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监控触摸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1836发布日期:2020-06-05 19:08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交通监控触摸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摸显示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监控触摸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是指运营车辆需要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交通工具或运输系统,最典型的轨道交通就是由传统火车和标准铁路所组成的铁路系统。随着火车和铁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轨道交通呈现越来越多的类型,不仅遍布于长距离的陆地运输,也广泛运用于中短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中。

常见的轨道交通有传统铁路(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新型轨道交通有磁悬浮轨道系统、单轨系统(跨座式轨道系统和悬挂式轨道系统)和旅客自动捷运系统等。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地铁在各个城市中逐渐兴起。在地铁列车的每节车厢中会安装一些用于显示监控画面的触摸显示装置。现有监控触摸显示装置的显示屏触控模组无法单独制作,导致制作成本较高,并且触控模组上电极之间容易互相干扰。此外,现有监控触摸显示装置不具备指纹采集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监控触摸显示装置,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触控模组上电极之间容易互相干扰、不具备指纹采集功能的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轨道交通监控触摸显示装置,包括面板,所述面板背部固定有壳体,所述壳体与背板固定连接,所述面板上固定安装有显示屏,所述面板上位于显示屏下方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部设有可拆卸指纹采集机构;

所述显示屏由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前端显示模组、中间触控模组、背部背光模组组成,所述前端显示模组包括上偏光片以及固定于上偏光片顶部的保护层,所述背部背光模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滤光片、液晶层、下偏光片和背光源层;

所述中间触控模组包括压电薄膜、固定于压电薄膜顶部的触摸驱动电极和第一压力感应电极、固定于压电薄膜底部的第二压力感应电极、固定于上偏光片底部的触摸感应电极,所述触摸驱动电极与第一压力感应电极交错设置,且所述触摸驱动电极与第一压力感应电极之间设有间隙;

所述可拆卸指纹采集机构包括相对设于安装孔内部的半圆外壳,所述半圆外壳上固定有滑块,所述安装孔内壁开设有与滑块滑动连接的滑槽,所述滑槽与贯通面板背部的容纳腔连通,所述容纳腔内壁通过恢复弹簧与滑块配合的限位卡块相连,所述限位卡块一端伸入滑槽内部,所述限位卡块另一端伸出面板背部,所述半圆外壳之间设有指纹采集单元。

优选地,所述指纹采集单元包括半圆外壳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透光保护板、触摸板、发光板、遮光板、图像传感器,所述遮光板内部贯通有成像孔。

优选地,所述发光板内部设有发光管,所述发光管与成像孔错开设置。

优选地,所述半圆外壳顶部内壁向内延伸形成固定保护部。

优选地,所述触摸感应电极通过光学胶黏附于上偏光片底部,所述触摸驱动电极、第一压力感应电极通过光学胶黏附于压电薄膜顶部,所述第二压力感应电极通过光学胶黏附于压电薄膜底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力感应电极与触摸感应电极共用电极,所述第二压力感应电极与触摸驱动电极共用电极。

优选地,所述壳体与背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

优选地,所述面板上设有耳机插口和运行指示灯,所述壳体底部设有接线口。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轨道交通监控触摸显示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触摸感应电极通过光学胶黏附于上偏光片底部,触摸驱动电极、第一压力感应电极通过光学胶黏附于压电薄膜顶部,第二压力感应电极通过光学胶黏附于压电薄膜底部,从而中间触控模组能够单独制作,并且前端显示模组、背部背光模组也可以单独制作,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2、由于第一压力感应电极与触摸感应电极共用电极,第二压力感应电极与触摸驱动电极共用电极,因此将触摸驱动电极与第一压力感应电极交错设置,且触摸驱动电极与第一压力感应电极之间设有间隙,能够有效降低中间触控模组中各电极之间的相互干扰;

