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上的重量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6319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桥梁上的重量控制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梁,具体涉及一种桥梁重量控制系统,属于桥梁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公桥梁事业的发展,桥梁越来越多,同时既有的许多桥梁亦逐渐进入了养护维修阶段,有关专家认为桥梁使用超过25年以上则进入老化期,据统计,我国桥梁总数的40%已经属于此范畴,均属“老龄”桥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还在不断增长,桥梁管理者对桥梁的养护已日益重视。为了适应公路运输载重量不断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公路桥梁,使之能继续安全地为公路运输服务,桥梁检测最基本的标准,随着我国公桥梁事业的发展,桥梁越来越多,同时既有的许多桥梁亦逐渐进入了养护维修阶段,有关专家认为桥梁使用超过25年以上则进入老化期,据统计,我国桥梁总数的40%已经属于此范畴,均属“老龄”桥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还在不断增长,桥梁管理者对桥梁的养护已日益重视。为了适应公路运输载重量不断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公路桥梁,使之能继续安全地为公路运输服务,根据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要求,必须对桥梁进行鉴定。随着各地如火如荼地发展桥梁,接踵而来的桥梁施工事故也频频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屡屡发生的桥梁施工事故让人触目惊心,原因可能不尽相同,地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过程,每个方面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安全事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事故折射出的是安全施工监测技术和手段的不足,以及施工安全管理和监管力度的欠缺。现在很多桥梁使用寿命不长,主要是行驶的车辆超载,桥梁承受的压力过大,降低桥梁的使用寿命,为此提供了一种桥梁承重预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桥梁不能控制桥梁所承受的额定压力而提高桥梁使用寿命的问题,提供一种桥梁重量控制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桥梁上的重量控制系统,所述桥梁分为左侧车道和右侧车道;其特征在于:重量控制系统包含左侧车道的第一控制系统以及右侧车道上的第二控制系统;第一、第二控制系统均包括独立的控制台、位于控制台近端车道上的入口端重量感应器,位于控制台远端车道上的出口端重量感应器;控制台内设有蓄电池和控制器,控制台上还设有立柱,所述立柱上设有警示器,所述警示器上设有太阳能收集板;所述太阳能收集板电连接蓄电池,蓄电池分别连接控制器、升降装置、警示器、入口端重量感应器和出口端重量感应器;入口端重量感应器和出口端重量感应器信号连接控制器输入端,控制器输出端连接警示器以及升降装置。

作为优选,第一控制系统和第二控制系统结构完全相同。

作为优选,第一控制系统上的控制器和第二控制系统上的控制器相互信号连接。进一步的,入口端重量感应器和出口端重量感应器均是具有记数和称重功能的重量感应器,用于将车辆测量的数量和重量信号输入至相应的控制器。

作为优选,控制器的输出端分为两路,两路分别是通过警示器连接升降装置和直接连接升降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器是智能单片机控制器。

作为优选,所述所述升降装置上设有升降杆。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是一种桥梁重量控制系统,使用该装置的最大好处就是能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不会出现桥梁没到重建的时期而发生坍塌,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险的现象,让一些超载的车子,不能通过桥梁行驶,让桥梁的所承受的重量压力一定且不会超重服役,当车辆过多行驶在桥梁上,桥梁压力过大,就会控制桥梁护栏拦住后面的车子,当前面的车子通过桥梁后,护栏会自动放开,让其他车子继续行驶,保护了桥梁不被损坏,从而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结构简单,方便推广。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桥梁重量控制系统,上述桥梁分为左侧车道11和右侧车道12。重量控制系统包含左侧车道11的第一控制系统以及右侧车道上的第二控制系统。第一、第二控制系统均包括独立的控制台21、位于控制台21近端车道上的入口端重量感应器31,位于控制台21远端车道上的出口端重量感应器32。控制台21内设有蓄电池23和控制器22,控制台上还设有立柱26,上述立柱上设有警示器27,上述警示器27上设有太阳能收集板28。上述太阳能收集板28电连接蓄电池23,蓄电池23分别连接控制器22、升降装置24、警示器27、入口端重量感应器31和出口端重量感应器32。入口端重量感应器31和出口端重量感应器32信号连接控制器22输入端,控制器22输出端连接警示器27以及升降装置24。

作为优选,第一控制系统和第二控制系统结构完全相同。

为了更好的统计桥上整体重量的数额,确保在保证桥梁不超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使得车辆通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保护安全,第一控制系统上的控制器22和第二控制系统上的控制器22相互信号连接。

