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In-Cell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50113发布日期:2021-03-19 12:35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In-Cell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in-cell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in-cell触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显示面板,in-cell触控技术可以在显示面板上分时实现显示和触控的功能,实现显示和触控的集成,可减少终端产品基板的使用,具有厚度更薄的优点。

如图1所示,in-cell触控显示装置通常将公共电极分割成多个触控电极块10,每个触控电极块10都通过一列触控电极过孔11和一条触控电极走线12和触控显示集成芯片(tddiic)100连接。在正常显示时,触控显示集成芯片100通过触控电极走线给触控电极块公共电极信号;在触摸控制时,触控显示集成芯片通过触控电极走线给触控电极块触控信号,通过检测触摸时有电容值变化的触控电极块来确定触摸的位置,根据触摸位置的信息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实现触摸控制的功能。

假设在显示面板1具有交叉设置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显示面板1在第一方向上设有n个触控电极块10,显示面板1在第二方向上有m个触控电极块10,触控电极块10的序号在第一方向上以s1、s2……sn方式递增,触控电极块10的序号在第二方向上以s1、sn+1……smn+1-n方式递增,任意一个在第一方向上是x、在第二方向是y的触控电极块10的序号是sny+x-n。当前触控显示集成芯片100输出触控电极信号的引脚101为s1、s2……sn、sn+1、sn+2……s2n、s2n+1、s2n+2……smn的规律性设计,触控电极过孔的设计一般以1列触控电极块为重复单元。

如图2所示,触控电极过孔11的设计以1列触控电极块为重复单元,在第二方向上,对于触控电极分界线00处两侧的左像素a1和右像素a2,其中左像素a1和右像素a2均为单个像素,其面积非常小。

左像素a1和右像素a2分别距自身触控电极过孔11的距离分别为l1和l2,l1和l2存在差异。如果在显示面板1的上下两端的相邻两个像素,则l1和l2之间的差值更大。在显示阶段,触控显示芯片100通过触控电极走线13和触控电极过孔11给触控电极块10输入公共电极信号,距触控电极过孔11距离越近的像素,其对应的公共电极的充电能力越强。如图3所示,在触控电极受栅极信号及数据信号耦合时(图2中编号13为栅极线,编号14为数据线),距触控电极过孔远近的像素对应的公共电极电位的恢复时间不同,在触控电极驱动不足的情况下,比如cell检驱动,高频高分辨率的模组显示下,易造成触控电极分界处两边的像素充电情况不同,造成宏观上观察到显示不均或纵条纹mura不良,面板显示品质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出现竖条纹且易于实现的in-cell触控面板。

本发明提供一种in-cell触控面板,包括纵横交错的扫描线和数据线、由扫描线和数据线交叉限定的多个像素区域、覆盖多个像素区域的触控电极块、设置在每个触控电极块内的多个触控电极过孔、与每个触控电极块的至少一个触控电极过孔连接且与数据线平行设置的触控电极走线以及触控显示集成芯片;触控显示集成芯片设有与每个触控电极块对应的引脚以及与每个引脚连接的引脚连接线;in-cell触控面板的端子区还设有与每个触控电极走线连接的斜配线,斜配线与对应的引脚连接线连接;假设在in-cell触控面板具有交叉设置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数据线平行设置,第二方向与扫描线平行设置,以奇数列触控电极块和偶数列触控电极块相邻两列触控电极块为阵列单元,奇数列触控电极块上的触控电极过孔和偶数列触控电极块上的触控电极过孔在第二方向上关于触控电极分界处呈对称设置,其中触控电极分界处位于奇数列触控电极块和偶数列触控电极块相邻两列触控电极块之间;

触控电极分界处两侧分别具有左像素和右像素,左像素距离所对应的奇数列触控电极块的触控电极过孔的距离为l1,右像素距离所对应的偶数列触控电极块的触控电极过孔的距离为l2,l1等于l2。

进一步地,所述引脚连接线呈直线状,奇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引脚序号递增,偶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引脚序号递减;或者偶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引脚序号递增,奇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引脚序号递减。