3、手指触碰到透光保护板上,发光板发出的光线照射到透光保护板,借助遮光板上的成像孔进行小孔成像,并由图像传感器获取指纹图像,获取的指纹图像送入指纹识别系统便能够进行指纹识别,通过身份验证打开显示屏,克服恢复弹簧的弹力,向外拉动限位卡块,解除限位卡块对滑块的限位作用,便能够取出半圆外壳,将半圆外壳打开后即可对内部指纹采集单元进行检修,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安装孔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面板;2、壳体;3、背板;4、显示屏;5、安装孔;6、可拆卸指纹采集机构;7、半圆外壳;8、固定保护部;9、滑块;10、滑槽;11、透光保护板;12、触摸板;13、发光板;14、发光管;15、遮光板;16、成像孔;17、图像传感器;18、容纳腔;19、恢复弹簧;20、限位卡块;21、上偏光片;22、触摸感应电极;23、保护层;24、压电薄膜;25、触摸驱动电极;26、第一压力感应电极;27、间隙;28、第二压力感应电极;29、滤光片;30、液晶层;31、下偏光片;32、背光源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轨道交通监控触摸显示装置,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面板1,面板1背部固定有壳体2,壳体2与背板3固定连接,面板1上固定安装有显示屏4,面板1上位于显示屏4下方开设有安装孔5,安装孔5内部设有可拆卸指纹采集机构6;

显示屏4由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前端显示模组、中间触控模组、背部背光模组组成,前端显示模组包括上偏光片21以及固定于上偏光片21顶部的保护层23,背部背光模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滤光片29、液晶层30、下偏光片31和背光源层32;

中间触控模组包括压电薄膜24、固定于压电薄膜24顶部的触摸驱动电极25和第一压力感应电极26、固定于压电薄膜24底部的第二压力感应电极28、固定于上偏光片21底部的触摸感应电极22,触摸驱动电极25与第一压力感应电极26交错设置,且触摸驱动电极25与第一压力感应电极26之间设有间隙27;

可拆卸指纹采集机构6包括相对设于安装孔5内部的半圆外壳7,半圆外壳7上固定有滑块9,安装孔5内壁开设有与滑块9滑动连接的滑槽10,滑槽10与贯通面板1背部的容纳腔18连通,容纳腔18内壁通过恢复弹簧19与滑块9配合的限位卡块20相连,限位卡块20一端伸入滑槽10内部,限位卡块20另一端伸出面板1背部,半圆外壳7之间设有指纹采集单元。

指纹采集单元包括半圆外壳7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透光保护板11、触摸板12、发光板13、遮光板15、图像传感器17,遮光板15内部贯通有成像孔16。

发光板13内部设有发光管14,发光管14与成像孔16错开设置。

半圆外壳7顶部内壁向内延伸形成固定保护部8。

触摸感应电极22通过光学胶黏附于上偏光片21底部,触摸驱动电极25、第一压力感应电极26通过光学胶黏附于压电薄膜24顶部,第二压力感应电极28通过光学胶黏附于压电薄膜24底部。

第一压力感应电极26与触摸感应电极22共用电极,第二压力感应电极28与触摸驱动电极25共用电极。

壳体2与背板3之间通过螺钉固定。

面板1上设有耳机插口和运行指示灯,壳体2底部设有接线口。

触摸感应电极22通过光学胶黏附于上偏光片21底部,触摸驱动电极25、第一压力感应电极26通过光学胶黏附于压电薄膜24顶部,第二压力感应电极28通过光学胶黏附于压电薄膜24底部,从而中间触控模组能够单独制作,并且前端显示模组、背部背光模组也可以单独制作,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由于第一压力感应电极26与触摸感应电极22共用电极,第二压力感应电极28与触摸驱动电极25共用电极,因此将触摸驱动电极25与第一压力感应电极26交错设置,且触摸驱动电极25与第一压力感应电极26之间设有间隙27,能够有效降低中间触控模组中各电极之间的相互干扰。

手指触碰到透光保护板11上,发光板13发出的光线照射到透光保护板11,借助遮光板15上的成像孔16进行小孔成像,并由图像传感器17获取指纹图像,获取的指纹图像通过无线通信模块送入指纹识别系统便能够进行指纹识别,通过身份验证打开显示屏4。此处,原理类似于智能手机指纹解锁屏幕,属于现有技术。

克服恢复弹簧19的弹力,向外拉动限位卡块20,解除限位卡块20对滑块9的限位作用,便能够取出半圆外壳7,将半圆外壳7打开后即可对内部指纹采集单元进行检修,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发光板13内部设有发光管14,发光管14与成像孔16错开设置,成像孔16的孔径应远小于各部件的尺寸,以便利用“小孔成像”原理进行成像采集,发光管14与成像孔16错开设置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像效果。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