为了达到统计运算的目的,需要信号输入,故此,入口端重量感应器31和出口端重量感应器32均是具有记数和称重功能的重量感应器32,用于将车辆测量的数量和重量信号输入至相应的控制器22。

为了更好的控制和管理升降系统,控制器22的输出端分为两路,两路分别是通过警示器连接升降装置24和直接连接升降装置24。

为了满足基本运算需求,上述控制器22是智能单片机控制器22。

作为优选,上述升降装置24上设有升降杆25。

工作原理:当入口端重量感应器31和出口端重量感应器32检测到重量,将会将车辆数量信号和重量信号传递信号给相应的智能单片机控制器22,然后智能单片机控制器22会将入口端重量感应器31和出口端重量感应器32传递过来的重量信息,分别统计:入口端重量感应器31传递的重量信息,计入A中,其中左侧车道的数据传递给左侧的控制台中的智能单片机控制器22,记为A1,右侧车道的数据传递给右侧的控制台中的智能单片机控制器22,记为A2。而出口端重量感应器32传递的重量信息,计入B中,其中左侧车道的数据传递给左侧的控制台中的智能单片机控制器22,记为B1,右侧车道的数据传递给右侧的控制台中的智能单片机控制器22,记为B2。

然后分别运算,左侧入口端重量感应器31传递的重量信息A1减去左侧出口端重量感应器32传递的重量信息B1,得到目前桥上左侧车道所存在的实际重量C1,即A1-B1=C1,而右侧入口端重量感应器31传递的重量信息A2减去右侧出口端重量感应器32传递的重量信息B2,得到目前桥上右侧车道所存在的实际重量C2,即A2-B2=C2。

根据设定的左侧车道实际最大重量D1,设定的右侧车道实际最大重量D2,以及桥梁整体实际最大重量E,为防止局部重量超重过大,故此,D1+D2>E。

判断左侧车道是否超重,左侧车道的判断算式为:当C1>=D1或C1+C2>=E时。

判断右侧车道是否超重,右侧车道的判断算式为:当C2>=D2或C1+C2>=E时。

当上述算式任意一项达成时,则相应的智能单片机控制器22将传递信号给相应的警示器27,警示器27将由绿灯转黄灯,三秒后,转红灯 ,相应的智能单片机控制器22再将传递信号给相应的升降装置24,三秒后,红灯亮起时,相应的升降装置将控制升降杆25下降,挡住后面的车辆。

随后,相应的智能单片机控制器22根据设定的可通行重量F,其中左侧车道的可通行重量设定为F1,右侧车道的可通行重量设定为F2,桥梁整体可通行重量设定为G。

判断左侧车道是否可通行,左侧车道的判断算式为:当C1<=F1或C1+C2>=G时。

判断右侧车道是否可通行,右侧车道的判断算式为:当C2<=F2或C1+C2>=G时。

则相应的智能单片机控制器22同时传递信号给警示器27和升降装置24,此时,警示器27,红灯转绿灯,升降装置24控制升降杆升起。

以上上述的控制系统为单边车道的控制系统,即左侧车道或右侧车道的控制系统,左侧车道或右侧车道的控制系统是分开独立的,但两者的控制系统运行原理一致。

当然,当第一控制系统上的控制器22和第二控制系统上的控制器22相互信号连接,这样连接之后,第一个目的是有利于双向车道总承受重量的控制。第二个目的还在于针对整体承载的桥梁,还有利于左侧车道让重量给右侧车道,当然这种重量转让是非等额的,以防止局部超重过大。

以上上述的入口端重量感应器31和 出口端重量感应器32皆设有最低重量传感设置,通过设置最低重量传感,行人电瓶车等轻重量,则不会被传达给智能单片机控制器22,只有高于最低重量传感设置的车辆,才会被重量感应器传递信号给智能单片机控制器22。

使用该装置的最大好处就是能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不会出现桥梁没到重建的时期而发生坍塌,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险的现象,让一些超载的车子,不能通过桥梁行驶,让桥梁的所承受的压力一定,当车辆过多行驶在桥梁上,桥梁压力过大,就会控制桥梁护栏拦住后面的车子,当前面的车子通过桥梁后,护栏会自动放开,让其他车子继续行驶,保护了桥梁不被损坏,从而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结构简单,方便推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