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维人员识别通道管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2783发布日期:2019-04-09 22:1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维人员识别通道管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维人员识别通道管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维人员识别通道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单点人脸识别主要是一维平面加景深,对于人脸的左右上下侧面无法识别,必须要受检人员配合镜头以捕获正面,现有技术中的管理装置,结构复杂,移动不便,在安装时,固定不牢固,而且,三维人脸识别通过多方向的捕捉可以对人脸的多个面进行识别,但无法测量出整个人体的边界,无法解决人员尾随判断的问题,因此,设计一种多维人员识别通道管理装置及人员识别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维人员识别通道管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维人员识别通道管理装置,包括进向识别组件和离向识别组件,所述进向识别组件和离向识别组件均由第一设备箱、顶板、照明组件、第一摄像机、连接板、连接孔、第二设备箱、环形块、拉杆、防滑套、固定座、滑槽、伸缩弹簧、连接槽、卡块、支撑隔板、第一安装背板、第二摄像机、摄像头、红外栅栏、第二安装背板、红外收发器、模块底板、视频处理模块、应用管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特征数据库、报警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安装架、底座、安装槽、固定板、螺孔、承重板、紧固螺杆、阻尼橡胶、减震弹簧座和移动轮组成,所述底座的底部四周通过螺栓分别安装有移动轮,所述底座的顶部均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内设置有第一设备箱和第二设备箱,所述底座的内部通过螺栓安装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固定板,且第一设备箱和第二设备箱均与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一设备箱和第二设备箱的顶部设置有环形块,且环形块的外侧套接有防滑套,所述第一设备箱和第二设备箱的内侧顶部均开设有连接槽,且连接槽的内部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的顶部安装有拉杆,所述连接槽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座,且拉杆穿过固定座、第一设备箱和第二设备箱与环形块连接,所述固定座的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有伸缩弹簧,且伸缩弹簧的套接在拉杆的外侧,所述第一设备箱和第二设备箱的内部均通过螺栓安装有四个支撑隔板,所述支撑隔板的顶部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一安装背板,所述第一安装背板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二摄像机,所述支撑隔板的顶部另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红外栅栏,所述红外栅栏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两个第二安装背板,且第二安装背板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红外收发器,所述第一设备箱和第二设备箱的内部底部均设置有模块底板,所述第一设备箱和第二设备箱之间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两侧均通过螺栓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侧开设有连接孔,且卡块与连接孔连接,所述顶板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一摄像机,所述第一摄像机的两侧均设置有照明组件,所述照明组件包括灯座、LED灯和散光罩,所述顶板的内壁两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灯座,所述灯座的内部安装有LED灯,所述LED灯的外侧设置有散光罩,且散光罩通过卡扣与灯座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板的顶部两侧开设有螺孔,所述螺孔内配合安装有紧固螺杆,且紧固螺杆穿过底座和螺孔与第一设备箱和第二设备箱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承重板的底部两侧通过螺栓均安装有减震弹簧座,且减震弹簧座的外侧填充有阻尼橡胶。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模块底板的外侧四周通过螺栓分别安装有安装架,且安装架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设备箱和第二设备箱的内壁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模块底板的顶部分别设置有视频处理模块、应用管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特征数据库、报警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通过信号与数据传输模块连接,所述数据传输模块通过信号与视频处理模块连接,所述视频处理模块通过信号与应用管理模块连接,所述应用管理模块分别通过信号与特征数据库和报警模块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摄像机和第二摄像机的外侧均设置有摄像头,且第一摄像机和第二摄像机通过摄像头与外界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受检人员无须刻意面向摄像头,可自然前进通行;

2.同一通道可同时同向或异向通行一人以上,只要受检人员脸部被一台或一台以上摄像机捕捉到主要特征即可识别;

3.人员及物品通过通道时可判断是否有尾随,物品是否超限,是否有遗漏;

4.本实用新型可同时对人员前、后部进行捕捉,从而形成完整证据链,并能根据其特征形成结构化数据,以便后期根据特征进行快速检索;

5.本实用新型,通过移动轮将该装置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将顶板放置在第一设备箱和第二设备箱之间,手部与防滑套接触,拉动环形块,拉杆在固定座的作用下,带动卡块在滑槽内挤压伸缩弹簧,将连接板放入连接槽中,松开环形块,伸缩弹簧复位,推动卡块与连接孔接触,从而将顶板固定在第一设备箱和第二设备箱之间,本实用新型移动方便,连接牢固,提高了使用的方便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顶板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设备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设备箱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人员识别方法流程图;