进一步地,假设in-cell触控面板在第一方向上设有n个触控电极块,in-cell触控面板在第二方向上有m个触控电极块,触控电极块的序号在第一方向上以s1、s2……sn方式递增,触控电极块的序号在第二方向上以s1、sn+1……smn+1-n方式递增;引脚从左至由分别对应的触控电极块的序号为s1、s2……sn、s2n、s2n-1……sn+1、s2n+1、s2n+2……smn。

进一步地,奇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引脚序号递增,偶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引脚序号递增;所述奇数列或偶数列的引脚连接线呈绕线状。

进一步地,奇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引脚序号递增,偶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引脚序号递增;在斜配线上端,奇数列或偶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触控电极走线呈换层跨线状。

进一步地,假设in-cell触控面板在第一方向上设有n个触控电极块,in-cell触控面板在第二方向上有m个触控电极块,触控电极块的序号在第一方向上以s1、s2……sn方式递增,触控电极块的序号在第二方向上以s1、sn+1……smn+1-n方式递增;引脚从左至由分别对应的触控电极块的序号为s1、s2……sn、sn+1、sn+2……s2n、s2n+1、s2n+2……smn。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in-cell触控面板,包括纵横交错的扫描线和数据线、由扫描线和数据线交叉限定的多个像素区域、覆盖多个像素区域的触控电极块、设置在每个触控电极块内的多个触控电极过孔、与每个触控电极块的至少一个触控电极过孔连接且与数据线平行设置的触控电极走线以及触控显示集成芯片;触控显示集成芯片设有与每个触控电极块对应的引脚以及与每个引脚连接的引脚连接线;in-cell触控面板的显示区还设有与每个触控电极走线连接的斜配线,斜配线与对应的引脚连接线连接;假设在in-cell触控面板具有交叉设置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数据线平行设置,第二方向与扫描线平行设置,以奇数列触控电极块和偶数列触控电极块相邻两列触控电极块为阵列单元,其中触控电极分界处位于奇数列触控电极块和偶数列触控电极块相邻两列触控电极块之间;

触控电极分界处两侧分别具有左像素和右像素,左像素距离所对应的奇数列触控电极块的触控电极过孔的距离为l1,右像素距离所对应的偶数列触控电极块的触控电极过孔的距离为l2,l1不等于l2。

进一步地,在斜配线的上端,对奇数列或偶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触控电极走线设有位于触控电极走线端部的交叉跨线。

进一步地,奇数列触控电极块上的触控电极过孔和偶数列触控电极块上的触控电极过孔在第二方向上关于触控电极分界处不呈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假设in-cell触控面板在第一方向上设有n个触控电极块,in-cell触控面板在第二方向上有m个触控电极块,触控电极块的序号在第一方向上以s1、s2……sn方式递增,触控电极块的序号在第二方向上以s1、sn+1……smn+1-n方式递增;引脚从左至由分别对应的触控电极块的序号为s1、s2……sn、sn+1、sn+2……s2n、s2n+1、s2n+2……smn。

本发明可提高in-cell触控面板的显示品质,避免可能出现的竖条纹不良;触控电极过孔设计简单,布线设计易于实现,有较大可行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in-cell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in-cell触控显示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现有in-cell触控显示装置的电位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in-cell触控面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in-cell触控面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in-cell触控面板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和图8为本发明in-cell触控面板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第一实施例:

如图4所示,本发明in-cell触控面板,其包括纵横交错的扫描线(图未示)和数据线(图未示)、由扫描线和数据线交叉限定的多个像素区域、覆盖多个像素区域的触控电极块10、设置在每个触控电极块10内的多个触控电极过孔11、与每个触控电极块10的至少一个触控电极过孔11连接且与数据线平行设置的触控电极走线12以及触控显示集成芯片(tddiic)100。

假设在in-cell触控面板具有交叉设置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数据线平行设置,第二方向与扫描线平行设置,假设in-cell触控面板在第一方向上设有n个触控电极块10,in-cell触控面板在第二方向上有m个触控电极块10,触控电极块10的序号在第一方向上以s1、s2……sn方式递增,触控电极块10的序号在第二方向上以s1、sn+1……smn+1-n方式递增。

