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ACM平台的多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87314发布日期:2020-09-11 21:56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ACM平台的多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企业信息管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acm平台的多项目协同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acm(automatic-care-marketing)自营销系统:一款针对企业进行互联网转型与互联网社群自运转的营销系统,是一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帮助企业构建自己跨平台、自运转的生态系统的产品。项目管理系统的主要面向对象是企业所有的项目(已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将要发生的)进行管理,对所有项目的生命周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从项目的启动立项,项目计划和制度的设定、项目计划和制度的实施、项目进度、风险和质量的监控、项目资源的调配协调,实现所有项目管理的自动化和简单化。

但是现有的多项目协同管理系统,项目之间的共同促进效果不佳,项目工作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acm平台的多项目协同管理系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多项目之间的共同促进效果,增强项目工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acm平台的多项目协同管理系统,包括云服务平台、项目数据采集模块、项目风险管控模块、项目申请模块、协同交互模块、警示模块、数据库和智能终端,所述云服务平台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项目数据采集模块、所述项目风险管控模块、所述项目申请模块、所述协同交互模块、所述数据库和所述智能终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云服务平台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项目数据采集模块、所述项目风险管控模块、所述项目申请模块、所述协同交互模块、所述警示模块、所述数据库和所述智能终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项目数据采集模块包括项目进程采集单元、项目需求采集单元,项目任务采集单元和项目特征采集单元,所述项目风险管控模块包括项目计划管理单元、项目资源管理单元、项目经费管理单元、项目沟通管理单元、项目用户管理单元、问题跟踪管理单元和项目对照管理单元,所述项目申请模块包括申请提交单元、申请辅助单元、申请审核单元和申请评估单元,所述协同交互模块包括信息交流单元、数据对比单元和用户交流单元。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终端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联网计算机或其它智能设备。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数据库的输出端与所述智能终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数据库的输入端与所述智能终端的输出端连接。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云服务平台包括中央处理单元、信息收发单元和存储单元。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存储单元包括云存储器和本地存储器,所述云存储器和所述本地存储器相互独立。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央处理单元用于进行数据处理,所述信息收发单元用于进行信息收发操作,所述存储单元用于对数据进行存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终端包括显示单元和输入单元,所述显示单元用于显示系统数据,所述输入单元用于输入指令或数据。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警示模块包括警示灯和蜂鸣器,且所述警示灯和所述蜂鸣器设于系统监控中心内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acm平台的多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通过所述智能终端开启系统,所述项目申请模块中所述申请提交单元对项目进行提交申请,所述申请辅助单元对项目的提交申请过程进行辅助,所述申请审核单元对项目申请进行审核处理,当项目申请审核未通过时,需要对项目申请进行修正之后再进行审核处理,当项目申请通过时,所述申请评估单元对项目申请进行评估,判断项目是否拥有实施前景,当判断项目无实施前景时,需要对项目申请进行修正与审核之后再进行评估,当判断项目存在实施前景时,将项目申请发送到所述云服务平台,所述数据库为所述申请辅助单元、所述申请审核单元和所述申请评估单元提供基础数据;

b)所述项目数据采集模块对项目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其中,所述项目进程采集单元对项目的进程进行数据采集,所述项目需求采集单元对项目的需求进行数据采集,所述项目任务采集单元对项目的各项任务进行数据采集,所述项目特征采集单元对项目的特征进行数据采集,并将数据发送到所述云服务平台,所述云服务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之后发送到所述项目风险管控模块、所述数据库和所述智能终端;

c)所述项目风险管控模块根据接收的数据对项目风险进行管控,所述项目计划管理单元对项目的计划进行管理,并判断项目计划是否合理,所述项目资源管理单元对项目的资源进行管理,并判断项目资源分布是否合理,所述项目经费管理单元对项目的经费进行管理,并判断项目经费是否充足,所述项目沟通管理单元用于项目的内部沟通管理,判断项目沟通是否正常,所述项目用户管理单元对项目的用户进行管理,包括项目前端用户,项目后端用户和项目终端用户,所述项目前端用户为项目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所述项目后端用户为项目供应商和供应管理人员,所述项目中端用户为项目前端和项目后端之间的联络人员,并判断项目用户是否存在违规违法操作,所述问题跟踪管理单元可对项目中的问题进行跟踪管理,判断问题是否解决,是否有遗留问题,所述项目对照管理单元用于不同项目之间的对照管理,结合多个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对照已经完成的项目,判断项目是否存在风险;