图中标号:1、进向识别组件;2、第一设备箱;3、顶板;4、照明组件;5、灯座;6、LED灯;7、散光罩;8、第一摄像机;9、连接板;10、连接孔;11、第二设备箱;12、环形块;13、拉杆;14、防滑套;15、固定座;16、滑槽;17、伸缩弹簧;18、连接槽;19、卡块;20、支撑隔板;21、第一安装背板;22、第二摄像机;23、摄像头;24、红外栅栏;25、第二安装背板;26、红外收发器;27、离向识别组件;28、模块底板;29、视频处理模块;30、应用管理模块;31、数据采集模块;32、特征数据库;33、报警模块;34、数据传输模块;35、安装架;36、底座;37、安装槽;38、固定板;39、螺孔;40、承重板;41、紧固螺杆;42、阻尼橡胶;43、减震弹簧座;44、移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维人员识别通道管理装置,包括进向识别组件1和离向识别组件27,进向识别组件1和离向识别组件27均由第一设备箱2、顶板3、照明组件4、第一摄像机8、连接板9、连接孔10、第二设备箱11、环形块12、拉杆13、防滑套14、固定座15、滑槽16、伸缩弹簧17、连接槽18、卡块19、支撑隔板20、第一安装背板21、第二摄像机22、摄像头23、红外栅栏24、第二安装背板25、红外收发器26、模块底板28、视频处理模块29、应用管理模块30、数据采集模块31、特征数据库32、报警模块33、数据传输模块34、安装架35、底座36、安装槽37、固定板38、螺孔39、承重板40、紧固螺杆41、阻尼橡胶42、减震弹簧座43和移动轮44组成,底座36的底部四周通过螺栓分别安装有移动轮44,底座36的顶部均开设有安装槽37,且安装槽37内设置有第一设备箱2和第二设备箱11,底座36的内部通过螺栓安装有承重板40,承重板40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固定板38,且第一设备箱2和第二设备箱11均与固定板38连接,第一设备箱2和第二设备箱11的顶部设置有环形块12,且环形块12的外侧套接有防滑套14,第一设备箱2和第二设备箱11的内侧顶部均开设有连接槽18,且连接槽18的内部设置有卡块19,卡块19的顶部安装有拉杆13,连接槽18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座15,且拉杆13穿过固定座15、第一设备箱2和第二设备箱11与环形块12连接,固定座15的内部开设有滑槽16,滑槽16内设置有伸缩弹簧17,且伸缩弹簧17的套接在拉杆13的外侧,第一设备箱2和第二设备箱11的内部均通过螺栓安装有四个支撑隔板20,支撑隔板20的顶部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一安装背板21,第一安装背板21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二摄像机22,支撑隔板20的顶部另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红外栅栏24,红外栅栏24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两个第二安装背板25,且第二安装背板25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红外收发器26,第一设备箱2和第二设备箱11的内部底部均设置有模块底板28,第一设备箱2和第二设备箱11之间设置有顶板3,顶板3的两侧均通过螺栓安装有连接板9,连接板9的一侧开设有连接孔10,且卡块19与连接孔10连接,顶板3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一摄像机8,第一摄像机8的两侧均设置有照明组件4,照明组件4包括灯座5、LED灯6和散光罩7,顶板3的内壁两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灯座5,灯座5的内部安装有LED灯6,LED灯6的外侧设置有散光罩7,且散光罩7通过卡扣与灯座5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38的顶部两侧开设有螺孔39,螺孔39内配合安装有紧固螺杆41,且紧固螺杆41穿过底座36和螺孔39与第一设备箱2和第二设备箱11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承重板40的底部两侧通过螺栓均安装有减震弹簧座43,且减震弹簧座43的外侧填充有阻尼橡胶42。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模块底板28的外侧四周通过螺栓分别安装有安装架35,且安装架35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设备箱2和第二设备箱11的内壁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模块底板28的顶部分别设置有视频处理模块29、应用管理模块30、数据采集模块31、特征数据库32、报警模块33和数据传输模块34,数据采集模块31通过信号与数据传输模块34连接,数据传输模块34通过信号与视频处理模块29连接,视频处理模块29通过信号与应用管理模块30连接,应用管理模块30分别通过信号与特征数据库32和报警模块33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摄像机8和第二摄像机22的外侧均设置有摄像头23,且第一摄像机8和第二摄像机22通过摄像头23与外界连接。