触控显示集成芯片100设有与每个触控电极块10对应的引脚101以及与每个引脚101连接的引脚连接线102,引脚连接线102呈直线状,引脚101从左至由分别对应的触控电极块10的序号为s1、s2……sn、s2n、s2n-1……sn+1、s2n+1、s2n+2……smn,奇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引脚101序号递增,偶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引脚101序号递减;或者偶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引脚101序号递增,奇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引脚101序号递增。

in-cell触控面板的端子区还设有与每个触控电极走线12连接的斜配线121,斜配线111与对应的引脚连接线102连接,通过引脚连接线102将每个触控电极走线12连接至对应的引脚101。

在显示区内可实现触控电极过孔11以奇数列触控电极块和偶数列触控电极块相邻两列触控电极块为阵列单元,奇数列触控电极块上的触控电极过孔11和偶数列触控电极块上的触控电极过孔11在第二方向上关于触控电极分界处6呈对称设置,其中触控电极分界处6位于奇数列触控电极块和偶数列触控电极块相邻两列触控电极块之间。

在第二方向上,触控电极分界处6两侧分别具有左像素a1和右像素a2,左像素a1距离所对应的奇数列触控电极块的触控电极过孔11的距离为l1,右像素a2距离所对应的偶数列触控电极块的触控电极过孔11的距离为l2,l1等于l2。

通过上述方式,避免或减轻in-cell触控面板在驱动不足状态下在触控电极分界处出现的显示不均或纵条纹mura,提高in-cell触控面板的显示品质。

第二实施例:

如图5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区别的是:引脚101从左至由分别对应的触控电极块10的序号为s1、s2……sn、sn+1、sn+2……s2n、s2n+1、s2n+2……smn;在in-cell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集成芯片100的绑定区域内,对奇数列或偶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引脚连接线102呈绕线状,in-cell触控面板的显示区内的触控电极走线12通过斜配线111与引脚连接线102连接,在显示区内可实现触控电极过孔11以奇偶两列触控电极块为阵列单元,奇偶两列触控电极过孔在第二方向上关于触控电极分界处6呈对称设置。

第三实施例:

如图6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区别的是:引脚101从左至由分别对应的触控电极块10的序号为s1、s2……sn、sn+1、sn+2……s2n、s2n+1、s2n+2……smn;在斜配线121上端,奇数列或偶数列触控电极块对应的触控电极走线12呈换层跨线状(也就是说,斜配线121上端与触控电极走线12连接处的不属于同一层,通过上下两层金属通过打孔进行连接),in-cell触控面板的显示区内的触控电极走线12通过斜配线121连至相绕线处理后的绑定区的触控电极走线,在显示区内可实现触控电极过孔以奇偶两列触控电极块为阵列单元,奇偶两列触控电极过孔在第二方向上关于触控电极分界处对称的设计。

第四实施例:

如图7和图8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区别的是:奇数列触控电极块和偶数列触控电极块分别对应的触控电极过孔11不同,l1和l2不相等,以使得触控电极分界处6两边的像素到自身触控电极过孔的距离具有差异。

引脚101从左至由分别对应的触控电极块10的序号为s1、s2……sn、sn+1、sn+2……s2n、s2n+1、s2n+2……smn;在斜配线121的上端,对奇数列或偶数列触控电极块10对应的触控电极走线12设有位于触控电极走线12端部的交叉跨线122,in-cell触控面板的显示区内的触控电极走线12通过斜配线11连接至交叉跨线122处理后的绑定区的触控电极走线12。

在显示区内可实现触控电极过孔11以奇数列触控电极块和偶数列触控电极块相邻两列触控电极块为阵列单元,奇数列触控电极块上的触控电极过孔11和偶数列触控电极块上的触控电极过孔11在第二方向上关于触控电极分界处6不呈对称设置。

在第二方向上,触控电极分界处6两侧分别具有左像素a1和右像素a2,左像素a1距离所对应的奇数列触控电极块的触控电极过孔11的距离为l1,右像素a2距离所对应的偶数列触控电极块的触控电极过孔11的距离为l2,l1不等于l2。

in-cell触控面板的显示区内可实现触控电极奇偶两列触控电极过孔11的位置不同,减小触控电极分界处6两边的像素到自身触控电极过孔的距离具有差异。

本发明可提高in-cell触控面板的显示品质,避免可能出现的竖条纹不良;触控电极过孔设计简单,布线设计易于实现,有较大可行性。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如数量、形状、位置等),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