d)当项目计划管理数据、项目资源管理数据、项目经费管理数据、项目沟通管理数据、项目沟通管理数据、项目用户管理数据、问题跟踪管理数据和项目对照管理数据中的任意一项出现问题,则判断项目存在风险,并向所述警示模块发送指令,进行警示,问题数据出现越多,则判断项目风险更高,并根据出现项目问题数据对项目进行调整,降低项目风险,并将数据发送到所述云服务平台,所述云服务平台再将数据发送到所述数据库和所述智能终端,所述数据库中的数据再为其他项目提供对比判断数据基础,通过所述智能终端实时查看系统数据;

e)同时项目中的用户可通过所述协同交互模块对其他相关项目或类似项目的用户进行协同交互,所述信息交流单元用于多项目进行信息交流,所述数据对比单元用于不同项目进行数据对比,所述用户交流单元用于多项目用户进行交流合作,可有效增加项目工作效率,减少失误,节省成本。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发明通过设置云服务平台、项目数据采集模块、项目风险管控模块、警示模块、数据库和智能终端,可依据多项目数据对项目申请进行辅助、审核和评估处理,保证项目申请的便捷性,合理性,且具备实施前景,对项目数据进行采集,可从多个方面对项目风险进行管控并警示,结合多项目经验数据,降低项目风险,项目工作效率高,可实时查看系统数据;

2、本发明通过设置协同交互模块、信息交流单元、数据对比单元和用户交流单元,项目中的用户可对其他相关项目或类似项目的用户进行协同交互,可对多项目进行信息交流,可对不同项目进行数据对比,多项目用户可进行交流合作,可有效增加项目工作效率,减少失误,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的模块连接框图。

图2为本发明整体的工作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项目申请的工作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项目风险管控的工作流程图。

附图标记为:1云服务平台、2项目数据采集模块、3项目风险管控模块、4项目申请模块、5协同交互模块、6警示模块、7数据库、8智能终端、9中央处理单元、10信息收发单元、11存储单元、12项目进程采集单元、13项目需求采集单元、14项目任务采集单元、15项目计划管理单元、16项目资源管理单元、17项目经费管理单元、18项目沟通管理单元、19项目用户管理单元、20问题跟踪管理单元、21项目对照管理单元、22申请提交单元、23申请辅助单元、24申请审核单元、25申请评估单元、26信息交流单元、27数据对比单元、28用户交流单元、29显示单元、30输入单元、31项目特征采集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的一种基于acm平台的多项目协同管理系统,包括云服务平台1、项目数据采集模块2、项目风险管控模块3、项目申请模块4、警示模块6、数据库7和智能终端8,所述云服务平台1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项目数据采集模块2、所述项目风险管控模块3、所述项目申请模块4、所述数据库7和所述智能终端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云服务平台1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项目数据采集模块2、所述项目风险管控模块3、所述项目申请模块4、所述警示模块6、所述数据库7和所述智能终端8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项目数据采集模块2包括项目进程采集单元12、项目需求采集单元13,项目任务采集单元14和项目特征采集单元31,所述项目风险管控模块3包括项目计划管理单元15、项目资源管理单元16、项目经费管理单元17、项目沟通管理单元18、项目用户管理单元19、问题跟踪管理单元20和项目对照管理单元21,所述项目申请模块4包括申请提交单元22、申请辅助单元23、申请审核单元24和申请评估单元25。

所述智能终端8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联网计算机或其它智能设备。

所述数据库7的输出端与所述智能终端8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数据库7的输入端与所述智能终端8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云服务平台1包括中央处理单元9、信息收发单元10和存储单元11。

