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8298730阅读:来源:国知局
饰层690。
[0090]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导电元件610与这些第二导电元件620交错地配置在较大的触控区Zl中。当有导电物体(例如手指)接近或接触触控面板600的表面时,物体将与相靠近的第一导电元件610与第二导电元件620之间形成耦合电容,从而在物体接近或接触区域发生电容效应的变化,以检测物体的位置或移动。
[0091]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这些第二信号传输线680被布置在触控面板600的同一层。这些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导电元件610电性连接,这些第二信号传输线680的一端分别与第二导电元件620电性连接,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第二信号传输线680用以将第一导电元件610与第二导电元件620连接至电容传感电路。为了避免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形成电容耦合效应,并且提高触控面板600的静电放电防护能力,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配置有一对第一防护导线630。其中,在触控区Zl四个角落的转折处,不互连的导电元件610、620与信号传输线670、680间由于距离很近而可能发生互相干扰的情形,为了克服此问题,第一防护导线630可具有延伸部632而配置在相邻近的第一导电元件61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或是相邻近的第二导电元件620与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之间,而不限于仅配置在相邻近的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其中,所述延伸部632可为弯折结构。
[0092]每个第一导电元件610可包含多个第一导电单元612与多个第一交错部614,第一导电单元612的面积大于第一交错部614的面积。每个第二导电元件620可包含多个第二导电单元622与多个第二交错部624,第二导电单元622的面积大于第二交错部624的面积。绝缘图案650配置在第一交错部614与第二交错部624之间,以使第一交错部614与第二交错部624不会接触,而使第一导电元件610与第二导电元件620绝缘。
[0093]另外,感应单元626配置在另一个较小的触控区Z1,通过位于外围线路区Z2的第三信号传输线628连接至接垫640。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单元626可提供功能键功能,当导电物体(例如手指)接近或接触触控面板600的表面上对应感应单元626的位置时,感应单元626将与手指发生电容耦合效应,电容传感电路接收了来自第三信号传输线628的信号并通过自容式(self capacitance)触控检测原理检测手指的位置或行为并输出对应的指令。指令可用来执行例如是开启特定页面等功能。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较小的触控区Zl中感应单元的结构及其触控检测原理。
[0094]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三信号传输线628是传递不同的信号且靠的很近,为了避免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三信号传输线628之间发生信号干扰,在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三信号传输线628之间可设置有一对第三防护导线635。其中,第三防护导线635的相关结构与第一防护导线630相同,且同样可以提供静电放电防护的效果。亦即,各第三防护导线635的线径等于所邻近的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三信号传输线628的线径,各第三防护导线635分别与相邻的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三信号传输线628的最短距离可不小于15微米,而每对第三防护导线635的间距可不小于15微米。本实施例中,这对第三防护导线635分别连接到不同的接垫640,然而在一变化实施例中,一对第三防护导线628也可以连接到同一接垫640。另外,第二防护导线还可以配置在一对第三防护导线635间,从而提升电荷宣泄效率。关于第三防护导线635的其他说明可以参考先前对于第一防护导线130、230、330、430、530的描述,因此本实施例将不再赘述。
[0095]此外,通过将接地线685配置在触控面板600的周边以围绕整体布线,可防止外界静电引发静电放电而对触控面板600产生破坏。其中,接地线685的两端可以分别具有分支685a,使接地线685可分别接至四个接垫640,借此提供更低的接触阻抗而有利于静电的宣泄从而提高静电放电防护效果。
[0096]值得一提的是,在图6中,为了清楚表示防护导线与信号传输线之间的关系,特意将第一防护导线630及第三防护导线635以较粗的线条表示,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第二信号传输线680及第三信号传输线628以较细的线条表不。并且,将两相邻的防护导线与信号传输线的间距拉大。实际上,第一防护导线630及第三防护导线635的线径可以等于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第二信号传输线680或第三信号传输线628的线径,而两相邻的防护导线分别与信号传输线的间距可接近于线径。
[0097]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虽然仅配置一对第一防护导线630。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也可采用如同第三实施例的设计,也就是在一对第一防护导线630之间还配置有至少一第二防护导线,以提升电荷宣泄效率。
[0098]另外,在本实施例的一变化形态中,各第一导电元件610或各第二导电元件620的两端可分别电性连接至第一信号传输线670或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亦即,采用所谓的双边走线(double routing)的设计,借此降低信号传输阻抗。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外围线路区Z2将配置有更多的信号传输线,而使不互连的导电元件与信号传输线间靠得更近而容易发生互相干扰的情形。同样地,为了克服此问题,第一防护导线630或第二防护导线可具有延伸部632配置在相邻近但传递不同信号的第一导电兀件610、第二导电兀件620与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而不仅限于配置在相邻近的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基于同样的理由,第三防护导线635也可具有延伸部配置在相邻近但传递不同信号的感应单元626与信号传输线670、680之间,而不仅限于配置在相邻近的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三信号传输线628之间或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与第三信号传输线628之间。其中,所述延伸部632可为弯折结构。
[0099]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层690所遮蔽的范围除了包括触控区Zl之外的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第二信号传输线680、第一防护导线630、接垫640及接地线685,以降低人眼对于上述线路的可视性,并提供装饰功能之外。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层690更可遮蔽触控区Zl中靠近边缘的第一导电单元612的其中一部分与第二导电单元622的其中一部分。由于装饰层690遮蔽了触控区Zl的外围部分,因此触控面板600的透光范围(也就是图6中装饰层690的内轮廓所围绕的区域)会比实际的触控区Zl来得小。如此一来,即便使用者操作时的手指位置是在透光范围的边缘,实际上手指位置仍位于触控区Zl中,而可提升使用者在操作触控面板600时所感受到的灵敏度均匀性。
[0100]虽然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层690的布局形状为边框状,但装饰层690的布局形状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装饰层690也可以仅形成于外围线路区Z2的局部区域,而构成呈长条状的图案、L型的图案、π型的图案或者是其他形状的图案。此外,装饰层690的材质为抗光材质所构成,所述抗光材质定义为光通过其界面会发生损失的材质,以用于遮蔽电子装置中不欲被看到的元件或光。装饰层690的材料可包括陶瓷、类钻碳、陶瓷、有机材料、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有机-无机混成化合物或其复合叠层。装饰层690可为单一种材质的单层结构、多层堆叠结构或多种材质的多层堆叠结构。举例而言,装饰层690的材质可为耐高温(例如大于200°C)的感光树脂(例如光阻)或耐高温的非感光树脂(例如油墨)。
[0101]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兀件610、第二导电兀件620、感应单兀626、第一防护导线630、第三防护线635、接垫640、绝缘图案650、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第二信号传输线680、第三信号传输线628、接地线685及装饰层690均可配置在同一基板605上的同一侧。详细而言,感应单元626、第一防护导线630、第三防护线635、接垫640、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第二信号传输线680、第三信号传输线628及接地线685均设置在装饰层690上而被遮蔽。触控面板6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