参见图7,一种多维人员识别通道管理装置的人员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通过数据采集模块31,使得第一摄像机8和第二摄像机22对通过通道的人员及物体进行多个方向的持续拍摄,在人员及物体通过通道时能捕获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面的视频数据,进行人脸识别采样,同时,红外收发器26于对通过通道的人员及物品进行连续性进行检测,通过数据传输模块34将视频数据和检测数据传输到视频处理模块29;

2)视频处理模块29对第一摄像机8和第二摄像机22捕获的视频数据进行分析,对通过通道的人员及物品进行三维建模,从而获取其三维特征,特别是人脸特征,同时对通过通道的人员及物品的体积进行计算,从而测算出其边界,数据处理完成后,将数据传输到应用管理模块30;

3)应用管理模块30接收到数据后,应用管理模块30对通过通道的人员及物品的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库32的数据进行比对以判断其合法性,应用管理模块30对通过通道的人员及物品的边界进行判断,以断定是否有尾随,及拖带物品体积;在应用管理模块30工作时,报警模块33对应用管理模块30进行数据监测,出现不合格以及不合法的数据时,报警模块33通过LED灯6发出报警信号。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1)中,人脸识别采样时是三维采样,在通过通道时第一摄像机8和第二摄像机22捕获人脸主要特征区域时也可实现较高精度的比对。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第二摄像机22安装在支撑隔板20的第一安装背板21上,再将两个红外收发器26安装在红外栅栏24上,在将红外栅栏24安装在第二安装背板25上,通过移动轮44将该装置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在移动的过程中,移动轮44滚动产生的震动传递到底座36内部,承重板40内部的减震弹簧座43和阻尼橡胶42能够将震动进行吸收,有效降低震动冲击,将进向识别组件1和离向识别组件27进行放置在不同方向上进行部署,将第一设备箱2和第二设备箱11放置在底座36的安装槽37内,使得第一设备箱2和第二设备箱11分别与固定板38接触,通过旋转紧固螺杆41在螺孔39的位置,使得紧固螺杆41将第一设备箱2和第二设备箱11固定在底座36的顶部,将顶板3放置在第一设备箱2和第二设备箱11之间,手部与防滑套14接触,拉动环形块12,拉杆13在固定座15的作用下,带动卡块19在滑槽16内挤压伸缩弹簧17,将连接板9放入连接槽18中,松开环形块12,伸缩弹簧17复位,推动卡块19与连接孔10接触,从而将顶板3固定在第一设备箱2和第二设备箱11之间,使用人员从进向识别组件1之间的通道进入,照明组件4工作,LED灯6在灯座5内发出照明灯光,通过散光罩7发散到外界,通过模块底板28上的数据采集模块31,使得第一摄像机8和第二摄像机22对通过通道的人员及物体进行多个方向的持续拍摄,在人员及物体通过通道时能捕获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面的视频数据,进行人脸识别采样,同时,红外收发器26于对通过通道的人员及物品进行连续性进行检测,通过数据传输模块34将视频数据和检测数据传输到视频处理模块29;视频处理模块29对第一摄像机8和第二摄像机22捕获的视频数据进行分析,对通过通道的人员及物品进行三维建模,从而获取其三维特征,特别是人脸特征,同时对通过通道的人员及物品的体积进行计算,从而测算出其边界,数据处理完成后,将数据传输到应用管理模块30;应用管理模块30接收到数据后,应用管理模块30对通过通道的人员及物品的特征数据与特征数据库32的数据进行比对以判断其合法性,应用管理模块30对通过通道的人员及物品的边界进行判断,以断定是否有尾随,及拖带物品体积;在应用管理模块30工作时,报警模块33对应用管理模块30进行数据监测,出现不合格以及不合法的数据时,报警模块33通过LED灯6发出报警信号;本实用新型,移动方便,连接牢固,利用多台摄像机实现了对人员及物品通过通道时前、后、左、右四个面全部或部分的捕获,系统根据识别精确度阀值的设置,达至高精度识别及快速通行的平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