所述存储单元11包括云存储器和本地存储器,所述云存储器和所述本地存储器相互独立。

所述中央处理单元9用于进行数据处理,所述信息收发单元10用于进行信息收发操作,所述存储单元11用于对数据进行存储。

所述智能终端8包括显示单元29和输入单元30,所述显示单元29用于显示系统数据,所述输入单元30用于输入指令或数据。

所述警示模块6包括警示灯和蜂鸣器,且所述警示灯和所述蜂鸣器设于系统监控中心内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acm平台的多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通过所述智能终端8开启系统,所述项目申请模块4中所述申请提交单元22对项目进行提交申请,所述申请辅助单元23对项目的提交申请过程进行辅助,所述申请审核单元24对项目申请进行审核处理,当项目申请审核未通过时,需要对项目申请进行修正之后再进行审核处理,当项目申请通过时,所述申请评估单元25对项目申请进行评估,判断项目是否拥有实施前景,当判断项目无实施前景时,需要对项目申请进行修正与审核之后再进行评估,当判断项目存在实施前景时,将项目申请发送到所述云服务平台1,所述数据库7为所述申请辅助单元23、所述申请审核单元24和所述申请评估单元25提供基础数据;

b)所述项目数据采集模块2对项目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其中,所述项目进程采集单元12对项目的进程进行数据采集,所述项目需求采集单元13对项目的需求进行数据采集,所述项目任务采集单元14对项目的各项任务进行数据采集,所述项目特征采集单元31对项目的特征进行数据采集,并将数据发送到所述云服务平台1,所述云服务平台1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之后发送到所述项目风险管控模块3、所述数据库7和所述智能终端8;

c)所述项目风险管控模块3根据接收的数据对项目风险进行管控,所述项目计划管理单元15对项目的计划进行管理,并判断项目计划是否合理,所述项目资源管理单元16对项目的资源进行管理,并判断项目资源分布是否合理,所述项目经费管理单元17对项目的经费进行管理,并判断项目经费是否充足,所述项目沟通管理单元18用于项目的内部沟通管理,判断项目沟通是否正常,所述项目用户管理单元19对项目的用户进行管理,包括项目前端用户,项目后端用户和项目终端用户,所述项目前端用户为项目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所述项目后端用户为项目供应商和供应管理人员,所述项目中端用户为项目前端和项目后端之间的联络人员,并判断项目用户是否存在违规违法操作,所述问题跟踪管理单元20可对项目中的问题进行跟踪管理,判断问题是否解决,是否有遗留问题,所述项目对照管理单元21用于不同项目之间的对照管理,结合多个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对照已经完成的项目,判断项目是否存在风险;

d)当项目计划管理数据、项目资源管理数据、项目经费管理数据、项目沟通管理数据、项目沟通管理数据、项目用户管理数据、问题跟踪管理数据和项目对照管理数据中的任意一项出现问题,则判断项目存在风险,并向所述警示模块6发送指令,进行警示,问题数据出现越多,则判断项目风险更高,并根据出现项目问题数据对项目进行调整,降低项目风险,并将数据发送到所述云服务平台1,所述云服务平台1再将数据发送到所述数据库7和所述智能终端8,所述数据库7中的数据再为其他项目提供对比判断数据基础,通过所述智能终端8实时查看系统数据。

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现有的自动化建模处理系统,在对复杂业务进行处理时,形成的模型复杂程度过高,不够清晰明了,对复杂业务中的关联表述不够清晰的问题。

如附图1-2所示的一种基于acm平台的多项目协同管理系统,还包括协同交互模块5,所述云服务平台1的输入端与所述协同交互模块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云服务平台1的输出端与所述协同交互模块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协同交互模块5包括信息交流单元26、数据对比单元27和用户交流单元28。

实施方式具体为:使用时,项目中的用户可通过所述协同交互模块5对其他相关项目或类似项目的用户进行协同交互,所述信息交流单元26用于多项目进行信息交流,所述数据对比单元27用于不同项目进行数据对比,所述用户交流单元28用于多项目用户进行交流合作,可有效增加项目工作效率,减少失误,节省成本。

本发明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4,通过设置云服务平台1、项目数据采集模块2、项目风险管控模块3、警示模块6、数据库7和智能终端8,可依据多项目数据对项目申请进行辅助、审核和评估处理,保证项目申请的便捷性,合理性,且具备实施前景,对项目数据进行采集,可从多个方面对项目风险进行管控并警示,结合多项目经验数据,降低项目风险,项目工作效率高,可实时查看系统数据;

进一步的,参照说明书附图1-2,通过设置协同交互模块5、信息交流单元26、数据对比单元27和用户交流单元28,项目中的用户可对其他相关项目或类似项目的用户进行协同交互,可对多项目进行信息交流,可对不同项目进行数据对比,多项目用户可进行交流合作,可有效增加项目工作效率,减少失误,节省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发明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发明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