互联网发送至服务器,在服务器进行深度的匹配和分析,避免在初步识别中发生偏差,采用重复检查式的识别避免出现错误,也能减少服务器的工作负担,建立评估模型,将拆分识别结果导入评估模型中,根据各个数值之间的关系进行运算,得出该材料的能耗总量、利用率、污染指标和可再生率。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绿色建筑智能化节能评估管理系统,应用网络技术,在需要挑选识别绿色建筑材料的时候,提供材质鉴别和节能评估的服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绿色建筑智能化节能评估管理系统的组成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绿色建筑智能化节能评估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端、服务器和评估中心;

所述用户端设置采集入口,所述采集入口设置为检索接口,通过输入文字样式的信息,完成信息的采集,也可以通过图片信息或气味信息完成信息的采集,采用现有技术中多种的采集方式均可,将所述采集入口采集到的信息输入材质识别模块,所述材质识别模块根据采集的信息进行名称信息、成分信息或用途信息的初步识别,判断出采集到的材质,此时的识别结果可能存在误差,但可以在后续匹配模块的工作中得到校正,采用两次识别步骤,将误差降至最低。再将初步识别结果导入材料分类中心,所述材料分类中心获取该材料的成分配比,并与预设标准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得出材料的环保级别,使用建筑材料,初步选择就是环保级别,拒绝使用非环保的材料,避免给自身和社会带来弊端,将材料的识别结果和分类结果发送至所述服务器;

环保级别的重要性在于:对于新建建筑要严格管理,必须达到建筑节能标准,对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要力度大、办法多,多推广试点经验,采取先易后难、先公后私的原则。在房屋建造过程中,建筑节能要重点解决好外墙保温、窗门隔温等问题,很多建筑漏气都出现在这方面。另外,能利用太阳能的建筑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这一资源,并在设计过程中实现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增加建筑的和谐度和美观度;全面推行中水利用和雨水收集系统,大力推进废旧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所述服务器内部包括建筑材料数据库、匹配模块和成分分析中心,所述建筑材料数据库内记载建筑材料的名称、类别、用途和成分配比,所述建筑材料数据库内部储存的建筑材料包括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专用材料;所述匹配模块用于接受所述用户端发送的信息,并将接收到的信息与所述建筑材料数据库内的数据进行匹配配对,并得出匹配结果;所述成分分析中心根据匹配结果获取该材料的成分配比,进行材料成分的拆分识别分析,将识别分析的结果发送至评估中心;

所述评估中心包括评估模型,根据成分分析中心的数据分析结果,根据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评估模型,将各个数值导入所述评估模型,得出评估结果。

其中,参照专利号为cn104346372b,专利名称为《用于评估预测模型的方法和装置》的专利文件,其中提出了评估预测模型,与本申请中提到的评估模型一致,导入相关评估数据,得出需要的结果。

工作原理:用户通过用户端输入材质的部分信息,用户端采集到该信息后进行初步的识别,根据初步识别的结果进行材料的分类,得到材料的环保级别。然后将初步识别的结果和分类的结果经由互联网发送至服务器,在服务器进行深度的匹配和分析,避免在初步识别中发生偏差,采用重复检查式的识别避免出现错误,也能减少服务器的工作负担,建立评估模型,将拆分识别结果导入评估模型中,根据各个数值之间的关系进行运算,得出该材料的能耗总量、利用率、污染指标和可再生率。

其中,参照专利号为cn106705381b,专利名称为《基于空调的能耗预测方法及预测装置》的专利文件,在其能耗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带入建筑材料的相关数据,计算出建筑材料的能耗总量,预测方法为现有技术,本申请借助预测结果对材料进行能耗总量评估。

本发明实施例1所提供的一种绿色建筑智能化节能评估管理系统,所述材料的环保级别指将获取的数值与预设标准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将高于标准成分含量的材料分为非环保材料,将低于标准成分含量的材料分为环保材料,将等于标准成分含量的材料分为标准材料。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4,制定预设标准成分含量,便于找出超标的非环保材料,规避不合理不健康的建材。

本发明实施例2所提供的一种绿色建筑智能化节能评估管理系统,所述采集入口采集建筑材料的名称信息、成分信息、用途信息或类别信息中的一种或几种,根据采集信息由所述材质识别模块进行初步识别。所述类别信息为该材料为环保材料、非环保材料或标准材料。

本发明实施例3所提供的一种绿色建筑智能化节能评估管理系统,所述材料分类中心根据所述材质识别模块的识别结果解析材料组成,获得该材料的成分配比,并鉴别标注出包含有害成分。不利于人体、不利于大气环境的成分均标记为有害成分,需要格外注意有害成分的含量,进行正确的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4所提供的一种绿色建筑智能化节能评估管理系统,所述评估结果包括该材料的能耗总量、利用率、污染指标和可再生率,参照所述评估结果进行材料的鉴别。同时评估材料的变化趋势,判断多久后使用对人体无害。多个方面进行建筑材料的评估,更加准确的提供参考。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